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正是香港娛樂行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各種影視公司如同雨後春筍誕生,想在娛樂這塊兒大蛋糕上切上一刀,其中聲名最為顯赫的主要有4家,分別是嘉禾、邵氏、星輝與永盛,很多朋友應該都看過這些公司拍過的影視劇。2000年之後,受到美國好萊塢電影的衝擊,還有內地影視行業的迅猛發展,這些傳統的香港娛樂公司受到巨大衝擊,很多中小型影視公司紛紛倒閉,或者尋找機會轉型,那麼這4家「巨無霸」面臨考驗,如今處於什麼樣的境地呢?且聽編者一一道來。
嘉禾娛樂實業有限公司
1970年,鄒文懷、何冠昌與梁風共同創立了嘉禾實業有限公司。次年,有幸籤到了功夫巨星李小龍,他在嘉禾拍攝四部半電影,讓嘉禾在香港電影圈迅速站穩了腳跟。李小龍英年早逝,成龍、洪金寶頂上,嘉禾的藝人似乎從未出現過斷層,作品輸出持續、穩定、強勢,這也讓嘉禾迅速成為最大的影視公司之一。《唐山大兄》、《精武門》、《奇門遁甲》、《A計劃》、《跛豪》、《黃飛鴻》、《阮玲玉》、《甜蜜蜜》、《紅番區》等等,三十年間,佳作不斷。2000年後,隨著大趨勢的下滑,嘉禾也在走下坡路。2001年,拍完《特務迷城》成龍離開,嘉禾失去了當家明星,開始轉向電影融資與發行板塊。自2003年後就再無新作,2007年老闆鄒文懷決意退隱,嘉禾公司被橙天娛樂集團收購,如今主營影城業務,不再拍電影。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1958年,邵逸夫和邵仁枚共同成立邵氏電影公司,邵逸夫任總裁。其旗下曾經有李翰祥、胡金銓、張徹、楚原四大導演,又有金牌武指劉家良,曾拍出760部優秀電影。「邵氏出品、必屬精品」是每位影迷熟悉的口號。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也是邵氏最為鼎盛的時期。這期間推出了很多優質武打片、奇幻片,雖然大部分作品當下的年輕觀眾並未聽過,卻是那個年代最受歡迎的銀幕霸主。但「盛極必衰」似乎是永遠的真理。1970年,邵氏錯失了李小龍,這也成了一個象徵性的轉折點。沒過不久,邵氏又因公司薪酬制度極不合理而導致旗下電影人大量流失。連連損失下,邵氏也經受不住電影市場的衝擊,在1987年突然宣布不再拍攝電影,其旗下電影人也都轉投他處。其實如果我們站在上帝視角回看,鄒文懷的離開對邵氏影響極大。
他本是邵氏管理層的中流砥柱,從整體發展謀劃到藝人的挖掘堪稱不遺餘力,但卻遭遇「無錢削權」的待遇。1970年他終於選擇離開,創建了嘉禾,剛創業又撿到了邵氏不要的李小龍,自此和邵氏形成雙雄局面。在苦苦支撐到2003年之後,邵氏終於停產了。當時的80 90年代也是香港電影最輝煌的時候,這些老電影公司一手捧紅很多明星。很多的經典的香港老電影到現在也是無法被超越的。嘉禾公司於1970年由鄒文懷、何冠昌和梁風共同創建而成,並於1994 年成為香港的上市公司,是香港電影盛世時期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發行公司之一,一手栽培出李小龍、成龍、張曼玉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電影巨星。
邵氏,早在2011年底就結束了,最新的一部作品是和TVB聯合出品的《2012喜上加喜》,曾經的邵氏出品超過一千部電影,更是有邵氏四大導演:李翰祥,胡金銓,張徹和楚原。代表有大家熟知的《大醉俠》《十三太保》《七十二房客》《七小福》等等…… 德寶電影公司(D & B Films Co. Ltd.,1984年—1992年)是香港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一家重要的電影公司,1984年由洪金寶和岑建勳創立,後由潘迪生收購。1985年接手邵氏兄弟(香港)院線後,迅速壯大,和嘉禾、新藝城並列香港1980年代三大電影公司,1992年結業。兩大影視公司在那個年代可謂是龍爭虎鬥,都在影史上留下來太多的經典,在這個商業圈內嘉禾一直有著壓制其他的事態,而後在此之後一切源於丁佩在1981年重返邵氏,丁佩的前夫是向華強,眾所周知向華強的勢力非常大,每個製片公司都與其有往來,很多在當時小有名氣的電影圈內人士都敬畏,由此也慢慢的改變了當時香港影視公司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