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節前,一條新聞引人關注:全國婦聯調查顯示,目前全國共有留守兒童5000多萬,各地省一級關愛留守兒童的品牌活動有60多項。
這則新聞,讓人對兒童節的意義有了另一層認識。節日不僅要給孩子們幸福的一天,更是為了喚醒社會對兒童的關愛、對兒童權益的保護。實際上,「六一」兒童節的確立,就是為紀念1942年發生在捷克利迪策村的一次屠殺,其最初的也是最終的目的,都是反對虐殺和毒害兒童,保障兒童生存、發展、受保護和參與的權利。
義大利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童年是構成人一生最重要的部分」。良好的環境,有利於兒童成長,讓他們成年後有更多機會取得個人成功並造福社會。兒童也是整個社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世界最終是他們的,人類的種群和社會都需要一代代兒童的成長來延續。
同時,正如聯合國《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世界宣言》所說,「世界上的兒童是純潔、脆弱、需要依靠的」。他們無論是身體還是精神,對外部世界都缺少抵抗力,容易受到傷害。作為無法獨立生活、更無法為自己主張權利的群體,兒童尤其需要全社會悉心呵護。
陶行知寫過一首《小孩不小歌》:「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還要小。」儘管我國有多項法律法規保護兒童權益,卻仍有一些人「小看小孩小」,侵害兒童權益的現象仍然存在。
個體層面上,我國0—14歲兒童由於成人疏忽和自我保護意識不強造成的傷害,發生率為10%。校園慘案、血鉛超標、踩踏事故等屢見報端。群體層面上,功利化的教育擠壓著孩子們的快樂,基礎教育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大,兒童福利水平相對滯後,還存在留守兒童、服刑在教人員子女、愛滋病致孤兒童等「困難兒童群體」。
讓人欣慰的是,很多人正為兒童的健康成長而努力。希望工程、春蕾計劃,眾人的愛心匯聚起託舉明天的力量;代課教師站在清貧的講臺,向孩子們講授文明;志願者無私奉獻,點亮大山之中孩子們的心燈……「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他人的孩子,是神」,兒童節是喚起社會關注兒童的節日,這個節日也理應屬於他們——這些為兒童而努力著的人們,因為他們在為社會守護著良知,為世界構築著未來。
智利詩人密斯特拉爾有一首詩:「我們需要的東西很多都可以等,但孩子們不能等。……對孩子,我們的回答不能是『明天』,他的名字叫『今天』。」兒童節一年只有一天,保護兒童權利,我們的回答卻應該是「每一天」。
(原刊《 人民日報 》2010年06月01日09版《人民時評》 原題:我們的回答是「每一天」)
[轉載務必註明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文章不代表人民網文化頻道觀點,只代表署名作者的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