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石柴窯,傳承柴窯技法 手作汝瓷器物

2020-12-20 網易新聞

(原標題:蒲石柴窯,傳承柴窯技法 手作汝瓷器物)

一件好的藝術品它是可以令你安靜,而後深思,啟迪智慧。從中獲得一種生氣,即鼓舞人心的情感能量,這是一種非常高層次的精神對話,不是只停留在表層外相的好看與否。

靜能生慧,看不見的智慧和看得見的物質,是空與色的關係。物質可以通過智慧產生,智慧可以從有形有像的物質中感悟。

蒲石初衷是想做能令人心境平緩安靜的瓷器。追逐的不是無限向外的工藝極致,追逐的是無限向內的精神世界。

追求「慢」的嫻雅,器物氣韻流淌,需靜心可以體會。被它美好的質感熨平傷口,空靈的畫面柔軟逐漸僵硬的靈魂。

世間萬物都有時效性,衣服會過時,飯菜會餿,人亦有生老病死。唯有含有文化底蘊的器物 ,才可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在歲月長河的洗刷下越發厚重珍貴。

蒲石不是純粹的商人,不是唯利是圖者。我們搭起的只是「器物情感」交換的橋梁,好的器物,附著人的情感,有著鍾愛的能量,能引發觀者的共情。為此,蒲石一直躬耕於手作器物,把自己內心的小小火苗,通過器物承載出去,希望收藏我們器物的朋友,把玩器物時,眼裡也能升起小小的火焰,一直暖暖的,通達到心裡。

01        〖文人畫裡尋修行〗

小根老師算得上蒲石特聘畫師了,雖然年紀輕輕,他對中國畫在陶瓷上的表現藝術之痴迷,實屬罕見。在這種浮躁的社會背景下,年長藝術家亦不乏沽名釣譽,其實難副之輩,能靜下心鑽研國畫工筆的年輕人更加寥寥,學藝途中或天賦不佳,或心性不穩,有大成者鳳毛麟角。藝術造詣這事,天賦是一部分,卻也更加離不開一個「痴」字,小根老師多年前不遠千裡從湘赴景,醉心陶瓷繪畫創作,看他作畫,那感覺便是與眾不同的靜謐,神態上沉凝著對藝術的虔誠和尊重,落筆有神,目如朗星,他說:繪畫是他修行的方式。你在他的作品裡能體會另一番真實天地間的美和安靜。

執筆構圖

落款凝神

饒有清趣

直至小根老師後來與妻子王霞相遇,兩人情投意合,又有著同樣的藝術理想和靜雅氣質,他們很多時候,在創作之餘,所喜之事不過焚香禮佛,登山望遠,一日三餐也不過是幾個素菜,卻怡然自得,不怨不悔,因為他們夫妻兩人,心裡很純粹,純粹到能把心中所想流露於器物作品上,心如工畫師,能畫天地間。有時候,看著他們夫妻兩個安靜的作畫,不禁會想:這世間紛擾萬千,誘惑種種,又與他們夫妻何幹呢?

小根尤其擅長山水畫作,有次王霞誇他畫作境界又進步了,平日裡不善言辭的小根老師,會心一笑,繼而說道:

「唉,我畫的出山水萬千,卻畫不出你眉目裡的風景」

02      〖風火裡堅守是男人的浪漫〗

隨著工業化的腳步,電窯和汽窯大行其道,傳統柴窯已然式微,很簡單的道理,現代人熱衷於賺快錢,網絡裡也多充斥著一夜暴富的假神話,向來務實的匠人也被影響到了,燒柴窯的話,第一是成品率太低,無法大規模生產走量,第二是十分消磨人的心氣神,不比藉助科技之光的現代窯成品,柴窯的」繼承者」們首要的入門條件就是要吃苦,要吃苦,要吃苦。要有點守得雲開見月明的「倔脾氣」,但這種倔脾氣也是燒窯男人的浪漫,是真性情。

柴窯和匣缽

待燒匣中

匣缽入窯

汗流浹背的等候

窯主親自把樁

風火裡的守望

封窯磚

為什麼我們這麼執著於要繼承傳統柴窯?

汝瓷的最為人稱道的是它神仙般的質感,相對其他瓷種。汝瓷的質感是最富有吸引力的特點,而柴窯恰好可以把汝瓷的質感發揮到極致,這也就是蒲石要堅持的理由。

傳統柴窯燒出來的瓷器釉面含蓄,瓷質油潤,這是其他任何窯都燒不出的特殊效果。原因有二:

其一,源於松木柴,眾所周知松木含有豐富的油脂,而松脂具有凜冽的清香,常被用在各種香水中,作為前調或中調的主香進行調香。松木柴作為柴窯的燃料,在燒制過程中,松脂可使窯內燃燒的火焰含油,提升陶瓷發色,對陶瓷起到滋潤作用,使釉面油潤。而這種在富含清新香氣的油脂在燒制完成時,就已經永久地與瓷器融合為一體。在泡茶之時,器物凝結的芬芳氣息被開水所喚醒,可增茶香。

其二,在燒窯過程中,松柴、泥與火在柴窯的還原焰的高溫氛圍中有機物質和無機物質的交換循環,少量有機物混合在釉質表層。這種有機物具有很強的吸附性,可以將飲用水中的雜質剝離出來,軟化水質,使茶湯入口更綿柔。

傳承古老的柴窯燒制技法,結合現代人審美和傳統柴窯器物精髓之妙,同一窯能出各種發色和不同質感的作品,每一件都獨一無二,變化萬千。

蒲石柴窯生產團隊裡大都是一些漢子,是能吃苦,亦是滿腔熱忱的工匠,既有技藝卓絕的老師傅,也有正值青春的小夥子。拉胚,修胚,吹釉,燒制,每一步工序,漢子們都做的一絲不苟。窯主石駿和工匠們經常一起搬運泥料,天氣太熱,就打個赤膊。每一道工序,窯主都會親自把關,以求入窯燒制前萬無一失。待器物入窯,石駿便和工匠們一起守著柴窯,披星戴月,以期無虞。雖有經驗老到的把樁師傅,但柴窯的不可控性,可謂是「靠天吃飯」,只有把該做好的全都做好,才能靜候佳音。窯主和夥伴們通常每次燒制都需要日夜守著柴窯燒足近30多小時,在1300度高溫附近,寸步不離的把控,火舌沖天,不僅炙熱難耐,讓人汗如雨下,而且光亮灼刺雙眼,讓人不禁落淚。若非匠人真性情,有著對器物的珍愛和熱忱,試問誰能數年如一日,堅守在這風火之畔呢?出窯後有「滿盤皆輸」的心酸,出窯也會有「色質俱佳」的狂喜,器物牽動著年輕匠人的悲喜,若非感同身受,尋常人難以理解為何匠人和柴窯器物如此「虐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絕倫的柴窯器物背後是匠人難以想像的付出,難以言表的痴情,難以彰顯的浪漫情懷!

一件好器物,是不忍釋手間,把玩以終老。

一個好窯口,是醉心汝瓷時,癖物至白首。

本文來源:大眾新聞 責任編輯:陳體強_NB6485

相關焦點

  • 非遺故事|汝瓷:最高級的中國風,美得似夢
    北宋汝窯青瓷橢圓小洗 歷經歲月滄桑,柴窯之器, 只留其名,不見其物。 故去掉柴窯,加入鈞窯, 有了今天的「汝、哥、官、定、鈞」之說。
  • 柴窯和柴燒都以泥與窯火交融創造的器物,但各自的追求不同
    「柴窯」與「柴燒」的區別柴窯和柴燒只有一字之差,但呈現的效果迥然有別,其根本區別在於材料的運用和不同的審美追求。在氣、電窯出現以前,柴一直以來都是瓷器燒制的主要燃料,上千年的傳承使柴窯有了一套相對嚴謹的製作流程和執行標準。宋代五大名窯(汝、定、鈞、哥、官)的產品各具特色,共同之處在於對瓷色和釉質的追求,燒制工藝根據不同控溫要求而有所差異。柴燒則強調個性化、多樣性、偶然性,所以在燒制上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從而產生了後來的蘇打燒和鹽燒等豐富作品藝術效果的方法。
  • (臻瓷坊)柴窯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不過,這次開窯後的作品還算是讓人滿意,所以借著這窯新品的熱乎勁兒,和您聊一聊關於柴窯的那些事。相比早已被市場普遍接受的氣窯和電窯,似乎人們對柴窯這種傳承千年卻未被外人所了解的燒制方式,始終充滿著好奇心,尤其現代瓷器,只要一粘上柴窯二字,就會被貼上「我很昂貴」的標籤。
  • 匠心傳承,再現千年經典——汝瓷工匠李可明
    李可明李可明,1987年生於汝州汝瓷世家,2009年畢業於武漢科技大學藝術設計系,2013-2014研修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系。汝瓷燒制技藝傳承人 山明品牌創始人,致力於汝瓷手工藝的傳承與復興,首個結合文創設計,為生活創造美物的汝瓷品牌。
  • 汝瓷在他們手中傳承
    北宋徽宗年間,在宋徽宗這位藝術家皇帝的期盼中,在汝州工匠的孜孜以求不懈努力下,汝瓷帶著「雨過天晴雲破處」高貴典雅的顏色在汝州這片古老但充滿勃勃生機的土地上綻放。靖康之變後,稀奇珍貴的汝瓷在經歷20多年的輝煌後隨著北宋王朝湮沒在歷史長河中。後代皇家對汝瓷珍愛有加,清代乾隆皇帝對汝瓷的摯愛達到歷代皇帝之最,為汝瓷題詩100多首。
  • 韓琴汝瓷:首屆「走近大師」中國汝瓷文化研討會圓滿落幕
    韓琴汝瓷——古法燒制 柴窯注釋:宋代汝瓷採用古法柴燒技藝,難度相當高,一窯成敗取決於柴、火、窯、人之間的把控關係;2015年 韓琴復仿宋代柴燒技藝,成功燒制出的汝瓷作品《玉壺春》使她成為柴燒第一人。韓琴汝瓷——主人杯定製探訪大國工匠韓琴大師的汝瓷人生,從一個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堅守中看到當代汝瓷的發展,真正感受、了解汝瓷文化與當代汝瓷的傳承與創新。為企業家們全面深入的展示北宋汝瓷為何千金難求之故。
  • 青澹窯汝瓷 天青荷瓣杯
    汝瓷造型古樸大方,以名貴瑪瑙入釉,色澤獨特,有"似玉非玉而勝玉"的讚譽。偶然間的一次機會,去朋友家閒聊喝茶,看見他用著一個荷花形狀的器物在喝茶,追問之下得知,原來是網上購買的一款臺灣品牌汝瓷茶杯,叫做「青澹窯汝瓷 天青荷瓣杯」。
  • 韓琴:千年汝瓷文化傳承人
    汝瓷的傳承與發揚在繼承傳統汝瓷工藝的基礎上,韓琴不斷創新,精益求精,使汝州市榮華汝瓷有限公司的汝瓷質量達到了空前的水平,被有關部門授予「中華英才」榮譽稱號,2003年,又被授予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汝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韓琴汝瓷研究所被省文物局確定為「文物復仿製品的研究開發基地」,韓琴的汝瓷作品被國際商報高層交往指定禮品企業。
  • 是誰改寫了宋代汝瓷「高不盈尺」的傳說?
    在繼承汝瓷傳統技藝基礎上的創新和探索中她改寫了宋代汝瓷「高不盈尺」的傳說發明了汝瓷「巨無霸」在克服汝瓷滿釉燒制中她創造了汝瓷「懸燒」的工藝在歷經上千次配方調整和燒制試驗她終於成功恢復宋代汝瓷柴燒燒制工藝她就是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汝州市榮華汝瓷研究所所長韓琴回顧自己在汝瓷傳承和創新中的這段艱辛之路韓琴感慨萬千……
  • 汝窯千秋敘語,傳承茶飲文化---韓琴汝瓷茶具的燒造
    望著那流雲漓彩、美輪美奐的品質,晶瑩剔透,耀眼奪目的釉色,不禁感嘆,位列歷史上「汝官鈞哥定」之首的汝瓷之所以在古時為皇宮貴胄們所喜愛,宋代皇帝將「汝瓷茶器」作為賜品,足見其名貴至極。時至延續千餘年後今天的每一種產品,仍舊是受國家外交、政府公務活動以及大型頒獎盛典所青睞之原因。北宋書畫大家文同有「惟攜茶具賞幽絕」的讚美詩句。
  • 聽西關收藏家品瓷:越窯秘色瓷與柴窯的淵源
    而黃金源先生很早就寫過《論柴窯》的文章,對柴窯的來歷進行全面分析。這些論斷,後來被考古發掘出來的實物所證實。那麼,柴窯到底藏身何處?黃金源說,只能從現存史料和實物中才能找到真正答案。他通過不斷考證後得出,「因五代後周皇帝柴世宗留有詩句讚美秘色瓷,而留下柴窯的美名,故我們認為,只有生產秘色瓷的越窯才能稱之為柴窯。」
  • 景德鎮華軍鼎成柴窯的魅力——專為柴燒瓷器而生
    柴窯瓷器一直是陶瓷愛好者最受追捧的瓷器之一,華軍鼎成柴窯也景德鎮眾多堂口最受消費者青睞的堂口之一。被稱為「瓷都」的景德鎮,幾千年的制瓷文化經過幾十代人的傳承發展,成就了聞名世界的景德鎮四大名瓷:青花瓷、玲瓏瓷、粉彩瓷、顏色釉瓷。
  • 陝西銅川:騰古耀今看柴窯
    揭開柴窯「千古之謎」相傳後周世宗柴榮在位時,窯匠請示燒造瓷器的顏色,世宗答曰:「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於是工匠們便按照要求,燒出「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的天青色瓷器,但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都處於失傳狀態。那麼,柴窯的窯址在哪裡?它與耀州窯有沒有關係?
  • 一窯萬彩,夢回千年|龍門柴窯與「坭」相擁暖冬
    龍門柴窯燒窯技藝傳承人陸善益致辭薪火,即是希望。作為傳統龍窯柴燒傳承人陸善益則堅信,每一把窯變坭興陶皆有生命,都源自匠心的傳承,不滅的窯火是撒在年輕弟子心中的文化火種。傳承不息的生命,千年不變的魂,賦予每一件柴燒坭興陶器獨一無二的光彩。一道道工序後,坭興陶在窯火洗禮下所呈現的歷史厚重感,順乎自然,合和天成。 而正是有了陸善益這般一代又一代燒窯人一次又一次的付出,經歷無數嘗試失敗,從未放棄心中對龍門柴窯的執著和熱愛,才有更多不同風格的柴燒作品展現給世人,讓坭興陶傳統燒制技藝得以傳承和發展。
  • 汝州市四大班子領導齊聚弘寶汝瓷文化園
    中國工美藝術大師、弘寶汝瓷創始人王振芳陪同觀摩並匯報園區發展情況。陳天富書記、劉鵬市長一行先後來到弘寶汝瓷文化園觀景臺、特色民宿民居、弘寶汝瓷院士工作站和科技成果展示廳,針對弘寶汝瓷這些年在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陶瓷行業發展方面所作出的貢獻表示充分肯定。
  • 景德鎮柴窯滿窯點火儀式:千年窯火 傳承不輟
    傳統手工瓷是景德鎮的標誌,而柴窯延續了這一傳統,不僅是景德鎮手工藝人的智慧與創造,更是這座城市延綿不息的靈魂。  日前,在江西景德鎮城區邊緣的滙禾柴窯滿窯,一場別開生面的點火儀式上演,窯爐前,堆滿了劈好的燒瓷燃料馬尾松,負責各種工序的工人們正在忙碌著。
  • 汝至尊:用心做好瓷,汝瓷行業領導者
    另一方面,汝瓷真假難辨。瓷器愛好者,尤其是新手瓷器收藏者,很難辨別汝瓷的真偽。在這種市場環境下,品牌汝瓷商家便成了一個很重要的存在。汝瓷市場需要靠品牌汝瓷商家去淨化,汝瓷收藏著需要靠品牌汝瓷商家去引導。
  • 「六穩」「六保」看河南 | 特色小鎮「汝瓷」好
    在汝瓷電子商務產業園中軸線南頭,圓形抬高的基座之上,坐落著以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為原型的中國汝瓷博物館,天青色的基調,蟬翼般的紋理,盡顯「汝瓷知己、汝州等你」的城市名片本色。  「這是中國汝瓷小鎮建設的標誌性建築。」
  • 芷兮上窯·柴窯裸燒的魅力
    芷兮上窯開窯啦中國陶器最古老的燒制技法,就是柴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而雲南建水的芷兮上窯··素坯柴燒就傳承了這種古老的技法,以天然陶土手工拉坯成型,不上釉,不添加,卻可入窯一色,出窯萬變。作為一項古老的技藝,芷兮上窯的器物燒制之前,陶坯不上底釉,直接以裸露狀態放入窯體內——窯變帶來的結果,是涅槃還是毀滅,皆不可預知。
  • 常有「鈞汝不分」一說,鈞瓷和汝瓷真的不分嗎?
    為了弄清為什麼有鈞汝不分一說,我們先來了解下鈞瓷和汝瓷的原產地,考古和相互學習融合的基本情況。鈞瓷和汝瓷,原產地分別是許昌市禹州和平頂山市汝州,兩地雖有一山之隔,但窯口使用的原料基本相同,工藝大致相似,加上兩地工匠相互學習和借鑑,甚至一些窯口既燒鈞瓷,也燒汝瓷,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獨特現象。其中的天青、天藍、月白等色彩,乍看起來也大致相似。而在當年古窯址的挖掘調查中,天青、天藍和帶紅斑釉的某些傳世之物,在禹縣、臨汝兩地窯址內也確有殘片大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