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將平凡的孩子們

2020-08-27 好學的大貓老師

孩子們終將很平凡,

是父母必須面對的現實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很容易被問到一個問題:「你長大了想做什麼啊?」

日本的小孩子在面臨這個問題時,往往會回答,長大了想當電車司機、麵包師、清潔工……

但這樣的答案在中國是會被無情嘲弄的。誰家孩子要是敢說自己長大了的夢想是做個廚師,就連他的爹娘也會覺得顏面盡失。

在中國,父母們早早就教會了孩子標準答案,長大了只能做科學家、文學家、太空人……只有這樣,孩子們才會被認為有出息,父母們才會有面子。更為重要的是,這符合父母們「望子成龍」的殷切希望。

中國父母最難接受,也最不願意承認的一個事實就是,自己的孩子很大概率上會是一個極其平凡、極其普通的人。即便是從內心隱約意識到這一點,也定要排除萬難,創造條件把孩子培養成天才。

於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成了很多中國父母給自己擬定的宏偉目標,也是他們賦予自己的偉大責任。

當然,這情有可原,無可厚非。所以,我們不用去探討這是出於什麼心理,也不用去爭辯這種做法的對錯。

我們只說明一個事實:99%的人99%的可能會平凡地度過一生。

從概率上來說,一個人如何在平凡的生活與工作中找到快樂、幸福與平靜,才是最重要的能力。

而我們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忽略了這99%的部分,而是將精力集中在剩下1%極其渺茫的希望中。這意味著從一開始就是一場註定了會失敗的豪賭,是很多人悲劇的開端。

事實上,中國孩子和日本孩子一樣,長大後大部分都做了電車司機、麵包師、清潔工等平凡而普通的工作。

不同的是,日本人能夠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有數據顯示,日本人往往可以在一個崗位上工作超過五年,甚至有很多人一輩子就做一份工作。而中國人則總是牢騷滿腹,頻繁跳槽。

面臨差不多的工作內容、薪資收入、生活壓力,日本人往往沒有中國人那麼焦躁不安,抱怨連連。究其原因,正是中國人從小被教育要做一個不甘平凡的人中龍鳳。無論是從心態上,還是從能力上,都喪失了從平凡生活中攫取幸福與快樂的能力。

所以,我們很多人過得並不快樂。



承認你的孩子很平凡,

也是和自己和解的機會

有一位媽媽,和所有的母親一樣,從小就立志要讓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

兒子還在小學階段,她就軟硬兼施讓他背完了《小學生必背古詩詞》全套,還規定每天都要讀一篇名家名篇的美文。

後來她發現孩子對閱讀興趣不大,就改用聽。因為買不到合適的磁帶,她就親自上陣,每個學期給孩子親自錄製十盤以上的磁帶。如此堅持了數年。

然而,等孩子上初中了,每次考試在現代文閱讀一塊都基本不能得分。

這位母親不理解,不接受,生氣,痛恨,最後絕望。每天要給自己暗示、強調八百遍那是自己親生兒子,才能勉強克制自己不動手將其打殘。

痛定思痛,這位媽媽最後分享說:「最終,我意識到在這方面,他就是一個沒有天分,不靈光的孩子,我才沒發瘋。」

認識到自己的孩子不是天才,這實在是一件十分幸運的事情。這不僅能夠讓父母正確認識孩子,接受孩子,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和自己和解,和孩子和解。也能讓孩子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知。

如果明明知道孩子是個平凡而普通的人,卻一定還要想方設法,削尖了腦袋將其培養成精英。結果不僅會讓自己在回報與付出的巨大落差中絕望,還會給孩子營造一個假象,讓孩子誤以為自己是個了不起的人,抱有了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

結果眼高手低,以為自己懷才不遇。總覺得自己明明是千裡馬,卻始終遇不到伯樂。

無法正確認知自己的平凡,又如何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快樂和幸福呢?


意識到孩子的平凡,

你才能正確認識他,

真正理解他

有一對父母,自己都是精英。父親是理科天才,數理化樣樣精通;母親曾是文科學霸,飽讀詩書,才高八鬥。

他們對自己的孩子滿懷信心,父親負責理科,母親負責文科,堅信一定能夠將其培養成一個出類拔萃的尖子生。

然而很遺憾,他們的兒子恰好完美繼承了父親的文科基因,母親的理科才能。

一天晚上,一道簡單的數學題父親反覆講了幾遍,孩子還是一臉懵懂。父親終於抑制不了內心的怒火,拍桌子,摔書本,「笨蛋、蠢貨」罵了一大堆。孩子委屈地哭了半夜。

母親心疼兒子。第二天決定陪孩子去學校,坐在教室旁聽。一節數學課下來,縱然聚精會神,母親也只是勉強弄懂了個大概。

晚上,放學回家。母親決定自己來輔導孩子的數學,讓父親來輔導語文。

面對一道簡單的數學題,母親也是前思後想,拿不定注意;本來很平常的語文題目,父親也是抓耳撓腮,不明就裡。說是輔導,結果成了和孩子一起探討。

就是這樣,父母慢慢理解了孩子的笨,對他在學習中的挫折與痛苦予以了充分的理解和同情。

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意識到了自己的孩子是個很平凡的人,並沒有什麼過人的天分。

父母對孩子多了幾分理解,對他的笨多了幾分接納。

從此,不僅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孩子的成績也不知不覺有了提升。

更為重要的是,在父母的影響下,孩子也對自己有了較為客觀的認識和準確的定位,從此變得快樂而從容。


推己及人,

接納孩子的平凡

如果說父母用自己的優勢去衡量、要求孩子,是不公平的,會給孩子造成額外的壓力,會對孩子的教育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那更為可怕的是,很多中國父母自己明明不擅長,還非得要求孩子足夠出色。

臺灣著名作家吳念真曾經講述過這樣的事情。他的兒子數學成績很爛,老師在和家長的聯絡簿上寫道:「數學成績要加強!」

兒子回到家裡,母親劈頭蓋臉就是一頓臭罵。

吳念真趕緊把老婆拉到廚房,問:「你原來讀書的時候,數學有沒有很好啊?」

老婆回答說:「很爛!」

吳念真說:「我也很爛!大學聯考才考了10分。」

然後吳念真和老婆很認真嚴肅地談了這個問題:我們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為難孩子了。

為人父母,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道路,很多時候自己也未必是不夠努力,而是真的不擅長。又何苦來為難孩子呢?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父母不曾做到百裡挑一的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又何必為難孩子,勉強將其培養成為百裡挑一的人中龍鳳呢?


盲目讓孩子追求不平凡,

反而會促成孩子的平凡

有一個朋友,大學畢業後做了北漂。

幾經周折,終於讓孩子拿到了在北京讀書的指標。

朋友是個追求完美的人,索性再四方運作,將孩子送到了名校。

全校800多名學生,孩子始終在600名左右徘徊。朋友自然是不甘心,加班加點給孩子補課,結果孩子的成績乾脆降到了倒數五十名,最後還產生了嚴重的厭學情緒。

痛定思痛,朋友開始意識到孩子完全無法跟上名校的節奏,只好將孩子轉到了家附近一所普通高中。

雖然孩子的分數沒有提升,但是狀態改善不少,開始變得自信、開朗,對學習有了興趣。最終在高考的時候,還超常發揮,製造了一個小小的驚喜。

中國父母總是喜歡抱有很多不切實際的期望,將自以為好的東西一股腦全塞給孩子。殊不知,如同養身體,不顧本源,盲目一味大補,總是適得其反。

父母盲目將孩子培養成精英,將孩子至於無法勝任的位置,會增加孩子額外的壓力,加重挫敗感,讓孩子自暴自棄。當現實與希望的反差太大時,父母自己也會容易陷入絕望。

如此,孩子就悲劇了。


所有的不平凡,

都源自於有能力過平凡的日子

她在一次接受採訪談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狀態:無休止的練球。一天要打爛幾十個球。同一個動作,反覆練習,夜以繼日,無休無止。

這種生活不僅僅是平凡,簡直是枯草乏味。

不僅僅是李娜,幾乎所有的奧運冠軍都有過相同的經歷。

也不僅僅是奧運冠軍,幾乎所有不平凡的人,人生中99%的時間都在經歷平凡和枯燥的煎熬。

網上曾經流傳著中國首富王健林先生一天的日程表,從早到晚也不過是吃飯、開會、籤合同、在路上奔波。從工作本身來看,也平凡而乏味,並沒有多少激情和趣味可言。

其實,所有讓大家驚羨的成就,幾乎都是在平凡中造就的。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科學家,平日裡一定是做不完的重複而無聊的實驗,看不完的是艱澀而無趣的學術文集。

不平凡,就是在平凡中成就的。

事實上,之所以不平凡,恰恰是因為他們具備度過平凡日子的能力。換句話說,不懂得如何在平凡的日子裡堅持,就不會取得非凡的成就。而一心想要將子女擺脫凡人行列的父母,卻從一開始,就人為忽略了這種能力。

當然,我們不否認,有個別父母得到了上天的特別眷顧,自己的孩子真的是個天才。

如果真的中獎了,自然不能浪費。不過一定要先明白另外一個道理,這是小概率事件,基本和被天上掉的餡餅砸中腦袋差不多。

所以,在準備要把孩子培養成精英的時候,一定要仔細看看他是否真的具備某種天賦;同時,也要照照鏡子,如果說自己都是庸庸之輩,就不要對孩子要求太高了。

最終確定,一定,以及肯定孩子確實是天才,也不可忽略了培養他過平凡日子的能力,否則,縱是天才,也會成為庸庸之輩。畢竟,無論誰的日子,大部分時間都是平凡的。


因為平凡,

所以才有希望不平凡

一個人平凡,那是當然;一個人不平凡,那是偶然;所有人的日子都平凡,才是必然。

所以,如果缺乏了在平凡中攫取幸福的能力,理所當然會過得不快樂。反而會更加平凡,乃至淪為平庸。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相反,如果能夠學會如何快樂地過平凡的生活,首先能夠保證讓我們成為一個快樂而幸福的人,一不留意還可能有意外驚喜,在平凡中成就了不平凡。

作為父母,如果真的抱有萬一的希望,企圖讓孩子成為一個不平凡的人,或者至少希望他能過得快樂、幸福,那就不要捨本逐末,還是回歸本源,先教會孩子在平凡中如何獲取幸福吧。

相關焦點

  • 我終於接受,我的孩子終將平凡,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凡嗎?
    導讀:我終於接受,我的孩子終將平凡,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凡嗎?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我終於接受,我的孩子終將平凡,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凡嗎?!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致考生和家長:接受高考之後的終將平凡
    對於絕大部分普通人來說,高考應該是人生為數不多的高光時刻,因為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我們終將成為平凡。前兩天看到一篇推文,是寫給家長看的,內容是講家長要如何接受自己的孩子終將平凡,「作為父母,你可以有望子成龍的夢想,但當不得真。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必將平凡」,這是文章的引言。整篇文章都圍繞著家長怎樣接受孩子終將平凡並最終和解的內容來闡述,其中有一個小標題我特別喜歡,「意識到孩子平凡,你才能正確地認識他,真的理解他」。大多的家長都是不太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包括我的父母在內。
  • 你的平凡,終將成為專屬的不凡
    不久前,偶爾翻到了初中時的一本舊書,發現扉頁上自己寫著:「20年後,你終將不凡!」那時的我,夢想著考上清華,畢業後成為商業巨子,指點江山、意氣風發,甚至改變世界……但20多年後,一切都沒有發生,沒有考上北大清華,更沒有成為商界精英,只是人到中年,幾經波折浮沉,仍為生活忙碌,做著平凡的工作,過著平凡的生活。
  • 為什麼我們拼盡全力,孩子卻依舊終將平凡
    剛剛看了一個視頻「為什麼父母拼盡全力,孩子卻依舊終將平凡」,看完之後忽然覺得自己被戳到了,我一直強調,我努力讓孩子學這些學那些都是為了讓她以後可以過普通人的生活我開始冒冷汗了,原來我並不是在追求普通、平凡的日子,而是放不下的虛榮與浮華。視頻結束前,作者說願你的孩子有追求卓越的能力和韌勁,也有接受平凡的智慧和勇氣。我想在今 後的日子裡,孩子仍需努力,但不一樣的是,要告訴她努力並不一定會有自己想要的結果,人生有很多的不確定性,一件事要想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並不光在是知識、技術層面的努力就可以,還有很多外在的環境和諸多變數。
  • 如無意外,我們終將平凡
    終極辯題「終其一生只是個平凡人,你後悔嗎?」直擊心靈,引發熱議。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其實有些困惑:平凡人的定義是什麼?專門去查了下詞典,給出的釋義是:平常的人、普通的人、不出眾的平民百姓。也就是說,指個人能力、貢獻和特點的平凡。
  • 56年記錄14個孩子,結果扎心了:如無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在這部紀錄片的開始,孩子們大概才7歲,那時候每個孩子都有著非常華麗的夢想,有的孩子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學家,有的孩子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老師,有的孩子想要成為一名為民服務的警察......從這部紀錄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不管兒時的夢想多麼偉大,由於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絕大多數的孩子們在長大之後就終將趨於平凡。
  • 從中考到高考,終將平凡
    你我皆凡人,有多少985,211,我的孩子不是精英,他終將平凡. 於是乎我看著他不勝唏噓的想「算球,就當你這個號白練了,老子重開小號,從頭再來」 回頭看我那呀呀學語的閨女,突然間我感到後背直冒涼氣,「再來次中考和高考?
  • 高考之後請你承認:這世上99%的孩子,終將平凡
    「我想不明白他們為何不能接受事實,我就算24小時不睡覺的努力學習,我成不了狀元,為什麼他們就不能接受這個平凡的我?」女孩的話我想說出了很多孩子的心裡話,很多時候,父母的期待值總在一步步提高,很多孩子好像無論怎麼努力,都沒辦法達到父母的期待。而在這背後其實暴露出了一個很扎心的現實:有太多太多的父母,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終將平凡。
  • 56年追蹤14個孩子: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一生!
    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一生,你能接受嗎?為什麼我們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凡?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很容易被問到一個問題:「長大了想做什麼?」科學家、文學家、太空人……仿佛這才是標準答案,孩子們才會被認為有出息,更為重要的是,這符合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殷切希望。
  • 28年追蹤13個孩子,導演提醒父母們:別期望太高,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日本有個紀錄片叫做《人生七年》,導演每隔七年對13個孩子做一次回訪,目前進行28年,孩子們都已經28歲。它跟英國BBC的《人生七年》不大一樣的是,BBC選取的是精英階層和底層階層的孩子,進行對比,而日本選擇的是中間,中產階級的普通家庭。
  • 周潤發65歲生日,活到最後,終將歸於平凡
    之前喜歡他演的角色,現在喜歡他這個人,曾經演義風靡一時,現在生活平凡到人盡皆知,活得明白活得透徹!周潤發出身貧寒,他生農村,從小需要幫著料理家事,父親患病早逝,他被迫放棄學業,踏入社會,生活艱苦。他後來做過很多雜役。一次偶然的機會進入了演藝圈,最拼的時候一年拍十幾部電影。
  • 28年追蹤13孩子,導演警告父母們:別期望太高,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哲學家周國平曾說過:「人世間的一切不平凡,最後都要回歸平凡,都要用平凡生活來衡量其價值。」其實他們只不過是換了個地方,延續了與父母差不多的普通生活。二、父母為什麼會對孩子有高期望通過網上各種父母輔導作業時,手骨折、心肌梗塞、暈倒、腦出血的新聞,我們可以看出,很多父母並沒有接受大多人終將平凡的想法。
  • 《城南舊事》:花兒終將會落下,孩子們也終將不再是小孩子
    而我們,終將要習慣分離。五個獨立的短篇故事,五種不同的人生際遇,英子或參與或旁觀。從一個十幾歲孩子的視角,用一個十幾歲孩子的語言,通過一個十幾歲孩子的內心獨白,娓娓講述了活在一個世紀以前的那些人、那些事。不知最後秀貞和小桂子怎樣了,在那個生命如同草芥的年代,她們應該兇多吉少吧,後來金鐲子的回歸,是不是暗示了秀貞被當成人販子被抓了?
  • 《佐賀的超級阿嬤》如果你的孩子終將平凡,那父母還要不要努力?
    網上有一篇據此現象寫出的題為《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的文章,再一次狠狠地鞭打了許多父母的望子成龍之夢。《人生7年》告訴我們,富裕的家庭更能培養出內心富足的孩子。這樣看,好像對那些中下階層家庭的小孩很不公平,他們也許買不到心儀的玩具,去不了迪士尼樂園,上不起一節課好幾百的興趣班,而這一切的代價,就是他們的未來。
  • 齊齊哈爾:那些平凡中的不平凡:幼教老師:不小心就被孩子們感動
    擔任幼師 10 年以來,市第二幼兒園教師王嬌媛常常被孩子們感動,「他們會偷偷塞給我一顆糖,假期後再見面時他們會撲到我懷中,會悄悄在我耳邊說『我愛你』……正是因為孩子們這些平凡而又樸素的舉動感動了我,我不後悔選擇了幼師這個職業。」每到教師節,王嬌媛都會想起一件讓她難忘的事。
  • :不出意外,你孩子終將平凡
    你不信的話,過個幾天看看我這個文章的留言,就明白了有多少學霸父母,深受子女平凡的痛苦!02、為什麼會這樣?正常來說,爸媽受教育程度越高,後代應該更優秀才對,怎麼反著來了?這4個點,很多人沒想到。03、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中國父母90%的痛苦,都是來源於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比不上別人家的孩子,而過高的期望會把一個「本不一定平庸」」的孩子壓製成一個廢材。
  • 28年追蹤13個孩子,結果扎心了: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我的失望,大概源自於不願意接受: 此時的我們,如此躊躇滿志、傾盡全力,而我們寄予重望的孩子,如果不出意外,他們終將平凡。 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7歲時,這13個孩子都在上一年級。那時候,他們都有華麗的夢想。
  • 「孩子們終將普通」,是考上985的普通,還是考不上高中的普通?
    現在,開始流行「如果不出意外,我們的孩子終將平凡」、「清華教授:我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當然,也可能是家長們拼命雞娃之後被現實毒打,開始逐步承認現實了——多數孩子,還是會成為一個普通人。 這也讓一些雞娃老母親們的焦慮,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釋放。
  • 清華教授:家長一味要求孩子不平凡的教育環境,可能終將收穫平庸
    對於我們現如今的教育環境,清華教授格非說:「中國孩子現在的人格單一,被教育培養成了一種標準模式,國民生活在對平凡的恐懼當中。」害怕自己的孩子泯然眾人矣,於是便填鴨式地給孩子灌輸知識,也不管他們是否願意,這樣一味要求孩子不平凡,可能最終只能收穫孩子平庸的一生。
  • 真正的成熟,是接受人生的平凡
    shicitiand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有一部名為《生活萬歲》的紀錄片印象很深,它講述了十五名普通中國人在2017年真實的生活狀態:年近七旬仍在拉薩謀生的人力三輪車夫;為圓兒子足球夢在上海擦高樓玻璃的「蜘蛛人」;在深圳風雨無阻也要幹活的快遞小哥;靠街頭賣唱相依為命的盲人夫妻……這部片子揭示了一個真相:大多數人的一生,終將是平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