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人民的名義》裡,易學習這樣的「理想」形象,在現實官場裡真的存在嗎?
講真,有,而且不少!
長期在基層工作,筆者就深交到幾個「易學習」,他們有信仰有擔當,對老百姓有情有義。
但是……升不上去。
筆者眼中的「理想」官員,在政界同行眼中或許是另一番模樣。在《人民的名義》火爆螢屏的時候,筆者很想說說沒有成為網紅的易學習。
這位易學習,年紀輕輕就成了金山縣委書記,此後二十多年,經歷了不少崗位輪換,無論他怎麼踏實能幹,一直在縣處級「轉圈」。
原因是,沒有「政治資源」,傻幹活,不跑不送(漢東省委常委會是這樣總結的)。
升不上去,卻從不抱怨。
李達康縣長大刀闊斧幹事闖了禍,作為縣委書記的他,主動去「頂雷」, 他不抱怨;人家李達康後來噌噌噌升成了省委常委,自己卻從縣委書記變成了縣長,他不抱怨;老婆一直是農村戶口,在家種地、炒茶,他不抱怨。
在別的官員眼裡,易學習成了填坑專業戶、「倒黴官員」,是憨驢,是loser。
可是,他有他的成就感。
去全國最窮的縣任書記,創建了全國有名的建築縣,帶領大家奔了小康;赴被貪汙腐爛掉了的市交通局任局長,整改貪腐之風,再無豆腐渣公路;出任呂州的高新區區委書記,前省委書記趙立春家的公子建美食城汙染月牙湖,他直接給已是副國級的趙立春打電話,請求其支持他拆掉違章建築。
幹一事,成一事。這份魄力,價值幾何?
筆者認為,無價。
我也在想:很多幹部幾年不提拔,就會很焦慮,長期不被提拔的易學習,一次次被機會放鴿子,他定然有過希望,但又回歸失望。幾十年下來,究竟是如何取得心理平衡的?他恆久的工作動力從哪裡來?
易學習每到一縣,就把一縣的規劃圖掛在眼前,將一張張「目標圖」「計劃圖」變成現實。權貴警告,不改初衷;級別不升,事業常新,那股「啃硬骨頭」的勁兒不隨年紀而減。
話說這天,省委書記沙瑞金來到易學習家中,被他家牆上的建設規劃圖所震撼,感慨道:「這十張圖充分說明你二十幾年的辛勤工作,不容易呀!」易學習答道:「大家都一樣,我們不能讓老百姓白養活吧。」
吃百姓的飯,做百姓的事,易學習就是從這樣的初心出發的吧。
所以,不廢話,就是幹!十張規劃圖,沙瑞金看到的是「不容易」,李達康看到的是「辛酸淚」,筆者看到的則是「價值感」。
有時候,升不上去是會受打擊,但是能做成事的價值感會彌補他。
所以,專心做事,才能實現人的價值;而掌握一定權力的官員,更加容易在為社會為百姓做好事的過程中,體會到有魅力的價值感。
人的很多焦慮和痛苦,歸結起來,都是因為不能在現實中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因心理失衡而疾患叢生,自身與環境的關係就會變得緊張。輕則隨波逐流,重則丟掉了信仰、突破了底線、違背了初心。
由此,不得不說孫連城。
與易學習一樣仕途不順的孫連城,失意中迷上了「看星星」:宇宙浩渺、時空無限,上級李達康、高育良、沙瑞金算什麼,人類又算什麼,不過都是螞蟻塵埃罷了。我孫連城,還胸懷宇宙呢。升不升官,都無所謂了,不幹事,不惹事,就等著正點下課了。
明明俗人,卻要「超凡脫俗」,他可憐的心理平衡又怎麼可能實現呢?當官卻不作為,群眾最痛恨,要唾棄你;組織也不容許,怎任由你浪擲一個國家偉大復興的大好時機跟時間?聰明能幹如孫連城,居然作為「殘次品」,被召回懶政幹部學習班「回爐」改造,甚至要被組織勸退,這滋味能好嗎?
而易學習呢,因為心有堅守,所以腳踏實地;因為腳踏實地,所以能仰望星空。他,才是真正仰望星空的人。
生活裡,他與妻子一起詮釋了「其實幸福真的很簡單,就是兩個人健康平安的相伴終老」,在筆者看來,他是幸福的。
劇中,易學習是個官員,但是我在想,不管在哪個行當,易學習都能找到自己的平衡,因為他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也明白工作的意義所在。
做一個縣委書記,和做一個鉗工沒什麼區別,認真負責,精益求精,在哪個崗位就做哪個崗位的專家。精心耕耘、充實工作中,他收穫了信任,守護了親情,更實現了自己的價值,而當他埋下身來,卻平凡得幾乎看不見。
這是一種大智慧,也是一種大胸懷。
這一切,孫連城為什麼比不了?因為他在自我放逐中,看到了一個假宇宙,他的尸位素餐,首先是對他的工作對象,即光明區群眾的傷害,而於他而言最本質的傷害,其實是對自我價值的損害。他的工作,本是他的立身之本,卻在一肚子惱火中親手摧毀。
「不失其所,如如不動」,一個人守不住自己的立足點,也就再無前景可言。這個樸素的道理,在易學習和孫連城一正一反的對比中,得到了最好的印證。
這就是我們想要和大家分享的:當一個人拿自己的職責和別人賭氣的時候,最終失去的,是自己。
職責為重,失職者為輕,輕重不一,哪來的心理平衡?
易學習的心理平衡,本質上在於守住了職責重量,所以他不會飄飛,也不會墜落,平衡即是最大的幸福。
在與李達康的對飲中,易學習一抒胸臆,「我們還將繼續創造歷史」,筆者從中看到了一種改革者的「萬丈豪情」,這種豪情,貫穿古今,閃耀著理想的光芒,是為大丈夫之嘆!
行文至此,筆者想說,易學習不是聖賢,他只是一個「敬業者」,這樣的「敬業者」,對所有從業者都有啟示意義。當然,我們也有理由擔憂,社會上有太多易學習被時間、現實和挫敗感埋沒了。
像易學習這樣踏實能幹的幹部為什麼總是提不上去?
劇中,「沙瑞金之問」振聾發聵,讓易學習這塊埋得太深的金子,終於發了亮。用好一個「易學習」,就能激勵一片「易學習」。
不能讓易學習們寒了心!
來源:觀點流(ID:guandianliu),作者:湘君
本期編輯:崔鵬、蔣波
覺得不錯,請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