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九 章
聖 人 常 無 心 , 以 百 姓 心 為 心 。
善 者 , 吾 善 之 ﹔ 不 善 者 , 吾 亦 善 之 ﹔ 德 善 。
信 者 , 吾 信 之 ﹔ 不 信 者 , 吾 亦 信 之 ﹔ 德 信 。
聖 人 在 天 下 , 歙 歙 焉 , 為 天 下 渾 其 心 ,
百 姓 皆 注 其 耳 目 , 聖 人 皆 孩 之 。
這一章緊接著上一章。具體闡述聖人取天下之道。
聖人並不是沒有心。而是沒有私心。
聖人之所以沒有私心,是因為聖人之心如太極。
太極不自生。聖人不自私。
太極生萬物,則物物有太極。
聖人無私心,則百姓之心皆為我心。此所謂通神明之德也。
此章以聖人開頭,顯然是聖人之德而言。而聖人之德無不是出自太極。故聖人之心皆為道心。同於太極矣。
前面有章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即此處所言之聖人也。
百姓無論善還是不善,聖人皆以百姓待之。無親疏厲害關係。
儒家言得民心者得天下。仍屬出世之治理國家百姓。善者以褒揚,惡者以懲罰。從而儘量公平公正。此乃王道之治。
而道家聖人之治,則屬無為而治。所以無論百姓善還是惡,信還是不信。聖人皆以百姓對待之。
換言之,百姓在聖人眼中無分別之心。
就如自然界雖有喬木灌木之別,但在天道眼裡還是一樣的施以陽光雨露甚至風霜冰雪。皆一視同仁也。
但百姓畢竟是人,不同於其它動植物。善惡都是在百姓中現實存在的,若是惡人欺負善人該入好是好呢?
所以道家沒有回答這個問題。但下面接下來的幾句話又好似在回答這個問題。
那麼聖人是如何解決惡人欺負欺壓善人的呢?
依然是聖人希望從根本上去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在乎一時一地的效果。
那就是為天下渾其心。
就是讓百姓的心混同。也就是回到素樸的狀態。
即前面章節所言的虛其心實欺負弱其志強其骨。
道家之聖人認為,只要百姓的心回到素樸狀態,則百姓自然不爭矣。實際上還是要百姓的心逐漸回到道心。
所以,以此而言,無為而治的時代一定是人人皆為聖人的時代。每個人都無欲無求,每個人的心都是渾樸的,無機巧的。
這,何其難也。
尤其是最後一句話,說得更是清楚明白。
百姓皆注重眼耳口鼻舌感官所帶來的愉悅。皆注重五色五味五音。但聖人卻要改變他們的這種心態。讓他們回到如同孩童一樣的心態。
這,並非是愚民之治。因為聖人也是此素樸心,孩童心。不會從百姓那裡獲取一分一毫的利益。愚人的目的和動機都不存在的,談不上愚弄百姓。
事實上,聖人的這種無為之治還有更深的用意。
絕非是簡單的治理百姓這麼簡單。
而是聖人率先為百姓作出示範,為百姓立教。
在於讓百姓悟道明道從而修道證道。
因為每個人都處在陰陽五行的雕琢之中。有生與死。實際上與草木無異。這皆是源自百姓有善噁心是非心名利心。
百姓若能如聖人一樣,混同其心,歸於素樸,從而達於中和。則人人皆能跳出五行的雕琢,入於不息不滅之境。皆能與天地同壽。
黃帝內經言人的最高等級是真人。最次還是賢人。可見修道若是到了一定的層次,才是真正的人,才是人的本來面目。
而象聖人賢人則只是情性合一之人,但仍不能擺脫後天五行的雕琢。注意的是黃帝內經的聖人和道德經的聖人不是一個概念。
道德經所言的聖人當屬於真人至人之等級。
現實的人雖情性合體,實際上真正的人是可以回到明心見性的境界的。只有人具有這個功能。只有返回這個本性,才屬於真正的人。是脫離了物質束縛的人。
事實上,若真是老子所言的聖人實行無為而治,實際上也是很容易實現的。這是因為聖人能改變因果關係。即使百姓有惡人存在,他們一旦作惡,也會有惡報的。這都是聖人以百信之心為心的結果。
因此,聖人以百姓心為心實際上還存在這樣一個層次的。那就是百姓之善惡念頭皆在聖人掌握之中。這一點,明白就好,就不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