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娛樂活動的魏晉時期,文人雅士們都是怎麼「玩兒」的?

2020-12-22 嘆古長歌

在現代生活人們經常會萌發一些流行用語,這些大多在社交軟體上出現的流行語句,是現代人創作萌發的展現。一部分流行語會經久不衰,而一部分流行語或者流行動作都會隨著時間而消逝。在遙遠的魏晉時代,可沒有那麼多的流行語,娛樂活動也不多,古人總是要休閒娛樂的,那在什麼都不發達的魏晉時期,這群魏晉人民怎麼休閒娛樂的呢?

魏晉人民的娛樂智慧

魏晉時期,戰亂紛紛,但是這群追求自己理性世界,嚮往自己的自由精神的古代文人們覺得,打仗是國家的事。我追求的精神世界和我的娛樂生活可不能間斷,於是這群愛「折騰」的古代文人們就開始了自己的創造娛樂的歷史。

在魏晉時期,文人雅士們放蕩不羈的性格,時不時就三五成群的到竹林山間對酒當歌、吟詩作對,語言和筆鋒在這群擁有有趣的靈魂中的誕生,在這群作詩作曲的文人之間,為了互損損友和休閒娛樂,盡顯風流的「字謎」就在這群文人間萌發了。

魏晉時期的「字謎」字謎發展到今天就類似謎語和腦筋急轉彎一般,利用語言的巧妙,產生一種霧裡看花的效果,讓語言產生一種類似陌暮之間的朦朧感,但是撥開迷霧能看到一些現實意義和部分概念的語句文段,不僅能促進魏晉文人們的娛樂方式,而且還能促進學術上的交流,讓話拐個彎就成了一門表達的藝術

謎語的起源這種不直言講述自己的話語,用委婉表達的方式來傳達想給當事人道理,早在先秦時期就有記載。在先秦時期,有這麼一群遊說學士,在遊蕩於各國之間,為了不觸犯當地的君王的政治底線(如果觸犯,會引來殺身之禍),所以便用博大精深的語言來拐彎抹角的說出想要表達的意思,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表述想要進諫的思想。在《韓非子》一書中就有很好的展現。

到了秦漢時期,不直白表達的隱語不再只是客套話的存在,而是慢慢轉變成的娛樂的作用,此時的字謎這種益智的活動就開始出現了

魏晉時期「字謎」的成熟發展經歷了發展階段,到了魏晉時期,這群進諫的義士們已經將這種「字謎」文化穩健的發展到魏晉時期,而已經從言語上的拐彎抹角,到了階段性的文字遊戲,成為了一種「雖有小巧,用乖遠大」的文字形式。在魏晉南北朝的南朝時期,《文心雕龍》一書中這樣的記載道:

「謎也者,回互其辭,使昏迷也。或體目文字,或圖像品物。纖巧以弄思,淺察以衒。義欲婉而正,辭欲隱而顯。」

通過這一書的描述,謎語已經成為了文人們的文字遊戲,在魏晉時期,這種「字謎」的高智商遊戲已經在上層貴族和知識分子中傳播開來,有知識文化的人都開始喜歡上這種文字遊戲。

曹操和謎語儘管東漢末年三分天下,一代梟雄曹操在戰火紛紛的情況下愛玩謎語,經常拿來考驗部下們,用自創的謎底來「鍛鍊」臣子們的,像曹操這樣的高端謎底卻少有臣子們猜對。

在曹操用高智商壓制君臣們時,只有一名腦光靈通的臣子來猜中謎底,這名就是楊修,在《世說新語》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曹操巡視相府大門,一言不發地在門上寫一個「活字」。楊修一見,當機立斷,讓人把門拆了,並如是解釋:「門上一個活字,這不就組成一個闊字了嗎?曹操在門上寫活字是說這門修得大而無當。」

魏晉時期的統治階級都愛培養君臣和統治者之間的謎語關係,在這樣的氛圍下的,顯現的較風雅,猜謎遊戲也慢慢滲透到各個階層之中,最後滲透到魏晉人的生活之中,「字謎」已經成為了一種風尚的遊戲

孔融讓梨的故事是大家熟知的,經歷文化薰陶長大後的孔融曾作了一首謎語詩句《離合詩》,整體的詩詞是這樣的:

「漁父屈節,水潛匿方。與時進止,出寺施張。呂公磯釣,闔口渭旁。九域有聖,無土不王。好是正直,女回於匡。海外有截,隼逝鷹揚。六翮將奮,羽儀未彰。蛇龍之蟄,俾也可忘。玟璇隱曜,美玉韜光。無名無譽,放言深藏。按轡安行,誰謂路長。」

當時這首詩一出,可難倒了大部分的讀者們,這也是「字謎」成長到一定階段後出現的離合詩謎,想要了解出這首詩的謎底,就要先用拆字法來破解,用離合的偏旁合成謎底,四句詩一個字,這可難倒了當時的人民,而最後的謎底經過拆分法能找到最後的謎底:「魯國孔融文舉」。

這種難以了解的「字謎」,在當時可是很多文人們的愛好,達官貴族和文人們為了展現自己的學識和聰明才智,相繼出難題想要站在高尚的頂點以展現自己的文學水平,這樣的風氣也讓謎語越發的深奧,沒有一點文學涵養的人是難以讀懂這樣的謎題的,即將大眾化的謎語,在這樣的發展下離民眾愈來愈遠,普通生活的民眾也只能眼睜睜看著文人和達官貴族們通過謎語彰顯自己的文化水準

謎語的發展魏晉時期崇尚文字的士大夫風尚,潛移默化的將謎語的發展朝向更悠遠的方向,不僅是平民之間的相互調侃,還是政治層面上的達官貴人間的彰顯地位,都在潛移默化之中都默默發展著謎語,雖然謎語難登大雅之堂,但是這樣代表了中華文字的深奧之處,和謎語帶來的趣味性,體現了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

在魏晉時代文人都愛玩的猜謎遊戲,而文化底蘊較低的人愛玩的是什麼的遊戲呢?謎底總會有猜不出的時候的,酒桌上助興的時候也不完全是依靠謎底,而這遊戲簡單易懂老少皆宜,酒桌上更是助興的節目。

投壺

在魏晉的官員之間,投壺是官員間喝酒時的助興節目,也是一種禮儀的象徵。那什麼是投壺呢?投壺的遊戲方式很簡單,就是把劍把壺裡投,投中多的為勝,少的為敗,是從先秦時期就盛行的一種酒桌上的禮儀遊戲。

投壺這種遊戲一直從先秦時期發展到清末,而在幾本古書中都有記載,例如《醉翁亭記》中,「射」的意思指代的就是投壺這種活動,在《禮記傳》中這樣描述:「投壺,射之細也。燕飲有射以樂賓,以習容而講藝也。

投壺的起興

春秋戰國時期,宴請的賓客禮儀之一就是請賓客們射箭,在春秋戰國時期,不會射箭的成年男子是要被嘲笑和被羞辱的,在古時候的主人邀請賓客是不能推辭的,但是為了禮貌又不能當眾戳中客人們短處,取而代之,投壺這項運動就代替了射箭,成為了宴請時期的一種遊戲。

魏晉時期的「投壺」在魏晉時期的投壺,經歷了先秦時期成為宴請賓客的娛樂活動變革,漢代的改進,已經發展得相對成熟了。這項活動在魏晉時期都屬於潮流活動。

在晉代,投壺活動已經成為了民眾皆歡的活動,而對投壺的也有了較大的改進,在壺口的兩旁設有兩耳,讓壺的種類開始多了起來,「依耳、貫耳、倒耳、連中、全壺」等種類,讓投壺這項活動開始變得豐富起來。

投壺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到了魏晉開創了新的階段,這群士大夫階級在宴會上玩得不可開交,投壺也成了一種酒桌上的常見活動,也成為了為整個宴會調動氛圍的角色。投壺,源於射箭,射箭的禮儀演變而來的運動,在漢代已經成為文人雅士的高雅運動,到了魏晉時期依然是項娛樂類型的運動,聰明的魏晉人民在其中增添了不少的花樣,一部分正宗的儒派學者們感到不妥,並表示不滿,但總體上還是呈現喜慶的狀態。

結語

魏晉時期的人們雖然經歷著戰亂和格局的動蕩,但是也沒有放棄對精神世界的追求,文人雅士之間的文字遊戲不斷的發展,將流傳下的謎語變成「字謎」的形式加以升華,雖然沒有平民化,但是在文人雅士和達官貴族間成為了一種文化風尚。

曹操用字謎來出題臣子,鍛鍊臣子們對文字理解的能力,後到孔融出詩猜句,字謎發展出了新的花樣,我們也能從這簡單的字謎之中發現古人們發掘文字的趣味性的追求,魏晉時期也將字謎文化發展到新的境界,達到更悠遠和高深的地位

而投壺作為先秦就開始的活動之一,到了魏晉時期也發展出了多種「樣式」的投壺,這兩種文化也不斷流傳至今,雖然投壺發展到清末被現代體育而取代,但是這兩種優秀的文化也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被世人們認可,被大眾們瞻仰欣賞,也算是風尚的運動和活動了。

相關焦點

  • 聽說,這才是魏晉時期的詩詞和雅士
    魏晉是一個動亂的年代,也是一個思想活躍的時代。新興門閥士夫階層社會生存處境極為險惡,同時其人格思想行為又極為自信風流瀟灑、不滯於物、不拘禮節。而就是這個朝代的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中國古代詩歌的幾種基本形式如五律、五絕、七律、七絕等,在這一時期都有了雛形。雅士在辭藻方面,追求華美的風氣愈來愈甚,藻飾、駢偶、聲律、用典,成為普遍使用的手段。魏晉南北朝民歌繼承了《詩經》和漢樂府民歌的美學傳統和人文精神,並呈現出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南朝民歌婉轉清麗,有「杏花春雨江南」之美;北朝民歌豪放粗獷,有「駿馬秋風冀北」之美。
  • 聞驢叫聲如聞仙樂,魏晉時期的獨特風格!
    在魏晉時代,有人聞驢叫聲如聞仙樂,如痴如醉。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也最愛聽驢叫,那時候的好多文人雅士、帝王將相都尚驢叫、模仿驢叫。(驢都沒想到自己也有發達的時候)建安時期,曹氏父子當權,曹氏父子三人都喜弄文墨,曹操的《碣石篇》和《短歌行》、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賦》都是當時文壇極具影響力的文學作品,他們三人被尊為當時的文壇領袖。在他們的支持下,湧現出了一大批文學才子,最著名的就是「建安七子」。建安時期成了我國文學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
  • 清朝的很多文人雅士為什麼喜歡「小相公」?其實與這種制度有關
    在漢朝以前,這些行為還一直流傳在貴族之間,像是一般的普通人都很少有過接觸。到了魏晉時期很多的文人雅士也喜歡上了這樣的情況。後來的一些朝代,這些行為時而衰落,時而興起,到了清朝的時候,這種行為已經到了一種很興盛的時期。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這與清朝開始流行的「私寓」制度有關。
  • 文人嚮往的「魏晉風骨」,到底是「無能」還是「風流」?
    裴楷每年都向兩位王爺借錢,且金額巨大,動輒幾百萬。借到錢後,裴楷都用來救濟貧寒的親戚故友,絕口不提還錢的事情。有人笑他:「你怎麼能靠騙錢來施恩惠呢?」裴楷則說:「我這是在劫富濟貧啊。」梁王和趙王都拿他沒辦法。 魏晉文人對政治權威的超脫,便利了個性無拘無束地發展。自由的思想海闊天空地馳騁,再配合老莊學說的自然無為,文人們言行、生活紛紛回歸了從容、淡定、自然的原始。
  • 文人要在民國時期混得好,須得四大「絕活」傍身
    古代的服飾制度,並沒有給文人設計或者規定某種特定造型或色彩的裝扮,一般情況下,但凡是穿長衣、長袖的,大體是能夠斷文識字的,穿短衣的多半是出苦力的。但「以貌取人」有時候是不靠譜的,例如魏晉時期,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都喜歡穿寬衫大袖、褒衣博帶,歷史上把這種裝束風格叫做「魏晉風度」。可惜這種時尚徹底搞混了服裝的身份標示作用,讓文人很難從外表上獲得「鶴立雞群」的特效。
  • 怪不得梅花被稱為「花中之魁」,原來古往今來,深受文人雅士喜愛
    或許世人都喜歡著名愛國詩人筆下的有著美好象徵的蘭花,「秋蘭兮清清,綠葉兮紫莖,滿堂兮美人」;或許世人又喜歡周敦頤筆下的有著「君子」之稱的蓮花,「蓮,花之君子者也」;或許世人也喜歡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生活,以菊為友;或許世人也同我一樣喜歡那不畏嚴寒的梅花。
  •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隱逸的風氣:從一個失樂園,到另一個失樂園
    存在於這一段時期的文人是悲慘而鬱結的。政治形勢風雲突變、波譎雲詭。在王公貴族之中,政變成為一種流行的手段,而在士大夫及文人之間,「站隊」和「說話」則成為兩門艱苦的學問。魏晉南北朝時期,隱逸上升為一種濃鬱的風氣。
  • 不一定總去三亞過冬,這個地方會更好,文人雅士美女們都在那兒
    很多城市像四季一樣有春天的氣候,文人雅士和美女們想去那裡,同樣帥氣的男性們自然更喜歡了,那是中國的雲南。我經常聽人說,如果人生沒有去過雲南,就沒有見過最美麗的中國,在這個夢中的彩雲之南。對身心健康很有好處,昆明市冬天白天的氣溫大約在15度到18度之間,我一整天都在承受強烈的紫外線。如果厭倦了冬天的單調,就去大理感受「花吹雪」的浪漫,感受到驚喜的未知,你可以乘車在阿爾海附近吹風。
  • 哪些文人雅士最愛幹的事,即使是現代人也不能免俗
    從古至今一些文人墨客都喜歡文雅的東西,琴棋書畫可以說就算不能都通曉也是略知一二,當然了這樣的技藝也沒有的話,那只能就是會欣賞了。當然了這也不是我要說的文人雅士們最愛幹的事情,到底是什麼讓從古至今的文人雅士樂此不疲呢?其實不是欣賞而是欣賞完以後的事,那欣賞完以後做什麼呢?拿出自己的印章在欣賞完的作品上印上自己的印章,是書法或者是畫作。
  • 說說魏晉名士們特立獨行的「唱播」
    ,聽起來非常高大上,其實就是把舌頭捲起來吹口哨樣嘯叫,就像大家都曉得的流氓哨。這解釋非常符合放浪形骸的魏晉才子們,他們一個個都是集天才與混蛋於一身,很難讓人下定論的奇才,長嘯這種表達方式自古就有,但在兩晉時期被恃才傲物的士子文人活活演繹成了獨屬他們的唱播新模式,類型達八種之多。
  • 為何魏晉時代的男性都尤其喜歡打扮?
    「怪怪的」魏晉美男們不追求功名,反而將大把的時間花在「打扮」和「娛樂」上,這又是為何?(1)社會動蕩。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想要尋找一種解脫途徑。隨風奔跑自由是方向!追逐雷和閃電的力量!於是,彈琴、喝酒、長嘯、裸形、翻白眼,是他們最喜歡的休閒活動。
  • 有關魏晉風的爭議,「魏晉風」和魏晉漢服傻傻分不清楚~
    說起「魏晉風」,一直都是袍子們之間爭議比較大的話題。那穿上仙氣飄飄的氣質,加之特別適合拍照的特點深受大家喜愛;當然,也有不少人認為「魏晉風」是影樓裝,並非漢服。首先,為了以示區分我們把魏晉風分成兩種理解層面,「魏晉風」和魏晉漢服。
  • 秀秀老師:我們為什麼要推廣雅士茶道
    雅士之意,在乎山水之間,在乎風月之間,在乎詩文之間,在乎「名利」之間也。「雅」之一字,主要體現於:品茗之趣、茶助詩興、以茶會友、雅化茶事;正因文人雅士之參與,才使茶藝成為一門藝術,成為文化。他們又將茶藝與文化、與修養、與教化緊密結合從而形成雅士茶道。
  • 「漢魏風骨」、「魏晉風骨」、「魏晉風流」到底是不是一個內容?
    「魏晉風骨」本來是三曹用來表達建功立業的壯志,那後來怎麼又成為崇尚自然,灑脫的名士的代名詞?這裡面有概念混淆。而這種混淆正是魏晉南北朝時期詩風衍變,逐漸從家國民生的大情懷零落成文人宴樂、歸隱的個人小情調的過程。
  • 劉淼:瀘州老窖以歷史文化和品質贏得文人雅士青睞
    劉淼指出,詩酒文化在瀘州源遠流長,歷史上詠頌瀘州和瀘州老窖的詩詞不勝枚舉,瀘州老窖之所以受到文人雅士青睞,在於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以及卓越的品質。  詩酒文化源遠流長 詩詞美酒匯聚瀘州  劉淼表示,幾千年來,中國人被詩的情懷、酒的濃香包裹著長大,一代代累積、完善著我們的詩酒文化。
  • 一柄扇子3000年歷史,才子佳人定情之物,文人雅士潑墨之所
    虞舜時期五明扇開始出現,「五明」即廣達聖明之意,打此扇是在向外界表明吸納賢才的主張,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來演變成為公卿專用的一種儀仗扇,到了魏晉時更是演變成為彰顯皇帝權威的皇家專有物品。宋元時期,摺扇開始流行,由於其開合自如攜帶方便的特點,常被文人雅士用來揮毫潑墨,抒發情懷。社會上畫扇,賣扇,藏扇之風盛行。甚至還專門出現了專畫扇面的字鋪,促使中國制扇工業迅速發展。
  • 文人雅士,品茶論道,茶室案頭置物小茶櫃
  • 中國茶文化:古代的鬥茶是怎麼鬥的?為何在宋朝時期達到頂峰?
    古代的鬥茶是怎麼鬥的? 其中鬥茶就是衍生出來的一種娛樂方式,它的起源與茶道有著很大的關係,中國是禮儀之邦,尤其是在上流社會中,說話做事都要講究很多的禮儀,茶也因此誕生了很多的禮儀,茶可以清心明目,很多文人就通過品茶,沏茶,利用這些步驟來修身養性。
  • 紹興多文人雅士,而紹興地名卻出自帝王之手,其中原因令人悲憤
    紹興多文人雅士,而紹興地名卻出自帝王之手,其中原因令人悲憤文/胖虎說事紹興市位於浙江省中北部,位於杭州和寧波兩座大城市之間,是長江三角城市群重要城市、杭州灣區核心城市,紹興市東北部靠著杭州灣,市內有會稽山名山,依山傍水,宜居程度非常高,是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從古至今文人雅士特別多,上古大禹、越王勾踐、西施、東晉謝靈運、元朝王冕、南宋陸遊等等,近代蔡元培、秋瑾、魯迅、馬演初、竺可楨、錢三強等等,可謂是名人誕生的搖籃,市名「紹興」二字也盡顯文藝範。
  • 「魏晉之風」所展現的風流與自由,其背後隱藏著什麼?
    當時的文人崇尚自由、灑脫,才子佳人時常相聚在一起飲酒烹茶,吟詩作對。此情此景,讓人怎麼不嚮往?那麼,現實中的魏晉真的如同文學作品裡面描述的那麼美好嗎? 誠然,這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罷了。從漢末至魏晉,政治混亂,儒學的入世治國觀念已無法適應形勢的變化了。魏晉文人失去了精神寄託,變得十分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