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公募牛市找錢難直喊「心累」 基金業馬太效應加劇

2020-12-14 天天基金網

摘要

【中小公募牛市找錢難直喊「心累」 基金業馬太效應加劇】在業內人士看來,伴隨著公募行業準入壁壘的不斷下降以及行業牌照的不斷開放,包括銀行理財子公司、外資機構等在內更多新勢力的入局,將加劇公募市場的競爭,並進一步加劇行業強弱分化的馬太效應。而在二級市場大獲豐收之下,新基金髮行失敗的現象亦在發生。記者根據統計,2019年募集失敗的基金達18隻,雖然債基募集失敗數量較多,但亦有權益類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和靈活配置型基金)募集失敗的情況。(經濟觀察網)

  2020年1月2日,A股喜迎開門紅,上證綜指上漲1.15%,以3085.20點收盤。站在這個時點,回顧剛剛過去的2019,可謂是A股市場豐收的一年,伴隨著股指上漲,公募行業的業績表現與規模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市場轉暖當中,部分大型公募的規模、產品得到了較快發展,但仍有不少中小公募出現了發行失敗等現象。在記者採訪的多位中小型基金公司銷售人士看來,「找錢難」仍然貫穿著2019年的牛市行情。

  一家小型公募機構銷售人士感慨:「2019年一直在跑各種機構,但真正能談下來的太少了,心累。」

  在業內人士看來,伴隨著公募行業準入壁壘的不斷下降以及行業牌照的不斷開放,包括銀行理財子公司、外資機構等在內更多新勢力的入局,將加劇公募市場的競爭,並進一步加劇行業強弱分化的馬太效應。

  一位公募機構總經理指出,中小型公募不應只一味追求管理規模,而應當結合自身優勢和特點,強化產品創新能力,發展特色化業務,鞏固自身實力,才有可能不被更加邊緣化。

  牛市裡的馬太效應

  2019年,上證綜指上漲22.30%,深證成指上漲44.08%、中小板指上漲41.03%、創業板指上漲43.79%,各類別基金取得了不錯的正收益。

  根據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數據統計,納入範圍的787隻股票型基金2019年全年平均上漲了39.80%,納入統計的2086隻混合型基金平均上漲35.04%。此外,債券型基金、貨幣基金、QDII基金、基金中基金(FOF)2019年平均漲幅分別為 5.97%、2.47%、21.25%、15.99%。

  伴隨如此行情,基金公司也趁熱發行新產品。2019年,新成立基金1090隻,發行規模近1.4萬億。爆款基金在2019年也層出不窮,甚至有基金首日開放申購便提前結束募集並按比例配售。

  一面是火焰,另一面卻是海水。

  在二級市場大獲豐收之下,新基金髮行失敗的現象亦在發生。記者根據統計,2019年募集失敗的基金達18隻,雖然債基募集失敗數量較多,但亦有權益類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和靈活配置型基金)募集失敗的情況。

  一般來說,普通公募基金髮行成立需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基金份額不少於2億份,二是基金認購戶數不少於200戶,若未能同時滿足上述兩個條件則發行失敗。

  其中,長城滬港深行業龍頭精選於12月21日發布了募集失敗公告,公告稱,截至2019年12月6日基金募集期限屆滿,仍未能滿足基金合同規定的備案條件,故未能生效。

  此外,還有信達澳銀新機遇靈活配置A、中航創新驅動A、中融智選質量A、工銀優勢品牌定開等4隻基金亦在2019年內宣布募集失敗,佔全年募集失敗基金數量的近3成。「從募集失敗的名單來看,這種募集失敗的情況多數出現在中小型基金公司和次新公司身上,主要原因有三點,一是公司小而新,產品缺乏亮點;二是投研團隊較為年輕、產品缺乏業績沉澱;三是發行渠道較為有限。」北京一家公募機構產品人士表示。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總經理胡立峰表示,雖然同屬主動權益基金,但不同基金投資業績差異較大,「點基成金」押寶式投資存在一定風險,這也是公募產品發行階段呈現冰火兩重天的原因之一。「從發行時間上來對比,次新基金公司或者中小型基金公司的新基發售時間比大公司長,首日售罄更是望塵莫及。在這種市場環境下,基金公司的馬太效應更加凸顯。」上述產品人士表示。

  分化趨勢漸強

  對於公募行業來說,馬太效應或許只是一個開始。

  在業內人士看來,在銀行理財子公司、信託、險資等其他持牌機構不斷湧入分食潛在市場份額的背景下,公募行業兩極分化趨勢將進一步強化。「銀行理財子公司從業務形態上來看,跟公募做的是一樣的事情,銀行的渠道優勢也會被充分發揮,雖然起初可能定位是固收類業務,但整個產品線與公募發生正面交鋒是遲早的事情。」北京一家中型公募機構負責人表示,「這個過程中,大型公募機構的護城河更高,而中小機構則面臨很大的生存危機。」

  另一個強化馬太效應的因素,則是外資對境內公募業務的虎視眈眈。

  上述公募機構負責人表示:「金融牌照開放後,外資對公募牌照有著很大的興趣,包括橋水、富達等外資目前都有意願申請公募牌照,和境內公募機構相比,外資有著來自於成熟市場的更加豐富的投管經驗,很有可能在投資風格等方面對境內機構構成『降維打擊』。」「比如在口碑上,外資機構可能會帶來更好的投資者認可度,再比如說在換手率上,外資機構的換手率明顯低於國內的公募基金,而更長的持股周期會帶來的是交易成本的下降,那很有可能更容易受到市場的認可。」前述公募機構負責人舉例稱,「這就要求境內機構不斷調整策略去應對挑戰,這帶給中小公募機構的難度可能會更大。」

  特色化或成方向

  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小公募機構如今面臨的焦慮,與多年來行業靠牌照「吃飯」,過度依賴於行業本身擁有的較高的準入壁壘,而如今又不得不面對許多的「新闖入者」有關。

  「公募是持牌機構,國內對金融牌照發放通常比較審慎,有著較高的門檻,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金融風險,但也阻礙了一些有能力、有行業熱情的主體進入這一行業。」北京一家中型券商非銀分析師表示,「於是,之前已拿到入場券的一些公募機構這些年其實也受益於、甚至依賴於這種『審慎發牌』的監管環境——只要是個公募機構,招一些有機構資源的人,或者對接一些渠道,總有客戶和受託資金進來,賺錢太容易了。」

  「但這些年監管部門在不斷放鬆公募行業的準入門檻,首先,券商、保險、銀行、信託開始從事公募或類公募業務,其次,一些『公轉私』的優秀機構也開始嘗試轉回公募,申請自然人持股的公募牌照。」上述分析師稱,「最後,銷售渠道以及投顧改革讓公募機構的管理能力更加透明,更加可量化,中小機構的劣勢也被市場進一步感知。種種因素下,過去一些『躺著賺錢』的中小公募機構也自然會風光不再。」

  上述小型公募機構銷售人士透露,雖然今年行情不錯,但是讓機構申購旗下產品仍然困難重重。「首先,公司比較年輕,根本進不了機構的白名單;其次,我們旗下產品少,類型不豐富,只有幾隻股票基金和幾隻債券基金,規模都不大,現在公司收入全靠貨幣基金撐著。」

  該人士的感受並非孤例,滬上某中小公募基金銷售人士也表示,「現在出去跑,大多時候機構一聽自己基金公司的名字,直接說沒時間,連見面的時間都不給。不比那些大公司,我們只要能找來幾千萬的股票基金規模,銷售主管都能樂半天。」

  一位接近監管層的公募人士建議,對於當下行業的馬太效應,中小基金公司應當加強產品創新能力,重點發展與自身優勢相結合的特色業務,而不應完全被規模和業績壓力所綁架。

  「許多基金公司內部大方向考核還是在考核規模,當然這也是最基本的,因為這關係著利潤問題和股東的意見,但整體上相對短視的考核模式,也恰恰給基金公司的轉型帶來了難度。」上述接近監管層的公募人士表示,「這也導致產品、投研過於同質化,銷售團隊也帶著壓力去背指標,每個環節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割裂,對於自身的優勢、以及市場需求挖掘得不夠徹底。」「兩極分化的背景下,如果基金公司不能針對自身、行業以及用戶需求進行全盤、整體和深度的思考、分析,只是一味地衝規模,最終的結果很有可能是事倍功半。」上述公募人士坦言。

(文章來源:經濟觀察網)

(原標題:中小公募牛市找錢難直喊「心累」 基金業馬太效應加劇)

(責任編輯:DF120)

相關焦點

  • 信託業「馬太效應」加劇 前十大公司管理44%資產規模
    從信託資產規模和信託公司淨利潤兩個維度看,信託行業的「馬太效應」進一步增強,規模前十大信託公司管理著全行業44%的信託資產,信託業近三分之一的淨利潤集中於前十家公司。同時,行業領先的信託公司正在向金融控股平臺公司轉型。  此外,經歷2015年的股債雙牛及股市巨幅震蕩後,證券信託規模普遍呈現「上半年大幅增長,下半年縮水」的特點。
  • 新年首現基金髮行失敗 凱石基金受挫凸顯行業「馬太效應」
    2020年第一隻發行失敗的基金悄然而至。1月13日,凱石基金髮布公告稱,凱石秦純債三個月定開債券型發起式基金募集期限屆滿,未能滿足合同規定的基金備案條件,故基金合同未能生效。在基金髮行火熱的大環境下,僅需1000萬元就能成立的發起式債券型基金黯然「夭折」,讓人錯愕。對此,基金行業人士表示,凱石基金新基金產品的失利,背後可能是公司對於資源、成本收益的綜合考量。
  • 從「馬太效應」看人生價值觀。
    馬太效應源自於《新約.馬太福音》。在《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這麼幾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通俗的說法就是好的越好、壞的越壞,多的越多、少的越少。馬太效應,從另外一個角度詮釋了當今社會貧富懸殊的現象。同時也直指人們價值觀的不同取向。如今的社會格局也的的確確是如此,富有者越富,貧窮者越窮。雖然機遇一直都有,但是起點不同、價值觀不同、圈子也不同,真正能夠逆襲成功的少之又少。
  • 方正富邦、人保資產等怎麼了 17家基金公司遭棄:21隻基金髮行失敗
    《中國經營報》記者發現,在上述21隻產品中,方正富邦基金、人保資產、東興證券、凱石基金分別均有兩隻產品發行失敗。德邦基金、融通基金、寶盈基金、國融基金、民生加銀基金、山西證券、九泰基金、中融基金、中信建投基金、紅塔紅土基金等13家公司分別有一隻產品發行失敗。
  • 馬太效應
    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馬太效應的端源。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學家羅伯特.莫頓受此啟發,開始用馬太效應來概括這樣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赫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的,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
  • 什麼是 「馬太效應」 ?
    什麼是馬太效應古人云:失敗是成功之母。然而現實是打臉的,只有成功才是「更大的成功」之母。為什麼叫馬太效應呢?因為這個名字源自聖經新約的馬太福音。在馬太福音第25章當中有這樣一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後來,「馬太效應」這個詞成為了社會學、經濟學領域的常用術語。這個理論在現實世界當中,也得到了廣泛的印證。
  • 中國地板行業洗牌加劇 市場初現「馬太效應」
    據業內人士指出,四合等品牌企業,在即將迎來5.1黃金購物節前,市場馬太效應已經初現。具體表現為眾多消費者逐漸出現向少量大品牌一邊倒的態勢,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願意為品牌買單。    為什麼市場會出現這種馬太效應呢?根據「馬太效應」在社會學界用來說明:一個越是有實力的公司越能令消費者產生信賴感,消費者越信賴的企業就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並且,這種狀況正呈現出逐漸擴大的趨勢。    據中國木材流通協會地板流通委員會副會長高志華先生介紹,地板屬於資源性產業。近年來,由於國際原材料出口國的木材價格上漲,已經成為家居業進一步發展的制約因素之一。
  • 如虎添翼的馬太效應
    如虎添翼,好上加好,成了心理學上的「馬太效應」。「馬大效應」一語典出《聖經新約·馬太福音》,大意為:主人去天國,好比一個人要往外國去,臨時把家業分別交給三個才幹不同的僕人:ー個給五千銀子,一個給二千,一個給一千。那領五千的隨即去做買賣,賺了五千;那領二千的也照樣賺了二千;那領一千的,卻去掘開地,把銀子埋藏了。
  • 基金超級肥仔養成記
    雖然生活中流行減肥,但國內基金業卻一直以肥為美。每隔幾年,每當風口來臨時,就成為一些基金公司迅猛增肥的好日子。在2015年的那輪槓桿牛市中,分級基金引領風騷,基金公司把金融衍生工具引入到基金,給基金加槓桿,吸引大量基民前僕後繼,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爆款基金」神話。
  • 有趣的心理學規律——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是廣泛運用與社會心理學和經濟學方面的著名理論,是由美國科學家莫頓發現並命名的。馬太效應的名字是來源於《新約·馬太福音》裡的一句話「多的,可以得到的更多,少的,連原有的也會失去。」經濟學對馬太效應的理解可以概括為「富的人會越來越富,會得到更多的資源傾斜和更多的機會,窮的人這些條件會越來越少,就會越窮。」而在心理學領域對它的解釋為「越是強的人,就會得到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榮譽和讚美。弱者則越來越不被注意,直至被人完全遺忘。」
  • 馬太效應:窮者愈窮,富者愈富!
    經濟學家們利用「馬太效應」對以上問題作出了答覆。01什麼是「馬太效應」?那麼窮人有沒有機會從馬太效應詛咒中走出來呢,只能告訴你沒那麼容易,但這並不代表沒有機會。02馬太效應下的貧富人生 經濟學上,馬太效應常被用來解釋窮者愈窮、富者愈富的兩極分化現象。 從投資學看,「馬太效應」反映了資本的複利效應和規模效應,即財富資源會自動向資本更多、投資能力更強的富人傾斜。
  • 什麼是科教界的「馬太效應」和「四姨太效應」?
    這兩天科學網又在討論論文撤稿與經費名利等問題,有人提到了「馬太效應」和「四姨太效應」,讓我一時莫名其妙。難道是一個姓馬的老太太和一個年輕的四姨太的什麼典故?於是上網查了一下,現學現賣,與大家分享一下。百度百科更清楚: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 大恒基 • 分享不得不知道效應、法規、定律——馬太效應
    點擊播放 GIF 0.0M馬太效應,名字來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表面看起來「馬太效應」與「平衡之道」相悖,與「二八定則」類似,但是實則它只不過是「平衡之道」的一極。這種規律早在公元前500多年以前,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就已經提出類似的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 馬太效應,掌握如何從弱者變為強者的自然規律
    大家好,歡迎來到藍哥財商,今天我們來聊馬太效應。 一句話概括馬太效應就是「強者恆強,弱者越弱」,聖經也中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有的,就要多給他,讓他更加有;沒有的,連他剩下的那一部分也要奪過來。」這就是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看上去很殘酷,但卻是在自然界當中普遍存在的。例如之前我們說的財富分配規律,富人會更加富有,窮人會更加窮,因為社會資源會向富人傾斜。這裡有個故事來形容這個馬太效應很形象。有個大地主要出遠門一年,去外地經商,在他家裡有三個奴僕,張三李四和王五。
  • 從顏寧現象看院士馬太效應對科技進步的危害
    科技領域中,院士的馬太效應「越無名越難出名、越有名更出名」 機制,其高效的學術資源配置方式,讓更多學術資源、科研項目越來越集中在少數院士,引發社會科學研究、科技研究領域,普通科研人員與院士之間,其資源獲得差距越來越大,其後果是,普通科研人員與院士之間的成果與名氣差距越來越大形同經濟領域社會成員之間的貧富差距;而所謂院士的科研成果,
  • 【心理知識小課堂】馬太效應(所有行業必看)
    馬太效應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的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指的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屬於社會心理學範疇,可用在任何領域。在任何的領域,我們都可以看到「馬太效應」的影子,其實和二八原則有異曲同工之處。表面看起來「馬太效應」與「平衡之道」相悖,但實際上它屬於「平衡之道」的一極。馬太效應在職場上,最能說明的是後續只有頭部玩家之間的競爭,身處在中間和末端的企業只會逐漸被蠶食削弱。
  • 心理學:兩口子過日子,忌諱「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在心理學上,這是一種形容「強者恆強,弱者更弱」的兩極分化現象,簡單的說就是你擁有的東西會越來越多,你失去一次的東西,也會離你越來越遠,這就是「馬太效應」。
  • 保代江湖變局:擴容分類加劇馬太效應
    在這種背景下,無論是券商保薦機構還是保代自身,馬太效應都有望進一步加劇。國開證券分析師程凌就指出,頭部券商的市場集中度較高,9家券商保代人數超過200人,這些券商的IPO項目儲備也居行業前列。新規對保代市場經驗和業務經歷予以傾斜,項目儲備豐富的券商在吸引人才方面更具優勢。
  • 什麼是馬太效應?普通人怎樣能夠讓自己迅速成長?
    大家好,我是雲飛揚,很高興能夠與大家相遇,今天我們聊的話題是:馬太效應是什麼?普通人怎樣能夠讓快速提升自己。什麼是馬太效應呢?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得,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 心理學「馬太效應」表明:孩子的潛能需被激活
    何為"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指的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現象。"對於孩子的主要影響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之中,不難發現,"馬太效應"總是在發揮著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