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線性」的世界裡徜徉——訪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歐陽頎教授

2020-12-22 北京大學新聞網

2013年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3年新當選院士名單,北京大學共有五位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來自物理學院非線性物理專業的歐陽頎教授,就是這五位教授中的一員。從圖靈斑圖到合成生物學,歐陽頎教授將自己的專業領域與研究成果,與記者娓娓道來。

探索斑圖的奧秘

歐陽頎198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化學與分析化學本科,1986至1989年在法國波爾多第一大學學習,獲得物理化學博士學位,1989年於美國德洲大學奧斯丁分校工作,1996年受聘於日本電器公司(NEC)在美國的研究中心。

「一開始,在國外的時候,主要研究的是圖靈斑圖以及螺旋波。」歐陽頎介紹道,「當然,直到今天也還在研究。」

「所謂圖靈斑圖,是圖靈在1952年提出一個設想,在一個反應擴散系統中,如果把它拉到遠離平衡態的位置,它就會自主形成一些有序的花紋,比如像豹子的斑點、斑馬的條紋。那麼,它裡面的動力學機制是什麼?我們就通過實驗去研究這個機制,這就是所謂反應擴散系統中圖靈斑圖的形成機制。」

「反應擴散系統中的螺旋波,也是一種自主行為。圖靈斑圖不隨時間變化,而螺旋波隨時間變化,在空間上、時間上都是有序的,形成一種波紋。螺旋波這種斑圖的穩定性比較差,失穩以後,會引起混亂,我們把這種混亂叫做時空混沌或螺旋波混沌。而我們所研究的,就是為什麼這個系統會從一種有序的狀態變成無序的狀態,它裡面的機制是什麼。」

對螺旋波的研究,還與心臟病的治療息息相關。「比如,心顫致死的過程,就與螺旋波的失穩有密切關係。如果能掌握螺旋波的運動規律,我們可能會對心律不齊、心顫現象的治療起到幫助作用。」2010年1月,歐陽頎教授研究團隊的成果「非線性科學在心顫機理及系統生物學中細胞周期控制上的應用研究」,榮獲200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以物理為基礎的多方向研究

1998年,歐陽頎回到中國,擔任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同年被評為長江特聘教授。「現在我的研究,主要是以非線性動力學為核心,以物理為基礎,並向其它方向延伸,這些方向主要包括系統生物學、合成生物學、定量生物學。」

「我所涉及的系統生物學,是用非線性動力學的理論來解釋生物系統。從系統的角度來看生物,關鍵是把它看成一個整體。而這個整體的核心部分,就是它的生物網絡。」歐陽頎解釋道,「我們再去分解這個網絡。如果把網絡的每一個節點看成是一個變量,那就可以建立起一個非常複雜的非線性動力方程。網絡本身的結構、非線性動力方程的動力學性質,以及這個網絡的功能這三者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關係。我們的工作,就是研究這些關係。比如,我知道了網絡的結構,那麼怎樣來推斷它的動力學性質和它的功能,反之亦然。這就是我們在理論方面的一些研究工作。」

「在實驗方面,我們主要是做一些系統生物學和合成生物學方面的實驗。在系統生物學方面,我們主要是配合系統生物學理論,在理論指導下進行實驗,在實驗中證實或證偽我們的一些理論。比如我們以前做過一個對酵母菌細胞周期的研究,就是系統生物學方面的工作。」

在合成生物學方面,歐陽頎指出,生物學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化,促進了合成生物學的發展:「其實,幾十年前就已經有『合成生物學』這個詞了。但是在那時,生物學還沒有達到定量的程度,我們對生物只有一些表面的了解。隨著近十幾年來生物學的發展,一方面,生物學本身越來越向定量走,我們有了很多定量的刻畫;另一方面,人類基因組計劃等組學的出現,讓我們可以從系統層次上,對生物學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在此背景之下,合成生物學也被重新提起。」

那麼,什麼是合成生物學?「從工程角度來講,就是創造一個新的東西來為人類服務;從科學角度來講,就是在創造的過程中,去進一步了解生物系統。後者是我主要做的工作。我們給一個生物創造它本身沒有的功能,或者把這個生物沒有、而別的生物有的功能轉移給它。而我們也在這個過程中,更好地了解生物到底是怎麼工作的。這就是合成生物學。」

歐陽頎還向記者介紹了自己最近所做的合成生物學方面的研究:「我們知道,巴普洛夫證明了狗有條件反射。而一個大腸桿菌是沒有條件反射的。那麼我們就要設計一個網絡、一個控制系統,把條件反射搬到大腸桿菌上去,讓它有這個功能。這看起來好像沒什麼用,但是在研究過程中,我們了解到了很多生物學細節上的東西。」

讓學生喜歡上熱學

科研之外,歐陽頎還承擔著教學的任務。「我上兩門課,一門是給一年級本科生開的熱學課,已經上了七八年;還有一門是非線性動力學,是給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開的專業課。」

「我的課很嚴的。」歐陽頎笑道。

「熱學的概念比較難建立,我在熱學課上花了好多工夫。」

歐陽頎的努力,拉近了學生與熱學之間的距離:「伴隨著他的一點點講解,我才逐漸明白了熱學是什麼、是在研究什麼,然後逐漸喜歡上了這門學問,喜歡上了它看待事物的態度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歐陽頎老師的一位學生如是說。

不僅如此,歐陽頎的課程,還在潛移默化之間,影響著學生的治學態度。「歐陽頎老師身材十分高大,氣勢十足,聲音洪亮,所以聽他講課往往能聽出一種『傲視群雄』的感覺。他的這份從容與自信,對我以後進行研究時的心態還有過很大的影響。」

「院士只是一個榮譽」

關於院士,歐陽頎有著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以前,人們對於院士,有兩種比較極端的想法。一種是把院士貶得一塌糊塗,覺得院士都是腐敗分子、特權階層,這肯定是不對的。我認識的許多院士,從離我最近的物理學院的幾位來說,像我們原來的校長陳佳洱,我們的老院士甘子釗、楊應昌、秦國剛,他們都是勤勤懇懇地工作,而不是像外面傳說的所謂『院士』的樣子。而另一種,是把院士的地位提得特別高,把院士看成精英甚至神仙,惟院士馬首是瞻,這也不對。現在,社會對院士的評價,已經基本回歸到比較真實的水平,而不像以前那樣,有兩種極端的想法。」

「院士只是一個榮譽。」歐陽頎說。

「院士只是對你以前所做工作的一個肯定,它跟你以後的工作沒關係。所以說,院士其實是一種榮譽,但並不是說你有多大本事;院士是對你以前工作的肯定,但並不是說你以後也還會幹出同樣好的工作。」

連結:

 


相關焦點

  • 清華校友、北京大學歐陽頎院士作客清華化工論壇
    清華校友、北京大學歐陽頎院士作客清華化工論壇  清華新聞網5月29日電(通訊員 張 翀)5月26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化工系1977級校友歐陽頎為「清華化工論壇」作了題為「Biological Network
  • 【燕歸來】燕園內外的科學情緣——訪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孟傑
    人物簡介:孟傑,北京大學教授,教育部首位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長江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00年)。1991年獲北京大學博士學位,先後為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和德國洛森朵夫研究中心博士後、慕尼黑工業大學洪堡學者、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科技廳獎勵研究員。
  •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但是千萬不要進生物系 專訪歐陽頎院士
    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歐陽頎以直率、敢說著稱,但他的這些犀利評論,不能說不是反映了國內該領域科研和教學的一些現狀。出身清華大學化學系,現在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做生物學相關研究的他,在系統生物學與合成生物學研究方面都走在中國乃至世界前列。
  • 什麼是物理?它主要研究什麼?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院長為你科普!
    下面就和小編一起回顧一下今年北京大學校園開放日上的精彩瞬間,一起來看看北大教授們是如何理解專業精神與北大情懷吧!今天我們為大家分享的是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院長高原寧教授的演講內容:什麼是物理?現任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院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高能物理實驗。各位同學,各位家長還有各位老師,我很高興能來。當時他們叫我的時候,我一高興就答應了,然後就很糾結到底要說什麼。剛才龔校長說了,我是79年到的北大,我和我們的年輕同學們隔著40年。
  • 北京大學榮獲教育部「拔尖計劃」實施十周年榮譽獎項
    此次評選中,物理學院王恩哥院士榮獲突出貢獻獎。王恩哥作為北京大學原校長、教務長、物理學院院長,在積極探索教學改革方面身體力行,對於拔尖人才的培養進行了全面的指導和領導,特別是在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研討型小班課教學設計實施、把科研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優秀學術傳統和環境營造等方面進行了具體的指導工作,並對實施給予了全方面的支持。
  • 北大物理學院趙凱華教授榮獲國際物理教育獎章
    2016年7月中旬,在巴西聖保羅舉行的世界物理教育大會(WCPE)上,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聯合會(IUPAP)下屬國際物理教育委員會(C14-ICPE)主席Nitta先生為北京大學物理學院趙凱華教授頒發了國際物理教育獎章(ICPE-Medal)。這是亞洲學者個人首次獲得此項獎勵。
  • 中科院院士、南大物理學院教授馮端逝世,天堂多了一位會寫詩的物理...
    交匯點訊 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先生,於2020年12月15日19時41分在南京去世,享年98歲。
  •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王煒到長春應化所交流
    11月30日上午,應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電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邀請,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王煒到該所進行學術訪問和交流。王煒做客「應用化學系列講座」,以「蛋白質摺疊、聚集動力學和相關應用研究」為題作了學術報告。
  • 8位北大學霸、校友分享:在北京大學物理專業就讀是種什麼體驗?
    曾耀萱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專業2016級本科生在物理學院,老師和同學一對一交流的綜合指導課,各個專業和研究方向的講座,以及老師在授課過程中融入的自己在研究中的體會和理解,都能讓學生對學院裡不同系所的教授們在幹什麼
  • 北京大學教授榮獲亞洲科學大獎
    近日獲悉,北京大學江穎教授榮獲第8屆「仁科芳雄亞洲獎」(Nishina Asia Award),以表彰其在原子尺度上理解界面水的結構和動力學方面的開創性貢獻。獎章及證書仁科紀念基金會是為紀念「日本近代物理之父」仁科芳雄而設立的。
  • 中國科大青年摘北京大學學生最高榮譽
    有趣的是:曹啟韜的導師、北大物理學院「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入選者肖雲峰(9802)同為中國科大物理學院校友。而曹在北大物理學院深造的大部分時間,院長謝心澄院士(774)也來自中國科大。 「學生五·四獎章」設立於1998年北京大學百周年校慶之際,兩年評選一次,是北京大學授予學生個人的最高榮譽。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王海燕教授來西北師範大學訪學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王海燕教授來西北師大訪學頒發客座教授聘書  6月18日—24日,西北師範大學傑出校友、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王海燕教授應邀來校訪學,並與西北師範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領導和教師進行了座談交流。西北師範大學董光前副校長出席座談會並為王海燕教授頒發了客座教授聘書。
  • 北大物理學院顏學慶教授獲全球加速器Hogil Kim獎!附近期成果一覽
    5月22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劉開輝研究員、俞大鵬院士、王恩哥院士與合作者在《自然》雜誌在線發表研究論文,在國際上首次報導利用中心反演對稱性破缺的單晶銅襯底實現分米級二維單晶六方氮化硼的外延製備。該生長機制具有普適性,可推廣到其它二維材料大面積單晶的製備。
  • 厲以寧教授獲愛丁堡大學榮譽教授稱號 -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2017年12月8日,英國愛丁堡大學在校長SirTimothyO'Shea教授的帶領下,率團訪問北京大學,並且在光華管理學院舉行厲以寧先生愛丁堡大學榮譽教授授予儀式。授予儀式由滕飛主持,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博教授出席並致辭。
  • 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紀念建院90周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龔新高,物理與天文學院歷屆主任陳益新、龐乾駿、鄭杭、季向東、王孝群,歷屆書記朱美華、葉慶好,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創始人裘維裕之子裘兆泰,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等相關科研單位、兄弟院校的領導和專家出席大會。
  • 歐陽頎、毛有東課題組在《自然·通訊》發表冷凍電鏡解析的人源26S蛋白酶體全酶亞穩簡併態高分辨結構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定量生物學中心/生命聯合中心歐陽頎院士課題組、毛有東課題組與其合作者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解析了人源蛋白酶體26S全酶的三個亞穩簡併態高分辨結構,在同一樣品中得到了蛋白酶體核心顆粒(Core Particle,簡稱CP)底物轉運通道的關閉和開放兩種狀態的近原子分辨的三維動態結構。
  • 北大物理學院教授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合作發表長篇綜述文章 概述低...
    應美國麻省理工大學著名華裔教授李巨、霍普金斯大學教授馬恩等客座編輯的系列特輯文章「Elastic strain engineering for unprecedented materials properties」的邀請,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人工微結構與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俞大鵬教授、量子材料中心的馮濟教授,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電子工程系的
  • 北京大學院系介紹:物理學院
    總之,物理學科是有志於探究自然奧秘和發明高新技術的青年才俊的首選,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是為你奠定實現人生理想的基礎的最佳基地。  2.圖  物理學的基本目標在於認識世界,探尋真理。進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你將學習與這一目標緊密相關的內容。
  • 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邀訪學者項目第二期圓滿結束
    隨著北京大學2017年春季學期期末的到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文研院」)第二期邀訪學者項目也圓滿結束。第二期邀訪項目自今年3月開始,至6月下旬結束,共計邀請了24位國內外專家學者前來北大訪問、訪學,覆蓋了歷史學、文學、考古學、社會學、哲學、藝術學、建築學等各大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及相關領域。
  • 荷蘭格羅寧根大學Gert De Roo教授探討城市非線性發展問題
    本期講座邀請到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空間科學學院規劃系Gert De Roo教授,他是最早將複雜理論引入規劃研究的學者之一。學術分享的主題為《Why are the doom-mongerers of this world so wrong?Towards a non-linear understanding of reality》,講座由我院助理教授張書海老師主持,20餘名院內外學生參加了本次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