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的孩子還不太懂得怎樣表達自己,所以,當他們在平常生活中遇到令自己不開心的事情時,他們會通過發脾氣、哭、鬧,把自己的的情緒表達出來。
發脾氣其實也是孩子與父母的一種對話方式,孩子在用自己的「語言」告訴父母:我不開心了。父母可以通過這些「語言」,讀懂孩子發脾氣的原因。
孩子發脾氣是有原因的。
1)孩子身體不舒服。
孩子無緣無故發脾氣,有可能是身體不適。父母要看看孩子有沒有受傷?還有孩子睡眠是否正常?飲食是否正常?排洩是否正常等等。
4歲的澤澤平時吃飯很認真的,但這段時間一到吃飯時間就鬧脾氣。媽媽煮好飯端給了出來,他看到飯菜就發脾氣了,說:「我要吃麵條。」然後麵條煮出來,他吃上幾口就說不好吃,不吃了。
媽媽認為澤澤是鬧脾氣,就責罵了他,後來才知道他是積食了,腸胃不適,沒有胃口。
所以,孩子無緣無故發脾氣,父母不要急於責罰。要先細心觀察,耐心詢問,看孩子是否不舒服。
2)孩子遇到難題了。
孩子發脾氣,有時可能是遇到難題,不知該怎樣解決,所以就以哭鬧的方式發洩出來。曾看到過這樣一個場面:幾個6~7歲的小朋友在玩滑滑梯,一個3~4歲的小女孩走了過來想加進他們。但那幾個玩得興起的小朋友並沒有讓小女孩加入的意思,他們一個接一個地爬上滑滑梯。
小女孩嘗試了幾次想爬上去,都被那幾個朋友搶在前面上去了。小女孩突然就「譁譁」大哭了起來,在附近和別人聊天的奶奶聽到哭聲就跑了過來:「怎麼了?他們欺負你了嗎?」
其實其他孩子並沒有真正欺負她,小女孩很想和他們一起玩,卻又不知道怎樣融入他們。嘗試幾次不成功後,挫敗感頓生,她又不知道如何去解決這個難題,所以就哭了起來。
所以,當孩子還不能獨立解決問題時,父母應該幫助並引導他想辦法,當他們感到能應付這些問題了,他們的心情就會好起來。
3)家長的情緒影響孩子了。
有時,父母管教孩子的方式、父母的言行、父母的情緒都會影響到孩子。4歲的女兒最近愛上了看繪本,每晚看到10點多還不願意睡覺。媽媽怕影響她的睡眠時間,便催促她睡覺:「寶貝該上床睡覺了。」
女兒看得正入迷,並不理會媽媽的催促。媽媽有點生氣了,大聲說:「快把書收起來,趕快睡覺。」
女兒一臉的不快,她用力地把書一扔,大聲答道:「知道啦。」
女兒生氣了。因為媽媽打擾了正在認真看書的她,媽媽的情緒同時影響了她。
所以,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注意與孩子溝通的方式,儘量以溫和商量的口氣和孩子講道理,這樣孩子才不會胡亂發脾氣。
4、孩子的自尊心受挫。
有時父母覺得孩子還小,總是不分場合地責罵孩子,其實孩子也有尊嚴的。總是責備孩子,或者不分場合命令孩子,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心情變壞,脾氣變差。
麗麗平時很聽媽媽的話,這天家裡來客人了,媽媽叫正在沙發上玩具的麗麗把玩具收拾好,讓客人坐。麗麗就生氣了,嘟著小嘴不說話,也不收拾。
原來麗麗是在氣媽媽當著客人的面叫她做事,她覺著「很沒面子」自尊心受挫,所以才不想理會媽媽。
所以,父母與孩子溝通儘量不要用命令的語氣,要尊重孩子,孩子感到被重視了,才會願意與你溝通,不會故意鬧情緒、發脾氣。
孩子發脾氣時,家長應該怎樣做?
孩子發脾氣也是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家長不用急於責備,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步驟引導孩子釋放情緒,改善脾氣:
第一步:給予孩子釋放情緒的時間。
妹妹有事要外出,把小女兒茵茵帶到我家裡託我照顧。茵茵平時特別粘媽媽,去哪兒都跟著媽媽。這天,她媽媽剛轉身離開,她就開始哭了。
我想過去抱她,她卻很抗拒地跑開了,躲在門後邊哭。我問她我能不能過去陪她,她說不可以。
我坐到離她幾米遠的地方,我說:「那我在這裡陪你。」她沒有理我,繼續哭。過了十多分鐘,哭聲漸漸變小,她抽泣著走了過來坐到我腿上:「姨姨,媽媽什麼時候來接我?」
"媽媽大概兩個小時就會回來接茵茵。茵茵看看動畫片,看看繪本,媽媽差不多就回來了。」我說。
接下來的時間,茵茵沒再鬧脾氣,並且愉快和我一起等到她媽媽回來。我沒有制止她哭喊,眼淚幫她把與媽媽分離的痛苦都釋放出來了,所以她才能高興地接受與我待在一起等她媽媽回來。
所以,孩子發脾氣時,要給予孩子一定的時間釋放情緒,孩子的心情才能更快地好起來。
第二步,發脾氣時候的陪伴很重要。
很多父母在孩子哭的時候會把制止孩子「不許哭」,「男孩子哭哭啼啼像什麼樣子」,或者乾脆把孩子扔在一旁,進行「冷處理」。
但這些都不利孩子發洩情緒,因為發脾氣也是孩子的一種「語言方式」,是需要大人聆聽孩子表達的。
父母細心觀察一下就可以發現,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其實也在偷偷觀察大人的反應。孩子也會在意父母是否在傾聽的。父母的陪伴讓孩子覺得安全,覺得被重視,也知道自己不是一個人去面對壞情緒的,孩子就會很快安靜下來。
第三步,不要忽略孩子發完脾氣後的親子溝通。
在孩子發完脾氣,情緒得到釋放後這段時間,是建立親子關係最佳的時間。溫柔地把孩子擁入懷裡,讓孩子知道儘管他衝你發了脾氣,但你依然愛他如初,讓他扔下包袱向你敞開心菲。
父母就可以趁此機會了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並引導孩子如何正確地處理自己的壞情緒,改善壞脾氣。
總的來說,父母給予孩子自由表達情緒的機會,也要細心觀察和理解孩子,最重要的不要讓孩子一個人哭。陪伴才會讓孩子變得快樂與豁達,變成好脾氣、好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