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教育局最近在全國出名了,打著「減負」旗號,開始突擊搞「素質教育」試點。嚴查學校,不許補課,不許考試,嚴查教材,不讓排名,不公布分數,不允許按成績分班,這些都是有「減負」以來的常規做法,可是更加匪夷所思的事情發生了。
南京市教育局的工作人員竟然開始突襲學校、翻學生的書包,檢查裡面有沒有課外的輔導書和卷子,感覺要是自己在課外學習就是多大的罪過一樣。
想好好學習的孩子被這樣政策一搞,每天下午早早下課,沒有作業沒有練習,完全亂了學習計劃,學校給予不了更好的學習指導,孩子的父母只能給其報輔導班,甚至從公立轉去私立。
素質教育從來都不是一刀切、非黑即白,硬生生從過去應試教育減負到無作業無壓力教育。今天鼓吹教育局鼓吹減負,那麼明天升學考試會為了你而降低難度嗎?還是高考會因為看你快樂而特招你?不會的,進入大學的門檻只會越來越嚴苛,長久以往下去,教育真的和國外一樣只為」精英「服務了。
中國向來以基礎教育紮實聞名全球,那些80、90、00後的去海外留學的,哪一個不是憑藉著自己12年的基礎教育通過考試面試拿到offer的?如果沒有壓力的學習,甚至無作業學習,天天快樂地上學嘻嘻哈哈,真的會讓這一代孩子認為學習的重要性嗎?如果沒了紮實的基礎教育,天天快樂學習我們真的能如同國外孩子那般就充滿了創造性了?
早在32年前素質教育就已經被提出了。
1987 年全國九年制義務教育各課教學大綱通告會上,原國家教委副主任劉斌第一次在官方場合提出了 「素質教育」 的概念,他說,基礎教育應當是 「社會主義的公民教育,是社會主義的公民的素質教育」。
出發點是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全面人才,但從一開始,素質教育這個概念就和 「減負」 掛上了鉤。這一點在 1988 年國家教委制定的《關於減輕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若干規定》中有所體現,文件裡的十條規定包括了不得超綱教學、不得布置超量課外作業、嚴控考試次數、合理開展競賽和不得歧視後進生等等。
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這30年來的素質教育都在圍繞著」減負「,學生減負了,多了課外時間,那麼學生一定就能全面發展?社會在實行了減負素質教育,就一定能培養多元化人才?這其實根本沒有必然邏輯。
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國民12年基礎教育基本就是以高考為目的,所以才形成了應試教育的根源。所以素質教育為什麼30多年來一直走不通,根源是目前我國教育的出路不夠多元化。
我們看到了國外的快樂教育和創造力培養,可是我們沒有看到國外教育其實是有多元化出路的。如果你熱愛學習喜歡研究,可以走學術路線;如果你有運動天賦,可以去做運動員;如果你有熱愛公益,喜歡幫助人,可以去做社會工作者;如果你熱愛文藝,也有廣闊的舞臺去發揮;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國外也有很多服務性崗位去工作。所以多元化的出路才能造就教育的多元化。
人類有不斷學習追求進步的本能,可是現在減負教育,無疑是告訴孩子們,不需要花這麼多精力放在學科學習上,無疑是遏制孩子學習的需求。素質教育是需要多元化的方向,而不是一刀切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減負,我們應該培養孩子學習的能力,基礎教育是學科知識的學習,而日後的大學和社會則需要多元化的學習。
社會的進步不是靠減負的素質教育,而是我們一代代傳授孩子們如何去學習、如何去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如何能通過教育變成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做一個快樂的中庸者。
瑞思professor說,真正的素質教育從來不是中庸者的搖籃,而是精英的土壤。瑞思英語通過英語教育,將項目管理能力、演講演示能力、思維能力、文化感知力等綜合能力訓練融入在日常課程之中,讓孩子在掌握國際語言的同時,成為出色的未來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