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歷來信奉「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一念之誠,認為誠之一字,可以貫通天地,與己合一,所以宋明諸儒,終其一生所參者,也只不過是「誠」之一字,認為誠心所致,可以感天動地,使鬼神攝服。
《道德經》中說:「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認為教育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潛移默化的言傳身教,認為這比千言萬語的教育都要更好,以「誠」為基礎的不言之教,甚至可以感動到那些原本貪愛自鄙的小人們去改邪歸正。
因為對小人們的刑罰,只會增加對他們肉體的束縛,卻不會讓他們徹底地從中產生懺悔,唯有以誠動人,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使他們信服,以身作則的去使他們自己主動的認知到差距,他們才會有棄惡從善的意願而自行退避,從心底裡使他們信服,才能真正的使他們誠心的接受教化而改過自新。
而《易經》解卦中的六五爻,就正是這樣一位既能夠虛心納賢而又可以以自己的不言之教而使小人信服的人,六五爻作為天下的君主,不分君子小人,都一律能夠以自己的德行而使他們心悅誠服的信服自己,是很了不起的。
解卦六五爻:君子維有解,吉,有孚於小人。
象曰:君子有解,小人退也。
解者,解散也,六五爻以陰居陽,失正得中,為解卦之主,也是全卦的至尊之爻,柔順謙恭,是一位力量雖然不足,但是能守中道的陰柔君主。
六五爻雖然自身力量有所不足,但是卻下應九二陽剛之爻,九二陽剛中正,得六五爻之助,足以驅逐群邪,使他們都能夠獲得改過自新的機會,而六五爻因應九二爻之所請,而原情赦宥,以自身的一片誠心去感化那些被驅逐的小人,使他們從心底裡信服,從此主動退避而不敢與君子同居。
六五爻近比九四爻,遠應九二陽爻,都是本卦中的陽剛棟梁之材,只要六五爻能夠虛心納諫,禮賢下士的話,便自然能夠獲得解除蹇難而出險的結果,即使不主動的去力除小人,那些小人也必定會因為受到感化而主動的自退其位的。
君子用世,小人遠退,還有比這更吉祥的嗎?因為小人是想要依附於君子的,可是君子如果對自己的言行舉止都能夠做到自律自修而誠能格天的話,那麼那些只知貪著於一己之私的小人又哪裡還有什麼立足之地呢?
心有羞愧之心的他們自然也就不敢再存非份之心,不敢再有什麼卑劣的伎倆來妄逞機心了,只能自行遠遁以避禍了。
六五爻身為解卦之主,雖然身為陰爻而力量有所不足,但是好在能虛心納賢,又能夠嚴以自律,可以自己的言傳身教而去感化身邊的小人,所以可以稱得上是不解之解。
如果沒有這種「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誠信之道,是完全做不到的,這比那些以強力去解除小人的舉動勝過又何止百倍,天下也會因此而更加固若金湯,不知大家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