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說到柴窯,我們早就想在這裡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些見聞,不少朋友對這個話題也很感興趣。但一來涉及行業秘密,泛泛而談您又不過癮,二來我們水平有限,怕講不好,您也覺得乏味,既有些為難,也有點犯難。不過,這次開窯後的作品還算是讓人滿意,所以借著這窯新品的熱乎勁兒,和您聊一聊關於柴窯的那些事。
相比早已被市場普遍接受的氣窯和電窯,似乎人們對柴窯這種傳承千年卻未被外人所了解的燒制方式,始終充滿著好奇心,尤其現代瓷器,只要一粘上柴窯二字,就會被貼上「我很昂貴」的標籤。但即便如此,樂於此道的玩家們熱情依舊高漲,長久以來柴窯器物也一直是「有價有市」,只要東西對,價格不是問題。所以,每次覺山隱窯有柴窯作品,開窯時總有不少老朋友、老客戶專程而來。
更讓人驚喜的是,松木燃料不但火焰清淨、不含硫磺,容易形成適合瓷胎的窯內「燒成氛圍」,且燃燒揮發的松脂能與瓷器的釉面充分融合,成瓷後,釉面溫和油潤。這種由濃厚油潤感而產生的特殊玉質效果,也正是柴窯瓷所獨有的、最為稱道的地方,所以幾百年來業內公認:只有用馬尾松燒出來的瓷器才稱得上真正的柴窯瓷。可馬尾松的價格非常高,與覺山隱窯合作的「祖傳窯」,更是精選黃山山脈所產的成年馬尾松,而像這種180擔體量的大窯,燒一窯就需要28至30噸的松柴。所以,如果沒有相當的投入,沒人敢輕易動火。
而小窯用料相對少一些,但決定瓷器品質最關鍵的「燒成氛圍」,根本無法與大窯相比。所以小窯器物很容易出現「不到位」、「不看真」的情況,釉面的油潤感也遠不及大窯,兩器相較,上手便知。
此外,柴窯這種古老的燒瓷方式難度相當高,雖然一窯的成敗取決於柴、火、窯之間的關係,但起關鍵作用的一定是人。所謂「看窯燒窯」,靠的是眼力,憑的是經驗,裝缽、滿窯、燒窯,乃至進柴時一捧柴的重量、歇火時截窯門的時機都有說道。不僅把樁師傅,也就是燒窯的總指揮,要有幾十年大窯把樁的成功經驗,每個環節都要有功力深厚的老師傅掌控才能放心。
拿「祖傳窯」來說,屬於典型的家族傳承窯口,現在窯上的把樁師傅馮上論是馮氏柴窯第四代傳人。其先祖在清朝康雍乾年間就為皇家官窯擔任把樁燒造貢瓷,傳至他本人在古窯瓷廠擔任把樁師傅,退休後又在自家的「祖傳窯」繼續把樁,整套班底也磨合的非常成熟。而且,想要把這麼多老師傅湊在一起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像這種規模的大窯,如今在景德鎮也並不多
除了柴與人的因素,柴窯燒一窯的耗時也相當長,一般大窯從滿窯到開窯,大約需要一周時間。滿窯2天,燒窯根據季節的變化有所調整,比如夏季空氣潮溼、升溫慢,秋季涼爽乾燥、升溫就快,這也直接影響到這一窯的成品率,所以柴窯有「七死八活九翻身」一說,這也是文章開頭提到為什麼我們特別重視這一窯的原因。大概經過28至30幾個小時燒制後,再歇火自然冷卻2至3天才能開窯。
滿窯、燒窯、歇火以外,前期的準備工作也相當繁瑣。因為燒柴,就會產生木灰,所以為了防止窯內落灰粘到器物表面,需要事先裝入經過預燒的匣缽才能燒制,氣窯電窯則無需考慮這些。
在裝入匣缽之前,要預先在缽底撒一層石英粉或稻穀殼灰,也叫「匣缽墊渣」,為的是防止器物與匣缽熔結粘連,還要放置一塊與底腳相適應的俗稱「渣餅」的墊片,但有的器物裝入耐火度高且底部平坦的匣缽時,也有不用渣餅的。而上了釉的大型坯體裝入匣缽時,則必須利用支架或支釘,器物之間或器物與匣缽之間還必須用刨花塞緊,使其平穩,以防止傾倒或未裝平穩而發生變形。
此外,匣缽使用前的處理、一缽裝多件怎麼裝、匣缽之間如何防止射火等等,大大小小的講究和工序,都必須由經驗老道的師傅親自把控,這些也僅僅是滿窯之前的準備工作而已。
可見,從泥土到素坯,再到您手中的器物,一件柴窯瓷經歷了怎樣的琢磨和造化。而景德鎮的制瓷匠人們卻把所有這些外人想不到的無數細節和難點,都藏在了背後,燒在了瓷裡
寫到這裡,已是深夜。這篇小文所講內容之於柴窯,不過是管中窺豹、冰山一角,權當拋磚引玉。且千年柴窯至今已無定法定式,各家窯口傳承不同、理解各異,文中所述也只是我們臻瓷坊一言,加之時間倉促,水平有限,若與您觀點相左,望海涵並歡迎交流。
如果您對柴窯感興趣,或仍未盡興,我們將繼續和您聊聊更多關於柴窯有意思的話題和好玩的事兒。例如,為什麼說滿窯時匣缽擺放位置對成瓷影響很大、把樁師傅在沒有溫度計的情況下,如何判斷窯內溫度和燒制時間等等。來源臻瓷坊小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