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歸來】燕園內外的科學情緣——訪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孟傑

2020-12-17 北京大學新聞網

人物簡介:孟傑,北京大學教授,教育部首位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長江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00年)。1991年獲北京大學博士學位,先後為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和德國洛森朵夫研究中心博士後、慕尼黑工業大學洪堡學者、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科技廳獎勵研究員。1997年至今任北京大學教授,其間,先後任日本東北大學、大阪大學、慕尼黑工業大學、德國重離子物理研究中心、南非斯塔靈布希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京都大學等訪問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物理科學與核能工程學院院長(2009-2012年)。在原子核的手徵對稱性、暈現象、贗自旋對稱性和協變密度泛函理論等方面有原創性貢獻。發表SCI論文300多篇,引用9000多次,H因子為48。獲中國高校自然科學一等獎兩次(2000年和2013年)、中國物理學會吳有訓物理獎(2007年)、伊朗花拉子模國際獎(2008年)、華人物理學會亞洲成就獎(2009年)、德國金科(GENCO)獎(2010年)等榮譽,2012年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2006年11月在西南大學100周年校慶

求學時代的科學之緣

初中時,孟傑就養成了良好的自學習慣。在初中畢業前,他已自學完高中數學,高中時,又自學了高等數學。1982年,高考成績優異的孟傑本可被更好的名校錄取,機緣巧合來到西南師範大學(現在的西南大學)就讀。

在西南師範大學求學期間,孟傑依然保持超前學習的習慣。為提高自己的外語水平,他到外語系旁聽,利用外語系優越的學習資源提高自己,還在全校英語競賽中獲得過第二名的好成績。他在學習本年級功課的同時,兼聽高年級的課程,大三時就學習完了大學階段的專業課。於是,系主任便鼓勵他開始做研究,閱讀學術文獻,了解最新、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領域,尋找感興趣而且能夠上手的課題。大三結束,系主任推薦並資助他參加了在重慶舉辦的紀念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誕生100周年研討會。在這次會上,孟傑認識了自己未來的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曾謹言教授。

上世紀80年代,以研究生身份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是非常罕見的。然而,讀碩士期間,孟傑的一篇研究論文就被第三屆亞太物理學會議收錄,還被邀請作口頭報告,當時,這在整個西南師範大學也尚屬首例。由於優異的成績和過硬的科學素質,碩士畢業以後,孟傑被錄取為北京大學理論物理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他與北大的情緣也從此正式開始。

北京大學走出的核物理學家

1988年,年僅22歲的孟傑開始了在北京大學的求學生涯。北大讀博期間,孟傑大部分時間都沉浸在圖書館和實驗室中。北大有著寬鬆的學術環境,匯聚著全中國最優秀的人才,孟傑認為這些是北大提供給他最重要的東西。「儘管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學術界和國際的交往還不像現在這麼多,但只要國外學者來中國,一般都會來北大,因此在北大能受到中國最好的培養和鍛鍊。」孟傑說。此外,曾謹言教授嚴謹的治學態度也深深影響了他。雖然當時博士研究生沒有發文章的要求,但孟傑博士論文的部分成果畢業前已經在國外刊物發表。據孟傑講,北大當時計算資源很匱乏,多個研究生才能共用一臺個人計算機,也沒有網際網路,大家主要通過圖書館的期刊雜誌獲取最新研究動態。「當時我們每天都在實驗室工作、圖書館調研。現在的物理樓四樓,就是非常重要的科學研究平臺,我們都在那裡看最新的期刊。由於多個人共用一臺微機,因此必須仔細編寫代碼,避免計算結果出錯,否則會影響下次計算機的使用申請。正因如此,大家也都養成了認真、細緻、嚴謹的科學態度。」

1991年博士畢業後,孟傑到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1993年,在結束博士後研究工作時,孟傑選擇去德國德勒斯登的洛森朵夫研究中心下屬的核與強子研究所做研究。在洛森朵夫研究中心訪問期間,他與Frauendorf合作預言了原子核的手徵對稱性。這是核物理領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發現,「就像人的左手和右手,無論怎樣平移、轉動,都無法重疊,原子核也具有這種手性」,孟傑說。這個科學假設,後來在2001年被實驗證實。

1998年5月4日在人民大會堂

1994年孟傑作為德國洪堡學者在慕尼黑工業大學做研究,他的研究課題是核物理領域的熱點問題——不穩定原子核。通過兩年多的探索,孟傑與Ring合作,實現了對不穩定原子核中的新現象——中子暈的微觀自洽描述,並於1996年在美國《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引起了較大反響。因此,有很多國家的研究所都想邀請他。由於日本理化研究所在不穩定原子核的實驗研究方面處於領先地位,孟傑遂申請並且得到日本科技廳資助,以日本科技廳獎勵研究員的身份開始了在日本的工作。其間,恰逢中國核物理代表團訪日,在國內同行的建議下,孟傑回國到母校工作。

理論創新與科研育人並重

1997年,孟傑作為傑出人才被北京大學聘為教授,年僅31歲的他,一方面繼續開展組建團隊,展開理論研究,一方面培養研究生,教書育人。

在理論創新方面,孟傑帶領團隊在2006年發表了原子核手徵對稱性具有多種表現形式的論文,並於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繼續發表相關論文,深化這方面的研究。在2012年,美國科學家帶著驗證他們預言的實驗結果訪問北京大學,進行合作研究,對實驗結果進行認真分析,最終證明了孟傑團隊提出的原子核手徵對稱性具有多種表現形式。2016年,孟傑帶領山大、北大、清華、北航以及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組成的研究團隊,聯合國際同行,發現了原子核手徵對稱性和空間反射對稱性聯立自發過程的證據,並獲「中國高校2016年度十大科技進展」。針對原子核這樣一個複雜的量子多體系統,孟傑團隊經過多年探索和研究,發現原子核協變密度泛函理論是描述原子核最好的方法之一,並系統發展了原子核協變密度泛函理論,用於原子核各種現象的描述和新物理的探索。鑑於該領域的快速發展和國際影響,世界科學出版社《核物理國際評述》系列叢書聘請孟傑為主編,出版了叢書第10卷《核結構的相對論密度泛函》。

在科研育人方面,孟傑培養出了20多名博士,他們活躍在國內外著名大學和研究院所。例如,龍文輝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建立了密度依賴的相對論Hartree-Fock模型和計算程序,提出了以北京大學命名的有效相互作用PK系列參數組,現為蘭州大學教授;耿立升入選了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現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孫保華獲2010年德國金科青年科學家獎,現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梁豪兆2016年獲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學聯合會青年科學家獎,現為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東京大學副教授;牛一斐現為歐盟ELI核物理(ELI-NP)研究所研究員;李志攀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表的一篇學術論文,是美國物理學會刊物中第一篇用中文署名的文章,現為西南大學教授。此外,郭建友(博士後)、王守宇(博士後)、趙鵬巍、陳惕生(碩士)等都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

科學精神的繼續傳承

「科學是人類探索和了解自然所有知識的集成,科學研究就要不斷擴大和延展知識的範疇,要達成這一點,就要了解人類知識的最前沿。」孟傑說。

2013年6月在義大利參加國際核物理大會

1997年回國後,國外的朋友曾擔心孟傑的學術研究會受到影響。畢竟在1997年,中國的科研條件在各方面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還有差距。但孟傑沒有猶豫,因為他心中有一個傳承科學精神的夢想。孟傑講道:「我有一個基本假設,中國人約佔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中國人的聰明程度算作世界智力的平均數也不為過,因此世界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也應該有四分之一。如果沒達到這個數量,就證明中國有很多天才被埋沒。他們或者沒有找到可以獲得諾貝爾獎的教練,或者沒有經受過可以獲得諾貝爾獎的訓練。」帶著這樣的想法,1997年開始策劃,1999年付諸實踐,孟傑組辦了第一期國際物理學暑期學校,邀請國外著名學者來華講學。該暑期學校最初由中日兩國共同出資,資助全國優秀的研究生到北大學習。從1999年開始,歷經2001年、2004年、2006年、2009年,一直到2011年,暑期學校的人數從70多人增加到120多人,資金支持也從日本擴大到德國、法國和歐盟,學員中也先後成長出了一大批人才。「我們要特別感謝這些國際友人,這純粹是為了共同的科學事業,」孟傑說,「在當時,北大經費匱乏,沒有足夠的資金支付國外教授來北大講學的旅費。因此,只能是國外的一些研究所先邀請這些國際教授訪問,再由這些研究所資助他們到北大講學,由此解決了經費匱乏問題。」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確實要向人類共同的科學事業致敬。

2011年8月在北京亞原子物理國際暑期學校開幕式上

科學的事業是人類共同的事業;科學的傳承是人類共同的傳承。走出國門、再入國門,告別燕園、再踏燕園,孟傑全心投入到了科學求索中。秉承這種理念,孟傑積極支持兄弟院校的核物理研究和發展。例如,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邀請,孟傑協助組建了物理科學與核能工程學院併兼任院長,通過人才引進,建立了一支具有國際影響的核物理和強子物理研究團隊。此外,孟傑先後訪問20多個國家,與美、歐、日、韓、南非等建立了較長期和穩定的研究合作。

2015年4月與瑞典同行在北歐理論物理研究所舉辦研討會合影

這就是孟傑,一個北大燕園人的寫照,科學領域一位優秀的學者。(文/新聞中心刁超群)

編輯:山石

 

 

相關焦點

  • 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名譽校長孟傑教授入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名譽校長孟傑教授入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    2019-07-05 大 中 小
  • 雲歸燕園!用特殊方式為你慶生——北京大學122周年「雲校慶」紀實
    2020年5月4日是北京大學122周年校慶紀念日。「戊戌年大學堂創立是北大之始」,從那時起,無數先哲的青春開始匯聚,融成燕園永恆的春天。回首這百廿餘年,北大亦在蓬勃生長。從沉沉暗夜走向光風霽月,見證了一個民族的崢嶸歲月。她正從深厚的歷史積澱中奮勇崛起,和國家一起走進新時代。
  • 北京大學徐州校友會、燕園集團赴江蘇省徐州市泉山區考察交流
    暨參加北京大學徐州校友會新春年會2020年1月11日至13日,北京大學徐州市校友會會長趙厚軍、北京燕園天地科技有限公司、燕園科技園管理集團總裁陳樹軍、燕園集團副總裁孫江鵬、蘇大威、燕園集團教育事業部副總經理艾俊傑、總裁助理王騰飛一行赴江蘇省徐州市泉山區就科創、教育、醫療、金融、產業地產等項目進行考察交流。
  • 北京大學「燕園」名字的來歷
    「北大燕園」現在幾乎成了北京大學的代名詞,然而為什麼不叫「北大」而叫「燕園」呢,許多人可能還不甚瞭然。「燕園」本來是「燕京大學校園」,「燕園」是「燕京大學校園」的簡稱。1952年燕京大學被撤銷,北京大學接收了燕京大學的部分專業,並將辦學地址由沙灘紅樓遷到「燕園」,從此「燕園」成為北京大學的校區,並逐步成為北京大學的代名詞。雖然「燕園」的主人已經由燕京大學轉變為北京大學,但「燕園」的名字被保留了下來直到今日,這也是燕京大學唯一依然為世人所留念的地方。
  • 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北京大學科學中心成立儀式舉行...
    「11月7日,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孫育傑課題組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程課題組合作在Protein & Cell雜誌上在線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11月13日上午,聯合國糧農組織前副總幹事、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特聘教授、數字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城市與環境學院1994屆博士校友何昌垂先生受邀在「大國青年」北京大學國際組織主題月高端講壇發表主題演講
  • 在北京大學物理學院2020年夏季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今天我們在這裡和部分同學在雲端歡聚一堂,隆重慶祝物理學院223名本科同學和214名研究生同學分別獲得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在經過家長、老師們的悉心教導以及你們自己努力拼搏後,你們終於拿到了一張代表你們學業成就的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的學位證書。這是你們人生歷程中的一個重要的時刻。請允許我代表物理學院的老師們,向你們和你們的家人表示熱烈的祝賀!
  • 多元渠道圓夢燕園 北京大學喜迎211位浙江新生
    北京大學一批次投檔線700分,連續7年蟬聯全國高校之冠,是最受浙江頂尖學子喜愛的大學。人傑地靈、鍾靈毓秀的浙江歷來是北京大學的優秀生源大省,百廿燕園以其悠久的歷史積澱、先進的育人理念、雄厚的學科優勢和獨特的氣質神韻贏得浙江學子一如既往的青睞與厚愛。
  • 畢業季|北大餐飲中心推出「燕園味道畢業祝福季」
    滾燙的內餡酸甜可口一個菠蘿派掰成兩半共同分享這份甜蜜這也是友誼的味道我們曾與五四操場踢球歸來的兄弟結伴去農園大吃一頓健康美味的輕食套餐裡但卻香氣撲鼻拌好之後大口品嘗濃香熱辣,唇齒留香最近科研的勞累瞬間煙消雲散一切疲憊都已被食物撫慰佟園食堂香酥誘人的土豆雞蛋餅燕南食堂酸甜酥脆的松鼠魚段
  •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2017年畢業典禮舉行
    鏡頭掠過五四塔、鏡湖、校友林、麗水路、彩虹橋,在「夢,在南燕聚首,大步向前走,對北大愛的堅守」的旋律中,帶領大家回顧了畢業生在南燕生活、學術的點滴,這既是他們在南國燕園這片熱土上拼搏和奮鬥的見證,更是他們心中對南國燕園最美好而溫馨的回憶。隨後,全體畢業生在胸前佩戴北大校徽併合唱《燕園情》來表達對北大精神的傳承和對母校的眷戀與祝福。譚文長宣布畢業典禮正式開始,全體與會人員起立奏唱國歌。
  • 跨山越海 共啟未來——北京大學2020年畢業典禮側記
    人文學苑廣場會場邱德拔北廣場會場邱德拔體育館北廣場上,來自生命科學學院、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社會學系、軟體與微電子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和城市與環境學院的近300位畢業生穿著整齊的學位服,在各院系老師的帶領下有序在畢業典禮會場就座。
  • 北京大學優質教育資源落戶張家口 北大金秋旗下燕園高級中學在下...
    長城網張家口4月2日訊(記者 鄭世繁 通訊員 院玉順 尹輝 郭沁蕊)4月2日,北大金秋旗下燕園高級中學在張家口市下花園區舉行揭牌儀式,這是北京大學優質教育資源首次落戶張家口,也是北京首所獨資學校落戶張家口。北大金秋附屬燕園高級中學揭牌。
  • ...在「非線性」的世界裡徜徉——訪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歐陽頎教授
    2013年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3年新當選院士名單,北京大學共有五位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來自物理學院非線性物理專業的歐陽頎教授,就是這五位教授中的一員。從圖靈斑圖到合成生物學,歐陽頎教授將自己的專業領域與研究成果,與記者娓娓道來。
  • 堅持科學精神——全海濤教授在北大物理學院2020屆畢業典禮的講話
    此講話是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全海濤在北大物理學院2020屆夏季畢業典禮上的講話。在喧鬧的網際網路上,大家聽聽一些冷靜的聲音,也許會有好處。獲得全教授的授權,同意發布。今天我們在這裡和部分同學在雲端歡聚一堂,隆重慶祝物理學院223名本科同學和214名研究生同學分別獲得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在經過家長、老師們的悉心教導以及你們自己努力拼搏後,你們終於拿到了一張代表你們學業成就的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的學位證書。這是你們人生歷程中的一個重要的時刻。請允許我代表物理學院的老師們,向你們和你們的家人表示熱烈的祝賀!
  • ...湖到日月潭•回顧】海峽生明月,天涯燕園情——記北京大學...
    在臺期間,北京大學在臺灣大學隆重舉辦「北京大學日」系列活動,並參訪中研院、成功大學、政治大學、臺灣師範大學、中央大學、中山大學(高雄)、東海大學等臺灣高校和研究機構,籤署多項交流合作協議,拜會臺灣友好人士與機構。此外,北大學生藝術團的40名同學還將在臺舉行4場文藝演出。此次訪臺,無論是在人員規模、活動層次還是交流深度方面,在北大校際交流史上都是空前的,也為兩岸的高等教育交流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 什麼是物理?它主要研究什麼?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院長為你科普!
    下面就和小編一起回顧一下今年北京大學校園開放日上的精彩瞬間,一起來看看北大教授們是如何理解專業精神與北大情懷吧!今天我們為大家分享的是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院長高原寧教授的演講內容:什麼是物理?現任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院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高能物理實驗。各位同學,各位家長還有各位老師,我很高興能來。當時他們叫我的時候,我一高興就答應了,然後就很糾結到底要說什麼。剛才龔校長說了,我是79年到的北大,我和我們的年輕同學們隔著40年。
  •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舉行2017年學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
    2017年7月3日,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2017屆學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在劉水樓中庭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孝炎,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朱彤、黨委書記李振山、副院長王奇、黨委副書記張劍波,深圳鐵漢生態環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北京大學1988級地理系校友、北京大學名譽校董劉水,2013級本科生班主任溫東輝等教師代表出席典禮,同2017屆全體畢業生及其家長共同見證這一重要時刻。典禮由學院黨委副書記劉卉主持。
  • 8位北大學霸、校友分享:在北京大學物理專業就讀是種什麼體驗?
    本期,讓我們一起走進燕園學子的回憶,聽聽他們和基礎學科物理之間的故事!曾耀萱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專業2016級本科生在物理學院,老師和同學一對一交流的綜合指導課,各個專業和研究方向的講座,以及老師在授課過程中融入的自己在研究中的體會和理解,都能讓學生對學院裡不同系所的教授們在幹什麼
  • 漫漫求索路 逐夢在燕園:北京大學在黔高考錄取工作完滿結束
    日前,北京大學2017年在貴州的招生錄取工作正式結束。據統計,北京大學本部和醫學部共錄取80名貴州籍優秀學子,其中本部53人,醫學部27人。從批次來看,北京大學在黔提前批錄取2人(文科),國家專項計劃錄取10人(理科5人,文科5人),特殊類型(自主招生、博雅計劃、築夢計劃)錄取7人(理科4人,文科3人),一批次錄取34人(理科17人,文科17人)。
  • 12張經典、最美圖片,帶你逛北京大學,博雅塔、西校門…在列!
    北京大學於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後遷至西郊燕園。燕園雖稱不上遼闊,但其雅致韻幽的氣象與北大的學府氣質相得益彰。蔚秀園主人奕還有詩:「鶴去園存悵逝波,翼然亭畔訪煙蘿。」它建於1926年,為清代宮殿式建築,原名「施德樓」、「貝公樓」,是為了紀念對燕大作過貢獻的貝施德主教。辦公樓十分宏偉,是燕園裡建築規格最高的樓:整棟樓都建在一個須彌高臺之上,足見建築等級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