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的新聞讓人很心痛,先是12歲的孩子在自己家裡,死在了自己父母的棍棒之下。
然後,今天又有父親把自己打孩子到「吐血」,還在班級群裡說自己揍孩子揍到胳膊酸巴掌疼……
21世紀了,怎麼還有人頂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論大行其道呢?
說到棍棒教育,周代的時候,體罰確實明確在文獻當中出現過。
《周禮•春官》「小胥」條稱:小胥掌學士之徵令而比之,觵其不敬者;巡舞列而撻其怠慢者,正樂縣之位。
小胥(相當於助教)協助召集學舞蹈的卿大夫這類貴族人家的子弟,負責點名,發現有遲到的便用觥爵來罰他喝酒,對練習懶散不積極的,可以用鞭子或木棍抽打,並修正舞位。
但古代的棒打,是有嚴格規定的,並非隨便打。
要講「禮」,打學生屁股不宜打得太重太狠,不扒褲子,不摁地上,執行時喝令學生趴在條凳上再打。
既要動手,又不能違背「儒家」的理論根基,虛偽且矛盾。
如果非要給這種民間「棍棒」教育找一個理論出處的話,倒像是來自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的名言:
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聖君之下。
韓非子是誰啊?
戰國時期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創立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秦」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但他的理論最可怕的是,認為人「性本惡」,民眾的本性是「惡勞而好逸」,必須要以法來約束民眾。要施刑於民,才可「禁奸於未萌」。
他甚至認為,施刑法恰恰是愛民的表現。這是什麼魔鬼理論!
後來,就沒有後來了,嚴苛的秦政並沒有讓大一統的秦國長久,真正被後來帝王長期採納的是 「儒家理論」。
所以,如果按照韓非子的一套來教育孩子,前提就是:這個世界上的孩子本身就都是壞孩子!
開玩笑呢?這種想法不僅荒謬,而且可怕……
被拋棄了2000多年的理論,你可千萬別再拿出來炫耀了。
而且,這種「棍棒」教育法,沒等到現代,早就被古人一代代反思和摒棄了。
漢代《韓詩外傳》第七卷:「冠子不詈,髦子不笞,聽其微諫,無令憂之。此為人父之道也。」
意思是:
如果孩子已經到舉行成人禮的年齡,則不能責罵,以免傷害到孩子的體面、自尊心;孩子尚為幼童的時候則不能進行鞭笞這樣的體罰,要聽取孩子隱約委婉的進諫,以免孩子擔憂。這才是為人父親應該做的,這才是教子之方。
明朝《溫氏母訓》裡更是明確反對打孩子:
兒子是天生的,非打成的。古雲棒頭出肖子,不知是銅打就銅器,是鐵打就鐵器。若把驢頭打作馬面,有是理否?
意思是:
兒子能否成才是天資和通過教育自然形成的,不是打成的。古人說棍棒底下出孝子,殊不知是銅只能打成銅器,是鐵只能打成鐵器,如果把驢頭打成馬面,有這樣的道理嗎?
溫母陸氏在這段話中提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觀點:她認為銅只能打成銅器,鐵只能打成鐵器,如果要把不孝之子打成孝子,就好像是要把魚頭打成馬面一樣的,荒唐可笑。
現在很多人,拿著對「國學育兒」的片面理解到處,你跟他講「孟母三遷」,他非要講「嶽母刺字」。
還振振有詞地說:打算什麼,要刻進肉裡才能記住!
那就順便說幾句「嶽母刺字」的故事,此事歷史上查無依據。
連宋人的筆記和野史都沒有記載,包括嶽飛的曾孫嶽珂所著的《金陀革編》也沒有記錄。
「嶽母刺字」最早出現在元人所編的《宋史本傳》裡: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
但書中也並沒有說這四個字是出自嶽母之手。
明末,由李梅草創,馮夢龍改定的《精忠旗傳奇》裡說:「史言飛背有『精忠報國』四大字,系飛令張憲所刺。」
如果這樣的話,那「精忠報國」四個字應該是嶽飛成為大將後,命部將張憲刺的。
跟教育完全沒有關係,這是一種個人選擇,表明志向。
當然,在儒教的思想影響下,「嶽母刺字」被賦予更多的是精神和文化裡的內涵,我們所傳頌的也不是血淋淋的刻字過程,而是愛國報國的志向。
事實上,古人真正的育兒和家庭教育,並不提倡打罵。
特別是明清之後,「知行合一」等中國古代「心理學」得到了很大發展,父母和教育者更願意深層次挖掘合理的教育方法。
現代社會各種各樣的教育理論和風格,其實也都在趨向於人最根本的人性,更重視獨立生命之間的相互尊重。
2000多年了,作為被教育的孩子,他們的「尊嚴「,是時候應該得到大人的平等對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