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優長君和朋友討論孩子的教育方式時,聊到了現在的棍棒式教育問題。朋友說,你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家庭,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對孩子的棍棒程度,也在逐漸改善自己的教育方式了嗎?
說到這裡,優長君覺得確實是這樣,我們這一代父母大多都開始比較溫和和說理的方式去育兒額,想要給孩子營造一種溫馨的氛圍,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愛。
後來討論過後,優長君覺得現在這種氛圍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與我們這代人的成長氛圍有關。換句話說,我們幾乎都是棍棒下長大的,我們太知道被打後的痛,還有對父母深深地畏懼感了。因為很大程度上,我們父母那代人覺得只有打了孩子,才能讓孩子長記性,孩子才會聽話懂事。
但其實,現在還是會有不少家長用打孩子代替教育孩子。優長君有個朋友,是個很漂亮很水靈的女孩,因為父親從小的棍棒教育一直都非常的懼怕父親,甚至當時我生日時邀請她一起出來玩都是瞞著爸爸出來的,那時候她已經20歲了。
後來出來見了面沒多久,她很焦慮又不好意思的和我說對不起,我問怎麼了。她說她爸爸發現她出門了,要趕快回去才行。我問她都是女孩一起玩應該沒關係吧?她告訴我說,她爸爸不讓她出門,等下回去了估計還要挨打。
當時優長君聽了都非常的詫異,為什麼21世紀還有這樣嚴苛對待一個成年女孩的父母?都這麼大了,連自主和朋友出去玩難道都不行嗎?被發現了還要挨打嗎?
可能優長君說的是個例,還是會有不少家長踐行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觀念。
很多家長會說,你不打怎麼教育孩子,怎麼讓孩子長記性,怎麼讓他以後不再犯?
其實教育當中確實要有懲罰機制,但是這個懲罰機制並不是 打到讓孩子記住,讓孩子印象深刻。不知道爸爸媽媽有沒有想過,這次的挨打讓孩子印象深刻了,明白了某個道理。是不是下次犯錯之前就會懼怕你?
而且很多父母打孩子的時候,都會說是心疼和恨鐵不成鋼。但你在打孩子的時候,只有對孩子的生氣嗎?其實很大程度上,除了孩子做錯的事情,更大一部分來自於當天不順心的事務。這些情緒相交雜在一起,孩子的錯事就變成了最後的爆發點。
那一刻你對孩子的情緒,不單單是做錯了事情,你抄起傢伙事時也更像是一個施暴者,只是為了釋放你心中的不滿和發洩的快感。次數多了,你會發現很多時候你會把來自社會上給予你的壓力轉嫁在孩子身上,孩子成為你發洩情緒的垃圾桶。
最後,你會發現打孩子能解決問題嗎?其實並不能。
採用棍棒教育反而會造成孩子與父母間的親情隔閡,對父母的情感更多的是一種懼怕而非愛,有些孩子長期處於這樣的氛圍之中,甚至會產生報復心理。很多起孩子殺害父母的案例中,孩子的動機很大一部是因為父母的棍棒教育和苛刻的準則,讓孩子喘息不過來。
棍棒底下真的能出孝子嗎?真不一定,甚至有可能父母都會沒命。
父母和孩子建立的關係不應該是畏懼感和服從感,而應該是親子關係。我們可以把這種棍棒教育換成一種健康的懲罰機制。這個懲罰機制可以是讓孩子洗一個星期的碗,可以是必須要背誦一篇很難的課文等等。
用這些相對溫和的懲罰機制,既能夠讓孩子明白底線的重要性,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還能夠在不傷害孩子的基礎上進行,優長君相信孩子們能更健康更快樂的成長。
棍棒式教育的一味打壓,只會讓孩子產生一種服從於強權的感覺,而不是對父母的敬重和愛,如果有一天孩子擁有同樣的力量,那還會屈服與父母的棍棒之下嗎?或者長期在棍棒的教育之下,長時間心理上的屈服,也會讓孩子性格更加的懦弱,產生嚴重的畏懼心理,影響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