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當慈善重任的邵逸夫慈善信託基金、邵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和邵逸夫獎基金會有限公司,是三位一體的運作模式。
1月7日下午,香港九龍清水灣道220號,那座名為「邵氏大廈」的深灰色建築前,仍像往常一樣平靜。這一天的清晨6時55分,在家人的陪伴下,邵氏大廈的主人——107歲高齡的邵逸夫爵士在家中安詳離世。
「邵爵士長期以來在香港大力推動演藝事業,取得顯赫的成績,同時也都在香港推動有關的公益事業,包括香港和內地的教育事業,還有在全球範圍內推動科研的發展。」當天在出席行政會議前,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對邵逸夫逝世表示哀悼。
「雖然我們知道終會有這一日,但仍無減我們的傷痛和失落。」1月7日,邵逸夫擔任榮譽主席一職的無線電視(TVB)表示,無線電視所有人員都會懷念邵爵士,並向邵爵士夫人邵方逸華女士和家人致以深切慰問。
上世紀80年代,逐漸淡出電影業發展的邵逸夫將重心轉至電視業,並自1980年開始擔任無線電視的董事局主席,是無線電視的創辦人之一。2010年,邵逸夫卸任無線電視行政主席職務,由妻子邵方逸華接任,但仍出任董事局非執行主席;2年後,他再次卸任無線電視非執行主席及非執行董事職務,此後僅擔任榮譽主席一職。
在香港,邵逸夫是普通民眾熟知的「六叔」,是學者眼中推動香港電影業發展的娛樂業大亨;在內地,各大教育機構內的「逸夫樓」則讓他慈善家的形象深入人心。儘管在香港,身家逾200億港元的邵逸夫並非首富,但多年來一直堅持在中港兩地慷慨捐贈。
「(邵氏基金)累計捐贈規模超過40億港元。」1月7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專訪時,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邵氏基金人士表示,其中大部分都投向了內地的教育事業。
捐贈原則:內地+教育
曾經跟隨著邵逸夫一起,見證了香港電影從上世紀50年代起飛到80年代中的繁華,打造了無數明星的清水灣道220號這片土地,曾是邵氏影城的所在地,如今這裡已經從香港著名的夢工廠變為邵氏集團旗下100多間公司的「大本營」。
擔當慈善重任的三間邵氏機構——邵逸夫慈善信託基金(下稱「信託基金」)、邵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下稱「邵氏基金」)和邵逸夫獎基金會有限公司(下稱「邵逸夫獎基金」)也在這裡運作。前兩者主要發展教育科研、推廣醫療福利及推動文化藝術,而後者則主要負責評選邵逸夫獎。作為一項國際性獎項,邵逸夫獎設有天文學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和數學科學獎,每項獎金一百萬美元,對在相關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士作出獎勵。
「三間(機構)是一體的。」上述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對記者解釋,信託基金控股邵氏基金和邵逸夫獎基金,同時又是邵氏基金的捐贈資金來源。
記者翻閱香港公司註冊處的信息發現,邵氏基金和邵逸夫獎基金均為在香港本地註冊的私人公司,分別成立於1973年6月和2002年11月,二者的控股公司均為在諾魯共和國成立的Shaw Holdings Inc.和香港本地註冊的賜一有限公司(下稱「賜一」),而Shaw Holdings Inc.又為賜一的控股公司。邵逸夫的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下稱「邵氏兄弟」)在2009年退市前的財報透露,邵逸夫通過信託基金行使Shaw Holdings Inc.的100%控制權。周年申報表顯示,邵逸夫的夫人邵方逸華同時擔任著邵氏基金、邵逸夫獎基金和賜一的董事。
「邵逸夫本人10多年前就已經不再幹預基金會的運作,(邵氏基金)現在由邵逸夫夫人一人全權負責管理運作,但繼續以邵逸夫名義做出捐贈。」前述匿名人士介紹指,邵逸夫逝世後,邵氏基金的運作將不會受到影響。
10多年前,90歲高齡的邵逸夫和67歲的邵方逸華在拉斯維加斯結婚,差不多時間,他也把慈善這件大事交到了邵方逸華手中。儘管邵逸夫仍擔任邵氏基金的董事一職,但他早已退出決策,邵方逸華同時兼任信託基金、邵氏基金以及邵逸夫獎基金的主席,為邵氏帝國的慈善事業掌舵。
邵逸夫對內地的慈善捐贈始於上世紀80年代,1986年時,他就曾向香港中文大學、浸會大學和仁濟醫院合計捐贈了1.2億港元。在內地,他捐贈的教育和醫療設施遍布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
不過,這一系列巨額捐贈的背後,並沒有一個繁複的決策機構。「邵夫人就是我們的老闆。」前述邵氏基金人士表示,在整個集團中,參與三個慈善機構事務運作的員工有近百人,這些員工並不專屬負責慈善捐贈的機構,而是交錯擔任邵氏集團內部其他子公司的類似職務。
在捐贈方向上,正如邵逸夫本人曾說過的「國家振興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培養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如今,邵氏基金對外捐贈的兩大原則即為中國內地和教育事業。
「捐贈對象最主要的就是學校等教育機構,主要投向內地,香港的機構除非很特別,一般很少考慮。」上述邵氏基金人士解釋,在具體項目的遴選上並沒有固定不變的統一標準,最重要的要求就是一定遵循內地和教育事業這兩個原則。
子女不參與香港事務
邵逸夫1907年生於浙江寧波一個商業世家,父親邵玉軒是上海錦泰常顏料公司老闆,自上世紀20年代起和邵氏眾多兄弟一起投身影業。
邵逸夫的身家,並不如香港其他富豪那樣公開。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逐漸淡出電影業之後,邵逸夫最為外界知曉的資產就是在邵氏兄弟和無線電視的持股,不過2009年邵氏兄弟退市後這部分權益也不再透明。
2011年,臺灣宏達電子公司董事長王雪紅以個人名義與香港錦興集團主席陳國強和私募基金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 LLC,聯手買下邵逸夫手上的26%的無線電視股權。同時,邵氏基金則將持有的2.59%股權捐贈予數間教育及慈善機構,持股比例降至3.64%;邵方逸華另持有0.26%股權。
「多年來,邵逸夫的捐贈是邵氏基金唯一的資金來源。」前述邵氏基金人士介紹,邵氏集團的物業租金、存款利息等收入都是邵氏基金的資金來源。僅僅是每月存款利息收入就超過1000萬港元;租金收入方面,除了在清水灣道220號的邵氏大廈有部分樓層出租外,邵氏在香港島、九龍等地區也有其他物業,不過該人士並未透露具體物業。
在新加坡最繁華的商業街烏節路,同樣可以看到邵氏大廈的身影,早年,新加坡和鄰國馬來西亞正是邵氏家族電影事業起步的地方。邵逸夫也是在這裡遇到了自己的髮妻黃美珍,育有四個子女——長子邵維銘、次女邵素雯、三女邵素雲及幼子邵維鍾。不過,現在這些物業與邵逸夫或者邵氏基金已經無關。
「現在那邊的產業是他(邵逸夫)的兒子打理。」前述邵氏基金人士對記者表示,歸屬於邵逸夫名下的資產基本集中在香港,而在內地主要是對外「散錢」,少有投資。
邵逸夫的兩個兒子現在長期居住在新加坡,管理邵氏名下的商廈和住宅等,無意接管影視帝國,坊間傳聞稱父子之間曾20多年不相往來,直到2007年邵逸夫邁入人生第100個春秋時,關係才有所緩和。上世紀80年代,隨著邵方逸華入主邵氏公司,兩個兒子也相繼退出管理層。此外,邵氏旗下的邵氏置業有限公司的董事名錄中也未見邵逸夫子女名字。
除了家族業務,記者查閱公司註冊處資料發現,邵氏基金和邵逸夫獎基金雖然均有多位董事,包括名為Choy Meage、Li Kit Yee Jenny、Choy Venus等人,但邵逸夫的四個子女並未出現在董事名單中。邵氏基金人士也對記者證實,目前,邵逸夫子女並不參與三個慈善機構的運作。
隨著邵方逸華年事漸高,沒有人知道邵氏慈善事業是否能依然繼續。早在10多年前,邵逸夫就已經擬定遺囑分配其百億身家,以避免子女與邵方逸華鬧出爭產糾紛,但不知道在這份遺囑中,是否也早已為慈善事業的發展定下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