點擊藍字→→→關注我們→→→共同成長
在中國長期的應試教育模式下,受傳統的教學思想和觀念的影響,教師經常把閱讀教學與寫作割裂開來,沒有正確引導學生認識閱讀和寫作相輔相成的關係,從而錯失了在圍繞語篇主題語境進行寫作能力培養的機會。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過度關注詞彙和語法知識的講解,導致教學內容碎片化,忽略了對語篇知識的教學和對學生語篇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在從而導致學生所學知識處於支離破碎的零散狀態,不利於知識在大腦中的存儲、內化和遷移,進而阻礙學生能力的發展。讀寫結合是英語課程標準的重要內容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既要關注具體語言技能的訓練,也要關注技能的綜合運用,可以設計讀寫結合等綜合語言運用活動。
「讀」屬於理解性技能,是學生學習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了解文化內涵、培養正確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的重要途徑。「寫」屬於表達性技能,是語言輸出和交際的重要方式。「讀」可以為「寫」提供主題語境和語言知識,「寫」的加入往往可以提高閱讀的質量,為「讀」提供更多的精神動力。
思考地圖及類型
思考地圖(Thinking maps)是David Hyerle博士在1988年開發的一種幫助學習的語言工具。思考地圖提供了一套可視化模式進行思考,從而促進學生思考神經網絡的發展,提高大腦不斷認知和建構知識信息的能力,突出培養學習者獨立遷移思考的能力。
基於對大腦接收信息機制的研究,思考地圖主要有八種類型(圖1),它們分別對應人在思考時的八種思維過程。
圖1:八種類型的思考地圖
八種類型的思考地圖具體闡述如下:
1. 圓圈圖(Circle Map): 主要是通過提供相關信息來展示與一個主題相關的先前知識。在圓圈中心,可以使用詞語,數字,圖畫或者其他標誌或象徵物來表示你嘗試理解或定義的事物,在圓圈外面,寫下或畫出與主題相關的信息。
2. 樹型圖(Tree Map): 主要用來對事物進行分組或分類。在最頂端,寫下被分類事物的名稱,下面寫下次級分類的類別,依此類推。
3. 氣泡圖(Bubble Map): 主要是使用形容詞或形容詞短語來描述物體。
4. 雙氣泡圖(Double Bubble Map): 主要用來進行對比和比較。兩個被比較的術語放在兩個中心圓圈內,外面單獨連接的圓圈內展示兩個被比較的術語間的不同點,中間共同連接的圓圈內展示兩個術語通過對比的相同點。
5. 括號圖(Brace Map): 主要用於分析、理解事物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係。
6. 流程圖(Flow Map): 主要用來列舉順序、時間過程、步驟等能夠分析一個事件發展過程之間的關係,解釋事件發生的順序。
7. 複流程圖(Multi-Flow Map): 用來展示和分析因果關係。在中心方框裡面是重要的事件,左邊是事件產生的原因,右邊是事件的結果。這是一個先後順序的過程,能夠看到事件發生的原因和結果,通過考慮原因和結果幫助學生分析為什麼,結果是什麼。
8. 橋型圖(Bridge Map): 主要用來進行類比、類推。橋型左邊橫線的上面和下面寫下具有相關性的一組事物,按照這種相關性,在橋的右邊一次寫下具有類似相關性的事物,以能夠形成類比或類推。
利用思考地圖,學生可以對語篇的信息進行獲取和梳理、概括和整合、在零散的信息間建立關聯,歸納提煉基於語篇和主題的新知識結構。通過繪製思考地圖進行語篇分析,能夠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語篇,實現深度學習。在閱讀後,學生通過思考地圖這一語言支架,把閱讀中獲取的語言知識在寫作實踐中加以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實現語言學習從輸入到輸出的質的轉變。同時,作為知識可視化工具,思考地圖以直觀、形象的形式呈現知識體系,顯示信息間的邏輯關係,對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很有益處,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
思考地圖在高中英語讀寫結合教學中的應用
高中英語的閱讀文本的語篇類型主要有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等。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語篇類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與合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恰當類型的思考地圖對語篇進行深入分析和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根據不同的語篇類型,設計不同的讀後寫作任務,如概要寫作、改寫、續寫、仿寫等。下面,筆者以記敘文和議論文為例,進行讀寫結合教學的案例分析。記敘文是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以寫人物的經歷和事物發展變化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形式。英語的記敘文往往使用第一或第三人稱敘述,並且有一定的順序,提供有關事情的空間或時間線索。對於記敘文我們可以使用流程圖(Flow-map)對語篇結構進行梳理,用氣泡圖來列出記敘文的六要(when /where /who /what /why /how),氣泡圖還可用於對整理語篇中的詞彙。以北師大教材Unit 13 Lesson 4 First Impressions為例。本文用第一人稱講述了Jane在圖書館緊張複習備考時,受到另一個女孩Jenny的幹擾,從而對她的第一印象極其糟糕。Jane回到家中,發現自己在憤怒中離開圖書館時,把自己最重要的課本落在了圖書館。正著急時那個令自己憤怒的女孩竟然主動聯繫自己並歸還課本。最後一個自然段講述作者和那個女孩成了最好的朋友。整個故事按照時間順序,從故事的開端,發展和結局三個階段再現了作者的經歷(圖2)。 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使用氣泡圖提取記敘文的要素(圖3),用流程圖對事態的發展順序及故事情節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上可以對課文進行縮寫,或者從原文的通過Jane的視角講故事轉為Jenny的視角進行讀後改寫訓練。這樣讀寫結合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深入閱讀語篇,並且將語言知識內化遷移運用,轉化為語言技能,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圖3:關於記敘文要素的氣泡圖(Bubble Map)議論文是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表達自己觀點、立場、態度、看法和主張的一種文體。議論文包含三要素,即論點、論據和論證。一篇議論文的基本語篇結構是先提出問題,再分析問題,最後解決問題。這是一篇關於人們對待技術態度的議論文。本文的主旨是:新技術的出現給我們的生活和社會帶來很大的影響,有積極的方面也有消極的方面。但是真正決定技術是否能夠影響人類的生活,取決於我們對待技術的態度。本文的謀篇方式是「總述-細節-結論」。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思考地圖中的括號圖(Brace Map)分析議論文的宏觀組織結構和邏輯(圖4),同時引導學生關注立論句、段落主題句、話語標記語等。同時,也可以利用氣泡圖進行詞彙的分類總結和整理。在閱讀和繪製思考地圖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對讀後的概要寫作或仿寫。圖4:關於議論文語篇結構的括號圖(Brace Map)
結語
實踐表明,思考地圖能提高教師文本解讀的能力,幫助教師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語篇,進行更有深度、更有意義的教學設計,開展教學活動。同時,思考地圖改變了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記憶的效率。同時可以幫助學生加強對語篇的整體理解,樹立學生的語篇意識,提升閱讀能力。同時,思考地圖可以搭建讀寫結合的語言支架,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讀後的寫作起到促進作用,最終達到提升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發展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葛炳芳.英語閱讀教學的綜合視野[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3]HYERLE D, YEAGER C. Thinking maps: a language for learning[M]. Cascade Pointe Lane Cary, North Carolina: Thinking Maps, Inc., 2007.
[4]呂秋萍.談核心素養培養視域下的文本解讀和閱讀活動設計——以一節一課三構課為例[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8(10):13.
[5]賈傳安.利用圖表的英語語篇策略研究[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6(6).
【作者簡介】
審稿:皮詠梅
編輯:劉維維
長按二維碼 關注「皮詠梅高中英語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