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是流傳千年的謊言

2020-08-15 大蜜小糖

這兩天的新聞讓人很心痛,先是12歲的孩子在自己家裡,死在了自己父母的棍棒之下。

然後,今天又有父親把自己打孩子到「吐血」,還在班級群裡說自己揍孩子揍到胳膊酸巴掌疼……

21世紀了,怎麼還有人頂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論大行其道呢?

說到棍棒教育,周代的時候,體罰確實明確在文獻當中出現過。

《周禮•春官》「小胥」條稱:小胥掌學士之徵令而比之,觵其不敬者;巡舞列而撻其怠慢者,正樂縣之位。

小胥(相當於助教)協助召集學舞蹈的卿大夫這類貴族人家的子弟,負責點名,發現有遲到的便用觥爵來罰他喝酒,對練習懶散不積極的,可以用鞭子或木棍抽打,並修正舞位。

但古代的棒打,是有嚴格規定的,並非隨便打。

要講「禮」,打學生屁股不宜打得太重太狠,不扒褲子,不摁地上,執行時喝令學生趴在條凳上再打。

既要動手,又不能違背「儒家」的理論根基,虛偽且矛盾。

如果非要給這種民間「棍棒」教育找一個理論出處的話,倒像是來自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的名言:

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聖君之下。

韓非子是誰啊?

戰國時期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創立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秦」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但他的理論最可怕的是,認為人「性本惡」,民眾的本性是「惡勞而好逸」,必須要以法來約束民眾。要施刑於民,才可「禁奸於未萌」。

他甚至認為,施刑法恰恰是愛民的表現。這是什麼魔鬼理論!

後來,就沒有後來了,嚴苛的秦政並沒有讓大一統的秦國長久,真正被後來帝王長期採納的是 「儒家理論」。

所以,如果按照韓非子的一套來教育孩子,前提就是:這個世界上的孩子本身就都是壞孩子!

開玩笑呢?這種想法不僅荒謬,而且可怕……

被拋棄了2000多年的理論,你可千萬別再拿出來炫耀了。

而且,這種「棍棒」教育法,沒等到現代,早就被古人一代代反思和摒棄了。

漢代《韓詩外傳》第七卷:「冠子不詈,髦子不笞,聽其微諫,無令憂之。此為人父之道也。」

意思是:

如果孩子已經到舉行成人禮的年齡,則不能責罵,以免傷害到孩子的體面、自尊心;孩子尚為幼童的時候則不能進行鞭笞這樣的體罰,要聽取孩子隱約委婉的進諫,以免孩子擔憂。這才是為人父親應該做的,這才是教子之方。

明朝《溫氏母訓》裡更是明確反對打孩子:

兒子是天生的,非打成的。古雲棒頭出肖子,不知是銅打就銅器,是鐵打就鐵器。若把驢頭打作馬面,有是理否?

意思是:

兒子能否成才是天資和通過教育自然形成的,不是打成的。古人說棍棒底下出孝子,殊不知是銅只能打成銅器,是鐵只能打成鐵器,如果把驢頭打成馬面,有這樣的道理嗎?

溫母陸氏在這段話中提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觀點:她認為銅只能打成銅器,鐵只能打成鐵器,如果要把不孝之子打成孝子,就好像是要把魚頭打成馬面一樣的,荒唐可笑。

現在很多人,拿著對「國學育兒」的片面理解到處,你跟他講「孟母三遷」,他非要講「嶽母刺字」。

還振振有詞地說:打算什麼,要刻進肉裡才能記住!

那就順便說幾句「嶽母刺字」的故事,此事歷史上查無依據。

連宋人的筆記和野史都沒有記載,包括嶽飛的曾孫嶽珂所著的《金陀革編》也沒有記錄。

「嶽母刺字」最早出現在元人所編的《宋史本傳》裡: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

但書中也並沒有說這四個字是出自嶽母之手。

明末,由李梅草創,馮夢龍改定的《精忠旗傳奇》裡說:「史言飛背有『精忠報國』四大字,系飛令張憲所刺。」

如果這樣的話,那「精忠報國」四個字應該是嶽飛成為大將後,命部將張憲刺的。

跟教育完全沒有關係,這是一種個人選擇,表明志向。

當然,在儒教的思想影響下,「嶽母刺字」被賦予更多的是精神和文化裡的內涵,我們所傳頌的也不是血淋淋的刻字過程,而是愛國報國的志向。

事實上,古人真正的育兒和家庭教育,並不提倡打罵。

特別是明清之後,「知行合一」等中國古代「心理學」得到了很大發展,父母和教育者更願意深層次挖掘合理的教育方法。

現代社會各種各樣的教育理論和風格,其實也都在趨向於人最根本的人性,更重視獨立生命之間的相互尊重。

2000多年了,作為被教育的孩子,他們的「尊嚴「,是時候應該得到大人的平等對待了。

相關焦點

  • 也談談「棍棒底下出孝子」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傳統教育方式全盤否定。棍棒底下出孝子,在現代教育理論和人性理論下分析,是不對的,不可取的,可是既然有這麼一句話,並且是人人皆知的一句話,說明他在以往家庭教育中所佔的分量,任何一句流通量大的話,都是在生活中經久總結出來的,所以說「棍棒底下出孝子」是被人們認可的,一直沿用的教育方式。在以前,人們對教育的認識具有局限性,孝順聽話是基礎,然後才是成就功名,立業揚萬。
  • 棍棒底下出孝子?嚴師手下出高徒!
    正人少兒藝術舞蹈系課堂那天有多少人不打小孩我不知道,但是在中國傳統教育裡一直流傳著一句老話「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話被很多家長當做真理,很多家長都通過「打罵」來管理教育孩子,所以在大多數人的童年時期都或多或少都被揍過
  • 棍棒底下出孝子簡直是胡說八道
    老話說,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樣的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呢,看似有道理,其實沒什麼大道理,只能說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必須在特殊的情況下才能適當體罰,主要是為了讓子女長記性,但是過度了,危害就大了,不但不起作用,反而讓子女心裡背負極大的陰影而影響其一生。
  • 「棍棒底下出孝子」,卻是「孝子」童年陰影!舊語新解,何為教育
    文|橘媽育兒「棍棒底下出孝子」來源於法家學說創始人韓非子的「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聖君之下」之後就在民間開始流傳「棍棒之下出孝子,黃荊條下出好人」,進而衍生出這句話。「棍棒底下出孝子」只適於那個年代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期,人們深受儒道法等思想流派的洗禮,在那個時期所有的人都被灌輸「百善孝為先」的思想,所以,即使父母對子女動手,那也是在教育子女,為子女好。在子女犯錯時,通過暴力來讓子女「長記性」,在以前看來確實是一種快速有效的教育「手法」。
  • 「嚴師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真的還適應現在的教育環境?
    在生活中我們會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而像嚴師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這些話就是從老一輩流傳下來的,它們真的對現在的學生或者孩子有益嗎?下面小編列舉幾個例子來進行分析。小晏原本是個學習成績優異,性格開朗的孩子。
  • 如何看待「棍棒底下出孝子?」嚴厲的教育真的有效嗎?
    「棍棒底下出孝子」可謂中國傳承數千年的教育方法,即使是在今天,這種方法仍為很多家庭所使用。即使當今社會,已經很少見到真正的打罵小孩這種不文明不人道的現象。但家長偶爾打打孩子屁股或罵一罵孩子也屬常見。那麼「棍棒」底下真的能出孝子嗎?或者準確的說嚴厲的教育真的有效嗎?
  • 棍棒底下真的能出孝子嗎?
    朋友說,你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家庭,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對孩子的棍棒程度,也在逐漸改善自己的教育方式了嗎?說到這裡,優長君覺得確實是這樣,我們這一代父母大多都開始比較溫和和說理的方式去育兒額,想要給孩子營造一種溫馨的氛圍
  • 棍棒底下出孝子?那些棍棒底下長大的孩子如今都怎麼樣了?
    前言: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是說,教育孩子,如果不打他,他就不可能長得好,也不會對家人孝順,更不可能有出息,可是,真的是這樣嗎?我身邊的一些朋友中就有從小在父母的棍棒底下長大的孩子,反觀她們的行為和性格,我覺得棍棒底下長大的孩子可能會有這幾個方面的缺陷。
  • 棍棒底下出孝子——有關於今天的教育「1」
    剛接小學一年級近一個月,讓我見識到了許多家長的教子之法,大部分都是很簡單,孩子作業寫的慢——打,孩子沒完成作業——打,孩子上課不注意——打,孩子考試不及格——打……我發現家長們比較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話,那麼關於這句話「棍棒底下出孝子,黃荊條下出好人。」
  • 棍棒底下出孝子,你認同嗎
    棍棒底下出孝子,你認同嗎不認同。實際上你仔細看《孝經》就知道,一個家庭應當是父慈子孝兄弟悌,所以注意父慈子孝是寫在一起的,也就是說,一般而言,父(母)親慈愛,小孩不用什麼「棍棒教育」。另外《論語》中有一句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 棍棒底下出孝子這一套行不通了!
    在這種情境下,傳統「棍棒教育」有所抬頭,「狼爸虎媽」的嚴苛教育模式受到追捧。常言的說「棍棒底下出孝子」,在中國古代也的確用這種教育方法教育出了一些所謂的」孝子」。在中國,這是一種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都比較普遍和被認可的教育方式。
  • 棍棒底下出孝子?別讓家教變家暴
    據報導,李某堅信「棍棒底下出孝子」,從兒子6歲起,就逼兒子用頭撞牆練「鐵頭功」,效仿古人讓兒子「頭懸梁」。其妻子報警後向法院申請了人身保護令,法院迅速作出上述決定。這種荒唐的育兒方式令人啼笑皆非,更引人深思。此事固然只是極端個例,但「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育兒理念,至今依然有一定市場。該案例中,李某就一直認為,想讓孩子身體結實、孝順父母,就得把孩子「打服」。
  • 「棍棒底下出孝子」,出的是孝子還是「笑子」
    包麻麻想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在我們那個小小的山村,出了一位「天之驕子」,三鄰五村無人不知,可謂家喻戶曉。他的父親始終秉承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箴言,手裡拿著棒子陪著、看著兒子讀書、學習,而兒子也非常爭氣,考入了北京知名大學,成為當地的風雲人物,父親也感到風光無限。
  • 棍棒底下出孝子
    我前幾天看了一個新聞,一個幼稚園老師把不聽話的學生拉扯了兩下,視頻流傳出來後,家長去學校把老師圍毆了。作為父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很多在公共場合無法無天的熊孩子就是這樣慣出來的!以前的老師打學生是為了教育,因為跟這個學生講道理已經沒有作用了,只能用一點暴力,用棍棒讓他吸取教訓改正缺點。現在的老師都變圓滑了,不會打學生給自己找麻煩,你以後長大了成不成才和他沒關係。現代教育都是以德服人,不提倡棍棒底下出孝子,說這一套過時了,其實有時候棍棒的威力很巨大,可以挽救一個人的未來!
  • 棍棒底下出孝子?網友:擔心孩子形成膽小懦弱的性格
    中國有句名言:棍棒底下出孝子。那麼這句名言真的適合現在的孩子嗎?越打孩子就越孝順?好像事實不是這樣的。行為醫學專家們通過調查發現,經常被打罵的孩子長大後其婚姻和家庭生活不和諧者較多,他們也不能很好地養育自己的子女,甚至完全忽視了自己的下一代。如此惡性循環,將會造成不可忽視的家庭和社會問題。
  • 棍棒底下出孝子?
    中國有句俗語:孩子不打不成器,意思是父母用武力來教育孩子,秉承著:棍棒底下出孝子。恐怕熒幕前的你們多少都在兒時挨過父母的打。每次挨打,母親都會把上一次挨打到這一次挨打之間幹的事細細數一遍,我總不懂,我母親的記憶為什麼在這方面格外的好,卻總不記得我想每頓飯都可以吃紅燒肉。有的時候,錯不在自身,也會難逃懲罰。兒時,最討厭家裡來客人,因為自己極度興奮,總會鬧騰一些,然後母親總以「輕狂」為藉口,揍我一頓。家裡來客人時,我講話聲音大一點就都是錯。要是客人有小孩的話,那就更可怕了。總不懂,別人家的小孩為什麼總是那麼愛哭。
  • 「棍棒底下出孝子」,經常挨揍的孩子,長大後變成什麼樣子了
    陳先生一直堅持「棍棒底下出孝子」,剛開始挨揍時,東東會安分幾天。雖虛心受教但就是不改,三天兩頭就能看到陳先生耳提面命地訓斥東東。我與陳先生聊過,「打」對孩子的成長沒有好處,但每次都是擺擺手說:」我也是被我爸揍到大的,不是也挺好的嗎?」「棍棒教育」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子?
  • 奈何「棍棒底下出孝子」也沒法比,2種管教立場,育兒不二法門
    這個話題一直爭論不休:「棍棒底下出孝子」?這裡說的不是孝子,而是棒棍能讓孩子不調皮,不搗蛋,乖乖地做作業嗎?從老一輩人,到年輕人這一代,大多數人認為管理孩子需要嚴格一點,他們的觀點是:該打的時候要打,該嚴的時候要嚴格,不然孩子長大了得飛起來。案例:小陶對自己的女兒嬌生慣養,人人都說兒子難管,沒想到女兒也難管。女兒想買什麼,她掏錢給孩子便是。
  • 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老話究竟是被埋葬的精華還是被深扒出的糟粕
    在中國古代就流傳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說法,特別是如今在農村地區,通過體罰對孩子起到管教作用的方法依然盛行。而且這種管教思想實際上在中國已經紮根了很久,特別是在讀古代名人傳記的作品中我們也常看到他們小時候被「管教」的橋段。似乎這種方法對於古人來說效果非常好,那麼放到現代為何明顯感覺行不通了呢?如今沒有人會提倡繼續通過體罰來管教孩子,就連學校的老師最多也是象徵性地打屁股幾下。
  • 棍棒底下出孝子?也許是孝子,但不會是才子
    國內,很多父母嚴格奉行「棍棒之下出孝子」,認為孩子「不打不成器」,他們堅信這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式,認為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以後會堅強,會有出息,其實,事實並非如此。意思是小打就忍受著,大打就應當躲避走開,而你讓你父親在盛怒之下打你,一旦把你打死了,不僅他要忍受一輩子的愧疚,你的父親還要陷於不仁不義之中,被人終身唾棄,你這怎麼能算是盡孝?曾參說:「參罪大矣!」他這才知道自己的罪過有多大。後世則引此典故為「棍棒之下出孝子」,以此來勉勵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