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的深南大道東路上,有一幢如風帆一般高高矗立的大廈,香檳紅色的玻璃幕牆,在深圳夜晚流光溢彩的燈火中熠熠生輝。
這就是深圳曾經的地標性建築之一——深圳發展銀行大廈。而今,「深圳發展銀行」的名字已從中國金融機構名單中淡去,風帆形大廈的頂端也早已更換為「平安銀行」的標識。
31年前,在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新中國第一家公開發行股票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深圳發展銀行誕生了。隨著早期資本市場的設立,深發展股票以深交所0001的代碼上市,成為我國首家上市銀行,並在二十世紀90年代的股市起落中,扮演著深市風向標的角色,成為一代股民心中永遠的記憶。
命運多舛。當年的老「龍頭」深發展,並未在經營上持續引領潮流。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深發展業績開始下滑,幾經波折,牽手戰略投資者美國新橋,後者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幾年之後,美國新橋退出,深發展結緣後起之秀中國平安,與原平安銀行實現合併。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從當年的深發展,到如今的平安銀行,首家上市銀行幾經風雨,翻開了改革發展新的一頁。
改革開放中誕生
上個世紀80年代的深圳經濟特區,正處在蛇口「開山炮」炸響後的大規模建設中,很多改革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深圳發展銀行的成立也不例外。按照當時的情況,既要解決歷史問題,又要化解現實問題。
從歷史問題看,當年包括特區內6家和寶安縣15家在內的21家農村信用社,由於虧損,已成為當地農業銀行的「雞肋」。從現實角度看,當時,資金一直是影響特區經濟發展的瓶頸之一。用時任深圳市委書記李灝的話來說,深圳發展銀行的成立當時並沒有設定宏偉的發展目標,更多的是基於解決問題這一改革出發點。
經過反覆協調,深圳市政府開出了改革治亂的方子,讓信用社脫離農行,組建一家特區銀行,服務特區經濟。
1987年3月,深圳市委組織部一紙委任狀,劉自強、王健、楊偉東三人走馬上任,成立了深圳信用合作銀行籌備組,由劉自強擔任組長。新銀行大膽地採用了股份制的結構。據悉,彼時的聯合信用銀行還沒領到人民銀行的「準生證」,是邊報批,邊改造,或者說是「先上車,後補票」。
曾任深圳發展銀行第一任法人代表兼第一副總的王健此前回憶說,「中國要成立股份制銀行,當時需要人民銀行的審批。但是,因為我們銀行是先斬後奏,先出生,後取準生證,因此,領取金融許可證必然困難重重,阻力極大。為此,我和深圳市委書記李灝以及市人民銀行行長先後三次去了北京。」
l987年11月,當王健代表聯合信用銀行三進北京的時候,南下調查組已經把支持深圳成立股份制銀行的調查報告呈送給了時任國務委員兼中國人民銀行行長的陳慕華。王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回憶稱,第三次去北京,沒有等自己說什麼,陳慕華行長就說,「聯合信用銀行這名字不好,特區要發展,你們就叫深圳發展銀行吧。」就這樣,深圳發展銀行的名稱最終是陳慕華起的。
1987年12月28日,是深圳發展銀行正式成立的日子,200餘人參加了這場慶典活動。股東們爭先恐後地搶著話筒,紛紛表態要全力支持自己的銀行。事實證明,深圳發展銀行沒有辜負股東們的期望——1988年,是深圳發展銀行正式開業的第一年,當年各項指標均實現大幅增長。
一代龍頭成追憶
在早期「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中,很多創新都是大膽的突破與探索。比如,深發展在設立之初,就公開發行了股票。
1987年5月,儘管還沒有拿到正式「準生證」,但深圳市政府依然決定,由人民銀行深圳分行批准深圳發展銀行首次以公募方式,採取自由認購辦法,向社會公開發行39.65萬股,每股面額20元,籌集資金793萬元作為股本金。1988年4月,深發展股票首次在深圳特區證券公司掛牌,拉開了深圳股票交易的序幕。
王健此前回憶說,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成立的時候,我們原定的也是讓深發展第一個掛牌,所以把深發展定為0001號。遺憾的是,由於深發展的股民太多,上市前股權登記的工作量太大,深圳證券登記公司又忙不過來,所以,當時最先上市交易的是股票最少的深安達0005號。
雖然深安達在深交所最先掛牌上市,但深交所還是把0001號預先留給了深發展。1991年4月3日,深發展向社會公眾公開發行股票並正式在深交所上市交易,也由此成為新中國第一家上市銀行。
上市後的深發展,以其獨特的地位,一度成為中國早期股票市場上的風向標。對老一輩的股民來說,深發展這個名字伴隨著的是一段刻骨銘心的股市記憶。在1996年到1997年的那一輪大牛市中,無數股民心中只有兩隻股票:深市的深發展,滬市的四川長虹。當時有位知名股評家,在電視上天天喊「發展發展再發展」。
時間回到1997年初,一波大牛市不期而至,深成指從年初的2792點幾個月內上漲到了6103點。有老股民回憶,整波行情始終圍繞著高價績優股進行炒作,是罕見的一波大行情中只炒一個主熱點的行情。而市場的核心股票正是深發展、四川長虹等彼時的績優股。短短4個月,這一批股票平均升幅都在兩倍以上,比如深發展從15.17元一路漲至49元,上漲2.3倍。
不過,牛市盛宴結束之後,深發展的股價也伴隨著其業績開始下滑,一代龍頭終成追憶。
牽手新橋開先河
經歷了成立初期的10年輝煌之後,深發展曾經的光環開始慢慢褪去。
1998年,深發展開始出現大面積的不良貸款,深發展由此進入了長達7年左右的業績低迷期。2000年,深發展在股份制商業銀行中多項評價指標中均為倒數第一。從業績上看,1997年,深發展尚可實現盈利10億元,2002年、2003年則只有2億元至3億元左右。到了2004年,深發展資本充足率不到3%,不良資產接近144億元,多項指標觸及監管警戒線。
彼時深發展的衰落,既有外部因素如東南亞金融危機的衝擊,也有內部原因如長期經營管理不善。當然,新千年前後的中國銀行業,整體處於經營發展的低谷,甚至被外界貼上「技術性破產」的標籤。深發展的股價,也從高位的49元,一路陰跌到5元附近。
為推動深圳金融業的進一步發展,2001年,深圳市政府提出將國有資產從金融類機構中退出,大膽引進國際資本和管理,推動本地金融機構改革的思路。作為深圳本地上市公司龍頭的深發展,再次成為推進金融改革開放的試驗田。
從2002年開始,在經歷一系列紛爭之後,深發展終於迎來外資第一大股東——美國新橋投資(Newbridge Capital)。2004年5月31日,深發展公告,美國新橋投資以12.35億元的代價獲得深發展17.89%相對控股權。2004年10月23日,國資委批覆深發展國有股股權轉讓方案;當年12月31日,深發展股權轉讓交割完畢,新橋投資正式入主深發展。
在歷經兩年多的談判之後,深發展成功引進美國新橋作為其戰略投資者,從而成為國內首家以外資為第一大股東的商業銀行。有外媒評價稱之為是「創造了歷史」。
彼時,中國已經加入WTO,深發展開先河之舉,也是順應中國金融業開放的歷史潮流,翻開了中國金融業改革開放的新篇章。
戰略投資者的引入,為深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隨後,首位洋行長進入,國際先進的管理技術與本土經驗有效結合,零售業務高速增長,淨利潤大幅增加。數據顯示,從2005年開始,深發展憑藉持續的創新能力,各項業務取得了快速的發展。
結緣平安獲重生
美國新橋投資集團的背後,是世界上最大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之一——TPG(德太投資)。私募基金在一定投資期限後都會考慮如何退出,而不是持續追加資本金投資,這註定新橋在深發展的角色為財務投資者,而不是長遠的戰略投資者。
在新橋入駐深發展後的幾年裡,儘管深發展各方面表現不錯,但由於受到資本金的約束,在2005年到2010年的5年之中,深發展遺憾地錯失了快速發展的戰略機遇,被招行、興業、民生等後起之秀甩在了後面。
在新橋入股深發展將近5年之際,深發展的股權結構也再次面臨調整。
彼時,總部同樣設在深圳的中國平安集團將目光投向了深發展。而在此之前,中國平安分別於2004年、2006年收購了福建亞洲銀行、深圳市商業銀行,開始打造平安銀行這一品牌。
從2009年開始,深發展與平安集團頻頻接觸,討論入股問題。2010年5月8日,新橋投資將其所持有的深發展520414439股股份全部過戶至中國平安名下,中國平安取代新橋投資成為深發展第一大股東。此後,通過深發展向平安壽險非公開發行新股、平安將原平安銀行注入深發展、深發展向平安非公開發行股份等一系列動作,平安集團完成了對深發展的收購。2012年1月,深發展和原平安銀行通過議案,同意深發展吸收合併原平安銀行,公司名稱變更為平安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簡稱隨後也變更為「平安銀行」。
至此,「深發展」這個伴隨人們走過25個春秋的名字成為歷史,一個全新的平安銀行誕生了。有評價稱,這一吸收合併,不僅是一場中國金融業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規模銀行收購事件,同時也是中國銀行發展史上無先例的銀行整合案例。
納入平安版圖之後,深發展獲得新生。整合完成後,兩行合併總資產達1.5萬億元,網點410家,零售客戶2500多萬戶,公司客戶20多萬戶,客戶服務能力等得到大幅提升,兩行各自的優勢得到有效發揮,新平安銀行從此躋身全國中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行列。
2016年下半年,平安銀行拉開了零售戰略轉型的大幕。隨著以董事長謝永林為首的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平安銀行確立了「以零售為核心,打造領先的智能化零售銀行」的總體願景與核心戰略以及「科技引領、零售突破、對公做精」 的三大關鍵策略。經過一年多的轉型發展,平安銀行2017年年度報告顯示,該行規模和利潤平穩增長,資產總額達32484.74億元,較上年末增長9.99%;淨利潤231.89億元,同比增長2.61%。其中,該行零售業務營業收入466.92億元,同比增長41.72%,在全行營業收入中佔比為44.14%;零售業務淨利潤156.79億元,同比增長68.32%,在全行淨利潤中佔比為67.62%,零售轉型成效顯著。
從上個世紀末一家瀕臨破產的「壞」銀行到外資戰略投資者入主後的「好」銀行,再到領先的智能化零售銀行,從老深發展到新平安銀行,從當初的農村信用社到如今的綜合金融平臺,新平安銀行正以其全新的面貌,繼續書寫著中國銀行業發展變遷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