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寫靜多寫夜晚,如王維《鳥鳴澗》:「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籍《入若耶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而常建的這首《題破山寺後禪院》寫的卻是清晨之靜。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惟餘鐘磬音。
盛唐山水詩大多歌詠隱逸情趣,都有一種悠閒適意的情調。詩人大概也是一個過著隱居悠閒生活的人,所以他大清早的便去古寺遊興。破山寺後是一片茂密的竹林,竹林掩映著彎彎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處,走到小路的盡頭,繁茂繽紛的花木簇擁著一座禪房。
詩人舉目四望,只見豔陽高照,天地生輝,青山煥發著日照的光彩,鳥兒自由自在地飛翔歌唱;詩人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滌除。
佛教講「性空世界」,在這禪房外,鳥性悅,人心空,無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禪味佛理感化人心,淨化靈魂的奇妙作用。此刻此景此情,詩人仿佛領悟到了空門禪悅的奧妙,擺脫塵世一切煩惱,像鳥兒那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
尾聯兩句以聲襯靜,營造出一個萬籟俱寂的境界,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這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純淨怡悅的境界。可是如果人心空,萬籟寂,那因何又能聽到鐘聲呢?
盛唐詩派中有「王(維)、孟(浩然)、儲(光羲)、常(建)」之稱,《四庫全書總目》稱常建「卓然與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
宋代歐陽修對「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句也是倍加稱讚,他曾感慨地道:"我常喜誦常建詩云:『曲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故仿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難工也。"這一聯的美,不僅體現在寫景的準確傳神上,而且表現在其思想內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淨,無欲無求,苦修苦行,而後禪院卻花木繁茂,清香撲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現僧侶們內心對佛的熱烈嚮往和執著追求。
成語曲徑通幽便源自這首詩。
關注有伴陪你,便是人間好時候
杜甫最孤苦無助的一首唐詩,寫出了兩句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一首小詞八句話,五個典故,開闢了宋詞新天地,辛棄疾深受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