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長向小獅訴苦:「即將滿3歲的孩子,現在特別愛動,只要醒著就沒有安靜的時候,即便在餐桌上吃飯,也總會邊吃邊玩,怎麼說都不聽。
這位家長也明白追著孩子餵飯不好也讓自己非常疲累,但是不這麼做的話,他又怕孩子吃不飽會餓壞身體。那麼,到底怎麼做才能讓孩子乖乖吃飯呢?」
什麼是孩子獨立吃飯的黃金期?通常來說,當孩子表現出自己吃飯的意願時,往往會發射出一些「信號」。不過具體情況還是要因娃而異,不能一刀切。我們可以重點觀察這3個信號來進行判斷:
①伸手去「搶」大人手裡的食物或餐具:大人吃東西的時候,孩子不僅盯著看,有時還會動手要或者直接伸手去搶。
②模仿大人吃飯:大人吃東西咀嚼時,孩子不僅盯著看,可能還會「吧唧吧唧」拌嘴,甚至把手裡拿的東西或者直接是把手指往嘴裡塞。
③抗拒大人喂,試圖自已拿食物吃:有時大人給孩子餵飯,但孩予總是試圖自己拿勺子,或者直接拿著食物往嘴裡放,儘管結果往往是「糊一臉」,甚至頭髮裡也有麵條、飯粒,但孩子就是樂此不疲。
出現這些「信號」,說明孩子已經開始有了自主進食、獨立吃飯的意識,接下來就是如何讓孩子學會和鞏固這技能了。
在孩子一開始有抓握意識的時候,可以通過讓他先接觸一些簡單的「手指食物」來鼓勵寶寶嘗試自己餵食,幫助孩子建立信心。不然孩子很容易因為受挫,喪失自主進食的信心和興趣。
這裡說的「手指食物」指的是寶寶可以自己拿著吃的食物,形狀不限於長條狀,球狀、片狀、粒狀等的手指食物,比如香蕉塊,煮熟的胡蘿蔔和土豆塊,麵包片,切片的水果蔬菜和撕碎的肉等。
孩子經常用手指抓食物既能鍛鍊手指不同的精細動作;另外,食物的各種味道,還能夠提升孩子的興趣,讓他更願意去抓握。
當然,除了手指食物外,還有一種是孩子正餐主要吃的食物,這個可以由家長主導,目的就是讓孩子吃飽、吃好。
關於自主進食,美國兒科學會(AAP)建議說:「寶寶能自己坐穩的時候,家長可以先引導孩子從日常的玩勺子開始,同時可以給他一些用手拿著吃的小食物,再慢慢過渡到教他用勺子盛食物,讓他自己學著吃。12個月時,孩子會很習慣自己用杯子喝水,用勺子或者手吃東西。」
一開始,孩子用勺子不夠熟練,很容易弄得到處都是,家長不要急躁,不要指責,要多些耐心,因為這是孩子學會自主吃飯的必經過程
此外,當孩子能夠用勺子順利地把食物送到嘴裡時,家長一定要毫無保留地給予表揚。因為對於孩子來說,感到「我能自己吃」是很重要的,家長要多鼓勵孩子,肯定他的能力,他就會更願意自己動手吃東西。
有的家長看孩子某個時候或者某一階段吃飯少,就怕餓著孩子,容易造成營養不好,就會不停地給孩子送去各種小餅乾、水果等等。
這樣就容易陷入「不好好吃飯——零食來補——不好好吃飯」的怪圈。因為如果孩子吃太多零食,會影響他們正餐的進食量,也會給孩子一種「現在不吃,一會也有飯吃」的暗示。
美國育兒專家班傑明.斯巴克曾說過,「每個兒童生來就有一套自行調節進食數量和種類、滿足正常成長發育需要的精妙的生理機制。」即孩子不吃時,很可能是身體自身的調節機制在起作用,等孩子胃口好了,自然會吃。
如果孩子在吃正餐期間,不是拒絕在餐桌上好好吃飯,就是敷衍地結束這一餐,那麼家長就不要再強迫他多吃,甚至追著、求著餵飯,不妨可以直接地收起飯菜,讓孩子離開,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
餓了就吃是人的本能,家長無需擔心孩子會吃不飽,如果孩子真的餓了,他自然會好好吃飯的。
到了開飯時間,家長要放下手上的工作,不慌不亂地,和孩子一起認真圍坐在餐桌前,享受面前的飯菜,並且在進食期間和孩子聊聊他會感興趣的一些話題,這樣溫馨愉悅的就餐氛圍足以帶動孩子對食物的興趣,甚至很快會主動參與進來討論。
除此之外,在吃飯的時候,有些家長經常控制不住地發脾氣訓斥孩子,這樣很容易讓孩子對吃飯這件事產生排斥情緒,從而以後都不不樂意自主進食……
當然,也不是說家長不能發脾氣,畢竟忍耐著的怒火,遲早會可怕地爆發。而在某些時候,生氣恰恰說明我們在乎他、愛他,不生氣反而會給孩子一種漠不關心的感覺。
所以,家長應該去科學地認識自己的憤怒,並善加利用,儘量用正確的方式來表達憤怒。
那麼,怎樣才是表達憤怒的正確方式呢?
首先,明確把憤怒定義為是自己的事情。說話時採用第一人稱「我」來表達。比如,「我生氣了」「我覺得討厭」等等。
其次,如果孩子還是無動於衷,那麼我們可以補充說明我們生氣的原因,說明我們內心的想法,最後傳達出我們希望看到孩子應有的行為。
比如當你表達對室內臟亂的憤怒時,可以這樣說:「我看到滿床的衣服和鞋子扔得亂七八糟(說明原因),我真的很生氣。真想把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都扔出去(表達內心想法)。希望你能儘快都收拾好(希望的行為)。
通過正確發怒的方式,我們既表達了自己的不滿,又能讓孩子明白他到底該怎麼做。
總之,在孩子吃飯這件事情上,我們說得太多,不如付出行動去做。大人的初心都是好的,希望孩子能夠多吃點,更好地成長,不過一昧的強迫可能只會適得其反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