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解道德經之四九 我心如太極 萬心從此生

2020-12-22 易經通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九 章

聖 人 常 無 心 , 以 百 姓 心 為 心 。

善 者 , 吾 善 之 ﹔ 不 善 者 , 吾 亦 善 之 ﹔ 德 善 。

信 者 , 吾 信 之 ﹔ 不 信 者 , 吾 亦 信 之 ﹔ 德 信 。

聖 人 在 天 下 , 歙 歙 焉 , 為 天 下 渾 其 心 ,

百 姓 皆 注 其 耳 目 , 聖 人 皆 孩 之 。

這一章緊接著上一章。具體闡述聖人取天下之道。

聖人並不是沒有心。而是沒有私心。

聖人之所以沒有私心,是因為聖人之心如太極。

太極不自生。聖人不自私。

太極生萬物,則物物有太極。

聖人無私心,則百姓之心皆為我心。此所謂通神明之德也。

此章以聖人開頭,顯然是聖人之德而言。而聖人之德無不是出自太極。故聖人之心皆為道心。同於太極矣。

前面有章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即此處所言之聖人也。

百姓無論善還是不善,聖人皆以百姓待之。無親疏厲害關係。

儒家言得民心者得天下。仍屬出世之治理國家百姓。善者以褒揚,惡者以懲罰。從而儘量公平公正。此乃王道之治。

而道家聖人之治,則屬無為而治。所以無論百姓善還是惡,信還是不信。聖人皆以百姓對待之。

換言之,百姓在聖人眼中無分別之心。

就如自然界雖有喬木灌木之別,但在天道眼裡還是一樣的施以陽光雨露甚至風霜冰雪。皆一視同仁也。

但百姓畢竟是人,不同於其它動植物。善惡都是在百姓中現實存在的,若是惡人欺負善人該入好是好呢?

所以道家沒有回答這個問題。但下面接下來的幾句話又好似在回答這個問題。

那麼聖人是如何解決惡人欺負欺壓善人的呢?

依然是聖人希望從根本上去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在乎一時一地的效果。

那就是為天下渾其心。

就是讓百姓的心混同。也就是回到素樸的狀態。

即前面章節所言的虛其心實欺負弱其志強其骨。

道家之聖人認為,只要百姓的心回到素樸狀態,則百姓自然不爭矣。實際上還是要百姓的心逐漸回到道心。

所以,以此而言,無為而治的時代一定是人人皆為聖人的時代。每個人都無欲無求,每個人的心都是渾樸的,無機巧的。

這,何其難也。

尤其是最後一句話,說得更是清楚明白。

百姓皆注重眼耳口鼻舌感官所帶來的愉悅。皆注重五色五味五音。但聖人卻要改變他們的這種心態。讓他們回到如同孩童一樣的心態。

這,並非是愚民之治。因為聖人也是此素樸心,孩童心。不會從百姓那裡獲取一分一毫的利益。愚人的目的和動機都不存在的,談不上愚弄百姓。

事實上,聖人的這種無為之治還有更深的用意。

絕非是簡單的治理百姓這麼簡單。

而是聖人率先為百姓作出示範,為百姓立教。

在於讓百姓悟道明道從而修道證道。

因為每個人都處在陰陽五行的雕琢之中。有生與死。實際上與草木無異。這皆是源自百姓有善噁心是非心名利心。

百姓若能如聖人一樣,混同其心,歸於素樸,從而達於中和。則人人皆能跳出五行的雕琢,入於不息不滅之境。皆能與天地同壽。

黃帝內經言人的最高等級是真人。最次還是賢人。可見修道若是到了一定的層次,才是真正的人,才是人的本來面目。

而象聖人賢人則只是情性合一之人,但仍不能擺脫後天五行的雕琢。注意的是黃帝內經的聖人和道德經的聖人不是一個概念。

道德經所言的聖人當屬於真人至人之等級。

現實的人雖情性合體,實際上真正的人是可以回到明心見性的境界的。只有人具有這個功能。只有返回這個本性,才屬於真正的人。是脫離了物質束縛的人。

事實上,若真是老子所言的聖人實行無為而治,實際上也是很容易實現的。這是因為聖人能改變因果關係。即使百姓有惡人存在,他們一旦作惡,也會有惡報的。這都是聖人以百信之心為心的結果。

因此,聖人以百姓心為心實際上還存在這樣一個層次的。那就是百姓之善惡念頭皆在聖人掌握之中。這一點,明白就好,就不多說了。

相關焦點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五 人能得清淨 天地悉皆歸
    道德經除了可以用易經解之外,並無他法。皆是因為道德經所言是先天易。只是人要回這個先天易,需得修也。所以,道德經其實也可以講修身的法門步驟。但因為此牽連甚多,所以只可大略言之。人明道悟道只是第一步,還要修道。不修如何體道證道,如何功德圓滿。所以修是必須的。
  • 易經解道德經之三十四 大道就是萬物的總導演
    萬 物 恃 之 以 生 而 不 辭 , 功 成 而 不 有 。衣 養 萬 物 而 不 為 主 。常 無 欲 可 名 於 小 ﹔萬 物 歸 焉 而 不 為 主 , 可 名 為 大 。以 其 終 不 自 為 大 , 故 能 成 其 大 。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八 道本素樸心 越損越純粹
    易經有兩個卦,一個是益卦,一個是損卦。其中益卦是上巽下震。風雷益。損卦是上艮下兌,山澤損。益卦爻辭言損上益下是為益。這是以現實的治國道理而言。若是以道德經的觀點就是損道益學是為益。而損卦是講損下益上是為損。若是以道德經言,則是損學益道也。
  • 《易經》引領《道德經》茁壯 華夏文明從此成就傳奇
    《易經》引領《道德經》茁壯,後者引領華夏文明走向未來,成就傳奇綿延不絕。《道德經》說,眾妙之門跟『有無』存在直接聯繫,其中的內涵值得深思,振聾發聵,可惜很多人不得其解,甚至有很多人不曾聽說,作為華夏傳承人,需要反思。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 反者道之動真正的含義是這樣的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章反 者 道 之 動 ﹔ 弱 者 道 之 用 。天 下 萬 物 生 於 有 , 有 生 於 無 。其實整本道德經的章節所談論的邏輯出發點都在於道和德。或者說無和有。或者說道和器。這三種說法是一個意思。道德經講周行而不殆,獨立而不改。道之動,無有他法。周行不息而已。
  • 《易經》和《道德經》的特殊關係
    導語:《易經》和《道德經》有什麼特殊的關係?其實這兩部書的關係應該是「母子」,易經是母,道德經是子,除了道德經之外,像儒家的《論語》之類的,也是以易經為藍本所創作的。《易經》是群經之首,主要分為三部《連山易》、《歸藏易》、《周易》。前兩部已經失傳,只有《周易》流傳下來,並且我們今天看的《周易》並不是最先的《易經》,是孔子及其學生們加注的。《易經》通篇只有二十頁左右,而現在的《周易》有將近五百多頁,多出來的是後人加注,便於人們學習和理解的。
  • 易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六 知足非真足,常足才是足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六 章天 下 有 道 , 卻 走 馬 以 糞 。天 下 無 道 , 戎 馬 生 於 郊 。禍 莫 大 於 不 知 足 ﹔ 咎 莫 大 於 欲 得 。故 知 足 之 足 , 常 足 矣 。道德經不是講大道理的。而是講大道的。大道理是俗世的。大道卻是需要修,需要悟的。很多道德經的註解註解都是以生活的大道理為主旨,其實離道遠矣。
  • 易經解道德經之三十六 微明二字才是本章的核心
    既然道德經是為明道立教而作。那麼道德經的重點不會是告訴你如何從強變弱從興變廢的。前面的幾句話實際上都是在描述一種現象而已。這些話不是告訴你如何讓對手變衰變弱變敗的。恰恰相反,老子是想告訴我們這些變化背後的那個主宰。
  • 心解經典之道德經第三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不人為的抬高賢良,使人民不去爭寵名利。不去再抬高難得之貨的價值,使人民不去盜竊;不顯耀能夠引起貪心的事物,讓人民的心不受迷亂。是以聖人之治,靈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不為,則無不治。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三 正確讀無為之有益這五個字才好理解本章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講道之為物。和這五個字有異曲同工之妙。那一章講物物有太極,本章也是。不過那一章是具體的講。把道如何作用萬物的道理講得是一清二楚。本章若是明白物物有太極,則本章的意思就會迎刃而解。但也只是此物之太極去,別物仍有個太極在。西遊記孫猴子有個本事,拔一根猴毛能變出萬千物象。其實就是暗指的這個物物有太極。而且西遊記其實也是明道修道之書。和道德經一樣的。只不過道德經得語言是哲理性的。西遊記的語言是故事性的。
  • 易經說道德經之三十三 死而不亡者壽的道理
    道德經其實每一章節都有現實生活的應用。我沒講而已。我講的都是所以然。明其所以然,則用不在話下也。我不講,並不代表不能用。這是要明白的。比如兵家之道,若用道德經的道理其實就是擊虛之道。但道德經本意是講修道得道治國的。所以引申的東西基本不涉及的。智和明顯然是有區別的。智在老子的道德經裡就是知識情見情識,是後天學習而來。而明則是本明。是由本而帶來的。本就是易經所言的太極。
  • 內家拳經 太極心訣秘要
    我見過很多練了幾十年「太極」的人,卻根本不知有練拳必須讀「拳經」一說。外家拳可以傻練,苦練;可是內家拳,既然叫做「內」,走了就是「心」路,學的就是「心訣」。只學外形,即使名字叫做「太極」,練出來的拳,最多也只是體操動作罷了,根本與「拳」無關;略有舒筋活血之效,但是離真正的「拳術」,以及「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太極健身養身境界相距甚遠。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七 道在自家心 豈能向外求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七 章不 出 戶 , 知 天 下 ﹔ 不 窺 牖 , 見 天 道 。其 出 彌 遠 , 其 知 彌 少 。是 以 聖 人 不 行 而 知 , 不 見 而 明 , 不 為 而 成 。
  • 易經解道德經之五十 生死只在一念間 當知我命由我不由天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十 章出 生 入 死 。生 之 徒 , 十 有 三 ﹔死 之 徒 , 十 有 三 ﹔人 之 生 , 動 之 於 死 地 , 亦 十 有 三 。夫 何 故 ,以 其 生 之 厚 。
  • 《易經》解卦:言傳身教的感化之道
    網圖《道德經》中說:「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認為教育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潛移默化的言傳身教,認為這比千言萬語的教育都要更好,以「誠」為基礎的不言之教,甚至可以感動到那些原本貪愛自鄙的小人們去改邪歸正
  • 學習《道德經》的感悟!(一)
    請點擊下方圖片,進入《道德經妙解》學習通道,觀看視頻講座。學習《道德經》的感悟!道似萬物之宗,道又不著形色。道真是神奇啊!道是先天地而生的,是一切萬有的本源。道包括顯象的千差萬別的事物和未顯象的世界,為了便於交流和溝通,我們把顯象的事物給冠以各種名號,儘管這些名號發揮了我們的想像力,但名號終究是名號,與道的本源還是相差甚遠。道是如何生萬物的,《易經》裡闡釋得很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丁元英深諳《道德經》的智慧,掌握提高自己生命層次的文化密碼?
    丁元英深諳《道德經》的智慧,掌握提高自己生命層次的文化密碼?我們學習《道德經》的意義就是遇見最好的自己,我們學習的不是丁元英,而是成為最好的自己,究竟法門只有一個,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挖掘我們本身的潛能,給自己的人生意義賦能,看能不能改變這個社會一點點,改變從自己開始,從心開始。道可、道非、恆道。
  • 昨日‖數九讀經 ‖六九九日讀《道德經》第五十四章
    為人子孫能修道如是,〔則〕長生不死,世世以久,祭祀先祖,宗廟無〔有〕絕時。修道於身,愛氣養神,益壽延年。其德如是,乃為真人。修道於家,父慈子孝,兄友弟順,夫信妻貞。其德如是,乃有餘慶及於來世子孫。修道於鄉,尊敬長老,愛養幼少,教誨愚鄙。其德如是,乃無不覆及也。修道於國,則君信臣忠,仁義自生,禮樂自興,政平無私。其德如是,乃為豐厚也。人主修道於天下,不言而化,不教而治,下之應上,信如影響。
  • 命運共同體:新時代,心文化,心易學
    這種矛盾也就是易經學說裡的太極模式,所以我們周圍全是陰陽的東西,我們也是在無數個太極之中轉圈,我們只是借著某個心念成為這無數個太極裡某一個的一半,另一半就是讓我們產生這心念的原因。一般人平時都在自己的心念下生活,你的心念變了,你處的太極也跟著轉變。其實根本就沒有什麼「你」「我」之分,不都是太極的一半嗎?
  • 太極拳論之太極八解
    腰頂窮研生不已,身形順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終何極,十年數載亦糊塗。 三、太極圈 退圈容易進圈難,不離腰頂後與前。所難中土不離位,退易進難仔細研。此為動功非站定,倚身進退並比肩。能如水磨催急緩,雲龍風虎象周全。要用天盤從此覓,久而久之出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