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邵氏電影的崛起—邵逸夫與他的電影帝國!

2021-01-09 拾慧菌

邵氏電影在上個世紀的香港影壇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行業霸主!在競爭激烈的電影行業呼風喚雨,無可匹敵。其創作了許多類型的電影都很暢銷,影響了一代,甚至幾代人!那麼,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是如何成長起來的呢?

時間回到1957年,當邵逸夫從新加坡來到香港接管「邵氏父子」公司的時候,他清醒地知道在競爭激烈的香港市場一定會迎來一場慘烈的廝殺,這其中最具威脅的就是陸雲濤。

邵逸夫和陸雲濤是老對手了,他們之前在新加坡就開展過一場院線爭奪戰。1926年,邵逸夫和邵仁枚就來到新加坡開闢院線市場,那時候條件艱苦,他們別出心裁地推出流動放映車,在新加坡各地巡迴放映電影,以此為起點開闢發行空間,逐漸從鄉村蔓延至城市。後來在新加坡巨富王竟成、黃文達等人的扶持下,逐漸建立了屬於自己的院線。1930年,邵仁枚、邵逸夫在新加坡創辦「邵氏兄弟公司」,僅僅一年後,旗下戲院便擴張至百餘家,發展勢頭迅猛。

陸雲濤跟邵氏兄弟不同,他是個富二代,父親陸佑經過多年打拼,成了南洋有名的「錫礦大王」和「橡膠大王」。他一生下來就無需操心生計問題,還可以到英國劍橋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和藝術薰陶。在濃厚的熱愛和理想推動下,走上了電影這條路。1940年,25歲的陸運濤返回新加坡開始創業,此時邵氏兄弟的院線已經有相當的規模了。他斥巨資收購中小院線,加入競爭,在經營策略上,與邵氏兄弟的規模化運營不同,他走少而優路線。從歐美引進寬屏銀幕、新式放映機、高級音響、空調設備和高級座椅,著力打造技術先進、設備完善、環境優越的現代化影院,讓電影變成一種「高尚的娛樂」。雙發你來我往,互不相讓,但各施所長,並未陷入惡性競爭。

50年代,陸雲濤決定涉足香港的電影生產行業,這讓雙發的競爭從新加坡延伸到了香港,並變得越來越激烈。

1956年,也就是邵逸夫返回香港的前一年,陸雲濤的 「國際電影懋業」公司在香港成立。他堅持以「劇本為中心」的原則,將編劇的地位置於導演和演員之上,張愛玲就是其中的編劇之一。由於他的電影投資巨大,製作精良,又帶有顯著的西洋特色,所以對當時的香港電影行業衝擊很大,這其中就有一個叫「邵氏父子」的公司。

邵氏父子公司是邵逸夫的二哥邵邨人創辦的。起初,他在上海經營天一電影公司,採取明星策略,以工業化方式批量生產電影,平均每50天即可推出一部新片。後來抗日戰爭爆發,上海受到衝擊,邵邨人來到香港創辦了邵氏父子公司。電懋成立後,「邵氏父子」受到其猛烈衝擊而舉步維艱。由於邵逸夫在新加坡院線上映的電影大都來自邵氏父子,迫不得已,只能暫時放下新加坡的生意,前來接管邵氏父子電影公司。1957年,邵逸夫回到香港,第二年創建邵氏兄弟有限公司,自任總裁,接管了「邵氏父子」旗下製片業務。此時的香港電影行業,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一開始,陸雲濤在香港電影行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斬獲多項大獎。但對於藝術的追求和熱愛卻壓過了他作為商人的野心。他開始花巨資拍發行文藝片,這給立足未穩的邵氏兄弟提供了巨大的機會。邵逸夫是個純粹的商人,奉行「觀眾至上」的理念,極力迎合大眾的心理和消費需求。驚覺對方實力的陸雲濤雖然在內容是,質量上和投資力度上大做文章,但始終沒有擺脫陽春白雪的路線。邵氏兄弟逐漸開始佔據上風。

除了在電影質量上的比拼,在其他方面兩個人也是打的不可開交。1959年,「邵氏兄弟」黃梅調影片《江山美人》出盡風頭。演員林黛、導演李翰祥因而聲譽鵲起,陸雲濤便花費大價錢挖走了林黛。這引發的雙方的「挖角(jue)大戰」。後來又開始了同質化競爭。起初,電懋想要拍一部《紅樓夢》題材的電影,題材披露後,邵氏兄弟利用其生產速度快的優勢,搶先上映,這讓電懋措手不及。後來在拍攝《梁山伯與祝英臺》時,電懋又犯了同樣的錯誤。

在邵氏兄弟的步步緊逼下,陸雲濤使出了殺手鐧。將邵逸夫最倚重的導演李翰祥勸走,並支持他在臺灣創辦國聯電影。 「邵氏兄弟」雙線作戰,難免顧此失彼。其實,在激烈的惡性競爭中,雙方都沒有佔到便宜,於是決定握手言和。雙方「約法兩章」:一、不拉對方公司的編劇、導演、演員或其他重要職員;二、不再鬧「雙胞案」,每一月或二月,雙方製片部門的負責人以茶敘方式會面交換意見。

1964年陸運濤的意外身亡,李翰祥獨木難支,再次回歸邵氏,一笑泯恩仇。1965年起,「邵氏兄弟」逐步拋棄不合時宜的黃梅調路數,改走古裝武俠的製片路線,引領香港影業完成革新。後來,電懋放棄製片業務,邵氏兄弟開始獨霸香港電影行業。邵逸夫與他的電影王國就此誕生了!但誰又能想到,隨後一個人的出走,改變了這種現狀,又在香港電影行業掀起了一場血雨腥風。

相關焦點

  • 邵氏VS嘉禾,邵逸夫與鄒文懷不為人知的爭霸往事
    在香港,有兩個電影公司對香港電影乃至整個華語電影的發展、崛起壯大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邵氏和嘉禾。這兩個電影片頭LOGO,就算沒見過第一個,也必對第二個有印象。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邵逸夫的邵氏公司以大製片廠制度,使香港電影「起飛」。
  • 文化輿情第065期 邵逸夫辭世 邵氏精神何去何從-文化產業頻道-中國...
    六叔在香港,名叫邵逸夫。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總監卓伯棠表示,邵逸夫成立的邵氏電影公司,曾經每年出產數十部電影,對行業的貢獻好大,而且電影都以中國文化為主題,能夠給一些在當時未能返回內地的海外華人觀眾一種心靈上的滿足。
  • 「香港電影傳奇」邵逸夫「三擒三縱」李翰祥
    你也許不知道李翰祥,但你一定看過他拍的舊版《金瓶梅》、《梁祝》,作為邵氏四大導演之一,邵逸夫「三擒三縱」李翰祥的故事,被後世傳為佳話。李翰祥初次執導就引起邵氏的注意,並加入邵氏。當時的邵氏還是邵氏父子公司,直到1958年才改組為邵氏兄弟,邵逸夫當上老闆後重用李翰祥,拍攝了《貂蟬》。《貂蟬》的大獲成功,讓李翰祥開啟了「四大古典美人」宇宙,全都是他擅長的黃梅調影片,女主也是集結了當時最紅的林黛、李麗華等人。
  • 她用45年熬死邵逸夫原配且趕走其子女,最終成功上位坐擁百億影視帝國
    11月22日,邵逸夫的妻子,邵氏影視帝國的第一夫人方逸華去世了,享年83歲。方逸華去世後,關於她的文章不少,內容基本上都是以下三種。1,方逸華,邵逸夫影視帝國的幕後英雄;在這些花團錦簇的讚美中,方逸華被神話成了邵氏帝國的第一功臣,說的好像是她一手締造了香港影視業傳奇一樣。
  • 邵氏沉浮錄:獨霸香港市場二十年的邵氏為什麼突然間落寞了?
    邵氏兄弟是浙江寧波人,父親邵玉軒是上海20世紀初比較有名的顏料商,而且在工商界頗為活躍。有意思的是邵氏六兄妹沒有一人繼承父業,邵氏一門四傑更是全部踏足娛樂圈。除了第四,第五姊妹,邵氏大哥仁傑,二哥仁櫪,三哥仁枚,六弟仁楞,都進入了電影行業。
  • 特別策劃|大亨小事:邵逸夫的20段軼聞掌故
    二三十年代,邵家在上海的電影公司受到排擠,邵逸夫不到20歲就開始闖蕩南洋。那時候他從卑微的電影放映員做起,把放映機、銀幕等裝上一個流動放映車上,然後走村串鎮,在吉隆坡、怡保、馬六甲、檳城的鄉村市鎮奔走,這樣的畫面有一種中國八九十年代農村露天電影的即視感。靠著一部破舊的放映機,邵氏建立起東南亞的發行網,逐漸在海外紮根。
  • 嘉禾被收購,邵氏已停產,香港四大電影公司,只剩下兩家風雨飄搖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正是香港娛樂行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各種影視公司如同雨後春筍誕生,想在娛樂這塊兒大蛋糕上切上一刀,其中聲名最為顯赫的主要有4家,分別是嘉禾、邵氏、星輝與永盛,很多朋友應該都看過這些公司拍過的影視劇。
  • 邵逸夫與髮妻相伴50年,卻愛與美女出行,自我評價:風流但不下流
    而帶來這些成功的背後,就是娛樂圈的大佬級人物邵逸夫。作為香港的一代傳奇,他不僅捧紅了上百位女星,更是肆意的流連在各種各樣美女身邊,自詡風流的他,實際才有兩位老婆。邵氏公司的崛起邵逸夫出生於1907年的上海。家裡兄弟姐妹眾多,而他因為排名第六,所以後來人們總是喜歡叫他六叔或者六老闆。家在上海的邵氏家族有一棟老房子和一間名為"笑舞臺"的劇院。
  • 邵氏,一個經典的時代遠去
    雷厲風行的邵逸夫來到香港的第二年,便成立了邵氏兄弟電影公司,隨後大興土木、揮金如土,展現過人的創業氣魄。他斥巨資在清水灣買下一塊6萬多平方米的地皮,開山填海建影城,並從美國重金購買器材。他一手打造的邵氏影城,全盛時期員工超過一千三百人,被外國媒體譽為「東方好萊塢」。邵邨人的保守主義很快被邵逸夫和三哥邵仁枚摒棄。
  • 名人風採:六叔邵逸夫
    早年邵逸夫在美國人開辦的「上海青年會英文中學」念書時,就已經加入長兄邵仁傑在上海成立的天一影片公司,助兄長開拓外埠電影發行。畢業後他放棄升學,全身投入電影製作。早年曾做過攝影師,通曉電影技術。18歲時他已經成為攝影師。天一影片公司在創業初期發展迅速,但是所拍影片多粗製濫造、並含有封建迷信色彩,被當時部分媒體批評。
  • 解密邵氏慈善基金系:三位一體的運作模式
    1月7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專訪時,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邵氏基金人士表示,其中大部分都投向了內地的教育事業。捐贈原則:內地+教育曾經跟隨著邵逸夫一起,見證了香港電影從上世紀50年代起飛到80年代中的繁華,打造了無數明星的清水灣道220號這片土地,曾是邵氏影城的所在地,如今這裡已經從香港著名的夢工廠變為邵氏集團旗下100多間公司的「大本營」。
  • 傳奇大亨中顧延枚的人物原型是邵逸夫嗎?邵逸夫是誰?
    從顧延枚身上,我們能看到邵逸夫的創業經過,看著他是如何一步步打造自己的「影視帝國」的。邵逸夫原名邵仁楞,1907年出生,家中兄弟姐妹一共八人,他排行第六,人稱「邵老六」、「六叔」。念中學的時候,邵逸夫就經常參加大哥邵仁傑在1924年成立的天一影片公司的活動,幫助大哥打理公司,開拓外埠發行。
  • 嘉禾被賣,邵氏停產,香港曾輝煌的四家電影公司,今飄零隻剩兩家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正是香港娛樂行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各種影視公司如同雨後春筍誕生,想在娛樂這塊兒大蛋糕上切上一刀,其中聲名最為顯赫的主要有4家,分別是嘉禾、邵氏、星輝與永盛,很多朋友應該都看過這些公司拍過的影視劇。
  • 香港娛樂教父邵逸夫傳奇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娛樂業的天下無疑是邵逸夫的天下。而此前的香港,電影業雖有發展,但基本上還是百花齊放的狀態,邵逸夫看準了這個空檔,一腳踏入,踏出了一個輝煌的邵氏影業。邵逸夫原名邵仁楞,生於1907年,出生地是上海,原籍為寧波鎮海。很多人以為邵逸夫是來自新加坡的華僑富商,實際上,他的人生歷程,是先在國內,然後到新加坡,再到香港的。
  • 邵逸夫的一生:每個橫切面都刻滿了傳奇(圖)
    兩年後,他的三哥邵山客又將天一公司的電影打進新加坡。  勤奮認真,每天至少看一部電影  邵逸夫中學畢業後,於1926年追隨兄長赴新加坡開拓南洋電影市場,開始涉足電影業。他由職位最卑微的電影放映員做起。由於當時邵氏剛起步,並沒有自己的電影發行網絡,他只能自己挑著裝影片和器材的擔子跑遍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每個角落,到有華人聚集的地方放映。
  • 神岡空難事件:國泰多位高管遇難,邵氏影業從此一家獨霸!
    邵氏電影公司號稱「東方好萊塢」,自成立以來,已經產出超過1000部影片,贏得了「邵氏出品,必屬佳片」這個口碑,一度稱霸香港影業。不過,邵氏公司並非沒有對手,50年代崛起的電懋公司,就曾與它「兩強並立」,讓邵逸夫十分頭疼。
  • 記憶香港:他不是香港最富有的人,但向來是最受尊敬的企業家之一
    20歲的邵逸夫帶著無聲放映機和天一的影片去到窮鄉僻壤,向鄉民們推銷電影。他住鄉村的小店,有時露宿野外,當時放電影需要人力手搖,一場電影下來,邵逸夫累到胳臂都抬不起來。2年後,六合從內部瓦解,圍剿戰以邵氏兄弟取勝告終。收復國內失地的同時,他們也在南洋站穩了腳跟,開始兩地發展。幾年後,邵氏兄弟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國家已經擁有超過100家電影院和9家遊樂場,建立了完整的娛樂產業鏈條。
  • 邵逸夫先生的高尚愛國精神!
    我們一起來聊聊香港的一位愛國人士:邵逸夫先生,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一:邵逸夫先生:基礎教育的慈善事業,科教興國!邵逸夫並非香港最有錢的人,但卻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數的大慈善家,他在香港的影響力源自於他的影視王國,而他在內地的口碑則主要是因為他的慈善捐贈。
  • 看邵逸夫的百億遺產分配,「男人最後還是更看重血脈傳承」
    邵逸夫,原名邵仁楞,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主席,上海「天一」公司創始人之一,邵氏電影公司創辦人之一,香港著名的電影製作者。 原配:黃美珍,首任妻子。1926年六叔跟其三哥到新加坡打理電影業務,在當地的華英戲院門外邂逅黃美珍,並對她一見鍾情。
  • 邵氏兄弟電影目錄(1952-2003)
    DIRECTUBE導筒1925年,邵仁枚在新加坡成立邵氏機構,後來邵逸夫加入參與經營多間戲院及電影發行。同年,邵氏三兄弟長子邵醉翁、次子邵邨人、三子邵仁枚在上海創辦天一影片公司,建立了電影發行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