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五月石榴
棍棒底下出孝子,在現代教育理論和人性理論下分析,是不對的,不可取的,可是既然有這麼一句話,並且是人人皆知的一句話,說明他在以往家庭教育中所佔的分量,任何一句流通量大的話,都是在生活中經久總結出來的,所以說「棍棒底下出孝子」是被人們認可的,一直沿用的教育方式。在以前,人們對教育的認識具有局限性,孝順聽話是基礎,然後才是成就功名,立業揚萬。孝子就是孝順父母長輩的孩子,這是根本,不孝父母何以孝天下,連自己父母都過不去,我與你怎能深交?連父母都不孝,何以託付重任?「孝子」必須,這並不是說要「愚忠」,尊敬並非完全聽話,畢竟父母沒有十全十美的,「孝子」要走「孝道」。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對錯取決於你對它的認識,我是這樣認為的,棍棒並不是單純的打,是嚴格要求的意思,打不是本意,誰不愛自己的孩子,虎毒也不食子!恨鐵不成鋼時,有時出手重點,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畢竟孩子流的是眼中淚,而父母流的是心中血啊!另類的變態是個別現象,什麼時候都有個別現象,我們不能一概而論。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底層父母教育孩子的無奈之舉,並非無能之舉。多數父母對教育孩子沒有經過專門的培訓,也不懂那麼多的理論,只知道孩子長大有出息,怎麼樣教育就有出息了,他們也不知道,只知道把孩子管嚴,讓他們聽話,別做出格的事,犯了錯誤,就得受到懲罰,孩子也就跟著形成這樣的思維模式,孩子長大了對自己的孩子也就沿用這樣的思維模式。在這樣的教育下,養老送終,妻賢子孝,感覺一切順理成章。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重點不是棍棒而是孝子,我們只抓住「棍棒」不放,卻忽略了「孝子」,「孝子」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在古代,官至一品也不忘守孝三年,歷朝歷代這個假都是會批准的,可現在往往得算算這三年守孝要損失多少了!活時不去相伴,死後豈能相守!教育方式只是手段,目的才是根本,棍棒如果真能出「孝子」,該「棍棒」時不妨「棍棒」一下,最起碼在無奈之下先守住了這道德的紅線。
有一個農村老爺爺說他現在是「孝子賢孫」,怎麼個孝子賢孫呢?孝子,兒子孝順,賢孫,兒孫賢達聰慧嗎?不是,孝子,他在孝順兒子,賢孫,在孫子跟前要賢惠!這也是無奈,是教育的無奈?是生活的無奈?是社會的無奈?他總感覺左右都不對,三代人的思想要達成一致,是很難的,同在屋簷下,各有主見,他老人家只有退場,只因為他思想陳舊,沒見過世面,不能與時俱進罷了!是的,一代比一代進步了,見多識廣了,馳騁社會遊刃有餘,自認為都是社會的厲害角色,可往往沒有守住道德的紅線!
現在的父母是「俯首甘為孺子牛」,做起了墊腳石,只要孩子踩著舒服,踩到老也是心甘情願的。可這腳底下畢竟是軟的,總有一天父母不在,一腳踩空,摔一個人仰馬翻,頭破血流,「媽呀,您可把我害慘了!」
放下棒子,重回三方會談,能坐在桌子旁的,那是少數,這談得有水平,談得好的,皆大歡喜,談不好的,反目成仇的比比皆是,孝子變仇人,這時妥協的往往是父母,恨自己沒有學到三方會談的本事,但受傷的還是孩子!
例子很多,現在的傳媒秒傳,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教育失敗,孩子逆反,割腕的,跳樓的,弒母的,心理扭曲變形的……,這些怎麼來的,是慣出來的!如果當初嘗嘗棒子的味道,也許心理會變得更強大。
孩子的成長需要愛,需要陽光,需要快樂,但是得把握度,過多的愛將成為溺愛,過多的陽光會讓他忘記雨露,過多的快樂會讓他得意忘形。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適當吹吹風,淋淋雨,身體健康,心理也健康。
現在的社會很複雜,心理引導固然重要,但敬畏心還是要有的,沒有懲罰,只會滋生錯誤的蔓延,直到引火燒身。人人知道「吸菸有害健康」,人人在吸,「寫著少兒不宜」或「青少年不宜入內」,偏偏吸引了他們的眼球,因為這裡只在說教,沒有敬畏。「媽媽,道理我都懂,就是在誘惑面前我站不穩腳!」敬畏可以讓他們度過危險期。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是常用之法,但在無奈之時,也許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