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宋慶齡學校的學生在慶祝圓周率日 董俊 攝(下同)
數學教育,不應該僅局限於刷題,有許多有趣而美妙的東西等待著人去探索和感悟。今天,宋慶齡學校格外熱鬧,全校高中、初中和小學、來自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千餘名同學戴著π徽章,在學校特設的「數學集市」上用「最數學」的方式為這個神奇的數學常數π慶祝它的節日。
宋慶齡學校第一副校長陳雙雙說:「數學不等於刷題,我們的數學教學不能等同於習題教學。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領悟和體驗其中所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等深刻的本質內涵。」
跨界突破年齡、學科界限
2011年,國際數學家聯盟將3月14日定為國際數學節暨國際圓周率日(Pi Day),之所以定在3月14日,是由圓周率最常用的近似值3.14而來。自2017年起,宋慶齡學校就會在每年3月14日的那一周舉行數學節暨圓周率日活動,至今已經連續舉辦三屆。記者了解到,今年的活動從2月底就開始預熱,並延續到3月中旬。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大大小小的數學活動有近30個,既有24點挑戰賽、數獨比賽、30點數字遊戲、數字與密碼等「絞盡腦汁」的數學活動;也有學生數學微論壇等探究型的深度數學活動;還有「魔π大廈」、平面圖形設計、數學家形象漫畫等將數學與美術、數學與人文整合在一起的跨學科活動。
去年新入學的首屆高中學生擁有一門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合作的數學課,今年的數學節上,這群高一學生大顯身手,把東方的數學之趣與西方的數學之美融合在一起。除了有趣的數學遊戲,高中生們還展開了諸如「神奇的斐波那契數列」、「科克曲線之分形數學」等課題研究。被美國杜克大學夏校數理專業錄取的高一(1)班同學王釔辰說:「作為世間萬象的理論依據與社會發展之原動力,數學以其優美的外形展現種種深奧,以它簡約的語言敘述條條真理。希望數學成為我的知己。」
數學界滿足孩子個性需求
「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堅持為孩子提供適合學習數學的途徑,滿足孩子的個性需求,數學節正是這一理念的體現,」宋慶齡學校中國部小學數學教研組長郭夢娜說,每年數學節有各種不同的項目,孩子們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去嘗試,也許有的活動是他目前不擅長的,但看到中學部的哥哥姐姐那麼厲害,也會吸引到他,這就在無形中打開了一扇門,激發了他學數學的興趣。
在去年暑假的世界青少年人工智慧MindX創新大賽中,八(2)班同學鄒天揚和小夥伴取得了最佳設計金獎;在2018年10月舉行的美國數學競賽AMC8中,他更是取得了全球前1%的佳績。數學節微論壇,也是這樣閃亮新星的舞臺,鄒天揚帶來令人耳目一新的報告:他嘗試用數量不限的銳角為30°的直角三角形拼出儘可能多的多邊形。像鄒天揚這樣,在數學節找到舞臺的孩子還有不少。
讓「高冷」數學變得更有趣
陳雙雙說,數學作為一門科學,在當今世界的重要性無與倫比,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社會的方方面面;但另一方面,在很多人看來數學又是那麼深奧、抽象,甚至有一些枯燥。「數學文化節成為了一個契機,將學校原有的數學學科活動整合在一起,通過各種生動有趣、動手又動腦的數學遊戲,拉近同學們與數學的距離,讓數學不再『高冷』,讓孩子們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陳雙雙說:「當學生發自內心地認為數學是美麗的,他就會喜歡數學;當他認識到數學對於人類的意義和價值時,學習數學的動力就會更加持久。」五(4)班的郝贊超在數學節的拼「魔π大廈」立方體上寫上:阿基米德有勇氣尋找真理,生活中就有數學,比如,每個人隨身攜帶都有一把尺,記住自己每步的長度,就可以計算出學校到家的距離。「其實,我在三四年級的時候覺得數學很燒腦,但慢慢地,我就發現,只要知道其中概念和竅門,其實數學並不那麼難懂,如今就喜歡上了數學。生活中所有東西都涉及到數學,比如去菜場採購就要運用到計算。」
據介紹,宋慶齡學校數學節活動旨在建立一種學科文化,師生們在感受和體驗數學文化中共同親歷數學美之旅。不僅數學學科,「每一門學科都有它特有的學科文化」,為孩子搭起以文化人、學科育人的學科文化譜系。
新民晚報記者 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