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說一口聽起來和老外一模一樣的地道口語,是每一個學英語的人夢寐以求的事情。然而中國人說英語卻總擺脫不掉中式發音。
是我們學英語的方法有問題?還是也許只有極少數人才有這種能說地道英語的語言天賦?還是由於生理結構或者什麼其他原因導致中國人根本就不可能說和老外一樣地道的英文呢?在國外生活多年以後,我發現,「說英語,有口音」這個事,通用於世界各國人民。日本人說英語有很明顯的日語節奏,菲律賓人講英文聽起來好像和菲律賓語沒啥差別,印度英語就更不用說啦,就是英語是母語的外國人,英語的口音也是千差萬別,歐巴馬和川普的英語風格也一直總被網友們拿來說事。研究表明,地域上每間隔100公裡,人們說話的口音就有差別。全世界大概有160多種可以區分的英語口音。
對於把英語當作,除去母語外,第二或者第N個語言來學習的人來說,這個第二語言受到第一語言的影響是一個普遍的語言現象。這是因為,當我們在學習任何一個新的技能的時候,總喜歡用我們原有的近似技能來模仿這個新的技能,這樣就造成了新的技能中總能看到舊的技能的影子。比如,我女兒在很小的時候就喜歡「胡寫亂畫」,尤其特別喜歡畫「小公主」,當她開始學寫字的時候,我發現,她寫的每個字都好像是一個「小公主」,對她來說寫字只是畫畫的另外一種形式。再比如,你見過,已經習慣了吃飯使用勺子的人,第一次開始使用叉子吃飯的時候的情景嗎?他使用叉子的動作依然看起來像是在使用勺子。
這就是為什麼你會聽到很多人講英語的時候,除去說的是英語單詞,其他的語音,語調,發音,好像都是在說中文。語言大師呂叔湘先生對於中國人學英語最經典的一句總結就是,「英語不是漢語」,用說中文的模式說英文,那肯定就是中式英文。
來,細看一下,我們的中式口語和老外的地道口語到底差在哪了。
我們說話都是一句一句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由單詞或者字構成的,我們先來看單詞再看句子
單詞,
就是僅僅念一個單詞,可能你的中式英語就聽起來很明顯了,為什麼呢?
1,「以假亂真」
英語屬於印歐語系,漢語屬於漢藏語系。英語的很多基本發音在漢語裡不存在的。然而我們卻喜歡在漢語裡找到一些聽起來很近似的音來替代英語中的發音。比如下面的例子:
[a]被替代為「愛」,like 就被讀作 「賴客」
[a]被替代為「阿五」,out 就被讀作「阿五特」
[t]被替代為「特」,eat就被讀作「一特」
2,「四分五裂」
在漢語當中每個漢字的讀音基本都是單音節的,比如--「好」「大」「媽」「爸」,而在英文當中,單音節的單詞只佔極少數,對於多音節單詞,我們就很自然地用一個漢字的讀音來代替一個音節的讀音,而且因為漢語每個字或者每個詞讀完後我們會有自然停頓,所以我們讀一個多音節的單詞,每個音節讀完之後也會不自覺的有個停頓,這樣,一個單詞讀下來,就好像是用很多個近似音的漢字堆積起來,聽起來有「四分五裂」的感覺。比如remember 被讀作類似「瑞門博」,good 被讀作近似「骨得」,book 被讀作近似「布克」。然而英語中,任何一個單詞,無論是幾個音節都是「一氣呵成」讀完的。
3,「舌槍唇劍」
即使我們每個讀音都讀正確了,可是為什麼我們說的英語和老外還是不一樣。外國人講英文,聽起來總比我們更飽滿,更渾厚。很多人在說這是是發音的部位不同造成的,其實嚴格來說這是產生共鳴的部位不同。我們人類每個人的發音系統就好比一件樂器,產生共鳴的部位不同,音色和音質就不同。漢語當中我們發音產生共鳴的主要部位是口腔,正所謂古人說的「唇槍舌劍」,也就是說我們說漢語主要是用嘴巴和舌頭。而英語發音當中不僅用口腔,還用到後腔,鼻腔,胸腔等。所以最終聽到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就像你聽大提琴,鋼琴,和吉他這些樂器,即使是演奏同樣的樂曲,效果也不一樣。如果想體會一下多腔共鳴的感覺,可以試試你早上打哈欠時候發音的「渾厚」的感覺。
上面三點導致了中式英語中單詞讀的和老外讀的不完全一樣。但,如果每個單詞都讀準確了,是不是說出來的句子就和外國人一樣了呢?
當然不是,因為:
1,中式發音在說整句話的時候過於「整齊劃一」
漢語當中,一句話裡面,每個字或者詞的發音時長是基本平均和一樣的,比如:今/天/下/午/我/要/和/王/博/士/開/個/會。但英語當中,每句話中對於要強調或者重點的內容發音的時長會增加,聲音會更響亮,相對不那麼重要的內容,發音時長會縮短,聲音相對不會那麼大,這樣就像音樂一樣,重音和非重音的間隔出現,會使外國人的英語聽起來很有節奏感很舒暢。比如,同樣意思的這句話是這麼說的:I am going to/ have a meeting with/ doctor Wang/ this afternoon.如果按照中式英語的發音,就會讀成這樣I/ am/ going/ to/ have/ a/ meeting with/ doctor/ Wang/ this /afternoon.這樣讓你的英語聽起來就會單調,乏沒有重點。
2,中式發音過於「擲地有聲」
每種語言你都有自己的聲調。中文裡面有四個聲調,而英文裡面通常只有升調和降調兩種。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中式英文發音裡面,一個句子裡面幾乎每個單詞都借用了漢語裡面的四聲,也就是降調,這樣使中式發音的英語聽起來,每個單詞都是相當「擲地有聲」的,完全沒有了外國人講話中的升降調搭配,抑揚頓挫的感覺。比如外國人可能會這麼說這句話:This(升) morning(升), I(升) had(升) a(升) sandwich(降) for(升)my(升) breakfast(降).而中式發音往往讀成這樣This(降) morning(降), I(降) had(降) a(降) sandwich(降) for(降)my(降) breakfast(降).
如果把以上5點內容都「融會貫通」,那麼保證你一定能說一口標準地道的「中式英語」。
說到這裡,下面似乎應該提供解決的方案了。然而,解決方案,對於多數學英語的人們其實並不那麼重要,因為,國內多數的英語考試並不考口語;國際英語考試,比如,雅思,託福等等的口語部分,本身就是接受不同國家的口音的;如果口語是為了和外國人進行交流,那麼更不用擔心,假如外國人和你用中文交流,你會十分介意他講有他自己口音的中文嗎?顯然是不會的。中式英語的用法和口音甚至已經被寫入英文字典,為豐富英語語言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還有更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口語當中最最最為重要的永遠是流利度!沒有之一!如果你的口語在保證基本正確的前提下足夠流利,可以足以滿足英語作為交流工具的一切用途。比如,你見過的,在美國可以做英文脫口秀的--黃西。
當然,如果你就是想最求完美,請持續關注白雲老師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