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追著餵飯,又怕孩子吃不飽怎麼辦?

2020-09-04 象樂成長

有家長向小獅訴苦:「即將滿3歲的孩子,現在特別愛動,只要醒著就沒有安靜的時候,即便在餐桌上吃飯,也總會邊吃邊玩,怎麼說都不聽。

這位家長也明白追著孩子餵飯不好也讓自己非常疲累,但是不這麼做的話,他又怕孩子吃不飽會餓壞身體。那麼,到底怎麼做才能讓孩子乖乖吃飯呢?」



1、觀察孩子的「信號」,把握他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什麼是孩子獨立吃飯的黃金期?通常來說,當孩子表現出自己吃飯的意願時,往往會發射出一些「信號」。不過具體情況還是要因娃而異,不能一刀切。我們可以重點觀察這3個信號來進行判斷:


①伸手去「搶」大人手裡的食物或餐具:大人吃東西的時候,孩子不僅盯著看,有時還會動手要或者直接伸手去搶。

②模仿大人吃飯:大人吃東西咀嚼時,孩子不僅盯著看,可能還會「吧唧吧唧」拌嘴,甚至把手裡拿的東西或者直接是把手指往嘴裡塞。



③抗拒大人喂,試圖自已拿食物吃:有時大人給孩子餵飯,但孩予總是試圖自己拿勺子,或者直接拿著食物往嘴裡放,儘管結果往往是「糊一臉」,甚至頭髮裡也有麵條、飯粒,但孩子就是樂此不疲。

出現這些「信號」,說明孩子已經開始有了自主進食、獨立吃飯的意識,接下來就是如何讓孩子學會和鞏固這技能了。


2、多花樣輔食,多積極鼓勵,多耐心引導。


在孩子一開始有抓握意識的時候,可以通過讓他先接觸一些簡單的「手指食物」來鼓勵寶寶嘗試自己餵食,幫助孩子建立信心。不然孩子很容易因為受挫,喪失自主進食的信心和興趣。



這裡說的「手指食物」指的是寶寶可以自己拿著吃的食物,形狀不限於長條狀,球狀、片狀、粒狀等的手指食物,比如香蕉塊,煮熟的胡蘿蔔和土豆塊,麵包片,切片的水果蔬菜和撕碎的肉等。

孩子經常用手指抓食物既能鍛鍊手指不同的精細動作;另外,食物的各種味道,還能夠提升孩子的興趣,讓他更願意去抓握。

當然,除了手指食物外,還有一種是孩子正餐主要吃的食物,這個可以由家長主導,目的就是讓孩子吃飽、吃好。



關於自主進食,美國兒科學會(AAP)建議說:「寶寶能自己坐穩的時候,家長可以先引導孩子從日常的玩勺子開始,同時可以給他一些用手拿著吃的小食物,再慢慢過渡到教他用勺子盛食物,讓他自己學著吃。12個月時,孩子會很習慣自己用杯子喝水,用勺子或者手吃東西。」

一開始,孩子用勺子不夠熟練,很容易弄得到處都是,家長不要急躁,不要指責,要多些耐心,因為這是孩子學會自主吃飯的必經過程

此外,當孩子能夠用勺子順利地把食物送到嘴裡時,家長一定要毫無保留地給予表揚。因為對於孩子來說,感到「我能自己吃」是很重要的,家長要多鼓勵孩子,肯定他的能力,他就會更願意自己動手吃東西。



3、不吃時不強迫,少讓孩子吃零食,適當讓孩子體驗飢餓感。


有的家長看孩子某個時候或者某一階段吃飯少,就怕餓著孩子,容易造成營養不好,就會不停地給孩子送去各種小餅乾、水果等等。

這樣就容易陷入「不好好吃飯——零食來補——不好好吃飯」的怪圈。因為如果孩子吃太多零食,會影響他們正餐的進食量,也會給孩子一種「現在不吃,一會也有飯吃」的暗示。



美國育兒專家班傑明.斯巴克曾說過,「每個兒童生來就有一套自行調節進食數量和種類、滿足正常成長發育需要的精妙的生理機制。」即孩子不吃時,很可能是身體自身的調節機制在起作用,等孩子胃口好了,自然會吃。

如果孩子在吃正餐期間,不是拒絕在餐桌上好好吃飯,就是敷衍地結束這一餐,那麼家長就不要再強迫他多吃,甚至追著、求著餵飯,不妨可以直接地收起飯菜,讓孩子離開,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

餓了就吃是人的本能,家長無需擔心孩子會吃不飽,如果孩子真的餓了,他自然會好好吃飯的。


4、家長要做好表率,控制情緒,營造溫馨愉悅的就餐氛圍。


到了開飯時間,家長要放下手上的工作,不慌不亂地,和孩子一起認真圍坐在餐桌前,享受面前的飯菜,並且在進食期間和孩子聊聊他會感興趣的一些話題,這樣溫馨愉悅的就餐氛圍足以帶動孩子對食物的興趣,甚至很快會主動參與進來討論。


除此之外,在吃飯的時候,有些家長經常控制不住地發脾氣訓斥孩子,這樣很容易讓孩子對吃飯這件事產生排斥情緒,從而以後都不不樂意自主進食……

當然,也不是說家長不能發脾氣,畢竟忍耐著的怒火,遲早會可怕地爆發。而在某些時候,生氣恰恰說明我們在乎他、愛他,不生氣反而會給孩子一種漠不關心的感覺。

所以,家長應該去科學地認識自己的憤怒,並善加利用,儘量用正確的方式來表達憤怒。



那麼,怎樣才是表達憤怒的正確方式呢?

首先,明確把憤怒定義為是自己的事情。說話時採用第一人稱「我」來表達。比如,「我生氣了」「我覺得討厭」等等。

其次,如果孩子還是無動於衷,那麼我們可以補充說明我們生氣的原因,說明我們內心的想法,最後傳達出我們希望看到孩子應有的行為。

比如當你表達對室內臟亂的憤怒時,可以這樣說:「我看到滿床的衣服和鞋子扔得亂七八糟(說明原因),我真的很生氣。真想把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都扔出去(表達內心想法)。希望你能儘快都收拾好(希望的行為)。



通過正確發怒的方式,我們既表達了自己的不滿,又能讓孩子明白他到底該怎麼做。

總之,在孩子吃飯這件事情上,我們說得太多,不如付出行動去做。大人的初心都是好的,希望孩子能夠多吃點,更好地成長,不過一昧的強迫可能只會適得其反喔!

相關焦點

  • 拜託,不要再追著硬餵飯了,別害孩子了
    很多老人家都喜歡追著孩子餵飯,生怕他們吃不飽,吃不夠,跟餵豬一樣,一天餵幾頓,小孩不想吃了,把頭轉來轉去的避開,還是被勸著吃多兩口,來,乖,再吃幾口。一邊勸,一邊威逼利誘,什麼吃完了帶你出去逛街,吃完了給你吃糖什麼。或者不吃就不理你了,等下不跟你玩了。我媽為了讓孩子吃飯,只要說肯吃,就什麼都給玩。要玩水才肯吃,就打開水龍頭讓孩子一邊玩水一邊吃。
  • 千萬別追著給孩子餵飯了,危害超出你的想像
    因為,小區裡時常看到追著孩子餵飯的長輩,孩子在前面吃一口玩一會兒,每次吃完都要花費半小時以上。導致孩子飢餓飽脹的感覺失衡餵飯以別人為主導,孩子只能被動地吃。吃多吃少不能自己掌控,導致孩子的進食量與饑飽程度不匹配,造成飢餓飽脹感覺失衡,容易出現營養不良或營養過剩。
  • 追著孩子餵飯影響的不僅是習慣,還傷身體,別再覺得是「為娃好」
    追餵在很多家長看來是萬不得已的措施,可實際上越追餵孩子越不會自己吃。「追在孩子後面餵飯」的不良影響:說白了,家長還是不相信孩子,以為他不知飽餓。因此,當孩子表示不想吃飯時,下意識地就認為是「挑食」,可事實上也可能是真不餓。你餵一口我餵一口地爭著給孩子餵飯,會給孩子造成四點不良影響。1、影響消化功能小區裡孩子很多,每一個都是家中的寶,但大略看上去,明明都是相同年紀,有些孩子卻長得很瘦小。
  • 「餵飯奶奶」這波操作餵進去的不是飯而是病,這樣讓孩子自己吃飯
    整個過程,孩子的面部表情很扭曲,眼睛痛苦地緊閉,整個身體動彈不得。如果不是看著桌子上擺滿了豐盛的飯菜,如果不是知道這位老人就是孩子的親奶奶,我還真以為這是在虐待孩子。就這波餵飯操作,作為大人的我看著都覺得心口難受不舒服,可想而知,這頓飯孩子吃得是什麼滋味兒,假如每天吃飯都是這麼個餵法,孩子吃進去的不是飯,遲早吃出病來。 很多網友留言,覺得這位奶奶餵飯的操作太不可取了。
  • 【原創】別總追孩子餵飯,學會這些方法,你可以省心很多
    前段時間非常火的電視劇《安家》裡邊有個片段,是寶媽宮蓓蓓的婆婆追著孩子餵飯的畫面,經常是一餵就兩個小時,這頓飯餵完了,下頓飯又該開始做了。相信追著餵飯這個問題是很多家長的的一個難題。別人家的孩子就能乖乖的坐在那裡自己吃飯,而您的孩子非得追著餵飯呢?
  • 寶寶都快三歲了,你還在追著餵飯!餵飯的這些壞處你都了解嗎?
    我告訴王奶奶我家大寶平時都自己吃飯,讓她以後不要給孫子餵飯了,讓孩子自己吃,他自己吃習慣了就願意吃飯了,大人也更省心。不得不說,現在好多孩子的家長,特別是奶奶一輩的,都喜歡給孩子餵飯,而且怕孩子吃的少,還追著餵飯。
  • 你還在辛辛苦苦追著娃餵飯嗎?趕緊學會這4招,該讓娃自己吃了
    這時旁邊有個親戚,手裡還端著小朋友專用的那種碗,用一種很羨慕的語氣說:「真好啊,你家小小兜都不用人喂,自己就能吃得飽飽的。我家的就不行,這麼大了還要人餵飯,不餵他就想不起來吃。」1、孩子吃得慢,大人吃不飽兜媽的這個親戚就是這種情況。一場飯局她淨顧著給兒子餵飯,等到自己有空坐到飯桌前,一桌宴席只剩下殘羹冷炙,哪裡能吃得飽。而且大人吃不好飯不說,就是孩子也未必被餵好了。
  • 還在追著孩子餵飯?那就大錯特錯了!
    「來~啊~乖~吃一口……」只見寶寶瘋狂搖頭四處亂跑:「我不!我不!我不!」於是 萬般無奈的老母親無論是追著餵哄著餵還是哭著餵也一定要寶寶吃下這幾口飯看動畫玩玩具時,趁其不備餵進嘴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多吃一些飯,故意打開動畫片或者是使用玩具等方式吸引寶寶的注意力,等到寶寶正專注於動畫片與手中的玩具時,就趕緊將勺裡的飯餵進寶寶的嘴裡。
  • 「我不追著娃餵飯」說這話的人,為啥最後都打臉了?很無奈的
    孩子邊吃飯邊玩耍,四處亂跑,不好好吃飯,父母追在後面,拿著勺子,苦口婆心,見縫插針地勸孩子「再吃一口」,直到孩子吃進去的飯量達到父母滿意的程度,父母才停手。追著孩子餵飯,危害是非常大的。孩子是一個獨立的、有思想意識的個體,在吃飯這件事情上,需要學會自己掌握吃飯的量、吃飯的速度,逐漸培養獨立能力和獨立意識,鍛鍊精細動作的發展。
  • 孩子不吃飯、含飯哭怎麼辦?懂得「1不7要」的父母,從不追著餵
    當恐嚇和哄騙都不奏效時,追餵就成了父母唯一的選擇。我認為吃飯是個生理性問題,不想吃就代表不餓,父母沒必要強迫孩子。父母要想讓孩子吃飯,一定要記住1不7要的教養原則01一不要2歲到6歲的孩子都有「吃飯難」的問題,父母一定不要強迫孩子吃飯,更不要追著喂。無論多大的孩子,都是知道饑飽的。當孩子不想吃飯的時候,說明他不餓,父母一定不要強迫。
  • 孩子不好好吃飯,家長追著餵飯,對孩子的影響超出你的想像
    孩子不吃飯,別再做追著餵飯的家長,培養孩子良好就餐習慣是重點。如今人們的生活條件都很好,吃的好喝到好,孩子們也變得挑食,不好好吃飯。面對孩子不好好吃飯,多數家長,尤其是孩子的爺爺奶奶,都會選擇追著孩子餵飯。
  • 孩子5歲還追著餵飯,對孩子有什麼影響?3招讓孩子愛上自己吃飯
    無意間和同事聊起,她家孩子5歲多,還不願意自己吃飯,讓她很苦惱。問她:「是不會吃還是不想自己吃?」她說:「會是會,但是都不願意自己吃。」我說:「是不是小時候剛學吃飯時,不給他自己吃?」根本不用擔心孩子吃不飽,餓了自覺找吃的是人的本能。寶寶在1歲左右開始學習自己吃飯,不會用筷子和勺子,就用手抓,弄得地板衣服都到處是飯菜,真的避免不了,這是孩子成長的過程,父母也沒有必要因為這點小事而糾結。這個階段培養得好,孩子以後自己吃飯的可能性就會更大,培養不好,每次吃飯,都要追著孩子屁股餵飯,還會因為孩子不好好吃飯而生氣。
  • 3歲男童被奶奶追著餵飯,睡著睡著就沒了呼吸
    要說「餵寶寶吃飯」,真的是一門技術活。尤其是奶奶帶娃的時候,特別容易發生矛盾。比如奶奶總怕孩子吃不飽,總是追著孩子跑著吃。但是你知道嗎?這種餵飯方式其實是有風險的,腹脹腹痛不說,甚至威脅生命。孩子卻說:&34;。奶奶怕孫子餓著,慣例連哄帶騙讓好好吃完了一大盆飯。餵完飯之後,奶奶就督促軒軒睡覺,讓人沒想到的是:軒軒這個午覺睡得比平時還要久,奶奶怎麼叫都叫不醒,一摸小手都是冰冰涼的。
  • 從小被餵飯長大的孩子成了啥樣?你還在追著孩子餵飯嗎
    最終還是老師跟樂樂的媽媽進行了溝通,告訴她不要再給孩子餵飯,寶媽也動員了自己的醫生朋友跟婆婆說明餵飯的危害,才引起了婆婆的重視。身邊的家長們,你們還在追著給孩子餵飯嗎?危害多多,畢竟誰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因為從小被餵飯長大後變成樂樂那樣。
  • 為什麼幼兒園老師不給孩子餵飯,轉給家長
    她說聽她媽媽說,從小奶奶就怕她吃不飽,每次都餵很多,很多時候都是等她要吐了才停止喂。 就這樣她越吃越多,可是吃再多似乎都不飽,結果就是越來越胖,最後就現在這個樣子了。 小A是典型的餵飯導致的內部感知力遲鈍,因為從小就是被喂喂喂!她們從來不需要自己感知飽了而指揮手和嘴巴停止進食。
  • 全家追著孩子餵飯是害不是愛,鍛鍊自主進食,孩子秒變「小吃貨」
    「媽媽我不吃」、「我不想吃」、「我吃飽了」原本樂樂媽媽不想繼續慣著兒子,畢竟追著樂樂已經不小了,可一旁婆婆卻總擔心樂樂吃不飽,每次樂樂拒絕自己吃的時候,婆婆就會拿著飯碗追著樂樂餵飯吃。雖然樂樂媽媽和婆婆也因為這件事爭執過,可老人家總是覺得不礙事,孩子自己吃不但麻煩,而且弄得到處都是。
  • 你還在追著給寶寶餵飯?
    「寶貝,來吃一口吧!」「乖,張開嘴,你不吃就給爸爸吃了啊!」「別跑,先吃一口!」從餐桌到沙發……從陽臺到臥室……一頓飯吃上1個小時也吃不了多少!「追餵」成為了孩子們普遍存在的問題——孩子在前面跑,父母或爺爺奶奶拿著碗在後面追餵飯。孩子不開心,家長也煩。每天「填餵」、「追餵」,不僅父母心累,也會對孩子造成嚴重影響!
  • 別再給孩子餵飯了,小心給餵「廢」了
    相信不少家長都有類似的經歷,就是孩子一到吃飯就皮的不行,到處跑來跑去不肯吃飯。為了避免孩子餓肚子,一些家長(尤其是爺爺奶奶輩),會選擇給孩子餵飯。於是家中就會有孩子在前面跑,而大人端著飯碗在後面追的畫面。
  • 原來餵飯對寶寶影響那麼大!你還在追著寶寶餵飯嗎?
    追著給寶寶餵飯相信是很多爸爸媽媽都經歷過的,這種追餵、填餵不僅父母心累,也會對孩子造成嚴重影響,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原來餵飯對寶寶影響那麼大!你還在追著寶寶餵飯嗎?如果家長對這一情況不作為,乃至為了讓孩子安靜地待一會,讓他看電視、玩玩具,然後趁這時給孩子餵飯……這些都會進一步地破壞孩子的專注力。許多孩子在上小學後上課走神、寫作業磨蹭……這些情況和「追餵」、「邊玩邊吃」都有關係。
  • 爺爺奶奶總是給孩子餵飯?給孩子餵飯的壞處家長一定要知道!
    生活中經常見到爺爺奶奶或者爸爸媽媽給孩子餵飯。那麼,為什麼家長都喜歡給一個能自己吃飯的孩子餵飯呢?理由無非是覺得孩子還小,等她自己慢慢吃完,飯菜都涼了,吃冷的對身體不好;要麼就是嫌孩子自己吃飯會弄得一團糟;再者就是覺得孩子自己吃的不多,怕營養會跟不上,所以多餵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