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因為各種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響,都會形成各種各樣的不愉快的心理體驗。
正常生活著的人們,心理是在正負心理能量流的作用下,顯示出不規則和波動的。
這種波動出現在(-A,B)值內的最多,人的心理是隨著兩種能量流的強弱而發生波動的。
兩種能量流是即對立又統一的,相互影響,相互起著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當其中一種能量流發展太快太強時,出於對人的生命的自我保護,另一種相反的能量流開始能量聚合,用來消耗對方的能量,促使雙方「達成協議」,重新回到(-A,+B)之間,進入相對心理平衡狀態,維持人的生命體的正常運轉。
但當相互對立的兩種能量流中的一種特別強大,另一方又一時無法聚合能量進行抗衡時,就需要外界力量介入,強化弱勢一方,最終形成平衡。
如果經過外來因素的幹預,也不能強化弱勢、抑制強勢,沒辦法「達成協議」時,人的生命就有了嚴重的危機,離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崩潰也不遠了。
請看下圖:(圖示十一、良性心理能量和惡性心理能量)
現在我們提出這樣的問題:人們的心理是怎樣來活動的呢?心理上的平衡關係又是怎樣去實現和控制的呢?
從心理數軸上可以看得出,人的心理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絕對平衡點(O點)。相對平衡段(-A,B)。傷害性不平衡段(-A,-B)和(B,C)。嚴重傷害性不平衡段(-B,-C)。崩潰性心理階段-C點和C點以後的虛線心理。
這種分法是從人的心理流程和心理平衡的角度去分的,這樣我們就可以在任意兩個心理階段之間找到一個保護層。
正象圖中所示,在(-A,B)心理相對平衡段和兩邊的(-A,-B)和(B,C)傷害性不平衡段之間,形成了心理上的第一保護層;在(-A,-B)和(-B,-C)以及(B,C)和C之間形成了心理上的第二保護層;在(-B,-C)和-C之間,形成了第三保護層。
我們認為,人們的心理平衡控制是通過心理上的這三個關係即心理保護層來實現的。
我們已經知道,正常人的心理本能和傾向性發展方向是指向(-A,B)相對心理平衡段的,這時人們的心理是趨向平衡的,是良性心理發展方向,也叫良性能量流發展方向。
這個方向是由人自身的生理需要本能產生的平衡力,人們不能覺察到,是人體平衡力傳遞而來的,是十分珍貴的一組平衡力量。
與此相反,還有一組惡性心理發展方向的力,即惡性心理能量流,它的方向指向心理數軸的兩端-C或C,這個方向的力量,來自人們的生理需要、精神需求、物質需求與這些需求不能滿足之間的矛盾衝突。
矛盾衝突越強,其力量也越強,反之亦然。
因此,在人的心理上形成了兩股相互對立、方向相反的兩組力量,一組力量力圖克服一切有障心理平衡的心理因素,另一組力量力圖實現自己的欲望。
與現實發生矛盾衝突時,難以填補心理上的缺憾而衝向心理不平衡的區域,構成對有機體的傷害威脅,兩股相反方向的力量在三個保護層上形成最激烈的對抗,這種對抗就是心理自我控制的主要方式。
惡性能量流的產生是由主觀的需求和欲望與客觀的生理需求和欲望共同構成的。
主觀的就是人的意識,這種意識又可分為深層意識、淺層意識和表層意識的需要。
深層意識就是「潛意識」,也是本能意識的;淺層意識就是「前意識」,也是自我意識的;表層意識就是「顯意識」,也就是超我意識。
在本能的「潛意識」層面裡,人的需要和欲望,是很難認識到和自我肯定的,這是一種本能力量的衝突,是不理智的,是不顧客觀現實許可性的,弗羅伊德把它叫做「本我」階段。
在深層意識和顯意識之間的前意識,是本能力量和客觀現實的矛盾階段,二者的力量時強時弱,有時,意識還不能很好地控制本能力量的衝突,處於左右搖擺階段,弗羅伊德稱為「自我」階段。
顯意識,是一個人心理上的理智階段,是基本上能面對現實的心理階段,也是社會人的理想意識階段,弗羅伊德稱為「超我」階段。
「三我」即是形影不離的三兄弟,關係非常密切。
「三我」又是爭權奪利的三同事,經常打鬥,你死我活。
幾乎在所有人的矛盾心理中,都可以感覺到、分析到「三我」之間的爭鬥。
他們的鬥爭有兩種思路:
一是代表強大的社會力量的「超我」打壓「自我」,之後又一起打壓「本我」,把「本我」的欲望和本能需求繼續壓在潛意識中,不得隨意出來。
二是代表強大本能力量的「本我」衝擊「自我」,「自我」無法抗衡,之後,也會和「本我」一起繼續衝擊「超我」。
「自我」有時是受氣包,有時又是兩面派,而最終成了和事老兒。
因為三兄弟不管如何鬥來鬥去,最終都是要統一到某一個心理階段的。
前面我們說過,人的心理上存在兩種相對立的能量流,一是由人的潛意識層面的本能力量形成的衝擊流,一種是顯意識社會道德力量時刻對本能力量的打壓,而心理控制,就是這樣形成的。
在惡性能量流的統一體內,也有一股良性能量流向平衡心理區段發展,企圖改變自身的錯誤方向,但它的力量單薄,一般不能挽回局面。
特別是在由「本我」引起的惡性能量流中,形成了一股不小心理對抗作用,這個隱藏的敵人內部的正能量,是由社會道德規範在潛意識裡長期沉澱而形成的,也是人自身心理無法認知的。
相反,在良性能量流的統一體內,也總會有一股惡性能量在湧動,企圖把人的心理推向不平衡心理區段,改變良性能量流的發展方向。
這個隱藏在良性能量流內部的蛀蟲,是社會道德規範淪喪而對人的心理的影響。
在這個正負能量、善噁心理的鬥爭中,如果正能量不足以擊敗負能量,就會最終釀成心理不平衡,給人的有機體造成嚴重危害。
在內外良性能量流的配合形式下,共同消除心理上的欲望、矛盾和邪念,力圖使心理走向正常的平衡階段。
和平年代,我們不要忘記內部隱藏的危機,心理平衡之時,也不要忘記某種心理能量流的衝擊。
在心理平衡的前提下,一個出自「本我」的欲望、矛盾和邪念會慢慢形成,這種欲望越來越強,而潛意識中的良性力量不能控制,於是這種欲望就進入了「自我」控制之中。
在「自我」控制中經過了無數次的矛盾衝突鬥爭,不成熟的淺意識「自我」能量同樣無法控制它,於是又進入「超我」控制之中。
具有社會正能量的「超我」同樣無能為力,這種欲望就要暴發,這是欲望和客觀現實衝突的結果,於是欲望產生的不平衡心理就連連突破第一、第二、第三保護層,進入到重創性不平衡心理區段,結果是很危險的。
這就是「三我」模式下的心理控制過程。
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大學生A的真實事例,來分析一下「三我模式」下的心理衝突和心理控制過程。
青年A,今年24歲,某大學化學系學生。有一天,在某處看到了一個老漢在數手中的錢,厚厚的一大把錢真誘人,A心理想,我要有這麼多錢就好了,他想來想去,人沒錢什麼也幹不成,於是心中便產生了對金錢的一種欲望,這種欲望越來越強,他就想搶走老漢的錢。
(這時A沒有考慮任何其它條件,處於本能的階段,是「本我」力量的衝動)
當A想下手時,又想這樣會犯法的,抓住了怎麼辦呢?還是不幹吧?
(這時A處在第一心理保護層上,強大的平衡力阻礙了他的行動,是「自我」力量的反作用)。
但A又想,這沒人,我又跑得快,別人抓不住我,好多好多的錢呀,幹吧。剛把手伸過去,轉念又想,這些錢說不定是老人多少年心血得來的呀,多可憐呀,我忍心嗎?
(這時,「超我」道德力量開始介入,第二保護層起了巨大的抗衡作用。)
按說,A就應從此罷休,可他不,最後以「有錢就有了一切」的信條,戰勝了各方面的心理壓力搶走了老人的錢。
從這個層面說,大學生A的欲望滿足了,強烈的需求心理得到了滿足,心理達到了平衡。
可從另一個層面說,他的心理在另一個層次上重新又回到了極不平衡的狀態。因為A一方面時刻遭受著強大的道德力量的譴責,另一方面不久是他被抓獲了,住了兩年的牢獄。
人的心理平衡並不是單一層次的,而是多層的,心理平衡數軸只是代表某一特定的心理流程。心理平衡的時間性很強,這從心理波動曲線上可以看得出。
這個例子清楚地展示了心理控制的原理。
這是人的一種自身的平衡力,它產生於有機體的各部分功能器官本身,通過機體的平衡關係表現出來,它的直接領導者是人的大腦神經系統,這種力量是人們覺察不到。
產生於某一心理過程,是由意識中的兩種相互對立的觀念的鬥爭而產生的。
制約這種力量的因素有不同的特性,這和人所處的社會環境、所受的教育、文化素質,社會心態,法律規範和民族心態等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有緊密的關係。
各種內外因素影響的不同,構成的能量流的方向也不一樣,甚至還會產生兩種方向相反的心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