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蒲石柴窯,傳承柴窯技法 手作汝瓷器物)
一件好的藝術品它是可以令你安靜,而後深思,啟迪智慧。從中獲得一種生氣,即鼓舞人心的情感能量,這是一種非常高層次的精神對話,不是只停留在表層外相的好看與否。
靜能生慧,看不見的智慧和看得見的物質,是空與色的關係。物質可以通過智慧產生,智慧可以從有形有像的物質中感悟。
蒲石初衷是想做能令人心境平緩安靜的瓷器。追逐的不是無限向外的工藝極致,追逐的是無限向內的精神世界。
追求「慢」的嫻雅,器物氣韻流淌,需靜心可以體會。被它美好的質感熨平傷口,空靈的畫面柔軟逐漸僵硬的靈魂。
世間萬物都有時效性,衣服會過時,飯菜會餿,人亦有生老病死。唯有含有文化底蘊的器物 ,才可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在歲月長河的洗刷下越發厚重珍貴。
蒲石不是純粹的商人,不是唯利是圖者。我們搭起的只是「器物情感」交換的橋梁,好的器物,附著人的情感,有著鍾愛的能量,能引發觀者的共情。為此,蒲石一直躬耕於手作器物,把自己內心的小小火苗,通過器物承載出去,希望收藏我們器物的朋友,把玩器物時,眼裡也能升起小小的火焰,一直暖暖的,通達到心裡。
01 〖文人畫裡尋修行〗
小根老師算得上蒲石特聘畫師了,雖然年紀輕輕,他對中國畫在陶瓷上的表現藝術之痴迷,實屬罕見。在這種浮躁的社會背景下,年長藝術家亦不乏沽名釣譽,其實難副之輩,能靜下心鑽研國畫工筆的年輕人更加寥寥,學藝途中或天賦不佳,或心性不穩,有大成者鳳毛麟角。藝術造詣這事,天賦是一部分,卻也更加離不開一個「痴」字,小根老師多年前不遠千裡從湘赴景,醉心陶瓷繪畫創作,看他作畫,那感覺便是與眾不同的靜謐,神態上沉凝著對藝術的虔誠和尊重,落筆有神,目如朗星,他說:繪畫是他修行的方式。你在他的作品裡能體會另一番真實天地間的美和安靜。
執筆構圖
落款凝神
饒有清趣
直至小根老師後來與妻子王霞相遇,兩人情投意合,又有著同樣的藝術理想和靜雅氣質,他們很多時候,在創作之餘,所喜之事不過焚香禮佛,登山望遠,一日三餐也不過是幾個素菜,卻怡然自得,不怨不悔,因為他們夫妻兩人,心裡很純粹,純粹到能把心中所想流露於器物作品上,心如工畫師,能畫天地間。有時候,看著他們夫妻兩個安靜的作畫,不禁會想:這世間紛擾萬千,誘惑種種,又與他們夫妻何幹呢?
小根尤其擅長山水畫作,有次王霞誇他畫作境界又進步了,平日裡不善言辭的小根老師,會心一笑,繼而說道:
「唉,我畫的出山水萬千,卻畫不出你眉目裡的風景」
02 〖風火裡堅守是男人的浪漫〗
隨著工業化的腳步,電窯和汽窯大行其道,傳統柴窯已然式微,很簡單的道理,現代人熱衷於賺快錢,網絡裡也多充斥著一夜暴富的假神話,向來務實的匠人也被影響到了,燒柴窯的話,第一是成品率太低,無法大規模生產走量,第二是十分消磨人的心氣神,不比藉助科技之光的現代窯成品,柴窯的」繼承者」們首要的入門條件就是要吃苦,要吃苦,要吃苦。要有點守得雲開見月明的「倔脾氣」,但這種倔脾氣也是燒窯男人的浪漫,是真性情。
柴窯和匣缽
待燒匣中
匣缽入窯
汗流浹背的等候
窯主親自把樁
風火裡的守望
封窯磚
為什麼我們這麼執著於要繼承傳統柴窯?
汝瓷的最為人稱道的是它神仙般的質感,相對其他瓷種。汝瓷的質感是最富有吸引力的特點,而柴窯恰好可以把汝瓷的質感發揮到極致,這也就是蒲石要堅持的理由。
傳統柴窯燒出來的瓷器釉面含蓄,瓷質油潤,這是其他任何窯都燒不出的特殊效果。原因有二:
其一,源於松木柴,眾所周知松木含有豐富的油脂,而松脂具有凜冽的清香,常被用在各種香水中,作為前調或中調的主香進行調香。松木柴作為柴窯的燃料,在燒制過程中,松脂可使窯內燃燒的火焰含油,提升陶瓷發色,對陶瓷起到滋潤作用,使釉面油潤。而這種在富含清新香氣的油脂在燒制完成時,就已經永久地與瓷器融合為一體。在泡茶之時,器物凝結的芬芳氣息被開水所喚醒,可增茶香。
其二,在燒窯過程中,松柴、泥與火在柴窯的還原焰的高溫氛圍中有機物質和無機物質的交換循環,少量有機物混合在釉質表層。這種有機物具有很強的吸附性,可以將飲用水中的雜質剝離出來,軟化水質,使茶湯入口更綿柔。
傳承古老的柴窯燒制技法,結合現代人審美和傳統柴窯器物精髓之妙,同一窯能出各種發色和不同質感的作品,每一件都獨一無二,變化萬千。
蒲石柴窯生產團隊裡大都是一些漢子,是能吃苦,亦是滿腔熱忱的工匠,既有技藝卓絕的老師傅,也有正值青春的小夥子。拉胚,修胚,吹釉,燒制,每一步工序,漢子們都做的一絲不苟。窯主石駿和工匠們經常一起搬運泥料,天氣太熱,就打個赤膊。每一道工序,窯主都會親自把關,以求入窯燒制前萬無一失。待器物入窯,石駿便和工匠們一起守著柴窯,披星戴月,以期無虞。雖有經驗老到的把樁師傅,但柴窯的不可控性,可謂是「靠天吃飯」,只有把該做好的全都做好,才能靜候佳音。窯主和夥伴們通常每次燒制都需要日夜守著柴窯燒足近30多小時,在1300度高溫附近,寸步不離的把控,火舌沖天,不僅炙熱難耐,讓人汗如雨下,而且光亮灼刺雙眼,讓人不禁落淚。若非匠人真性情,有著對器物的珍愛和熱忱,試問誰能數年如一日,堅守在這風火之畔呢?出窯後有「滿盤皆輸」的心酸,出窯也會有「色質俱佳」的狂喜,器物牽動著年輕匠人的悲喜,若非感同身受,尋常人難以理解為何匠人和柴窯器物如此「虐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絕倫的柴窯器物背後是匠人難以想像的付出,難以言表的痴情,難以彰顯的浪漫情懷!
一件好器物,是不忍釋手間,把玩以終老。
一個好窯口,是醉心汝瓷時,癖物至白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