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云:「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可見鄉音(母語)的力量是多少強大,歲月和環境的變化都撼動不了它。
漢語作為我們的母語,其根深蒂固的發音習慣勢必會影響到英語學習者的語音表現,而且,年齡越大,鄉音越難改。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70、80後的父母,小學高年級或初中才學英語,辛辛苦苦學了十幾年,好不容易見到老外用英語交流幾句,一開口就是中式味兒十足的Chinglish,令老外哭笑不得。
比如視頻中的這位仁兄。
比起很多不敢開口說英語的人,這大哥精神可嘉,但一口Chinglish讓人抓狂。驚喜的是,那些老外居然能聽懂!這聽力水平也是沒sei了。
這種說英語的調式,是從普通語(鄉音)而來的。我們說普通話時,一字一音,一音一拍,輕重音無明顯區別,所以我們說英語也這樣。
但英語是極其強調音重的語言,語音呈現的不是一音一拍的節奏,而是根據音重的需要形成節拍,兩個或三個單詞為一拍很常見,所以,英語有許多弱讀甚至連讀的現象。
很多中國學生說起英語來一音一頓,語調平緩,普遍重讀,甚至扯著嗓門說英語,母語為英語的老外會覺得很刺耳,不了解的人甚至會認為是沒有禮貌的表現。這跟我們說普通話的習慣是分不開的。
當然,英語老外說普通話時也會帶有他們說英語的習慣,在不該發重音的地方,時常蹦出一個重音出來。而且他們難以掌握拼音聲調,當老外想說「這是我的馬」時,一般都會說成「這是我的媽」。
發音相當重要。英語能力相同的兩個人,發音比較準確的那位,給人感覺英語水平會高很多。要擺脫說英語時的鄉音,得從娃娃抓起,長大之後再來糾正,不是不可能,但會難上加難。
研究表明,4-12歲是以最接近母語習的方式學習外語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應以聽力為主,讓孩子集中精力練習聽力,孩子練聽力時做到以下3點,可以有效地擺脫中式發音。
輸入純正的英語發音
相比大人,4-12歲的孩子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聽覺特別發達和敏感,所以他們抓音快而且準,不但善於捕捉單個音素,也能很好地把握整個句子的韻律和節奏。
正因為如此,我們強調孩子一定要以聽為先,並且一定要輸入純正的英語發音。遺憾的是,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孩子的聽力要求不能得到滿足,不但聽力的數量不夠,質量也得不到保證。
只有當孩子輸入了純正的英語發音之後,才能說出標準的英語,而且聽多了,自然就會說出來,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過了12歲,聽覺的優勢就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逝。這個階段不讓孩子聽足聽好,反而讓孩子記單詞學語法,會得不償失。語法詞彙可終生獲得,聽力敏感期,長大了就不復存在。
將英語聲音「聽進去」
聽進去,指兩方面,一是聽得懂,聽力內容是可理解的;二是反覆聽,讓可理解的英語聲音在腦海當中存留。
研究表明,人的聽覺記憶容量很小,只能記住4秒左右的音頻印象,一般聽到超過4秒的句子,我們就難以憑記憶完整地複述出來。而孩子的聽覺記憶容量就更小了,所以必須保證孩子能聽得懂,而且要重複聽,做到一聽就懂,形成條件反射。
大思英語正是遵循這樣的原則來設計課程,讓孩子能切實地將英語聲音「聽進去」。
跟讀有必要
4-12歲的孩子除了聽覺發達敏感,口音模仿能力也特別強,因為孩子的嘴部肌肉很靈活,可以將音發得很到位,而大人已經形成了自己固定的鄉音發音習慣,很難再調動多年不用的嘴部肌肉把音發到位。
孩子聽得多了,英語聲音在腦海當中存留,就會自然而然想說出來,表現在大思英語課程中,就是跟讀。很多孩子跟讀起來聲音響亮,發音標準,充分發揮了他們口音模仿的才能。
要說好英語,絕對離不開口音的模仿,所以,當孩子開口跟讀時,家長要加以鼓勵。
同樣是開口讀英語,看著文字朗讀和跟讀卻是不同的概念。朗讀的過程並沒有標準音的輸入,孩子的發音失去了參考基準,正如航海失去了指南,非常不利於孩子標準音的形成。
另外,即使孩子將音發對了,朗讀英文建立的是聲音和文字之間的直接聯繫,並不建立聲音和意義之間的直接聯繫,對於培養孩子的英語思維和口語能力毫無益處。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70、80後父母讀了那麼多年英語仍然讀不出英語交流能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