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平衡引論16》心理平衡後記及文獻

2020-11-11 頭枕天山

《心理平衡引論》後記

這裡,提出了心理平衡是人的心理的一種自然的必然傾向。

並認為這種必然傾向是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的結果。

在這一論題下,我們又建立了心理數軸、心理坐標和心理波動曲線。

還論述了良性心理能量和惡性心理能量、心理語言和心理語言邏輯方式、心理控制、需要與動機、精神勝利、心理平衡方式等幾個核心問題。

心理平衡是人的心理上的自然趨勢,是每個人都需要的,是對人的心理、生理、機體都很有益的。

但是不恰當的心理平衡方式,或者是比較低級的心理平衡,會讓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失去發展的動力,失去鬥志,甚至會亡國。

而高等級的心理落差和心理不平衡的存在,恰恰能夠推動社會進步、科學的發展、文化發展。

能夠激發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強大的奮發鬥志。



主要參考文獻

1、鍾友彬:《中國心理分析》[M], 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2.

2、《尋找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與經典案例 》,(韓)李武石著,科學出版社 2009-4 。

3、《潛意識與心靈成長》,(瑞士)榮格等著,張月譯,上海三聯書店2009-12 。

4、《精神分析與靈魂治療》, 榮格,譯林出版 2012-2 。

5、《動機與人格》(第3版),亞伯拉罕·馬斯洛,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04出版)。

6、《自我與本我》,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林塵、張喚民、 陳偉奇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1-09出版)

7、《精神分析引論》(奧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8、《心理學原理和應用》,布恩,埃克斯特蘭德 ,張寧生等譯,知識出版社,1985。

相關焦點

  • 人生,在心理平衡與不平衡的鬥爭中前進
    《心理平衡引論13》誘因理論和驅力理論美國心理學家布恩在《心理學原理和應用》中,這樣描述誘因理論:「行動著的機體懂得它的行為將有什麼後果。因此,它把注意力集中到希望得到的事情(積極誘因)和試圖避免的事情上(消極誘因)。」
  • 心理平衡是健康的金鑰匙 是生命的基石
    《心理平衡引論04》心理平衡與有機體平衡的關係誰掌握了心理平衡,誰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鑰匙,誰就掌握了生命的主動權。在前兩節中,我們認真論述了人體是一個有機體的平衡體。並分析了它在病理學和醫療學中的科學運用。❤️我們是想研究人的心理平衡的,又為什麼花費時間和精力,去分析人的有機體平衡呢?現代生物學和生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有機體平衡和人的心理平衡有著密切的關係。
  • 怎樣才能使心理平衡?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各種困難和不如意的事情,但是由於經歷不同,也許你在經歷風雨的時候,別人的生活正順風順水,所以,有的人就會出現心理不平衡的狀態,如果不能夠及時調整這種心理,比會影響到個體的身心健康。 那麼怎樣才能調整心理狀態呢?如何才能做心理平衡呢?
  • 怎麼面對心理不平衡
    人心,最複雜最抽象的事物,它本來應該生機勃勃,燦爛明媚,然而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不平衡或不公正的事讓它籠罩著沉重的陰影,陰雨綿綿......這種狀況叫心理失衡,它對人們的生活是有害的。出現不平衡心理是生活中常有的事情,這時人會出現消沉頹廢、鬱悶不樂、焦慮煩燥等不良心理狀態。
  • 我們必須保持心理平衡
    一味地、盲目地和別人比,造成了心理不平衡,而不平衡的心理使人處於一種極度不安的焦躁、矛盾、激憤之中,使人牢騷滿腹,甚至不思進取。表現在工作上就是得過且過,更有甚者會挺而走險,玩火自焚。因此,我們必須保持心理平衡。
  • 心理平衡十要訣,遠離疾病
    醫學專家研究發現,人類 65-90 %的疾病與心理的壓抑感有關。緊張憤怒和敵意等不良情緒使人易患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消化性潰瘍、月經不調等,而且破壞人體免疫功能,加速人體衰老過程。聯合國國際勞動組織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也認為, &34;.
  • 在心理平衡中尋找快樂
    好心態就是不管遇到什麼事,處在什麼境地,你都能給自己的心理找到一個平衡點。譬如,當你在工作上取得優異成績,而單位調工資要論資排輩時,你告訴自己:別急,你還年輕,今後機會多著呢;當你看到別人升職提薪時,不嫉妒,不自卑,而是真心地認可別人的優秀,並鼓勵自己:「加油!你一定能在努力中發掘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
  • 心裡不平衡怎麼辦,要如何改變心理失衡狀態
    心理不平衡如果不能調節過來,就容易產生心理問題,使生活健康水平急劇下降,之所以感到不平衡,是因為:個體認為付出與收穫不成線性關係,在這個過程中個體感到失望、不痛快、無法接受以及否定自己。但生活中,很多時候造成心理不平衡的原因是,在與個體認為不如自己的人對比中發現:(個體認為的)對方不付出或者少付出所得到的東西,比自己全力付出獲得的還要多。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我本來是比你優秀的,為什麼現在你卻混的比我好。由此可見,一定要學會正確估量自己,對事情的期望值不能過分高於現實值。
  • 心理能量平衡——「升米恩,鬥米仇」的心理學解釋
    但是不管怎樣,不管是長期還是短期,一個人對外的「能量支出」與「能量的收入」只有達到「收支平衡」狀態,這些活動才能可持續。這就是「心理能量平衡理論」。在心理學層面,社會中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及其行為,莫不如此。子女與父母之間,表面上看,是父母對孩子持續不斷,單向地付出,其實不然。
  • 長期不被提拔的易學習,如何取得心理平衡?
    去全國最窮的縣任書記,創建了全國有名的建築縣,帶領大家奔了小康;赴被貪汙腐爛掉了的市交通局任局長,整改貪腐之風,再無豆腐渣公路;出任呂州的高新區區委書記,前省委書記趙立春家的公子建美食城汙染月牙湖,他直接給已是副國級的趙立春打電話,請求其支持他拆掉違章建築。  幹一事,成一事。這份魄力,價值幾何?
  • 如何平衡設計與客戶心理?
    2、為了更好呈現品牌的內涵,平衡設計與客戶心理兩者的關係,應該怎麼思考?品牌的內涵主要體現有幾個層面,一是品牌本身的核心精神,也可以理解為它的歷史,或者創辦人的初心這些層面。所以它不是平衡的關係,而是前後的關係,先理解清楚一個項目要發展的目標,能達到這樣的一個目標,它是通過什麼樣的內容來支撐的,我們才能做好相關的創意輸出。3、品牌核心真正打動人的東西,是指什麼?
  • 不良心理損傷免疫、平衡心理免疫改善
    這種打擊可給心理造成難以逆轉的傷害,免疫功能慘遭損害。因而產生了嫉妒心理,這時不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奮起直追,而是怨天尤人,妒賢妒能,希望別人出差錯、栽跟頭,方能出氣。這種嫉妒心理往往使你產生悲觀情緒,意志消沉,喪失自信心,缺少勇氣,有時甚至性情暴躁,產生報復心理,做出出格的舉動。
  • 二胎媽媽應該怎麼解決老大心理不平衡的問題?
    二胎媽媽應該怎麼解決老大心理不平衡的問題?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第一,我們沒有辦法避免大孩子心理不平衡,因為心裡不平衡是一種主觀的心理感受。無論父母如何努力地做到公平,孩子還是有可能感到心理不平衡。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沒有被公平對待。這就說到公平這個話題了,這個世界上存在絕對的公平嗎? 對於養育兩個孩子的父母來說,我們養育兩個孩子的目的是為了挑戰自己給予絕對公平的能力嗎?
  • 人逢喜事精神爽——話說「精神勝利」心理
    《心理平衡引論14》心理平衡學上的「精神勝利」闡述精神勝利,即是心理平衡的一部分,又是幸福心理的一部分。是超越平衡中的平衡,超越幸福中的幸福。是良性的快樂和興奮之最高心理境界。常言說的「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以及「欲望超標滿足」,都屬精神勝利心理。
  • 自我意識太強是現代人情緒障礙的根源,心理平衡是關鍵
    生物層面,『自我』是包含了獨特標識、能夠區分彼此的生物機制,心理層面,『自我』是一種自動調節以維持平衡的反應機制,意識層面,『自我』是從自身出發又回到自身的覺察機制。」未來的他說:「思考『自我』的本質可以幫助我們提出新假設,根據前面咱們的分析,可以做出這樣的推論:意識的自我服務於心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服務於生物的自我,自我的第一需求是維持平衡,第二需求是擴展自身。
  • 像易學習一樣長期不被提拔的幹部,如何取得心理平衡?
    幾十年下來,究竟是如何取得心理平衡的?他恆久的工作動力從哪裡來?易學習每到一縣,就把一縣的規劃圖掛在眼前,將一張張「目標圖」「計劃圖」變成現實。權貴警告,不改初衷;級別不升,事業常新,那股「啃硬骨頭」的勁兒不隨年紀而減。話說這天,省委書記沙瑞金來到易學習家中,被他家牆上的建設規劃圖所震撼,感慨道:「這十張圖充分說明你二十幾年的辛勤工作,不容易呀!」
  • 心理健康科普:學習平衡情緒的能力,讓身心少一點傷害
    >圖片來自網絡當生活中各種負性事件信息衝擊我們的大腦反應,而又恰遇到人體生理心理低谷期時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是唇齒相依,密不可分的,「病由心生」源於此。許多科學研究表明每一種生理疾病的產生或多或少都受到情緒的左右,人的情緒與人免疫系統關係密切。在西方社會的十大死因中,心臟病位居第一,在諸多危險因子中,沮喪、壓抑、不滿意、不快樂、憤怒、壓力等情緒產生的負性能量,被認為是最有可能致命的。
  • 良性心理能量流和惡性心理能量流的鬥爭
    《心理平衡引論06》良性能量流和惡性能量流1、兩種心理能量流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因為各種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響,都會形成各種各樣的不愉快的心理體驗。這種不愉快的心理體驗和心理歷程,共同構成人的負向心理能量流,即悲傷型心理能量流,我們也叫惡性心理能量。
  • 二胎家庭如何平衡大寶心理?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所以,「二胎問題」怎麼解決,怎麼平衡好兩孩子之間的關係,這是每個二胎家庭父母時時刻刻要面臨的問題。小女兒又非常懂事,性格也很溫柔,她知道自己不該如此,不該抱怨,可內心非常難過,不能自已,最後得了心理方面的疾病——癔症性眼盲。
  • 如何處理由於家庭環境差異所帶來的心理不平衡?
    首先,人改變的路徑是什麼你想要調整自己的心理平衡,說明你其實是在自己尋求改變的方法。從人的行為的改變過程來講,沒有任何一個人是能夠直接從發現問題就過渡到改變的。往往至少經歷4個過程,意願,覺察,接納,改變。你現在應該是處於第1階段和第2階段,尚未進行到第3第4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