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心理平衡與不平衡的鬥爭中前進

2020-11-08 頭枕天山

《心理平衡引論13》誘因理論和驅力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布恩在《心理學原理和應用》中,這樣描述誘因理論:

「行動著的機體懂得它的行為將有什麼後果。因此,它把注意力集中到希望得到的事情(積極誘因)和試圖避免的事情上(消極誘因)。」

這就是說,我們的一切行為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的努力,我們的動機主要是想得到某一行為的結果,無論積極的誘因還是消極的誘因,都有這樣的期望。


布恩還說:「如果我們處於一種需要狀態,就會激發起一種驅力,這種驅力給我們力量,推動我們或驅使我們,為尋求這些滿足我們需要的行動。」

動機就是驅力和誘因、推和拉兩種作用力的結合產物。

「驅力理論」和「誘因理論」,對《心理平衡引論》有重要的貢獻。

事實上,人們的某種需要在多數情況下,首先是由誘因引發的,繼而又產生了達到滿足感的一種原動力即心理平衡力,也就是布恩所說的「驅力」。

在這一驅力的作用下,完成這個心理平衡過程。這一過程,包括了人的動機、需要、行為三位一體的生活準則。

「驅力理論」強調了動機具有能量的特徵,和機器人一樣,為了要行動,必須有能量。

他的理論是這樣的:激發起一個動機就為執行某個行動提供了必要的能量或驅力。

動機強就意味著驅力大,推動行為的能量也大,最終意味著行為更多,更強烈,更持久。

比如,吸毒上癮的人,為了注射一針毒品,不犧牲一切。菸癮極大的人,寧肯走幾公裡路也要弄到一支香菸,這些行為的最好的解釋是他們受癮癖的驅使。


驅力和誘因的理論,為我們的心理平衡論提供了必要的理論依據。

動機可以生成驅力和誘因,繼而導致了人的某種行為。

這一行為實現的結果正好滿足了動機的需求,動機和需求實現了,這一特定的驅力和誘因就在心理上消失了,心理處於平衡滿足狀態。


無論是什麼樣的動機和需要,都首先是客觀現實在人的大腦中的反映。

這些東西如果不能及時給予,那就自然形成心理上的欠缺感,形成心理落差,出現了不平衡現象。

人的動機一旦形成,不是很容易就消失掉的,而是會停留一段時間或轉化成其它動機得以實現,就會以種種合理的或不合理的形式去滿足它,達到消除心理欠缺,填平心理落差的作用。

生理需要和社會需要,不但為不平衡心理能量提供動力,而且也為心理平衡提供了動力和勢能。



4、需要的層次

美國的心理學者默裡·亨利,研究總結了人的二十多種需要,並認為它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

他把人的需要分為兩類:一是心因性即我們所說的社會性需要,一是內在性即我們所說的生理需要。

但我認為,心因性需要還應當包括一部分的生理需要。

一個人的需要是有層次的,心因性需要處在第一位。人的各種需要將依照在每個人心中的位置,依次得到滿足。

但並不是所有的動機和需要都能夠得以強化和實現,隨著環境的變化和時間的沉積,會發生轉化和自滅。

比如,多年前強烈想報的仇恨,少年時樹立的遠大理想,不切實際的追求,好高騖遠的工作等。

默裡·亨利的二十種人類需要。在這些需要中,不同的人獲得各種需要的強烈程度不同,需要也是有不同層次的。

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類的行為動力從理論上加以系統化,提出了需要層次論。

他把人的需要按順序的必要性分為三層:

最低層的是生理需要;中層的是相互關愛、尊重(人尊、自尊需要);最高層的是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即發展自己、實現個人信念、理想的需要)。

請看下圖:(圖示十三、需要層次圖)


從低層的生理需要到高層的自我價值實現,是人類需要發展的規律。

事實上所謂的自我價值的實現,是一個彈性需求。

每個人的世界觀不一樣,所理解的自我價值也不一樣,社會對價值評價觀念也不一樣,所以有時,高尚和虛偽並不能明顯分開。

而低層的生活需要和中層的社會實現需要,則是每個人的所有需要的主流。

人類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必先得到滿足,然後才會有更高一層的需要。

人的需要的高低與個體生存有關,管子「衣食足則知榮辱」就是這個道理。

需要是人類生活的動力,沒有需要人便成為靜止狀態的人,人們的生活就是在需要和滿足中發展的的,人們的心理就是在平衡和不平衡中發展的。

5、滿足層次

在需要和滿足之間,有一種力的存在,就是平衡力。

表現為驅動和誘因兩種,行為是實現滿足的動態表現。

需要和滿足,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關係。

這一矛盾關係是心理上的兩種正負能量流的矛盾表現,在需要和滿足之間有一種行為,它的作用是盡力使人的某種需要得以現實化。

人們行為的種類很多,但都是最終產生一種結果來滿足人特定的需要。


人的各種各樣的行為因受社會經濟條件、上層建築、社會道德、民族文化心態、風俗習慣等的強烈制約,所以特定的行為並不都能滿足特定的需要。

需要是有層次的,滿足也同樣是有層次的。就是對某一種需要的滿足也是有一定層次的。

即:不能滿足(無條件不能滿足、有條件沒有滿足),能夠部分滿足、能夠完全滿足和超值滿足四個層次。

請看下圖:(圖示十四、滿足層次圖)


圖中,滿足層次有四層:

最上層的超值滿足。很少一部分,不是那個人都能實現的。

向下第二層的滿足部分空間也小,符合人和社會實現情況。

中層的部分滿足空間較大,是人的滿足心理的主體。

下層的不能滿足,也佔有較大空間。說明很多條件不允許或是社會現象不合理。

需要層次和滿足層次,是有對應關係的,不同的對應關係,可能生成不同的心理問題和心理感受。

請看圖表:(圖示十五、滿足層次與心理平衡對應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行為對需要滿足的程度和心理平衡程度,沒有密切的關係。

我們研究心理平衡離不開需要和滿足的基本理論。

滿足層次論的建立,為我們的心理平衡論的科學化、合理化提供了必要的基礎。

相關焦點

  • 《心理平衡引論16》心理平衡後記及文獻
    《心理平衡引論》後記這裡,提出了心理平衡是人的心理的一種自然的必然傾向。並認為這種必然傾向是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的結果。在這一論題下,我們又建立了心理數軸、心理坐標和心理波動曲線。還論述了良性心理能量和惡性心理能量、心理語言和心理語言邏輯方式、心理控制、需要與動機、精神勝利、心理平衡方式等幾個核心問題。心理平衡是人的心理上的自然趨勢,是每個人都需要的,是對人的心理、生理、機體都很有益的。但是不恰當的心理平衡方式,或者是比較低級的心理平衡,會讓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失去發展的動力,失去鬥志,甚至會亡國。
  • 在心理平衡中尋找快樂
    我們學過不少為人處世的知識,無論是倫理道德,還是哲學、禪學,都強調要遵循天道運行,修煉直面人生的好心態,那麼,什麼叫好心態?怎樣才能做到好心態?好心態就是不管遇到什麼事,處在什麼境地,你都能給自己的心理找到一個平衡點。
  • 林清玄:生活中遇到的不完美和不平衡是人生好的啟示
    我們不是過時的普通勞動人民,沒有人會得到命運的優待,即使生下來就有金鑰匙,他們的人生軌跡也只有短短的百年,也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沒有區別。人生是一條迂迴的線,我們都會有命運的邂逅,直到命運結束再離開,沒有什麼可後悔的。
  • 怎樣才能使心理平衡?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各種困難和不如意的事情,但是由於經歷不同,也許你在經歷風雨的時候,別人的生活正順風順水,所以,有的人就會出現心理不平衡的狀態,如果不能夠及時調整這種心理,比會影響到個體的身心健康。 那麼怎樣才能調整心理狀態呢?如何才能做心理平衡呢?
  •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人生的平衡
    我們平民百姓沒什麼大動作,大舉措讓世人矚目,但在日常生活瑣碎中能夠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以平常心態處世就能獲得好名聲,到晚年回首往事無愧人生,安然歡渡夕陽紅豈不快哉!上帝安排人生是平衡的。貪官的痛苦懺悔是對黑心斂財快樂的平衡;領導退休後的失落是對在位時風光的平衡。
  • 皮亞傑:人生就是在同化和順應中從一個平衡到另一個平衡的演進!
    他在發生認識論中提出了4個非常關鍵的概念,圖式、同化、順應、平衡。皮亞傑認為,心理發展起源於主體的動作,而動作又是主體通過動作對客體的適應。適應有三種方式,分別為同化、順應、平衡。我們生下來時幾乎是空白的,不同之處是上一代給我們的遺傳圖式,這是我們人生的一個起點,新的更高一級的圖式將在它的基礎上建立。有了基礎圖式,主體才能夠對客體做出反應,而在反應的過程中,會不斷的豐富原有的圖式。在豐富圖式的過程中,有主動豐富,也有被動豐富。
  • 心理平衡是健康的金鑰匙 是生命的基石
    《心理平衡引論04》心理平衡與有機體平衡的關係誰掌握了心理平衡,誰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鑰匙,誰就掌握了生命的主動權。在前兩節中,我們認真論述了人體是一個有機體的平衡體。並分析了它在病理學和醫療學中的科學運用。❤️我們是想研究人的心理平衡的,又為什麼花費時間和精力,去分析人的有機體平衡呢?現代生物學和生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有機體平衡和人的心理平衡有著密切的關係。
  • 怎麼面對心理不平衡
    人心,最複雜最抽象的事物,它本來應該生機勃勃,燦爛明媚,然而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不平衡或不公正的事讓它籠罩著沉重的陰影,陰雨綿綿......這種狀況叫心理失衡,它對人們的生活是有害的。出現不平衡心理是生活中常有的事情,這時人會出現消沉頹廢、鬱悶不樂、焦慮煩燥等不良心理狀態。
  • 如何規劃你的平衡人生
    平衡是生活與事業的相輔相成。工作佔據了我們日常生活的絕大部分時間,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如何在不犧牲個人生活的前提下獲得事業成功,是每一位職業人都面臨過的困惑。在生活和事業的天平上,放棄了任何一方都會導致人生的缺憾與失衡。只有同時獲得生活幸福和事業成功,才能夠實現在高層次上的平衡。
  • 「平衡」與「麻醉」。
    德國有一部影片叫《平衡》,深刻揭示了關於平衡的兩大主題:一是:「平衡」總是相對的,「不平衡」才是永恆的;二是:「失衡」容易,而「平衡"難。平衡是一種動態反應。 麻醉亦是如此,尤其對於剛剛接觸醫美麻醉的醫生來說,困難的是:除了麻醉技能方面的欠缺外,對醫美手術過程的不了解或者是對手術醫生的手術操作習慣不了解,也是其原因之一。比如,單一項目的手術相對麻醉來說,要簡單些,因為手術中的「痛點」基本可以了解;而複合多項手術時,對於「痛點」的了解與分布就要複雜些,麻醉難度可能會有所增加。
  • 如何理解矢量測量中「平衡」與「不平衡
    平衡的概念 在射頻測試中,矢量信號分析類的儀器應用廣泛,例如,矢量信號分析儀中的I/Q信號和矢量網絡分析儀中的S參數。 在矢量測試中,經常需要測量信號的不平衡性,會遇到相關的幾個名詞:Balance(平衡),Unbalance(不平衡/非平衡)和Imbalance(不平衡性)。 Balance和Unbalance,是物理結構的平衡與不平衡,是傳輸線和埠的結構方式,Balance埠是雙端1正1負相位相差180°,也稱作差分;Unbalance埠是單端,信號和地。
  • 我們必須保持心理平衡
    如果另一個人不起惡念,在晚上按鈴幫助另一個人,他還可以聽到美妙的窗外故事。可是現在一切都晚了,他看到的是什麼呢?不僅是自己心靈的醜惡,還有窗外一堵白牆。幾天之後,他在自責和憂鬱中死去。生活有許多不如意,大多緣自於比較。一味地、盲目地和別人比,造成了心理不平衡,而不平衡的心理使人處於一種極度不安的焦躁、矛盾、激憤之中,使人牢騷滿腹,甚至不思進取。
  • 心理平衡十要訣,遠離疾病
    醫學專家研究發現,人類 65-90 %的疾病與心理的壓抑感有關。緊張憤怒和敵意等不良情緒使人易患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消化性潰瘍、月經不調等,而且破壞人體免疫功能,加速人體衰老過程。聯合國國際勞動組織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也認為, &34;.
  • 林清玄:生活中遇到的不完美與不平衡,都是人生最好的啟蒙
    正如林清玄說的那樣「生活中遇到的不完美與不平衡,都是人生最好的啟蒙,就如同烏雲與暴風雨是天空最好的啟示一般。」沒有永恆的逆境那些打不到我們的終將使我們變得更加強大,人人都經歷過挫折,都有不如意的時候,這沒什麼大不了,關鍵在於我們面對自己人生逆境時候的反應,在於我們今後的抉擇,以及如何走出逆境。
  • 心裡不平衡怎麼辦,要如何改變心理失衡狀態
    心理不平衡如果不能調節過來,就容易產生心理問題,使生活健康水平急劇下降,之所以感到不平衡,是因為:個體認為付出與收穫不成線性關係,在這個過程中個體感到失望、不痛快、無法接受以及否定自己。但生活中,很多時候造成心理不平衡的原因是,在與個體認為不如自己的人對比中發現:(個體認為的)對方不付出或者少付出所得到的東西,比自己全力付出獲得的還要多。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我本來是比你優秀的,為什麼現在你卻混的比我好。由此可見,一定要學會正確估量自己,對事情的期望值不能過分高於現實值。
  • 良性心理能量流和惡性心理能量流的鬥爭
    《心理平衡引論06》良性能量流和惡性能量流1、兩種心理能量流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因為各種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響,都會形成各種各樣的不愉快的心理體驗。這種不愉快的心理體驗和心理歷程,共同構成人的負向心理能量流,即悲傷型心理能量流,我們也叫惡性心理能量。
  • 如何處理由於家庭環境差異所帶來的心理不平衡?
    不知道你的年齡有多大,你提的這個問題我想從這幾方面來回答。首先,人改變的路徑是什麼你想要調整自己的心理平衡,說明你其實是在自己尋求改變的方法。從人的行為的改變過程來講,沒有任何一個人是能夠直接從發現問題就過渡到改變的。往往至少經歷4個過程,意願,覺察,接納,改變。
  • 當身心靈平衡,世界自然平衡
    01當身心靈平衡,世界自然平衡一個人走向成熟的標誌,就是敢於接受接受世事無常,接受孤獨苦難,接受無助困惑,接受自己的各種缺點,接受這個世界的各種不完美……接受一切,而不抱怨。在殘酷的生活中,不是妥協與逆來順受,而是找準目標,改變自己,從而改變世界。
  • 危險的平衡:滑板車、平衡車泉州街頭隨意穿梭
    在市區豐澤街,記者看到一名男子騎著電動平衡車在非機動車道上行駛,該平衡車是獨輪的,男子靠著自己的重心,控制車子前進和剎車。記者看到,男子站在獨輪車上,重心時而前傾,車子就加速前進,看到前面有車時,該男子便將重心後仰,車子便緩緩減速,但是無法直接停車。
  • 膳食平衡,吃出健康人生
    吃,不是人生之目的,卻是人生之必須。吃什麼,怎麼吃,如何吃得健康是人們所關心的。對此,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護理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大學護理學院教授路潛有話說。   「減少或者杜絕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需要我們儘量做到平衡膳食。」路潛說,「平衡膳食」是按照不同年齡、身體活動和能量需求設置的膳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