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20年前那個喜歡寫詩畫畫的天才青島小嫚兒「老咪」嗎?上周六,長大後的「老咪」——西安交大研讀先秦哲學的在讀博士王子嬌,回到青島,帶著她剛出版的新作《易經初解》做客書城城市課堂。她說,人們大都誤讀了《易經》,或者把它看作「天書」,高深莫測,或者又過於淺薄,成為佔卜命運的神測。「老咪」王子嬌眼中的《易經》,「是有著數千年積澱、連接中華文明發展歷程的一部古書,是講述生生不息之道的中華傳統文化之根基,是不容錯過的哲思和妙意。
帶著「出走」歐美的生命體驗
青島嫚兒「回歸」傳統
著名詩人楊煉為《易經初解》作了這樣的題詞:「一首詩、一幅畫、一篇小文,就把皇皇六十四卦中的奧義簡明捧出,舉重若輕,恰合大道至簡的本義。」在這部關於易經的入門書中,詩與畫意象鮮明,為隨之而來的64卦的註解作出指引,人們仿佛又看到了少女時代那個喜歡寫詩畫畫,連出了三本詩集的「老咪」。而如今專事讀「易」的「老咪」,似乎也真正經歷了生命和思想的一次回歸。
童年的王子嬌是一個喜歡問問題的孩子,她會問父親各種問題:關於天地的運轉,關於花草樹木植物的生長,「我覺得爸爸是一個很神奇的爸爸,他不會把我傻乎乎的問題當作笑話,而是用一個非常純粹的有智慧的心給孩子撐起一個童心得到尊重和滋養的空間。所以我從不覺得自己是天才,但的確保持了自己天生的稟賦。」王子嬌很早就涉獵了大量古代經典,以至於當時熟悉她的許多長輩都質疑她父親的做法,那麼小就讀那麼多深奧的古書,是否給孩子的壓力過大。但王子嬌說,她從不覺得那是非常辛苦的一個學習過程,「你會覺得是在探索生命,是在闖一個迷宮,就像打遊戲一樣,爸爸不斷給你提供攻略,這本身就很好玩,所以每天我們倆都痴迷於讀書,媽媽做了很好吃的飯,叫都叫不動。」
12歲小學畢業時,王子嬌向父親要一本真正可以解決生命問題的書,於是她第一次讀了《易經》。「我不是那種智商特別高的人,如果說我有什麼不同之處,我想可能就是我真的非常真誠地想要知道生命的意義,想要知道那個更宏大的背後的力量,所以抱著這樣的一個初心,你就不斷地在讀書,即使這個閱讀的過程會遇到困難,即使感受到讀的書可能有一點難,可還是會堅持,因為這個動力是更大的,它不是為了考好一次考試。」
或許正是源於對生命意義的追問,「老咪」開始不斷嘗試體驗不同的生命經歷,她在倫敦學習紀錄片的製作,在一家紀錄片公司工作,「在倫敦那樣一個繁華都市,你也會學會像其他姑娘那樣,渴望出人頭地,穿著細高跟、整天餓著肚子、多吃一口都覺得愧疚,然後每天想的都是一種外在的狀態,現在想來那種心態是一種很深刻的經歷。」她決心重回學校去讀人類學,「你知道最早拍紀錄片的一群人就是人類學家嗎?我想我真正感興趣的,可能是非常想要追尋事物現象背後的本質。」那時她還深入南美的密林,去到瑪雅文明的遺蹟做田野調查,她熱愛一切全新的生命體驗……但內心深處,她卻總能感知那個叫「老咪」的女孩兒的牽引,「或許那些年少時讀過的書,那種能夠帶你超越世間的瑣事,保持獨立穩定的自我的力量,才是更符合我本性的東西。」於是她回國了,去西安交大讀先秦哲學。
《易經》不是人生問題的答案書
它是一本「無問題」之書
「體驗了人生的各種起伏再回來,我突然發現大家可能對易經的很多認識,完全錯失了它的妙意,所以我想要以我最初學易經的方式,以及我讀易20年的體會,重新詮釋它。」現在王子嬌正在做一個關於《易經》和《莊子》的對比研究。對於這本曾經被自己當作真正解決生命問題的神秘之書,已逾而立之年的「老咪」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它並非一本解決實際問題的答案書,而是一本『無問題』之書。是一個對天道規律的呈現,告訴你順應世間萬事運作的流程,保持本心的一種狀態。」
王子嬌所說的這種狀態在於:「無論外界是一種什麼樣的起伏,什麼樣的呈現,你都能用一個很柔和、很平穩的方式去接受,因為很多時候問題不是出在那個問題的本身,而是出在我們對它的反映和詮釋。」
「你總是你的樣子,世界也是它的樣子,你們之間便沒有那麼多問題,就好像雲在天上飄或者是水的流動一樣。當你的心裡沒有那麼多問題,自然就不會總是考慮預測與答案。」在西方求學工作的10年,對王子嬌而言可謂困難重重,但每一次關鍵時刻,她總能把脫離軌道的自己拉回來,她說,那源於《易經》:「你會時刻去把自己的心放在一個更大的時空格局中去審視,發現對自己越來越了解了,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關於未來,她告訴記者,「只希望我能夠一直保持著對生命的新鮮的體驗,保持著對自己的誠實的態度,就足夠了。」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李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