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電影在上個世紀的香港影壇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行業霸主!在競爭激烈的電影行業呼風喚雨,無可匹敵。其創作了許多類型的電影都很暢銷,影響了一代,甚至幾代人!那麼,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是如何成長起來的呢?
時間回到1957年,當邵逸夫從新加坡來到香港接管「邵氏父子」公司的時候,他清醒地知道在競爭激烈的香港市場一定會迎來一場慘烈的廝殺,這其中最具威脅的就是陸雲濤。
邵逸夫和陸雲濤是老對手了,他們之前在新加坡就開展過一場院線爭奪戰。1926年,邵逸夫和邵仁枚就來到新加坡開闢院線市場,那時候條件艱苦,他們別出心裁地推出流動放映車,在新加坡各地巡迴放映電影,以此為起點開闢發行空間,逐漸從鄉村蔓延至城市。後來在新加坡巨富王竟成、黃文達等人的扶持下,逐漸建立了屬於自己的院線。1930年,邵仁枚、邵逸夫在新加坡創辦「邵氏兄弟公司」,僅僅一年後,旗下戲院便擴張至百餘家,發展勢頭迅猛。
陸雲濤跟邵氏兄弟不同,他是個富二代,父親陸佑經過多年打拼,成了南洋有名的「錫礦大王」和「橡膠大王」。他一生下來就無需操心生計問題,還可以到英國劍橋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和藝術薰陶。在濃厚的熱愛和理想推動下,走上了電影這條路。1940年,25歲的陸運濤返回新加坡開始創業,此時邵氏兄弟的院線已經有相當的規模了。他斥巨資收購中小院線,加入競爭,在經營策略上,與邵氏兄弟的規模化運營不同,他走少而優路線。從歐美引進寬屏銀幕、新式放映機、高級音響、空調設備和高級座椅,著力打造技術先進、設備完善、環境優越的現代化影院,讓電影變成一種「高尚的娛樂」。雙發你來我往,互不相讓,但各施所長,並未陷入惡性競爭。
50年代,陸雲濤決定涉足香港的電影生產行業,這讓雙發的競爭從新加坡延伸到了香港,並變得越來越激烈。
1956年,也就是邵逸夫返回香港的前一年,陸雲濤的 「國際電影懋業」公司在香港成立。他堅持以「劇本為中心」的原則,將編劇的地位置於導演和演員之上,張愛玲就是其中的編劇之一。由於他的電影投資巨大,製作精良,又帶有顯著的西洋特色,所以對當時的香港電影行業衝擊很大,這其中就有一個叫「邵氏父子」的公司。
邵氏父子公司是邵逸夫的二哥邵邨人創辦的。起初,他在上海經營天一電影公司,採取明星策略,以工業化方式批量生產電影,平均每50天即可推出一部新片。後來抗日戰爭爆發,上海受到衝擊,邵邨人來到香港創辦了邵氏父子公司。電懋成立後,「邵氏父子」受到其猛烈衝擊而舉步維艱。由於邵逸夫在新加坡院線上映的電影大都來自邵氏父子,迫不得已,只能暫時放下新加坡的生意,前來接管邵氏父子電影公司。1957年,邵逸夫回到香港,第二年創建邵氏兄弟有限公司,自任總裁,接管了「邵氏父子」旗下製片業務。此時的香港電影行業,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一開始,陸雲濤在香港電影行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斬獲多項大獎。但對於藝術的追求和熱愛卻壓過了他作為商人的野心。他開始花巨資拍發行文藝片,這給立足未穩的邵氏兄弟提供了巨大的機會。邵逸夫是個純粹的商人,奉行「觀眾至上」的理念,極力迎合大眾的心理和消費需求。驚覺對方實力的陸雲濤雖然在內容是,質量上和投資力度上大做文章,但始終沒有擺脫陽春白雪的路線。邵氏兄弟逐漸開始佔據上風。
除了在電影質量上的比拼,在其他方面兩個人也是打的不可開交。1959年,「邵氏兄弟」黃梅調影片《江山美人》出盡風頭。演員林黛、導演李翰祥因而聲譽鵲起,陸雲濤便花費大價錢挖走了林黛。這引發的雙方的「挖角(jue)大戰」。後來又開始了同質化競爭。起初,電懋想要拍一部《紅樓夢》題材的電影,題材披露後,邵氏兄弟利用其生產速度快的優勢,搶先上映,這讓電懋措手不及。後來在拍攝《梁山伯與祝英臺》時,電懋又犯了同樣的錯誤。
在邵氏兄弟的步步緊逼下,陸雲濤使出了殺手鐧。將邵逸夫最倚重的導演李翰祥勸走,並支持他在臺灣創辦國聯電影。 「邵氏兄弟」雙線作戰,難免顧此失彼。其實,在激烈的惡性競爭中,雙方都沒有佔到便宜,於是決定握手言和。雙方「約法兩章」:一、不拉對方公司的編劇、導演、演員或其他重要職員;二、不再鬧「雙胞案」,每一月或二月,雙方製片部門的負責人以茶敘方式會面交換意見。
1964年陸運濤的意外身亡,李翰祥獨木難支,再次回歸邵氏,一笑泯恩仇。1965年起,「邵氏兄弟」逐步拋棄不合時宜的黃梅調路數,改走古裝武俠的製片路線,引領香港影業完成革新。後來,電懋放棄製片業務,邵氏兄弟開始獨霸香港電影行業。邵逸夫與他的電影王國就此誕生了!但誰又能想到,隨後一個人的出走,改變了這種現狀,又在香港電影行業掀起了一場血雨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