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七八月份,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歡喜的,是孩子終於考上了錯的大學,而愁的,自然是考得不好的家庭。
但是,讓人意外的是,有所高中,一本上線率高達95%,可是學校的校長卻被家長批評,這倒是很讓人意外。
明明已經考上一本,什麼家長依舊不滿足?歸根結底,還是大家對分數和名校的過分執著。
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總督導徐凱文曾經做過一項演講,他在演講中提到,北京大學30%優秀的學生都有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的症狀,很多人甚至因此而自殺,他把這種症狀稱為「空心病」。
不是天之驕子嗎?不是前途一片光明嗎?為什麼卻有那麼多人連活下去的理由都不到?難道這不是更值得大家反思的嗎?
以前總覺得學校不給力,但經歷過南京一中這事後,覺得家長才是剝奪孩子快樂的罪魁禍首!因為在他們眼裡,孩子上不了清北,就是loser。
實際上,今年南京一中一本上線率高達95%,這是該學校在堅持素質教育下取得的成績,在外人看來,這其實已經很優秀了不是嗎?孩子們課外知識豐富,興趣廣泛,吹拉彈唱樣樣都會,還能考得如此優異的成績。
但是,在那些家長眼裡,什麼興趣、什麼特長、什麼快樂,全都比不上清北的一紙錄取通知書!
至於孩子上了大學後會怎麼樣,能不能適應,他們想不了那麼長遠,他們只想要高考成績公布那一刻,孩子的成績有沒有讓他們感到臉上有光!
與南京一中相反的,是不重視高考的家長,他們覺得高考決定不了孩子的一生,上不了大學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甚至持有讀書無用論的觀點。
說實話,我個人是支持高考決定不了孩子的一生,以及上不了大學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的觀點的,但是我不會覺得讀書無用。
以上兩種,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兩個極端,一種覺得唯分數至上,一種唯快樂至上。
本來,素質教育就是可以中和這兩種極端觀點的,但可惜,人的思想是複雜的,頑固的,所以最後似乎誰都改變不了誰,結果越離越遠。
那些只看分數的家長們,如果以後發現自己的孩子只會刷題,發現他們明明上了最好的大學,但卻時常覺得不快樂,找不到人生的樂趣,患上「空心病」,不知道他們會不會後悔?
而那些不讓孩子在學習上下苦功的家長,如果以後發現自己的孩子只能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做最苦的工作,賺最少的薪水,不知道會不會心疼,會不會悔不當初?
很多人其實對素質教育根本不理解。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簡單來說,素質教育關注的是孩子較全面的發展,它與孩子要考取好成績,考上好大學其實一點也不衝突。
學習能力和考試能力也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它只是糾正了應試教育只關注成績,而忽略其他能力的不足,而不是提倡考試無用。
實際上,這些年在高考中最拔尖的學生,其實已經是素質教育的結果,不過這些素質教育基本依賴於家庭。
比如去年很火的詩詞才女武亦姝,還有今年的湖北狀元唐楚玥、重慶理科狀元謝欣穎、山東考生孟令昊,這些人除了成績優異,還有很不錯的性格,以及令人羨慕的興趣特長。
在這些優秀的人身上,我們看到的不是他們苦兮兮地不斷刷題,而是懂得勞逸結合,懂得培養其他方面的能力。
唐楚玥除了成績好,她還是運動健將、彈得一手好鋼琴好,演得了好戲劇,還寫得了一手好字,真確確實實的全面發展。而謝欣穎,不管學習多緊張,她每周都會堅持去爬山;孟令昊則是大提琴十級,每天都花幾個小時練琴。
而那些每天只會刷題,其他什麼都不關注、不接觸的學生,也許能考一個不錯的成績,但他肯定不是最拔尖的,而且哪怕他們考上了大學,各方面的表現肯定也是比不上那些多方面發展,把學習當作樂趣的學生的!
素質教育是讓學生快樂自願地學習,而不是讓孩子不學習!但實際上有多少都只是粗暴地把素質教育歸結為不讓孩子學習?
素質教育的出現,是因為應試教育下,很多孩子確實出現了問題,比如學習成績很好,但其他方面的能力卻幾乎為零;比如有些人畢業於名校,卻沒辦法適應社會生活。
但是,素質教育並不是要打敗應試教育,而是希望兩者結合,讓學生愛學習、懂學習、愛生活,而不僅僅是一個能考高分的機器。
所以,不要遇到問題就去批判素質教育,把它妖魔化。素質教育本身沒有錯,錯的是很多人根本沒理解素質教育的含義,總是抱著非黑即白的教育理念。結果自然只能往兩個極端走。
---END---
我是,喜歡碼字、熱愛心理諮詢的寶媽一枚,不定期與大家分享各種育兒知識和經驗,最大的心願是讓孩子和父母都更快樂,讓親子關係更和諧。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歡迎關注、留言、點讚。你們的支持,是我分享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