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禾被賣,邵氏停產,香港曾輝煌的四家電影公司,今飄零隻剩兩家

2020-12-22 騰訊網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正是香港娛樂行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各種影視公司如同雨後春筍誕生,想在娛樂這塊兒大蛋糕上切上一刀,其中聲名最為顯赫的主要有4家,分別是嘉禾、邵氏、星輝與永盛,很多朋友應該都看過這些公司拍過的影視劇。2000年之後,受到美國好萊塢電影的衝擊,還有內地影視行業的迅猛發展,這些傳統的香港娛樂公司受到巨大衝擊,很多中小型影視公司紛紛倒閉,或者尋找機會轉型,那麼這4家「巨無霸」面臨考驗,如今處於什麼樣的境地呢?且聽編者一一道來。

嘉禾娛樂實業有限公司

1970年,鄒文懷、何冠昌與梁風共同創立了嘉禾實業有限公司。次年,有幸籤到了功夫巨星李小龍,他在嘉禾拍攝四部半電影,讓嘉禾在香港電影圈迅速站穩了腳跟。李小龍英年早逝,成龍、洪金寶頂上,嘉禾的藝人似乎從未出現過斷層,作品輸出持續、穩定、強勢,這也讓嘉禾迅速成為最大的影視公司之一。《唐山大兄》、《精武門》、《奇門遁甲》、《A計劃》、《跛豪》、《黃飛鴻》、《阮玲玉》、《甜蜜蜜》、《紅番區》等等,三十年間,佳作不斷。2000年後,隨著大趨勢的下滑,嘉禾也在走下坡路。2001年,拍完《特務迷城》成龍離開,嘉禾失去了當家明星,開始轉向電影融資與發行板塊。自2003年後就再無新作,2007年老闆鄒文懷決意退隱,嘉禾公司被橙天娛樂集團收購,如今主營影城業務,不再拍電影。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1958年,邵逸夫和邵仁枚共同成立邵氏電影公司,邵逸夫任總裁。其旗下曾經有李翰祥、胡金銓、張徹、楚原四大導演,又有金牌武指劉家良,曾拍出760部優秀電影。「邵氏出品、必屬精品」是每位影迷熟悉的口號。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也是邵氏最為鼎盛的時期。這期間推出了很多優質武打片、奇幻片,雖然大部分作品當下的年輕觀眾並未聽過,卻是那個年代最受歡迎的銀幕霸主。但「盛極必衰」似乎是永遠的真理。1970年,邵氏錯失了李小龍,這也成了一個象徵性的轉折點。沒過不久,邵氏又因公司薪酬制度極不合理而導致旗下電影人大量流失。連連損失下,邵氏也經受不住電影市場的衝擊,在1987年突然宣布不再拍攝電影,其旗下電影人也都轉投他處。其實如果我們站在上帝視角回看,鄒文懷的離開對邵氏影響極大。

他本是邵氏管理層的中流砥柱,從整體發展謀劃到藝人的挖掘堪稱不遺餘力,但卻遭遇「無錢削權」的待遇。1970年他終於選擇離開,創建了嘉禾,剛創業又撿到了邵氏不要的李小龍,自此和邵氏形成雙雄局面。在苦苦支撐到2003年之後,邵氏終於停產了。當時的80 90年代也是香港電影最輝煌的時候,這些老電影公司一手捧紅很多明星。很多的經典的香港老電影到現在也是無法被超越的。嘉禾公司於1970年由鄒文懷、何冠昌和梁風共同創建而成,並於1994 年成為香港的上市公司,是香港電影盛世時期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發行公司之一,一手栽培出李小龍、成龍、張曼玉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電影巨星。

邵氏,早在2011年底就結束了,最新的一部作品是和TVB聯合出品的《2012喜上加喜》,曾經的邵氏出品超過一千部電影,更是有邵氏四大導演:李翰祥,胡金銓,張徹和楚原。代表有大家熟知的《大醉俠》《十三太保》《七十二房客》《七小福》等等…… 德寶電影公司(D & B Films Co. Ltd.,1984年—1992年)是香港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一家重要的電影公司,1984年由洪金寶和岑建勳創立,後由潘迪生收購。1985年接手邵氏兄弟(香港)院線後,迅速壯大,和嘉禾、新藝城並列香港1980年代三大電影公司,1992年結業。兩大影視公司在那個年代可謂是龍爭虎鬥,都在影史上留下來太多的經典,在這個商業圈內嘉禾一直有著壓制其他的事態,而後在此之後一切源於丁佩在1981年重返邵氏,丁佩的前夫是向華強,眾所周知向華強的勢力非常大,每個製片公司都與其有往來,很多在當時小有名氣的電影圈內人士都敬畏,由此也慢慢的改變了當時香港影視公司的格局。

相關焦點

  • 嘉禾被收購,邵氏已停產,香港四大電影公司,只剩下兩家風雨飄搖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正是香港娛樂行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各種影視公司如同雨後春筍誕生,想在娛樂這塊兒大蛋糕上切上一刀,其中聲名最為顯赫的主要有4家,分別是嘉禾、邵氏、星輝與永盛,很多朋友應該都看過這些公司拍過的影視劇。
  • 邵氏VS嘉禾,邵逸夫與鄒文懷不為人知的爭霸往事
    在香港,有兩個電影公司對香港電影乃至整個華語電影的發展、崛起壯大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邵氏和嘉禾。這兩個電影片頭LOGO,就算沒見過第一個,也必對第二個有印象。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邵逸夫的邵氏公司以大製片廠制度,使香港電影「起飛」。
  • 邵氏沉浮錄:獨霸香港市場二十年的邵氏為什麼突然間落寞了?
    就這樣,早期的邵氏家族企業於1925年在上海成立,取名天一影片公司。「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公司成立之初,從劇本到攝影再到剪輯發行全是四兄弟親力親為,幹勁十足,試圖打造中國電影公司巨頭。中國最早的有聲片之一《歌場春色》都出自於天一影片公司。看到天一公司賺的盆滿缽滿,其他電影公司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對於中國電影史,天一影片公司的出現足以計入彪炳史冊。天一的成功,讓邵氏四兄弟有了更深遠的想法。
  • 香港八大傳奇電影公司 你知道幾個?
    香港八大傳奇電影公司 你知道幾個?在八九十年代香港曾是全球僅次於好萊塢的電影出口地之一,被譽為東方好萊塢的香港電影在香港有著不小的分量,下面的八家電影公司的電影曾陪伴我們經過無數個日日夜夜,接下來就給大家逐一介紹,快來看看吧!
  • 香港十大傳奇電影公司,你認識幾個,全都認識的是資深港片迷
    香港電影有著近百年的歷史,從最初的默片時代到30年代的有聲電影,經歷了「邵氏出品,必屬佳品」稱霸香江,也迎來了嘉禾、寰亞、新藝城等新派電影公司的共分天下,自此香港電影開啟了黃金時代的大門,通過電影的記錄見證了香港的不幸與輝煌,也映射了時代的變換和革新。
  • 邵氏,一個經典的時代遠去
    邵氏是家族企業,早在創立之初,公司章程上便寫著,主要股東只能是邵家的人。如此安排為日後鄒文懷出走邵氏,自立門戶埋下伏筆。3當時,邵氏的競爭對手國泰拍了不少叫好又叫座的佳作,讓邵氏有些著急。鄒文懷為邵逸夫出謀劃策,從國泰挖角,出兩倍片酬從對方手下請來了香港最紅的女星林黛。林黛,本名程月如,其父程思遠是桂系大佬,曾助李宗仁競選「副總統」。
  • 三次合作李小龍,被嘉禾拋棄,後成洪家班配角,最終息影消失影壇
    田俊早年經歷田俊是香港70年代著名的動作明星。他從小喜歡武術,所以就學習了詠春,也正是他學習了詠春,所以後來才和李小龍有了不解之緣。後來的他進入了邵氏公司,做一名龍虎武師和跑龍套的演員,從而進入了電影界。
  • 邵氏兄弟內耗,逼出嘉禾另立山頭,成龍與許氏兄弟就這麼火起來的
    但《邪鬥邪》啟用了邵氏金牌編劇司徒安,拍出了後現代周星馳版的爆笑喜劇,其中緣由,是有內幕可以挖掘的。這一切要從邵氏打工仔大佬鄒文懷另立門戶說起。邵氏的全名是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邵氏製片廠。而邵氏家族企業是個更大的存在,在二戰前就在南洋地區有龐大產業,戰前邵氏當家人邵醉翁有祖訓,也是各種華人家族企業的通病,那就是要用自家人。邵醉翁退休之後,二哥邵邨人即位,當時已經羽翼豐滿的邵逸夫聯合三哥邵仁枚逼宮,逼著邵邨人出局,這才有了邵氏兄弟(香港)。1957年,才華橫溢的鄒文懷進入邵氏。
  • 電影巨人殞落!謝謝您一直以來的陪伴
    兩人先後相承,維持了香港電影二十年的繁榮局面,兩人也被視為香港電影的泰山北鬥。在邵氏時期,周文懷最為成功的兩件事就是協助邵逸夫購買下清水灣大片空地建立起攝影棚(隨後何冠昌又建立投標拿下啟德機場的廢飛機庫而建立了四個攝影棚),以及挖來導演張徹。鄒文懷在邵氏公司雖然職位不算高,但權力只在邵逸夫一人之下,事無巨細,也幾乎都要通過鄒文懷。
  • 香港電影:「東方好萊塢」的榮枯記憶
    金融海嘯的巨浪先是掀翻了泰國、新加坡、韓國等地的巨大市場,旋即又對香港電影業的資金鍊條形成巨大的壓力  所幸,歷史的車輪不會永遠為恐懼所束縛。面對邵氏電影捲土重來,自身影院租金日益增長的局面,嘉禾公司先是在上海成立了「上海嘉禾」公司,隨即又在2002年,首次以外資參股公司的身份從中國電影集團取得美國片《浩劫驚魂》的播映權。
  • 揭秘兩代邵氏影城 宿舍鬧鬼明星拍片足不出戶
    (圖文/香港特別報導組)隨著1月7日香港一代影視大亨邵逸夫去世,關於他與他的邵氏種種輝煌也將成為一座歷史豐碑。邵逸夫的成功離不開他一手建立的邵氏電影王朝,而最能代表邵氏王朝的標誌,則要數兩代邵氏影城。跟隨網易娛樂的攝影鏡頭,看看千部經典港產電影佳作、大批巨星是如何從邵氏片場走出。
  • 香港往事:從寄宿廚房的吳宇森,到90年「群星綻放」的輝煌
    在那年代,無論是是古裝黃梅戲,還是民國鐵事,又或者是功夫電影,凡是能夠貼上「SB」標籤的,沒有一部不是大賣的。後人只談「邵氏四大兄弟」的周邊緋聞與商人本質,卻曾不談及邵氏四兄弟在電影的成就與影響。邵氏四兄弟:大哥邵醉翁是製片和導演,二哥邵囤人是編輯,三個是邵仁枚負責發行,而排行老六的邵逸夫是攝影師。
  • 《掃毒2》背後的寰宇沉浮 老牌香港電影公司何去何從
    這一數字再現港片高光時刻的同時,也讓《掃毒2》 背後的出品公司寰宇娛樂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寰宇娛樂」)再度進入人們的視線之中。近年來,在港片式微的形勢之下,寰宇娛樂這家老牌香港電影公司也備受考驗,甚至早在2016年起,寰宇娛樂就開始出現了大面積業績虧損。在內地電影市場崛起,港片日近黃昏的今天,寰宇娛樂能否借《掃毒2》逆襲?老牌香港電影公司該何去何從?
  • 1964-2017香港電影市場票房不完全雜談(一)
    1964年邵氏的強大對手,包括陸運濤在內的香港電懋全體高管飛機失事,導致事實上的香港電影市場邵氏的一家獨大。到了1970年,即將蛟龍出海的李小龍與邵氏談判未果,剛剛成立的嘉禾創始人鄒文懷卻慧眼獨具,將李小龍招致麾下,並於1971年推出李小龍在港的第一部電影《唐山大兄》。
  • 捲土重來的邵氏兄弟 是虛張聲勢還是重振雄風?
    邵氏兄弟(香港)電影公司(Shaw Brothers)創立於1958年,其在電影上取得的成就,對香港人和香港整個電影行業產生的影響之大已無須贅述。1971年,邵氏兄弟隨著香港股市熱潮宣布上市,成為了港交所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鼎盛時期其股價曾一路探至35港元。
  • 記憶香港:他不是香港最富有的人,但向來是最受尊敬的企業家之一
    1925年,大哥邵醉翁創辦了天一影片公司,擔任經理,其他幾個兄弟則分管會計、發行等。邵氏兄弟都很有能力,天一影片也迅速崛起,依靠古裝片闖下一片天地。但是,天一的發展侵蝕了傳統電影公司的利益,因此遭遇「嫉恨」。1927年,「明星」公司聯合其他5家電影公司成立了「六合影業」,意欲圍剿「天一」等後起之秀。
  • 香港經典電影臺詞大賞...
    香港電影歷經百年發展,20世紀上半葉的香港電影主要是銷往廣東等沿海省份,當時的影響力,也無法和上海製作的電影相提並論。從1950年代開始,不少上海電影工作者轉往香港發展,從而開始帶動香港電影製作的興起,這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邵逸夫。  1960~1970年代,東南亞經濟開始騰飛,這其中自然包括香港,經濟大環境的利好,從而帶動了香港娛樂產業的興旺。邵氏和電懋是當時香港倆家最大的電影公司,在電影市場的爭霸也讓影壇內外熱鬧非凡。電懋公司因為老闆陸運濤的飛機失事而遭遇重創,邵氏電影似乎要一統江湖。
  • 1976-1980香港電影票房大PK 成龍助嘉禾一雪前恥
    1976邵氏兄弟:3035萬產量:37最高:乾隆皇奇遇記:175萬嘉禾電影:1915萬產量:13最高:半斤八兩:853萬協利電影:598萬產量:10最高:大毒後:117萬繽繽電影:387萬產量:01最高:跳灰:387萬鳳鳴影業:167
  • 香港電影的那些年:王羽求出路,李小龍獨步江湖,雙周一成大混戰
    華語電影在世界範圍內有四大分支:香港電影、臺灣電影、大陸電影以及新加坡電影,而這其中發展最早、世界名氣最響亮的自然非香港電影莫屬。從1901年香港有了第一家電影院,再到21世紀《無間道》、《功夫》等作品相繼問世,輝煌了一個世紀的香港電影逐漸迎來衰敗。
  • 洪金寶的生猛江湖,一部電影讓香港電影業開不了工,他憑什麼
    洪金寶的爺爺洪濟,可以說是中國武打電影中最早的導演,曾製作了《黑衣怪人》《海上女俠》……等多部電影,據有關媒體報導洪濟還曾提攜過王晶的父親王天林,而王晶之後也做了導演,對洪金寶也相對敬重。洪金寶的奶奶是錢似鶯,從小習武,是最早一代的武打女星,雖然上了年紀,但曾經也和周潤發和林青霞有過合作,在電影《賭聖》中錢似鶯飾演在電梯中用木劍擊打周星馳的老婆婆。而洪金寶的爺爺來到香港後成立了「華南影片」公司,專門拍武打片,捧紅了不少人,而其中就有于素秋。于素秋一生拍片200多部,是香港知名的「八牡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