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的孩子感冒治療幾天了,怎麼還在反覆發燒呀?」玲玲的媽媽抱著孩子焦急地詢問。
2歲的玲玲5天前開始出現高燒的症狀,媽媽以為是感冒發燒,給她服用抗生素、退燒藥後,高燒仍然持續不退,媽媽還發現玲玲的小手摸起來變硬了,兩隻小眼布滿紅血絲,舌頭變成了「小草莓」,長滿了小點點。
覺得不放心的媽媽帶玲玲來到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就診,醫生認真查體後,以「川崎病」收入院。入院後玲玲做了心臟彩超,提示冠狀動脈輕度擴張。
「川崎病又稱為皮膚黏膜淋巴結症候群,是一種以全身血管炎為主要病變的急性發熱出疹性小兒疾病。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醫師首先報導該病,並以他的名字命名,發病原因不明。」重醫兒童醫院風溼免疫科張志勇副主任醫師說,「川崎病好發年齡為5歲以下的嬰幼兒,男孩多見。目前川崎病常見的治療方法主要是丙種球蛋白靜脈輸液與口服阿司匹林。」
川崎病真正可怕是它引發的嚴重併發症
張志勇副主任醫師說:「川崎病容易引發心血管併發症,心臟和冠狀動脈受累多發生在起病的1—6周,如不經規範治療,可引起冠狀動脈擴張或冠狀動脈瘤,甚至可引起缺血性心肌病或猝死。也是成年後,導致冠心病等後天性心臟病的主要疾病。」因此,玲玲確診「川崎病」入院後,立即進行了心臟彩超檢查。
了解1+5症狀,幫助家長早期發現川崎病
完全型川崎病的臨床診斷標準為發高燒5天及以上,抗生素治療無效,這點是必備的症狀,同時出現以下5條症狀中的4條即可確診:
1.在急性發熱早期,手足皮膚硬性腫脹,發病9~10天後手指(腳趾)端脫皮;
2.發熱同時或發熱後不久,全身皮膚可見多形性皮疹,無水皰或結痂;
3.雙眼球結膜充血,但無膿性分泌物或流淚;
4.口腔黏膜充血,唇紅、乾燥、皸裂、出血或結痂,舌乳頭突起呈楊梅狀或草莓狀;
5.頸部淋巴結腫大。
張志勇副主任醫師提醒家長,如果發現孩子連續高燒幾天不退,並出現以上部分症狀,警惕孩子患上「川崎病」,儘快帶孩子到兒童專科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引發嚴重併發症。
孩子生病難受,家長也跟著焦心,在護理方面,家長需要注意什麼呢?
風溼免疫科王君君主管護師介紹:
1.孩子發熱退燒過程,容易出汗、口乾,家長要及時用棉質吸水性好的毛巾擦乾汗液,並及時更換汗溼的衣服,以免感冒,同時讓孩子多喝水,保持水分供給;
2.給孩子剪短指甲,避免患兒因皮疹癢而撓破皮膚,為孩子穿柔軟、乾淨的衣服,每天更換,減少對皮膚的摩擦;
3.如患兒有口腔黏膜充血、糜爛、潰瘍,家長可遵醫囑用生理鹽水等漱口,唇乾裂的孩子塗護唇膏;
4.恢復期時,患兒肛周可能出現脫皮、潮紅症狀,家長要注意做好肛周清潔。
5.按醫囑服藥,切勿自行停藥。
只要做到早期診斷、規範治療,大部分川崎病患兒預後良好。張志勇副主任醫師特別提醒,川崎病的隨訪十分重要,無論冠狀動脈有無病變,家長都需要按醫囑進行包括心臟彩超等項目的長期隨診檢查,及時了解患兒冠狀動脈情況;同時需注意觀察孩子有無心血管損害症狀,如面色蒼白、精神萎靡、脈搏加快等,一旦發現異常,及時來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