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曹晶瑞)「這會兒的紅薯水分已經跑幹了,只剩下糖分,所以吃起來口感非常沙甜。」今年64歲的高森是平谷區夏各莊鎮賢王莊村的一位紅薯種植戶。12月7日,大雪,24節氣中的第21個,這一天,北方很多地區過去有喝紅薯粥的習俗。高森告訴新京報記者,賢王莊村作為盛產紅薯的村子,大雪節氣當天,村裡家家戶戶都會吃紅薯,大家高高興興,甚至有點節日的氛圍。只是吃的方式如今早不僅限於煮粥,「熬粥比較費時候,可是大夥又都有在這一天吃紅薯的習慣,所以就乾脆把紅薯蒸著吃、烤著吃,簡單省時又解饞,或者乾脆來碗豬肉燉紅薯粉條,開開葷也是不錯的。」雖然這裡的手工紅薯粉製作起來十分費事,但口感絕對和機器加工出來的就是不一樣。
村裡手工製作的紅薯粉。受訪者供圖
紅薯村裡的種植戶們小豐收
12月5日,新京報鄉村頻道以《價格連續下滑 紅薯行情有點冷》為題報導了目前紅薯價格持續走低的情況。然而,高森家乃至賢王莊村的大多數村民家自己種的紅薯,卻早已經賣完了。「有的是村裡幫著賣的,有的是客戶直接找種植戶預訂的。大概11月底,大伙兒的紅薯就基本賣完了。」
高森說,他所在的賢王莊村是京郊有名的紅薯種植專業村,主要盛產沙紅薯。相比往年每斤1.5元到2.5元的價格,今年村裡紅薯的價格甚至有所上漲,每斤能賣到2.5元至3元之間,對於種植戶來說,算是小豐收了。
賢王莊村村民趙忠芹忙著收紅薯。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莊稼人,高森對紅薯有著特別的感情。打小兒吃媽媽種的紅薯,長大後自己種紅薯。對於如何種出好吃的紅薯,和紅薯打了幾十年交道的高森說,「訣竅」其實很簡單。
「重點是土壤和肥料。這裡的莊稼人都知道,同一塊地不能接連種紅薯超過兩年,否則紅薯就容易爛,口感也會受影響。『打一槍換一個地兒』,給土壤休養生息的時間,才有利於來年土壤更好地為紅薯提供營養。另外,雞糞豬糞等經過發酵而成的傳統農家肥,才是最好、最健康、最有助於紅薯生長的。」
純手工漏粉技藝入選區級非遺
除了自留的紅薯外,高森家還藏著一種熱銷的紅薯食材——紅薯粉。大雪節氣這一天,如果嫌紅薯粥清淡,那中午或晚上的餐桌上,不妨添上一道豬肉燉粉條或是白菜燉粉條,既開了葷,又吃到紅薯了。
高森也坦言,雖然大雪有吃紅薯粥的習慣,但隨著大伙兒生活方式的改變,紅薯的吃法已經從需要小火慢燉的紅薯粥,變出了更多的花樣。一份加工好的紅薯粉,如果不想用來燉肉,也可直接煮著吃,放入調料,簡單又美味。
現在賢王莊村紅薯成了遠近聞名的金字招牌。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說到這夏各莊鎮的紅薯粉,和一般的紅薯粉也是有區別的。老柴鍋、葫蘆瓢、大瓷缸,勾芡、攪芡、打芡,新京報記者了解到,平谷區夏各莊鎮南太務村「純手工漏粉」最近剛被平谷區評為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村的瓢式漏粉,至今已有86年歷史。高森雖然不住在南太務村,但作為「鄰居」這麼多年耳濡目染,高森和村裡不少村民也算是手工漏粉的老手藝人了。
「手工紅薯粉製作起來十分費事兒,但口感絕對和機器加工出來的就是不一樣。」高森說,手工製作的紅薯粉吃起來更勁道,也更耐得住時間的考驗。一般手工製作的紅薯粉,隔年再吃基本還是那個味道。但機器加工出來的,來年再吃就會出現斷條的情況,口感也大打折扣。
村民手工製作紅薯粉。受訪者供圖
如何分辨手工粉還是機器加工粉?仔細看,純手工製作出的紅薯粉粗細會有差異,不能像機器那樣粗細完全一致。而且,純手工的紅薯粉聞起來會有一股淡淡的紅薯香氣。此外,由於純手工粉條需要十幾道工序,至少四五個人配合才能完成,為此,價格肯定是會略高於機器加工出的紅薯粉。
新京報記者 曹晶瑞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