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禾被收購,邵氏已停產,香港四大電影公司,只剩下兩家風雨飄搖

2020-12-20 大司徒侃娛樂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正是香港娛樂行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各種影視公司如同雨後春筍誕生,想在娛樂這塊兒大蛋糕上切上一刀,其中聲名最為顯赫的主要有4家,分別是嘉禾、邵氏、星輝與永盛,很多朋友應該都看過這些公司拍過的影視劇。

2000年之後,受到美國好萊塢電影的衝擊,還有內地影視行業的迅猛發展,這些傳統的香港娛樂公司受到巨大衝擊,很多中小型影視公司紛紛倒閉,或者尋找機會轉型,那麼這4家「巨無霸」面臨考驗,如今處於什麼樣的境地呢?且聽編者一一道來。

1、嘉禾娛樂實業有限公司

1970年,鄒文懷、何冠昌與梁風共同創立了嘉禾實業有限公司。次年,有幸籤到了功夫巨星李小龍,他在嘉禾拍攝四部半電影,讓嘉禾在香港電影圈迅速站穩了腳跟。

李小龍英年早逝,成龍、洪金寶頂上,嘉禾的藝人似乎從未出現過斷層,作品輸出持續、穩定、強勢,這也讓嘉禾迅速成為最大的影視公司之一。

《唐山大兄》、《精武門》、《奇門遁甲》、《A計劃》、《跛豪》、《黃飛鴻》、《阮玲玉》、《甜蜜蜜》、《紅番區》等等,三十年間,佳作不斷。

2000年後,隨著大趨勢的下滑,嘉禾也在走下坡路。2001年,拍完《特務迷城》成龍離開,嘉禾失去了當家明星,開始轉向電影融資與發行板塊。自2003年後就再無新作,2007年老闆鄒文懷決意退隱,嘉禾公司被橙天娛樂集團收購,如今主營影城業務,不再拍電影。

2、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早在1958年,邵逸夫與邵仁枚一起成立了邵氏電影公司,邵逸夫擔任總裁,旗下有四大導演,分別是李翰祥、胡金銓、張徹、楚原,還有金牌武術指導劉家良,累計出品約760部優秀作品,在很長時間裡,邵氏一直是香港娛樂行業的標杆,有「邵氏出品、必屬精品」的說法。

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這20年是邵氏公司的鼎盛時期,1970年李小龍轉投嘉禾電影,邵氏公司盛極而衰,薪酬制度不合理,導致大量電影人流失,1987年宣布停拍電影。

對於邵氏影響最大的,不是李小龍的離開,而是鄒文懷的出走,他是邵氏管理層的中流砥柱,面對「無錢削權」的待遇,他離開後創建了嘉禾,自此開始與邵氏爭雄。

2003年,天映娛樂公司以4億港元收購了邵氏760部電影版權,然後花費2億港元進行修復,從而讓我們有機會看到邵氏老片,從這點來看天映功德無量。

3、星輝海外有限公司

1996年,周星馳成立了星輝海外有限公司,旗下的作品雖然不多,但基本都是星爺親自導演、主演與監製的,《食神》、《喜劇之王》、《少林足球》、《功夫》、《長江7號》、《西遊·降魔篇》、《長江7號:超萌特攻隊》、《美人魚》、《西遊·伏妖篇》、《新喜劇之王》,未來還有《美人魚2》、《太極》上映,發展狀況良好。

4、永盛電影公司

1987年,向華強與向華勝成立永盛電影公司,旗下拍攝的《鹿鼎記》系列、《逃學威龍》系列、《賭神》系列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2014年,向華勝因病去世,其胞弟向華強獨自運營。不過,永盛依然是很活躍的電影公司,向華強一家人也很高調,經常登上娛樂版塊的頭條。

2018年,永盛電影公司將旗下所有IP授權給一家新影視公司,未來應該會有不少新作品問世,依然是一家執著於拍電影的公司。

如今嘉禾被賣掉,邵氏也停產了,香港電影中的四大龍頭,只剩下兩家依然在掙扎,不禁令人唏噓感慨,一個黃金時代就這樣結束了。

相關焦點

  • 嘉禾被賣,邵氏停產,香港曾輝煌的四家電影公司,今飄零隻剩兩家
    2000年後,隨著大趨勢的下滑,嘉禾也在走下坡路。2001年,拍完《特務迷城》成龍離開,嘉禾失去了當家明星,開始轉向電影融資與發行板塊。自2003年後就再無新作,2007年老闆鄒文懷決意退隱,嘉禾公司被橙天娛樂集團收購,如今主營影城業務,不再拍電影。
  • 邵氏VS嘉禾,邵逸夫與鄒文懷不為人知的爭霸往事
    在香港,有兩個電影公司對香港電影乃至整個華語電影的發展、崛起壯大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邵氏和嘉禾。這兩個電影片頭LOGO,就算沒見過第一個,也必對第二個有印象。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邵逸夫的邵氏公司以大製片廠制度,使香港電影「起飛」。
  • 邵氏沉浮錄:獨霸香港市場二十年的邵氏為什麼突然間落寞了?
    當時的香港屬於英屬殖民地,無論是經濟和文化都受到外來的幹涉,加上本土文化的融合, 香港電影市場有著足夠的發展空間。邵氏更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因為有著新加坡邵氏機構和香港的南洋影片公司,兩地同時拍片,成本低,效率高,所以南洋影片公司全力發展。
  • 邵氏,一個經典的時代遠去
    邵邨人被弟弟逼宮,不甘認慫,儘管讓出了製片權,卻在邵逸夫大刀闊斧進行建設時從中作祟,他先將舊邵氏片場賣掉,之後收購的新華戲院不放映邵氏電影,而給西片做首映。直到1961年,邵邨人才正式退出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家族企業一分為二。在邵氏公司盛衰沉浮的風雨歷程中,權力的鬥爭貫穿始終,江湖中的恩怨情仇也成為香港影視圈一個聊不完的話題。
  • 香港八大傳奇電影公司 你知道幾個?
    香港八大傳奇電影公司 你知道幾個?在八九十年代香港曾是全球僅次於好萊塢的電影出口地之一,被譽為東方好萊塢的香港電影在香港有著不小的分量,下面的八家電影公司的電影曾陪伴我們經過無數個日日夜夜,接下來就給大家逐一介紹,快來看看吧!
  • 香港十大傳奇電影公司,你認識幾個,全都認識的是資深港片迷
    香港電影有著近百年的歷史,從最初的默片時代到30年代的有聲電影,經歷了「邵氏出品,必屬佳品」稱霸香江,也迎來了嘉禾、寰亞、新藝城等新派電影公司的共分天下,自此香港電影開啟了黃金時代的大門,通過電影的記錄見證了香港的不幸與輝煌,也映射了時代的變換和革新。
  • 邵氏兄弟內耗,逼出嘉禾另立山頭,成龍與許氏兄弟就這麼火起來的
    但《邪鬥邪》啟用了邵氏金牌編劇司徒安,拍出了後現代周星馳版的爆笑喜劇,其中緣由,是有內幕可以挖掘的。這一切要從邵氏打工仔大佬鄒文懷另立門戶說起。邵氏的全名是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邵氏製片廠。而邵氏家族企業是個更大的存在,在二戰前就在南洋地區有龐大產業,戰前邵氏當家人邵醉翁有祖訓,也是各種華人家族企業的通病,那就是要用自家人。邵醉翁退休之後,二哥邵邨人即位,當時已經羽翼豐滿的邵逸夫聯合三哥邵仁枚逼宮,逼著邵邨人出局,這才有了邵氏兄弟(香港)。1957年,才華橫溢的鄒文懷進入邵氏。
  • 捲土重來的邵氏兄弟 是虛張聲勢還是重振雄風?
    邵氏兄弟(香港)電影公司(Shaw Brothers)創立於1958年,其在電影上取得的成就,對香港人和香港整個電影行業產生的影響之大已無須贅述。1971年,邵氏兄弟隨著香港股市熱潮宣布上市,成為了港交所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鼎盛時期其股價曾一路探至35港元。
  • 香港電影:「東方好萊塢」的榮枯記憶
    金融海嘯的巨浪先是掀翻了泰國、新加坡、韓國等地的巨大市場,旋即又對香港電影業的資金鍊條形成巨大的壓力  所幸,歷史的車輪不會永遠為恐懼所束縛。面對邵氏電影捲土重來,自身影院租金日益增長的局面,嘉禾公司先是在上海成立了「上海嘉禾」公司,隨即又在2002年,首次以外資參股公司的身份從中國電影集團取得美國片《浩劫驚魂》的播映權。
  • 《掃毒2》背後的寰宇沉浮 老牌香港電影公司何去何從
    7月8日,電影《掃毒2》已上映7天時間,截至北京商報記者發稿,《掃毒2》已取得6.75億元票房。這一數字再現港片高光時刻的同時,也讓《掃毒2》 背後的出品公司寰宇娛樂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寰宇娛樂」)再度進入人們的視線之中。近年來,在港片式微的形勢之下,寰宇娛樂這家老牌香港電影公司也備受考驗,甚至早在2016年起,寰宇娛樂就開始出現了大面積業績虧損。在內地電影市場崛起,港片日近黃昏的今天,寰宇娛樂能否借《掃毒2》逆襲?老牌香港電影公司該何去何從?
  • 20世紀邵氏電影的崛起—邵逸夫與他的電影帝國!
    邵氏電影在上個世紀的香港影壇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行業霸主!在競爭激烈的電影行業呼風喚雨,無可匹敵。其創作了許多類型的電影都很暢銷,影響了一代,甚至幾代人!那麼,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是如何成長起來的呢?他斥巨資收購中小院線,加入競爭,在經營策略上,與邵氏兄弟的規模化運營不同,他走少而優路線。從歐美引進寬屏銀幕、新式放映機、高級音響、空調設備和高級座椅,著力打造技術先進、設備完善、環境優越的現代化影院,讓電影變成一種「高尚的娛樂」。雙發你來我往,互不相讓,但各施所長,並未陷入惡性競爭。50年代,陸雲濤決定涉足香港的電影生產行業,這讓雙發的競爭從新加坡延伸到了香港,並變得越來越激烈。
  • 1976-1980香港電影票房大PK 成龍助嘉禾一雪前恥
    1976邵氏兄弟:3035萬產量:37最高:乾隆皇奇遇記:175萬嘉禾電影:1915萬產量:13最高:半斤八兩:853萬協利電影:598萬產量:10最高:大毒後:117萬繽繽電影:387萬產量:01最高:跳灰:387萬鳳鳴影業:167
  • 記憶香港:他不是香港最富有的人,但向來是最受尊敬的企業家之一
    抗戰勝利後,邵氏電影重新出發,邵逸夫在新加坡重建「邵氏兄弟」,二哥邵仁棣回香港創建「邵氏父子」。新加坡的業務發展很順利,但香港市場步履維艱。當時香港已經有「電懋」和「長城」兩大電影公司,「邵氏父子」只能夾縫求生。邵仁棣寫信向兄弟們求援,表示自己已無心戀戰,希望有人來執掌大局。於是,1957年,邵逸夫來到香港,並於次年在邵氏父子的基礎上成立邵氏兄弟影視公司。
  • 揭秘兩代邵氏影城 宿舍鬧鬼明星拍片足不出戶
    而當時香港最大的電影公司、由陸運濤掌舵的「國泰機構」旗下的「國際影片發行公司」和李祖永的「永華片場」已合併為「電影懋業公司」,並引入當時先進的彩色電影攝製技術拍片及借鑑西方資本主義模式進行片廠管理,風頭一時無兩。於是,邵逸夫計劃籌建邵氏影城。
  • 香港十大電影公司之嘉禾電影 李小龍成龍洪金寶成名於此
    【嘉禾電影】嘉禾公司於1970年由鄒文懷、何冠昌和梁風共同創建而成,並於1994 年成為香港的上市公司,是香港電影盛世時期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發行公司之一,一手栽培出李小龍、成龍、張曼玉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電影巨星,製作超過600部電影。
  • 「香港電影傳奇」邵逸夫「三擒三縱」李翰祥
    你也許不知道李翰祥,但你一定看過他拍的舊版《金瓶梅》、《梁祝》,作為邵氏四大導演之一,邵逸夫「三擒三縱」李翰祥的故事,被後世傳為佳話。李導原是遼寧人,因為學過西洋畫,港漂後先是在永華公司當美工,1954年升任導演,拍攝了處女作《雪裡紅》。李翰祥初次執導就引起邵氏的注意,並加入邵氏。當時的邵氏還是邵氏父子公司,直到1958年才改組為邵氏兄弟,邵逸夫當上老闆後重用李翰祥,拍攝了《貂蟬》。
  • 文化客廳|香港電影和內地電影間有著何種發展脈絡?
    但實際上,1953年香港就已經有了3D電影,這部電影就是香港製片家趙樹燊的「大觀」公司出品的《玉女情仇》。後來,邵氏父子公司又出了尤敏主演的《黑手套》——這部電影借鑑了好萊塢電影的某些手法。《玉女情仇》海報此外,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之後,有大量電影參與電影節的評獎,那時就還出現了東南亞電影節。在電影領域的合拍以及區域合作,也是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現的。
  • 逝世50周年紀念:最美的邵氏女星,演遍四大美人,美得不可方物
    1952年中學畢業的樂蒂考入長城電影製片公司,公司經理袁仰安取她的小名「六弟」諧音成為藝名「樂蒂」,指派李次玉作為她的導師,首六個月為實習期,同期新人還有陳思思、李嬙、張冰茜等,但僅兩個月樂蒂已接拍首部作品《絕代佳人》,擔任夏夢與石慧的副車。五年之後,樂蒂在《捉鬼記》擔任女主角。
  • 那些年被黑社會操控的香港影視圈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那時候,邵逸夫得力幹將鄒文懷帶著幾位心腹另立山頭,創辦了嘉禾電影公司。  於是鄒文懷用7500美金的片酬,籤下李小龍兩部電影。一部是《唐山大兄》,一部是《精武門》,前者打破了香港電影票房紀錄,後者打破了亞洲電影票房紀錄。  邵逸夫哭暈在廁所,鄒文懷和他的嘉禾公司就是因為李小龍,才開始有和邵氏兄弟抗衡的資本的。
  • 三次合作李小龍,被嘉禾拋棄,後成洪家班配角,最終息影消失影壇
    田俊早年經歷田俊是香港70年代著名的動作明星。他從小喜歡武術,所以就學習了詠春,也正是他學習了詠春,所以後來才和李小龍有了不解之緣。後來的他進入了邵氏公司,做一名龍虎武師和跑龍套的演員,從而進入了電影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