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形勢與政策》
授課老師:劉耀彬
時間:12月8日
天氣:多雲
地點:教學主教126
聽講人:外國語學院英語201班陳臆安
早就聽說這節形勢與政策課將由劉耀彬老師為我們講授,為此我期待良久。深冬的寒意抵擋不住胸中的一腔熱情,我早早來到教室。本以為是早到的我,不承想,剛到教室,就發現劉老師早已寫好了板書,在教學主樓126等候我們。
劉老師開門見山:「今天我們講的這門課叫《形勢與政策》」 抑揚頓挫、熱情昂揚的語調使我不由地精神一振。
本堂課的主題是「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在開題前,劉老師拋出一個話題: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的我們,應該以怎樣的視角看待當今世界形勢。他首先提到三種視角——一是井底之蛙,所見皆是局限;二是平視,掙脫不開個人身份的窠臼;三是像坐飛機般俯瞰,有著大局意識和全局觀。劉老師站在講臺中央,目光灼灼地看著我們,笑著問:「你們想要那種視角呢?應該不是井底之蛙罷!」同學們相視一笑,齊齊擺手。談到我們國家在抗疫的成就時,劉老師巧妙地化用詩句「萬綠叢中一點紅」,他善用比喻,旁徵博引,妙語連珠,幽默風趣,瞬間打開了我們的思路,令人豁然開朗。
劉老師帶領我們透過疫情的表象去看清本質:在局中看,懂得大國抗疫的艱辛;跳出局,在偶然性和必然性之中吸取歷史教訓,從而更好地前行。
他溫聲細語地說道,「到了2035年,你們多少歲了啊?那時的你們想必都收穫了『果實』。等到下一個遠景目標規劃結束的時候,你們都將釀成香遠醇厚的老酒。」
劉老師喜歡邁著不緊不慢的步伐,在教室間踱步,並拋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為加深我們對「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的理解,劉老師用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具體實例來講解中國的發展歷程,劉老師隨手以第一排的一位女同學為例,「很早之前,你頭髮上的那個發卡還叫洋卡子,有類似叫法的還有洋火柴、洋肥皂,那可都是難得一見的東西。」從曾經萬事萬物都依靠進口,到「Made in China」隨處可見,再到如今應運而生的新產業新業態,中國製造日益現代化和國際化。創新引領科技發展,中國製造的飛躍正體現了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知道我們是外國語學院的學生,在談論國際局勢的時候,劉老師總「調皮」地在中文中夾雜著英文,並特意設置互動,讓在場同學猜測一些專業性詞彙的英文,在增加了課堂趣味的同時,也加深了同學們對課堂內容的印象和理解。
劉老師表達了對我們的期待和展望。他希望我們學會自主學習、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覺成長,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滿足時代要求,勇擔歷史使命,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節課,卻讓我受益匪淺。劉老師不僅為我們傳授知識,還教會我們如何鍛鍊獨立思考的能力,學會跳出課程本身固有的框架,運用多方面的視角看待國際與國內的形勢與政策。
未來的我會擁有哪種視角呢?我的心裡已經有了答案。想必那時,酒香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