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的建構與發展

2020-12-16 人民網

公共管理是一門綜合性與應用性很強的學科。作為管理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其內容涵蓋行政管理、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等。改革開放40年來,在學界與實務界的共同努力下,公共管理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地位得以確立,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初步形成,影響逐步擴大。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回顧我國公共管理學發展歷程及成就,探索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未來發展方向,既是公共管理學科建設發展的需要,也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內在要求。

發展歷程

我國具有悠久的治國理政研究傳統,近現代意義上的行政管理學或行政學(即後來的公共管理學)在我國的發展幾乎與西方同步。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行政管理學在誕生之初就被引進到中國,並逐步生根和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一批哲學社會科學學科恢復重建,我國行政管理學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1979年3月,鄧小平同志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指出:「政治學、法學、社會學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們過去多年忽視了,現在也需要趕快補課。」響應鄧小平同志的號召,張友漁、周世逑、夏書章、丘曉等老一輩政治學與行政學者積極為行政管理學的恢復重建鼓與呼。例如,1982年1月29日,夏書章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呼籲「把行政學的研究提上日程」;1982年2—6月,中國政治學會委託復旦大學開辦全國行政管理學講習班;1983年,中國政治學會在濟南舉行政治行政體制改革研討會,討論了政治學與行政學研究的基本問題;1984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勞動人事部在吉林省吉林市召開「全國行政科學研討會」,提出建立有中國特點的行政管理學;1985年7月,《中國行政管理》雜誌正式創刊;等等。這些都是推動行政管理學「補課」的典型事件。

在專業及機構設置方面,上世紀80年代中期,武漢大學等高校獲準設立行政管理本科專業。隨後,一批高校建立了行政學或行政管理學的教學與研究機構,有些大學將原來的「政治學系」更名為「政治學與行政管理學系」。1996年,全國研究生專業目錄修訂,增加了管理學門類,下設包括公共管理在內的五個一級學科,行政管理學(行政學)從政治學中分離出來,成為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之下的五個二級學科之首,正式確立了公共管理學科作為哲學社會科學及管理科學重要組成部分的地位。

此後,公共管理學在我國的發展進入快車道,紮根中國實踐的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逐漸形成。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是在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逐漸成長起來的,其形成既是學科內在發展規律作用的結果,也受外在社會需要的推動。一方面,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特別是黨和國家領導制度及政府機構改革的偉大實踐,是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興起的強大動力和催化劑,為學科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和研究空間。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的深入發展改變了公共管理的實踐模式、理論形態和知識體系,對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創新發展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

發展成就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在學科構建、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和知識應用等方面均取得顯著進展,成就斐然。

學科框架基本確立。改革開放40年,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走過一條從本土研究與引進吸收雙軌並行到以我為主、不斷凸顯中國特色的發展軌跡。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發展的動力源泉,立足國情、堅持問題導向、凸顯中國特色是構建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的目標與方向。40年來,我國公共管理學界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深入研究我國公共管理系統、體制、機制、過程與行為,系統總結我國公共管理實踐經驗,繼承和發揚我國治國理政優良傳統,密切關注當代中國及世界面臨的管理與政策問題前沿,吸收借鑑國外公共管理理論研究的有益成果,推動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建立起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的基本框架。近年啟動編輯的《中國大百科全書》之公共管理學科卷,可以作為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框架的一個參考樣本。該書編委會經過廣泛徵求意見,形成了包含如下領域的學科框架:公共組織理論、政府改革與治理、社會組織管理、政策科學、比較行政與全球治理、公共人力資源管理、公共財政與預算、公共信息資源管理、公共管理倫理與法律、風險與危機管理、經濟政策與管理、社會政策與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管理、資源環境政策與管理等。

人才培養已成規模。我國高校和研究機構成立了一大批公共管理學院或研究院,設立了眾多公共管理本科專業和碩士點、博士點,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的人才培養體系。比如,全國目前已設立48個公共管理一級學科博士點,培養了一大批研究型人才。又如,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的設置對我國公共管理學科人才培養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目前,全國大約有MPA培養院校250所。從2001年正式招生到2017年8月,超過11.4萬人獲得MPA學位。

知識應用日益廣泛。近年來,公共管理知識及研究成果被大量應用於公共管理實踐,在國家治理現代化、行政體制改革與政府職能轉變、服務型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設、幹部人事制度改革與公務員制度建設、公共服務、社會治理、應急管理、政府績效評價和廉政建設等領域發揮出較大作用。

但也應看到,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的構建與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還存在研究水平不夠高、學科邊界模糊、理論基礎不夠紮實、知識體系不夠完整、研究方法不夠規範、知識與理論創新不足、理論研究落後於實踐發展、針對性和實用性不夠強、中國特色不夠鮮明等一系列問題。究其原因,一是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的理論建構與學術創新較為薄弱,一些學者沒有處理好自主研究和借鑑外來之間的關係,過於依賴西方公共管理理論、方法和模型,對我國公共管理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不夠,基於我國國情、能夠解釋與指導我國公共管理與政策實踐的理論成果不足;二是理論研究滯後於實踐腳步,在響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方面存在不足;三是學術研究主要集中於應用領域,基礎性研究不足,缺少具有較大影響的基礎性研究成果。

發展方向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建設要順應新時代我國發展的現實需要和當代哲學社會科學及管理科學的發展趨勢,立足本土、挖掘傳統、展望世界,提煉總結我國公共管理的實踐經驗,從基本概念、基本命題入手,進一步推動中國特色公共管理理論與實踐對接,探索「公共管理實踐—公共管理話語—公共管理理論—公共管理學科」的學術發展路徑,全面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習近平同志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誌,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歷史和現實都已證明,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迄今依然具有強大生命力。構建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為指引,進一步明確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的世界觀、方法論和理論基礎、理論架構、核心觀點。

立足中國實踐,堅持問題導向。構建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要做好對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實踐取得的創新經驗的研究、總結和提煉工作,豐富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的理論內涵。立足中國實踐,堅持問題導向,在研究和解決重大現實問題中推進學科話語體系構建與理論創新,用中國話語講述中國故事,用基於實踐的理論創新成果指導新的公共管理實踐。

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習近平同志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我們要善於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在學習、研究、應用傳統文化時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進行正確取捨」。要按照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原則,對中國歷代治國理政的歷史傳統及思想遺產加以審視和取捨,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其成為構建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的思想資源。

秉持中國特色、世界視野。構建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需要積極借鑑國外公共管理研究的有益成果。同時應認識到,堅持中國特色是構建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的本質要求和生命力所在。因此,既要突出中國特色,堅持中國立場,發出中國聲音,解決中國問題;又要樹立全球視野,密切關注國際公共管理研究前沿,積極探索重大國際問題,提高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的國際化程度和國際影響力。

(作者為廈門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8年06月11日 16 版)

相關焦點

  • 陳振明: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的建構與發展
    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回顧我國公共管理學發展歷程及成就,探索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未來發展方向,既是公共管理學科建設發展的需要,也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內在要求。  發展歷程  我國具有悠久的治國理政研究傳統,近現代意義上的行政管理學或行政學(即後來的公共管理學)在我國的發展幾乎與西方同步。
  • 陳振明:中國公共管理學的辛勤耕耘者
    2020年「復旦管理學傑出貢獻獎」獲獎人、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陳振明主要從事公共管理、公共政策領域的研究。他辨析公共管理的學科邊界和研究範式,提出在全球科技、產業、治理變革的背景下中國公共管理的實踐變化與學科轉型重構的思想。
  • 彰顯公共管理學的時代特色(學苑論衡)
    公共管理學是綜合運用多學科理論與方法,專門研究公共組織尤其是政府組織的管理活動及其規律的學科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改革開放持續深入推進,給公共管理學理論創新和學術繁榮提供了強大動力、開闢了廣闊空間。
  • 「中國之治與中國公共管理學的發展」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辦
    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9日電 (記者 張玘雲 張瑞玲) 12月5日,中國政治學會2020年年會暨「中國之治與中國公共管理學的發展」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研討會由中國政治學會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承辦,《政治學研究》協辦。
  • 大家手筆:公共管理學研究的時代使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要求、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國際國內形勢的新變化,要求我們大力推進理論創新,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管理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 公共管理學研究的時代使命(大家手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要求、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國際國內形勢的新變化,要求我們大力推進理論創新,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管理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 人民日報大家手筆:公共管理學研究的時代使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要求、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國際國內形勢的新變化,要求我們大力推進理論創新,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管理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 想像力、知識使命與中國公共管理學的理論創新
    總體上,中國公共管理研究的理論主題、分析框架以及研究方法等都受到英美公共管理學流派的深厚影響,呈現出較為明顯的拿來主義和範式借用傾向。這種狀態將弱化公共管理學在「知識生產上的立法能力」[2],進而難以承擔起以自身邏輯來講述自身故事的歷史使命。  進一步講,中國公共管理學界在諸多事關中國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上未曾達成共識。
  • 「中國之治與中國公共管理學的發展」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辦_新聞...
    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9日電 (記者 張玘雲 張瑞玲) 12月5日,中國政治學會2020年年會暨「中國之治與中國公共管理學的發展」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研討會由中國政治學會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承辦,《政治學研究》協辦。
  • 專家齊聚共論「中國之治與中國公共管理學的發展」
    中新網北京12月5日電 (記者 魏晞)5日,中國政治學會2020年年會暨「中國之治與中國公共管理學的發展」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研討會由中國政治學會主辦、中國社科大政府管理學院承辦、《政治學研究》協辦。
  • 【2020復旦管理學獎】陳振明:中國公共管理學的辛勤耕耘者
    從事公共管理領域研究三十載,陳振明強調為公共管理學「劃界」,主張學科多元研究方法,推動學科理論創新,促進學科知識增長;提出中國政策科學的「研究綱領」,探索中國特色政策科學發展路徑;注重政府改革與治理以及政府工具的學術研究與知識運用,助力國家和地方的治理現代化;建構公共服務質量管理理論框架及評價指標體系,並在地方公共服務質量改進實踐中加以應用與檢驗……他致力於公共管理、公共政策與政治學理論等領域的研究與教學
  • 竺乾威|公共管理話語體系的本土化建構:比較的觀點
    中國今天的情況與威爾遜當時講的有不少相似之處。行政學或公共管理學對中國來說也是一門外來的,尤其是從美國來的學科,正如當初美國將其從德國和法國引進的那樣。我們姑且暫時不論中國的政治制度和美國政治制度的優劣,我們引進行政學或公共管理學,一個原因也是在於行政組織和行政藝術方面有很多國家走在了我們前面。
  • 【聚焦|課程思政】廈門大學《公共管理學》:守正創新,打造治國理政...
    面對日趨複雜的社會新形勢、新局面、新任務,作為青年公共管理學子,我們更應當謹懷家國心、不負青春行,將專業所長、自我價值與祖國的發展繁榮緊緊相連。」談到《公共管理學》對自身成長發展所產生的影響時,2017級學生賴麗琴如是說。
  • MPA關注 | 陳振明:公共管理學科發展前瞻
    詹姆斯·W.費斯勒在《公共行政與社會科學》中認為,研究者被強求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之間選擇,在理論建構和數據收集與分析之間選擇,在處方性和描述性之間選擇,在純理論研究與實驗研究之間選擇。而學科範圍和主題過於寬泛使得公共管理學的研究呈現出分散而龐雜的圖景,缺乏主導性的分析框架,無法建立起一個為多數人所接受的累積性知識基礎。
  • 推動新時代中國闡釋學建構與發展
    第六屆「當代中國文論:反思與重建」高端學術論壇在深圳舉辦推動新時代中國闡釋學建構與發展12月4日,新時代中國文論的闡釋走向——第六屆「當代中國文論:反思與重建」高端學術論壇在深圳大學舉辦。深圳大學黨委書記劉洪一在會上致辭。
  • 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倫理學
    原標題: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倫理學   本期主持:萬俊人(中國倫理學會會長)   本期主題: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政治倫理學   主持人語   要真正建構起新時代中國特色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三大體系」的建構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新聞學理論研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成為中國新聞學的發展方向。經過70年的探索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聞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以下簡稱「三大體系」)逐步建立,形成了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核心內涵的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體系,建立起以中國新聞實踐和新聞教育為基礎的新聞傳播學科知識體系。
  • 中國特色藝術學理論體系及學科的建設路徑/夏燕靖
    2011年藝術學升格為學科門類之後,作為一級學科的藝術學理論面臨諸多焦點問題,通過對其學術思想和學科建設的多重梳理,揭示其發展過程中不斷交叉與融合而形成的聚合力,拓展出藝術學理論及學科認知的新界域,並在史、論、評的基礎理論之上,醞釀出藝術人類學、藝術考古學、藝術管理學,乃至文化產業及文化遺產保護等新的學科研究方向,豐富藝術學理論及學科的內涵與外延,凸顯建構具有中國特色藝術學理論體系及學科體系的重要價值
  • 管理學之公共管理類專業綜述與簡介
    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公共事業管理水平,體現了這個國家、這個社會文明程度。在發達國家,公共事業管理學已經有了很長的發展歷史,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公共事業管理也呈現出細化的趨勢;從事公共事業管理的人員,不僅需要公共事業管理學方面的知識,也需要掌握各自不同行業或領域的專業知識,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務。
  • 學苑論衡:公共管理學要聚焦時代課題
    當下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一項重要使命和任務,就是為提高改革決策水平、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理論支持和智力支撐。公共管理學是一門以公共事務治理活動為研究對象的社會科學,與國家治理現代化關係十分密切。這要求公共管理學的研究主題、重點以及研究方法等都應聚焦於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這一重要時代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