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初期是春秋以來社會繼續急劇變革的時代。奴隸起義和平民的反抗鬥爭,沉重地打擊了奴隸主貴族的反動統治,加速了腐朽沒落的奴隸制的滅亡。三家分晉之後,魏國雖然實現了封建奪權,但舊制度還遠遠沒有徹底摧毀,奴隸制復闢勢力十分頑固,復闢與反覆闢、前進與倒退的鬥爭依然十分激烈。
第一,廢除世卿世祿制,用人唯才。
第二,以功受祿,賞罰分明。
第三,制定維護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統一法律。
第一,廢井田,承認土地私有,確立個體小農經濟制度。
第二,「作盡地力之教」。
第三,實行平糴法。(重農抑商)
主要是實行有嚴格考選制度的「武卒制」。一旦當兵,待遇較優厚,如可賜田宅,免除家中徭役等。
李悝變法是一整套有機聯繫的社會改革,它不僅在魏國首先確立了封建政治與經濟制度,國富兵強;而且,為戰國時期其他大國的變法改革樹立了改革模式與典範,奠定了內容基礎。商鞅變法就是李悝變法的繼續與發展。李悝變法應是中國封建制度正式確立的標誌,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變法。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大動蕩、大變革的重要時期,社會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1、社會經濟方面的變化
(1)農業發展:鐵製農具和牛耕的出現並逐步推廣,興修水利,農業生產有較大發展。
(2)手工業技術進步:冶鑄、紡織、漆器工藝等都有新成就。
(3)商業日趨活躍:邯鄲、臨淄、宛、陶等城市成為繁榮的商業中心。
(4)階級關係變化:土地私有制確立,舊貴族勢力開始向新興地主轉變,出現自耕農等新的階層。
2、政治方面的變化
經濟基礎的變化,必然帶來上層建築的改革。戰國時期,社會的發展要求廢除奴隸主貴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強化封建專制。以選賢任能、獎勵軍功來改革世卿世祿,以實行俸祿制來取代封邑制,以中央集權制來代替君主與貴族聯合執政。達到這些目的的最有效途徑是變法改革。
3、軍事方面的變化
春秋時期的戰爭以爭霸為主;戰國時期主要是兼併戰爭。為了在戰爭中把握主動,各國都致力於變法改革,努力發展生產,增加人口,擴充實力。為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很多國家都進行了改革變法。
4文化領域的變化
在文化領域,私人講學風氣興起,民間辦學興盛,打破了「學在官府」的格局。思想文化領域呈現繁榮景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學派陸續誕生,出現百家爭鳴的熱烈局面。其中,提倡順應形勢進行變革,主張以法治國的法家學說,最合乎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成為各國推行變法改革的思想理論武器。
經濟廢井田、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維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提高了他們發展農業的積極性,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極大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秦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抑制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統一度量衡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對秦國經濟的發展和鞏固中央集權制度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政治建立嚴密的戶籍制度,制定連坐法強化了對基層民眾的管理和統治,有利於穩定社會秩序。普遍推行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定秦律強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識,保證了變法的徹底執行。廢除「世卿世祿制」打擊了貴族特權,削弱了舊貴族的勢力.
軍事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大大地提高了軍隊戰鬥力,壯大了地主階級力量,擴大了統治基礎。
思想「燔詩書而明法令」加強了思想控制,有利於實現思想上的統一;但極端壓制了人民的思想,對我國文化典籍也是一種摧殘。
社會風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強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進一步發展了小家庭生產,有利於國家賦稅徵收,加強了秦國的集權統治。依照中原地區的風俗、風尚進行改革,不僅促進了秦國的發展,也有利於民族的融合。
1、商鞅變法的進步作用
(1)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商鞅變法是一次較為徹底的改革運動。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制度,創立了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壯大了國力,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乃至中國歷史的發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經濟上:改變舊有的生產關係,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
(3)政治上:打擊並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使封建國家機器的職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
(4)軍事上:獎勵軍功,達到了強兵的目的,極大地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為秦國下一步的戰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2、變法的歷史局限
(1)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特別是連坐法的推行,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
(3、)變法未與舊的制度、文化、習俗徹底劃清界限。
1、社會危機
(1)「三冗」局面(冗兵、冗官、冗費)
(2)土地兼併嚴重,階級矛盾加重。(內憂)
(3、)民族矛盾:遼與西夏威脅北宋安全。(外患)
2、有利條件
(1)慶曆新政奠定基礎。
(2)王安石得到重用。
措施內容
青苗法政府在青黃不接時向農民提供貸款或糧食給農民,收穫後還本付息,息20%。
農田水利法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工程費用由當地住戶出資,財力不足可向政府貸款。
募役法政府徵收免役錢,僱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錢)。
市易法設市易務,收購滯銷貨物,短缺時賣出,以穩定市場。
方田均稅法丈量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壞收稅。
均輸法政府採購物資,實行「徙貴就賤,用近易遠」的原則。
在不觸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對生產關係進行局部調整,是社會改良性質的改革。
1、進步性(歷史作用)
(1)變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2)變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客觀上有利於社會的進步。
(3、)王安石「三不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
2、局限性
(1)變法沒有、也不可能觸動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它不可能使北宋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的危機。
(2)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出發點,農民的處境沒有根本的改變,負擔依然沉重。
1、內部
(1)政治腐敗,邊防廢弛。
(2)皇帝昏庸,官吏侵盜,財政嚴重虧空。
(3、)變本加厲的搜刮導致階級矛盾激化。
(4)號稱「救時宰相」的張居正應運登上了歷史舞臺。
2、外部
(1)北方蒙古貴族的劫掠。
(2)東南沿海倭寇猖獗。
(3)葡萄牙侵佔澳門。
政治領域
尊主權,以法理政以皇帝名義嚴明法紀使內閣成為推行變法的中樞,提高了辦事效率,為全面改革鋪平了道路創設、頒行「考成法」審核各級官吏政績,實行賞罰制度。
軍事領域
外示羈縻改善漢蒙關係,加強互市往來促進蒙漢經濟發展;節省大量軍費;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發展內修守備註意選將,積極練兵,加固長城。
經濟領域
(側重稅法)清丈田地清查天下田畝增加政府稅收;減輕農民負擔;刺激商品生產和貨幣流通,促進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的發展
推行一條鞭法(1)田賦、雜稅、力役統一按田畝核算(2)以銀代役,計畝徵銀
1、積極性
(1)強化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機器,基本上實現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
(2)國家的經濟狀況有所改善,財政收入有所增加,在國防上增強了防禦能力。
(3)一定程度上觸動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
2、局限性
(1)張居正倡導改革的目的不是為了減輕人民的負擔,而是為了鞏固明朝的封建統治。
(2)變法不可能觸動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只能作一些修修補補的改良,挽救不了封建社會必然滅亡的歷史總趨勢。
1、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嚴復等。
2、早期維新活動:
(1)公車上書。康有為在1895年聯合在京參加會試的舉人共同發起「公車上書」。
(2)著書立說。康有為寫了《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梁啓超寫了《變法通議》,譚嗣同寫了《仁學》,嚴復翻譯了赫胥黎的《天演論》等。康有為向光緒皇帝進呈了《日本變政考》《俄彼得變政記》《波蘭分滅記》等書。
(3)辦學會。著名的有強學會、南學會、保國會等。
(4)設學堂。重要的有康有為主持的廣州萬木草堂、梁啓超任中文總教習的長沙時務學堂等。
(5)辦報紙。影響最大的有梁啓超任主筆的上海《時務報》、嚴復主辦的天津《國聞報》以及湖南的《湘報》等。
1、內容:要不要變法;要不要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要不要廢八股、改科舉和興西學。
2、意義:維新派與守舊派的論戰,實質上是資產階級思想與封建主義思想在中國的第一次正面交鋒。
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了「明定國是」諭旨,宣布開始變法,在此後的103天中,接連發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稱「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
守舊勢力於1898年9月21、日發動戊戌政變。同年9月28日,譚嗣同、劉光第、林旭、楊銳、楊深秀、康廣仁6人同遭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
除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的前身)被保留下來以外,其餘新政措施大都被廢除。
1、意義
維新變法是愛國救亡運動,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改良運動,是一場思想啟蒙運動。
2、維新變法失敗的原因
主要原因:維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強大的守舊勢力的反對。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弱小。
維新派的局限性:不敢否定封建主義;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懼怕人民群眾。
1、【單選】關於中國歷史上的改革和變法,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秦穆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
B戊戌變法的目標是推行君主立憲制
C管仲主張通過改革實現齊國的富國強兵
D王安石變法意在消除冗兵、冗官、冗費的危機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歷史常識。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的是戰國時期的秦孝公,不是春秋時期的秦穆公。故選A。
2、【單選】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八項規定帶有「徙木立信」的作用,讓人看到風清氣正的希望。「徙木立信」是關於我國古代歷史上哪一位改革家的故事?()
A管仲B商鞅
C王安石D張居正
2、【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歷史常識。「徙木立信」是關於商鞅的故事。秦孝公任命商鞅實施變法圖強政策,法令已經完備,但商鞅唯恐百姓對自己的做法產生非議,沒有公布。為了取信於百姓,商鞅在國都市場南門立下一根三丈長的木桿,並招募百姓,有能夠將其搬到北門的就賞其十鎰黃金。百姓對此感到驚訝,沒有人敢去搬木桿。商鞅又宣布,有能搬到北門的賞其五十鎰黃金。於是,有人將木搬到了北門。商鞅立即獎賞他五十鎰黃金,以表明自己的誠信。後來終於頒布了變法的法令。故選B。
3、【單選】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的是()。
A司馬光B張居正
C王安石D範仲淹
3、【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歷史常識。王安石在北宋時期進行了「王安石變法」,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故選C。
4【單選】在中國歷史上,許多朝代都曾經實行過「變法」,以期通過變法增強國家實力。在下列變法人物中,主張「燔詩書而明法令」的是()。
A管仲B商鞅
C王安石D張居正
4【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歷史常識。「燔詩書而明法令」就是焚燒儒家的書籍,明確法令。商鞅變法時期,主張放棄儒家的以仁治國的思想,採用法家思想,以嚴刑峻法管治國家,有功者重賞,有過者則重罰。故選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