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柴窯存在嗎?千年之謎的柴窯有存世嗎

2020-12-20 瓷林外史

瓷器之珍貴,有宋代五大名窯:鈞、汝、官、哥、定窯傳世。在這之前,還有一種傳說中的柴窯: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

01柴窯珍貴,世不一見

因為存世量少、窯址神秘而鮮為人知的柴窯,甚至被人們懷疑是否真實存在,是不是只是一個傳說。

青百合花瓶 被認為是柴窯實物

據說,柴窯是後周皇帝周世宗柴榮命人燒制的御瓷。清人朱琰《陶說》中記載:「柴世宗時燒者,故曰柴窯。」

《長物志》中記載道:「柴窯最貴,世不一見……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格古要論

《格古要論》曾說:「柴窯出北地。世傳柴世宗時燒者故謂之柴窯。天青色,滋潤細媚,有細紋,多足粗黃土。近世少見。」

02關於柴窯,歐陽修表示我真的沒說過

柴窯的神秘還在於自誕生之日起,其間宋元幾百年並沒有相關文字記載。

坊間盛傳,關於柴窯最早的記載是北宋歐陽修的《歸田集》,書中在談及「汝窯花觚」時曾有:「柴氏窯色如天,聲如罄,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飾為器。北宋汝窯頗仿佛之,當時設窯汝州,民間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誰見柴窯色,天青雨過時。汝窯磁較似,官局造無私』。」

歐陽修

但受到了不少人的質疑,認為其中諸多解釋不通的地方。

歐陽修《歸田錄》一書著於1071年,第二年歐陽修便去世了;而汝窯的設置是在1086年宋哲宗登基以後的事情,所以歐陽修在書中談及「汝窯花觚」就不太可能。

後周世宗柴榮

另外受人詬病的一句是「北宋汝窯頗仿佛之」,歐陽修逝世的時候還是北宋中期,在他的時代,宋朝就是宋朝,根本就沒有「北宋」這個提法,直至趙構逃到杭州建立南宋之後,後世史學家才把宋朝區分成「北宋」和「南宋」。

更多人認同的是上述關於柴窯、汝窯的描寫是康熙年間翰林學士高士奇關於兩者的研究,蹭了歐陽修的熱度而已。

您認為關於柴窯的描寫真是歐陽修寫的嗎?您見過真的柴窯嗎?

相關焦點

  • 陝西銅川:騰古耀今看柴窯
    以「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而被後人譽為「諸窯之冠」和「中國瓷皇」的柴窯,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以五代後周皇帝「柴榮」姓氏命名的御窯,。但因柴榮在位僅5年,柴窯燒造時間短,至今沒有明確的傳世品及窯址,成為中國古陶瓷史上的「千年之謎」。
  • 匠心工藝,窯火不熄——千年柴窯最後的堅守
    經久不息,精緻如初柴、汝、官、哥、定,柴窯屬第一。柴窯是五代後周顯德初年所燒,自宋以後開始改稱為柴窯。柴窯之貴,世不一見。相傳為後周皇帝命人燒製成品「天青色滋潤細媚、有細紋多足粗黃土」還有記載柴窯富有「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的特點,自古以來被稱為諸窯之冠。更有甚者將其形容為「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千年瓷都,嶺土為源高嶺土是成就景德鎮成為瓷都的功臣。
  • 一窯萬彩,夢回千年|龍門柴窯與「坭」相擁暖冬
    一窯萬彩,夢回千年 | 龍門柴窯與「坭」相擁暖冬久違的陽光肆意地鋪灑開來,不濃不淡,溫暖而愜意。11月30日,期待許久的「暖一窯坭興陶 | 越龍門柴窯開窯儀式」在欽州北部灣職業技術學校內的古龍窯址舉行。
  • 聽西關收藏家品瓷:越窯秘色瓷與柴窯的淵源
    柴窯因後周皇帝柴世宗詩句而得名秘色瓷是晚唐至五代時期的越窯貢窯生產的瓷器,專供皇家,臣庶不能使用,在當時連普通老百姓都不能看到它的真容,因此被稱為秘色瓷。歷史上真有柴窯嗎?其實這個問題都一直存在爭論。最早記載柴窯的文字,是宣德年間《宣德鼎彝譜》一書,明確記載後宮內庫藏有「柴、汝、官、哥、鈞、定」六窯藏品,且柴窯排在首位。這給柴窯是否存在的爭論劃上句號。
  • (臻瓷坊)柴窯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不過,這次開窯後的作品還算是讓人滿意,所以借著這窯新品的熱乎勁兒,和您聊一聊關於柴窯的那些事。相比早已被市場普遍接受的氣窯和電窯,似乎人們對柴窯這種傳承千年卻未被外人所了解的燒制方式,始終充滿著好奇心,尤其現代瓷器,只要一粘上柴窯二字,就會被貼上「我很昂貴」的標籤。
  • 西安柴窯博物館館長王學武受邀出席 西安文理學院歷史文化旅遊學院...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柴窯瓷器。大家知道,我國五大名窯:柴窯、汝窯、官窯、哥窯、定窯。因為沒有找到柴窯,馬未都先生說,為了「湊」五大名窯之數,將鈞窯加進去了。於是,我就想探索柴窯的秘密,研究柴窯的歷史、柴窯瓷的特點。為此,我與愛人商量賣掉了原來經營的酒店,收集柴窯的史料、瓷器,建立了現在位於曲江的柴窯文化博物館,成為全國唯一的研究、保存、展陳柴窯瓷器的博物館。
  • 西安柴窯博物館館長王學武受邀出席西安文理學院歷史文化旅遊學院...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柴窯瓷器。大家知道,我國五大名窯柴窯、汝窯、官窯、哥窯、定窯。因為沒有找到柴窯,馬未都先生說,為了「湊」五大名窯之數,將鈞窯加進去了。於是,我就想探索柴窯的秘密,研究柴窯的歷史、柴窯瓷的特點。為此,我與愛人商量賣掉了原來經營的酒店,收集柴窯的史料、瓷器,建立了現在位於曲江的柴窯文化博物館,成為全國唯一的研究、保存、展陳柴窯瓷器的博物館。我們說的:CHINA: 中國。
  • 第三篇:柴窯與柴燒的區別
    今天我們來講講柴窯和柴燒的區別!柴窯和柴燒本質區別在於:一個是固定的窯,一個是燒制的方式!柴窯是五代十國皇帝周世宗柴榮的御窯,出自當時的河南鄭州,當時那裡本來就適合做陶器,又因為當時皇帝姓柴,故名柴窯。當時亦稱御窯,從宋朝開始便固定叫柴窯。
  • 掌門說瓷--什麼是柴窯、氣窯、電窯,柴窯與柴燒的區別,及我們做...
    感謝朋友們對上一篇文章的關注和閱讀,讓我有更大的動力來開始這篇的陳述!說實話,每個行業都會有各自的不可、不能曝光的隱私,並且一個不小心都有可能觸動到別人的利益 ,陶瓷行業也是。這也是我作為這個行業內的從業者不想去做也不想去看到的事情。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百花齊放才是春,存在即合理,只有這樣市場才會更豐富更活躍,因為誰也不可能做一個行業的獨角獸的。
  • 柴窯與柴燒原來不是一回事,您搞明白了嗎?
    柴窯與柴燒有根本上的區別,柴窯是一種特定的窯,而柴燒卻是一種燒瓷方式,兩者有一定的交集但更多的是各有千秋。柴窯是五代十國皇帝周世宗柴榮的御窯,出自當時的河南鄭州,當時那裡本來就適合做陶器,又因為當時皇帝姓柴,故名柴窯。當時亦稱御窯,從宋朝開始便固定叫柴窯。
  • 景德鎮柴窯藝人張華軍:柴窯火爆源於文化自信
    這件百子圖為主題的青花瓷器價值達10多萬人民幣 唐貴江 攝中新網廣州11月29日電 題:景德鎮柴窯藝人張華軍:柴窯火爆源於文化自信中新網記者 唐貴江「在景德鎮我八年前就開始燒制柴窯張華軍介紹,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感覺現場的參觀人數不及往年,但他認為成交並不是第一位的,「關鍵是要向市場傳遞我們產品的信息,讓人們有機會近距離接觸景德鎮柴窯的美!」景德鎮自五代時期開始生產瓷器,至今已有千年歷史,被譽為中國「瓷都」。
  • 蒲石柴窯,傳承柴窯技法 手作汝瓷器物
    從中獲得一種生氣,即鼓舞人心的情感能量,這是一種非常高層次的精神對話,不是只停留在表層外相的好看與否。靜能生慧,看不見的智慧和看得見的物質,是空與色的關係。物質可以通過智慧產生,智慧可以從有形有像的物質中感悟。蒲石初衷是想做能令人心境平緩安靜的瓷器。追逐的不是無限向外的工藝極致,追逐的是無限向內的精神世界。追求「慢」的嫻雅,器物氣韻流淌,需靜心可以體會。
  • 景德鎮柴窯滿窯點火儀式:千年窯火 傳承不輟
    傳統手工瓷是景德鎮的標誌,而柴窯延續了這一傳統,不僅是景德鎮手工藝人的智慧與創造,更是這座城市延綿不息的靈魂。  日前,在江西景德鎮城區邊緣的滙禾柴窯滿窯,一場別開生面的點火儀式上演,窯爐前,堆滿了劈好的燒瓷燃料馬尾松,負責各種工序的工人們正在忙碌著。
  • 柴窯和柴燒都以泥與窯火交融創造的器物,但各自的追求不同
    在氣、電窯出現以前,柴一直以來都是瓷器燒制的主要燃料,上千年的傳承使柴窯有了一套相對嚴謹的製作流程和執行標準。宋代五大名窯(汝、定、鈞、哥、官)的產品各具特色,共同之處在於對瓷色和釉質的追求,燒制工藝根據不同控溫要求而有所差異。柴燒則強調個性化、多樣性、偶然性,所以在燒制上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從而產生了後來的蘇打燒和鹽燒等豐富作品藝術效果的方法。
  • 景德鎮華軍鼎成柴窯的魅力——專為柴燒瓷器而生
    張華軍鼎成柴窯作品柴窯瓷並不是簡簡單單地做滿一個窯口就可以進行煅燒,還要向當地政府申請,因為政府明令禁燒柴窯,所以在當代真正的柴燒瓷是相當之少,燒制柴窯瓷要組織各方能工巧匠,投入巨資研發恢復柴窯燒制工藝的配方和技法
  • 大御瓷器開柴窯啦!12月10號賞美瓷、藏臻寶,敬請期待
    大御柴窯盛典臻品柴窯、即將開窯,錯過等一年,來大御開啟你的收藏之路吧,12月10號相約大御瓷器,賞美瓷、藏臻寶!柴窯簡介柴窯是一種古老的技藝,燒窯難度相當高,其作品的成敗主要取決於土、火、柴、窯之間的微妙關係。
  • 電、汽窯素燒陶坯定型再拿去柴燒屬於偽柴燒嗎?
    陳朝超柴燒柴燒「裸燒」一般是指將做好的陶坯,在裝窯的時候直接裸露在柴窯窯倉中,不上釉,柴窯燒制過程中,陶坯自然和火、灰燼接觸,再由窯內的燒制氛圍和陶坯自身所含的微量元素,在陶坯上形成層次豐富陳朝超柴燒柴窯燒制時對陶坯一般有兩種處理方式:一種是將涼好的陶坯直接裝入窯中,由於晾乾的陶坯內部含有微量水分,在燒制過程中會先進行烘乾,且升溫速度都會比較緩慢。
  • 《京都之謎》:千年古都的遷都歷史之謎,京都特色的怨靈文化之謎
    原因無他,正是因為有著「千年古都」之稱的日本京都,最初的設計是效仿我們隋唐時代的長安和洛陽。「棋盤式」的都城布局,縱橫交錯成網格狀的街道,當我們徜徉其中,分分鐘有種置身於川端康成筆下古都的恍惚。想要來點輕鬆的隨筆散文,可以讀一讀臺灣作家林文月的日本旅居隨筆《京都一年》,或是臺北奇人舒國治最任性自在的京都閒走札記《門外漢的京都》;倘若想要了解更多京都隱秘往事的,那不妨看看這本《京都之謎:一座千年帝都的歷史變遷與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