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今年3月至6月間舉辦第二屆慈善項目推介會。活動承辦方廣州市民政局9日向社會通報,今年推介會的目標對接金額比去年「加碼」,直指3.5億元。
政府搭臺、社會組織唱戲,在沒有重大災害拉動的情況下,這3.5億元的捐款能募集到嗎?靠什麼募集?
打破局限、回應期待
近年來,廣州市在促進慈善募捐方面連出新舉,2012年5月實施《廣州市募捐條例》,在全國率先放開民間組織公募權,2013年首次舉辦「慈善項目推介會」,政府搭建平臺幫助458個慈善項目向社會公眾募得近3.35億元,比3億元的目標超額完成了一成多,顯示出「以項目找資金」的募款思路得到了捐款人認可。
在此基礎上,今年推介會還將進一步突破地域和項目類別的局限。據廣州市民政局副局長易利華介紹,除本地註冊的慈善組織之外,登記住所地在廣州的公益慈善組織和外省市登記,但在廣州地區開展活動的公益慈善組織均可申報項目參與推介會,預計參會組織數量有望比去年翻番,達到200家,項目類別也不再限於傳統的扶老、助殘、救孤、濟困、賑災等類別,捐款人將有更大的選擇餘地。
「隨著多元慈善發展理念的傳播,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環保、教育、文化等領域的公益慈善活動,也願意捐贈資助這類項目的開展。我們希望這樣做能更好地回應民間慈善的期待,更好地實現慈善需求的對接。」廣州市民政局局長莊悅群在接受採訪時進一步解釋說。
增加「有效」對接
儘管去年的廣州首屆慈善項目推介會超額完成目標,也得到多方肯定,但仍然有一些遺憾,其中突出一點就是項目受捐情況冷熱不均,一些草根組織甚至沒有募得捐款。為了幫助儘可能多的參會項目實現與潛在捐款人的「有效」對接,組織方今年將採用更多創新手段。
「今年除了徵集公益慈善組織的需求之外,我們還要同步徵求企業和基金會的公益慈善需求,再通過專場推介等活動,由慈善組織向企業、基金會進行面對面、點對點的項目推介。」易利華介紹說。
據了解,今年推介會也已經與新浪公益、騰訊公益等較有影響力的平臺協商,將篩選部分優質項目通過這些平臺進行重點推介募捐。此外,推介會期間還將發布首本《廣州慈典》,放置於公共場所供公眾查詢,並同步上線具備在線查詢、捐贈、交流和社交分享等功能的《廣州慈典》APP(手機應用)。
「三位一體」的監督體系
公眾的慈善捐贈意願與公益組織的公信力密切相關。廣州市民政局負責人還表示,當地有望在今年推介會期間組建公益慈善聯合會,發揮行業規範、自律自治、交流合作等作用,與政府監管、第三方監督一道,形成「三位一體」的監督體系,增強慈善組織公信力。
莊悅群強調,聯合會的職能是「聯合慈善力量、溝通社會各方、促進行業自律、推動行業發展,擔當政府與公益慈善組織、公益慈善組織之間的橋梁紐帶」,其本身將不開展慈善募捐活動,不從事慈善項目運作,不充當慈善領域資源競爭主體。
去年慈善項目推介會前夕,廣州在全國率先成立了區域性的獨立第三方監督機構「慈善組織社會監督委員會」。慈監委今年監督的重點是官辦慈善組織和承接政府購買服務規模比較大的慈善組織,慈善項目推介會的全部募捐項目也將納入其監督範圍。(記者賴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