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夥伴學琴的前期都是迷茫的,不知道從哪裡下手。
第一堂課,去的時候歡天喜地,回來之後,垂頭喪氣。
鋪天蓋地的知識隨之而來,有很多小夥伴感覺很迷茫,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也不知道從哪裡下手。
這不僅是自學者的問題,還有一些琴童家長,也有如此問題。
1、
讀譜(唱譜)或者視奏
對於初學者而言,視奏能力是一項必備能力。
良好的視奏能力,能提升看譜的反應速度,能提升練琴的效率。也是良性循環的開端。
所以,無論初學者,還是琴童,適當的視奏訓練都是必備的。
具體視奏的詳細方法,大家可以翻看以前關於視奏的文章,本次不再贅述。
音不熟,就多讀,熟了之後,就多彈。
每天最好定時定量,每天10-20分鐘的視奏訓練,或者完成1-3首視奏曲目。
堅持「每天練」,每天「堅持練」,時間會給你答案。
2、
節奏訓練(節奏型或基準拍)
對於初學者和琴童而言,節奏型和基準拍的訓練也是必不可少。
琴童的話可以從基準拍開始。
成人自學的話,可以從節奏型開始。
前兩行的時長為一拍,後兩行時長為兩拍,這些網上都有教程。
節奏是靠節奏型組成的,熟悉節奏型,會讓你對節奏把握的更加簡單、容易。
每天的節奏訓練可以安排5分鐘,琴童從跟著節拍器數拍開始。
成人可以加大難度,用手打拍,用嘴訓練節奏型。
節奏是音樂的骨骼,完全的精準,會讓你以後練琴的時候,音樂成型的更快。
3、
手指基本功訓練
無論音階、琶音、和弦。
還是哈農、施密特等,其實都是訓練手指基本功的一些訓練。
這個建議因人而異,因為老唐見過的學生比較多,看到的條件也都不同。
在這也強調一下,無論大家的基本功如何訓練,一定要感受肢體。
老唐小的時候有個壞毛病,就是邊練哈農,邊看電視。
這是個很糟糕的毛病,雖然能一定量的練到手指,但是收效甚微。
練了1小時的哈農,甚至不如專心練十分鐘音階來的效果好。
所以,希望大家練基本功的時候,一定沉下心,內觀自己的肢體,是否放鬆,是否僵硬。
練習時長在5-10分鐘就可以,儘可能保證正確。
跑個題,基本功也不是越多越好。
有很多小夥伴很重視基本功,天天啃哈農,但是,哪個鋼琴家是從哈農上啃出來的呢?
基本功的練習,是根基,而真正實用的,還得是曲子。
我們不能忽略曲子對我們的提升和幫助,再多的基本功,不實戰也是無用的。
基本功練習一定要有,也一定要用心,但是不能忽略其他的因素啊。
4、
最後,才是課業
老唐見過很多死磕的,這也是我以前就有的問題。
讓我付出多少時間,多少精力,多少體力無所謂,只要不動腦,咋的都行。
最後帶來的惡果,就是腦袋跟不上手指的反應速度,這也和我以前的錯誤練琴方式有關。
今天死磕哈農,明天死磕車爾尼,後天死磕樂曲等等。
最後,雖然也能起到個整體提升的效用,但是其弊端在於,分散和碎片化。
以至於,每一首曲子的提升都是緩慢的,因為有太多的短板,在扯整個進程的後腿。
所以,老唐還是希望大家,能平均分配每天的任務。
作業自然是要完成的,但是,完成作業的目的,一定是為了更好的能力。
為什麼老唐把課業放到最後了呢?
拿老唐自己舉例子,以前糊弄功課的時候,總是喜歡直接練習作業,練完了就能安慰自己那顆求知慾旺盛卻懶惰的心。
練完作業了,感覺自己就是很厲害了,很圓滿了。
其實不然,練習曲,也僅僅是大多數練習中的一個環節。
為了避免這種「自欺欺人」的心態,還是建議把練習曲放在最後一項。
最後嘚啵嘚啵
每天1小時,能有多大差別?
起初,肯定是只練作業的人厲害,因為作業彈的多。
不過,隨著程度的提升,難度的加深,大家自然而然會有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因為,你所忽視的,漸漸地成了短板了。
其實這個就是營養均衡和攝入熱量的區別了。
有的人吃的是營養均衡,有的人吃的僅僅為了攝入熱量。
隨著時間推移,營養均衡的人,身體自然比攝入熱量為目的的人好。
當然,可能例子不是很恰當,但是道理是相同的。
練琴,不是把作業搞定就OK了。
而是你每天的功課,都搞定了麼?
練習曲和曲子彈的再多遍,也不能代表你的能力就有多強。
均衡發展,才是老唐希望的。
對了,不要怪老師沒提醒你啊。
這些,沒有多少鋼琴老師會天天強調的,那還講不講課了,但是,我清楚,老師希望你有自己的規劃。
如果你沒有,這張時間表奉上,好好練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