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吳曉波《歷代經濟變革得失》

2020-08-27 之豫

這本書整體值得推薦。適合工作的人士閱讀,個人覺得也適合中學生閱讀。前者時常閒的無聊,需要看些快銷書,同時在零零碎碎的時間中獲取些淡忘的已知的信息,或者補充些零星的知識。後者,還沒有受過系統的教育,對未來十分憧憬,希望快速的獲取對世界的認識,通過大量的閱讀量貼近自己對世界的或歷史的距離。這麼說並沒有對作者不敬,畢竟熱銷書應該有自己定位和自覺。

這種寫作方式。把歷代的經濟變革放到一起進行討論,是我們高中歷史老師常做的板書。知識和信息點十分集中,能夠快速定位,能夠一次性完成閱讀與討論。聽說後幾屆的高中生教材也變成這種集中式的專題了。

談一下對本書閱讀過程中的幾個思考:

1.經濟變革得失,這個主題指明了是經濟領域的變革,但是書中過多的介紹了政治脈絡。這本身不是一個大問題,鑑於歷代之中經濟政治牽連過甚,兩者自然不可完全分隔,但由於對經濟本身的介紹在篇幅及內容上都十分有限,有時甚至覺得題目可以不需要經濟二字。我們也可以這樣反過來思考,歷代的變革,我們究竟可以分出幾個領域,軍事變革、政治變革、文化變革、經濟變革?政治與其他幾個領域始終交叉,且其餘幾類的變革中也始終擺脫不了經濟變革的身影。這裡面很重要的一點,並不是政治和經濟分不開,而是本書沒有做到政治與經濟的分野。書中提到商鞅變法一節,幾乎都是以專制為題材介紹經濟活動,在細數商君變法的各類別。很重要的原因也可能是參閱的文獻不夠,經濟變革需要有經濟分析的感覺。這一點熊彼特的鴻篇巨製經濟分析史是典型參考。或者可以這樣解釋,本書其實沒有很好地界定哪些屬於經濟活動,以至於涉及這些活動的制度性變更沒有能夠引起足夠的重視。因此本書最大的問題就是經濟變革分析不集中。文章一開始就樹立了四大框架,這已經陷入了政治學思維。其實,馬列中的分析思路中指出經濟基礎與政治結構的相互作用可以作為本書很好的分析範式,從生產工具、生產力的角度分析生產活動背後的經濟制度為何需要變革以及由此產生的相互作用能夠更具規範性。本書政治出發的範式,先假定了一種政治理想背景,或者如書中提到的有時候這些權力的核心圈層他們自己也沒有想到會這樣,但總是在試圖規劃著一些走勢和方向,這就讓讀者會陷入不能自知及分析的地步,不可重複和驗證的分析路徑。這會把人搞糊塗。

2.變革得失,這個主題也沒有很好地扣住。文章是如何衡量變革的得失呢,或許自己也衡量不輕楚也解釋不清楚,很多地方乾脆直接跳過。這似乎在暗示,歷代的變革得失從他們朝代的發展更替就可以看出來。書中對宋朝王安石變法介紹,最後直接講到了北宋滅亡,最後歷代朝廷喪失了變法的期待,心生懼怕,擔心重蹈變法覆轍。這個顯然不是對得失的分析,這直接到了總結陳詞的地步。既然是經濟變革得失,我覺得最好的方式就是介紹下書中需要討論的經濟範圍,制度性變遷對這些經濟範圍的影響是什麼,如果最後以國家滅亡為總結,這個改革得失的帽子過大,不僅背了軍事的責任,也把政治責任不自覺的戴了高帽。或許作者也很難去分析清楚經濟變革後面能得到什麼,變化什麼,這些數據未必能夠如願以償的得到,所以選擇了大而化之的迴避,這確實是不足之處。經濟變革,是這些經濟制度建立了更為通暢的交易環境、節省了交易成本、推動了交易意願、促進了生產貿易、提高了經濟活動的可及性還是什麼,總得從一個兩個維度進行介紹才是。囫圇吞棗是迴避細節,說清一點是作者不屑於沉湎於瑣碎,說重一點是不知道得失無從分析。文章很多時候也出現有得沒有失的局面,這還是那個問題,缺失一個制度經濟學的分析框架,所以顯得起伏不定。

3.很重要的一點是變革得失需要進一步和變法目的結合在一起。尤其是商鞅變法等事件,已經不能單純地認為這是一次經濟行為。從我個人比較喜歡的大秦帝國第一部裂變來看,這是個極富歷史特定情境的變法場域,就算是根據我們所知的歷史信息,當時變法也是在列強環伺之際,所以變法得失顯得和強國目的如此的親近。我們的分析要立足在出發點看事件始末,儘管並不能夠始終連貫。就商鞅變法這裡,我更想提到書中對貨幣經濟發展限制表述了不滿,認為這是一種倒退。這種分析本身也沒有問題,就如同今天電子貨幣開始流行,倡導紙質及金屬貨幣也會有同樣隱憂一般。我的想法是,不能簡單說這種以物易物的形式就不是經濟行為本身,其他這也是一般的等價物的交易行為,經濟體制改革中在這個時代沒有過多的涉及貨幣是可以理解的,但這種近似原始的交換模式其實也值得分析。以前中學時代,人們對辛亥革命的認識就存在重大的不同,國內課本主要還是認為其有功有過,尤其是沒有徹底的推翻這個制度,只是保留了形式上的變革。後來我聽臺灣導師聊到這塊兒時,他異常興奮地介紹說這塊在他們看來是成功的,革命的目的達到了。我們不應該強加些責任和道義給他們。如果事件的出發目的不清晰,就會得出得失不清楚的窘迫。

4.缺少對歷史事件更為敏銳的把握,桑弘羊應該展開。如果我們回到現代,當今各國政府的財政思路更像古代的哪一位呢?換句話說,在這麼多位變革先賢中誰的話語權更為久遠?歷史書上對桑弘羊這部分的介紹異常的少,更缺失文中提到的辯論環節。本書其實已經開了一個好頭,將這位操持漢武帝財政大權幾十年之久的財長浮現到讀者面前,更為重要的是對桑弘羊的財政措施開始有了初步的論述。如果能夠將桑弘羊的財政制度性舉措進一步展開會更好,這將極其有利於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那就是穩健的財政政策幾乎經年不變。我們發現,除了一些尤其特殊的地方,比如電子貨幣,進出口貿易措施,從古到今的財務制度模式會驚人的相似。這裡順便可以進一步指出,既然是歷代變革,不能缺少對歷代財長的介紹。他們或許只是具體操盤手,但是所有的制度執行均需要細化,他們才是制度變革的生命力。說到缺少或需要進一步展開的地方,比如張居正、攤丁入畝、一條鞭等歷史書上的關節點,其實也需要展開延伸。

文中也不乏真知灼見:

1.一些觀點和通識中的歷史教程不一致。比如像論述「漢代政府收入增加不是生產效率提升,而是分配方式改變,政府和社會的分配變化」這和我們感知的很不一樣。雖然作者沒有進一步細說,這種場景是只發生在當時的某個時期,還是歷經漢朝諸如此類,或是其他年代亦復如是。如果只是生產中分配方式發生了變化,如同作者所說,財務的積累只是體現了政府府庫的充裕,而不是藏富於民。這將引發一個廣闊的思考,我們歷史上熟知的治世是如何衡量的呢?他們的經濟狀況主要還是通過國庫多少進行表徵,尤其是歷史書經常提到的例子,說某個糧倉的糧都發黴了,穿銅錢的線都斷掉了還用不完。人們對宋朝的關注似乎不太一致,大家認為這是典型的強社會弱政府。我這裡沒有證據表明宋朝大家公認的繁盛是依據何處,總不會是一幅簡單的清明上河圖或者別的佐證文字。繼續回到這一點,政府錢更多了,改變了對部門貨物的控制,比如鹽鐵專賣,我們確實在歷史書上更容易將他們認為是盛世的主要特徵。這裡我覺得是一個很不錯的研究問題點,我不清楚目前的史學家和財政學派的學者們是否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或者已經開始考據。這會顛覆我們的常識嗎?我覺得可能性不大,但確實也會有作者提到的這個關切,總是有部分時期,財富通過了轉移完成,而不是累計。

2.文中提到的另一點「在經濟變革上,界限分明的世界似乎並不存在。我翻閱研究各派主張,發現在一些根本性的立場上,相近之處遠遠大於相異之處,至少有三大原則為各派所共持:其一,維持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原則;其二,抵禦外敵、強盛國家的強國原則;其三,發展國營事業、節制民間資本的國有經濟優先原則。這三個原則自洋務運動開始便已確立,歷大清、民國及當代中國三代,雖然在一些時期會遭到部分精英的質疑,不過從未被放棄。所以,中國的現代化是一場終極目標從未更改過、經歷了多輪技術性試驗的長期運動。」這讓我想到大二學習政治學基本理論時提到的兩派觀點最終會趨同的理論。當時主要分析美國共和及民主兩黨的候選人在競選黨綱時的爭議,我忘記了這個理論的具體名字,其實應該問問我那個政治學的朋友,我倒是學的都忘了。因為過於激進的綱領往往只有少部分人支持,就像社會結構往往是橄欖型一樣,兩段是少數的。政治綱要也好,財政改革也好,大家會操作的空間其實不多,我們需要蕭規曹隨,這些既是事理天然,又是因循規則。創新顯得似乎沒有那麼重要。通過選票的例子來說明這個情況主要是想加深印象,更恰當的說法其實應該指明歷代在發展經濟上的選擇基本上是一直的,在不同的外部衝擊下可能會做出較大的調整,但整體不會差異太大。這些因素又是如此的複雜,以至於讓我們分不清楚哪個是決定性環節。當國門大開,內憂外患之時,他們選擇了發展民營經濟或者民族經濟,富國的夢想是發展綱領,但一旦邁出這一步,我們就看到歷史走向了一個車道,後者都是在軌跡中前行。

我需要少寫一點,畢竟這本書看得不是很細。

我認為這是一本值得看的書,傾向於定位這是本通識書籍,不能歸之於學術派作品,因為邏輯、論證和材料部分的原因,學術派可能難以接受這種同儕的存在。這本書給人很大的啟發,似乎頓時打開了很多窗口,我們想一眼看完所有的窗外世界,但又來不及,因為每一個窗外的世界各不相同。我不太認同這是本嚴肅的作品這個表述,這個差別實在太遠,但它又不是一般的商業讀物,財經文集倒是非常合適,屬於跨界關注的典型作品。有一股鋒芒在,它能夠指出你很多問題,但似乎又說不清楚每個問題究竟是什麼或者該關聯什麼,它是那麼的自相矛盾。我們也不應該過分的吹毛求疵,一本書能夠問世,不是因為它的缺點多少,而是它的觀點和思想究竟反映了什麼,它的獨特性是什麼。

相關焦點

  • 薦讀|《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後感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後感以前上學,老師總是用張載那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來勉勵我們做有理想有格調、踏實勤懇、嚴謹治學的大學生,近代治史,最貼近這一信仰的,我認為錢穆算是之一。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書摘
    拜讀了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乃一九五二年的講稿。先生從漢、唐、元、明、清五代,從歷代政府組織、考試制度、經濟(賦稅)制度、兵役制度四個角度切入。在我看來,先生對於中國歷代的政治制度的評判寬容而理性的,但我口中的「寬容」,是一個比較感性的形容,在先生身上則體現為治學之嚴謹——錢穆先生反覆強調,今人不能夠單憑自己所處的環境和需要裡批評歷史各項制度,而需知道此制度實施時期之有關各方意見的反映,簡而言之,要警惕「時代意見」,關注「歷史意見」。
  • 吳曉波頭條SHOW輸出財經新知,引108位頭條創作者關注熱議
    在節目中,往常晦澀難懂的財經知識與話題,被吳曉波深入淺出地分享出來:為何「新國潮青年」更願為新國貨埋單? 一萬五就能買套100平米婚房? 為什麼經濟回落股市卻咣咣漲?  衣食住行、消費理財、生育養老,吳曉波以普通人的生活為底色,以財經視角洞察社會人生百態。  比如《新國潮青年》這期,說的是當下流行的「買國貨」現象。
  • 36氪領讀 | 吳曉波甄選解讀:最值得閱讀的50本商業佳作_詳細解讀...
    Why to read 這些年,吳曉波被問過最多的問題就是——我該讀什麼書? 一直以來他都無從回答,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擁有不同的知識結構和閱讀偏好。我做這50本書的解讀,是想告訴大家,世界上還有這樣一些書非常優秀,但很少有人願意去讀了。它們看上去非常艱澀,甚至有一定的閱讀門檻,但卻是近300年來商業文明發展的知識積澱。我希望能通過我的解讀,幫大家打開一扇了解它們的窗戶。」 下文是吳曉波為本書寫的序言,後面的附錄包括吳曉波推薦的「影響商業的50本書」。
  • 公基小考點 中國歷代變法得失
    中國歷代變法得失一、李悝變法戰國初期是春秋以來社會繼續急劇變革的時代。二、商鞅變法1.背景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大動蕩、大變革的重要時期,社會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1)社會經濟方面的變化①農業發展:鐵農具和牛耕出現並逐步推廣,興修水利,農業生產有較大發展。
  • 「雙面」吳曉波:寫無止境
    12月5日,財經作家、890新商學、藍獅子出版創始人吳曉波在杭州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導《慧見》欄目的獨家專訪,詳解了他對中國製造和知識賽道發展趨勢的預判,以及他個人雙面人生的最大焦慮。「2020是勇敢者的年份」「為什麼你們就要把我叫自媒體呢?就因為你們有一張牌照?無非我沒有辦報紙,但現在我不需要報紙了。」
  • 慧見|「雙面」吳曉波:寫無止境
    ——吳曉波《慧見》:2020年吳曉波年終秀的主題是「勇敢者的心」,這是什麼含義?吳曉波:今年新冠疫情來得太突然,每個人對2021年的預期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產業經濟來看,今年表現比較好的或者說僥倖活下來的企業都是勇於挑戰自我的,所以我覺得今年是勇敢者的年份。
  • 浙江大學吳曉波教授:學者的本質
    這個時候,吳曉波遇到了一本書,改變了他的職業生涯。這本書是商務印書館1983年出版的《來自競爭的繁榮》,它是一本薄薄的小冊子,桔色的封面奪人眼球。其作者路德維希·艾哈德,西德戰後第一任經濟部長,在書中講述了德國怎樣從戰後廢墟裡成長起來反超法國。
  • 錢穆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合集
    錢穆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總論錢穆 | 漢唐盛世 de
  • 慧見丨「雙面」吳曉波:寫無止境
    12月5日,財經作家、890新商學、藍獅子出版創始人吳曉波在杭州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導《慧見》欄目的獨家專訪,詳解了他對中國製造和知識賽道發展趨勢的預判,以及他個人雙面人生的最大焦慮。《慧見》:2020年吳曉波年終秀的主題是「勇敢者的心」,這是什麼含義?吳曉波:今年新冠疫情來得太突然,每個人對2021年的預期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產業經濟來看,今年表現比較好的或者說僥倖活下來的企業都是勇於挑戰自我的,所以我覺得今年是勇敢者的年份。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書筆記
    1,中國之將來
  • 解讀《簡讀中國史》4、為何歷代皇帝都叫皇帝,可丞相卻不叫丞相?
    解讀《簡讀中國史》4、為何歷代皇帝都叫皇帝,可丞相卻不叫丞相?作者張宏傑老師的付費音頻課程《極簡中國史》,推薦給所有的同學們。是吳曉波在《歷代經濟變革得失》一書中站在經濟的角度為我們揭示的又一個大循環。在這本書中,吳曉波分析了管仲、商鞅、漢武帝、王莽、王安石等等一系列歷史上著名的變法改革。我們發現所有的變法其實都是中央、地方、有產階級與無產階級這四大利益集團在相互博弈與妥協。
  • 吳曉波:4年讀完復旦圖書館,成功背後的3條定律,別不相信
    截至目前,吳曉波仍在寫作,吳曉波頻道大概有超300萬訂閱用戶和45萬付費會員,每天5分鐘的交流,成為當下年輕人最喜歡的交流方式之一。顯然,吳曉波已經成為了中國財經領域的一種標籤人物。那麼,吳曉波為什麼可以如此成功呢?
  • 愛奇藝財經12月30日獨家直播吳曉波年終秀
    屆時愛奇藝財經將全程獨家直播此次吳曉波年終秀,通過高清畫質、實時轉播等高技術手段,直擊年終秀現場上千名商界領袖、知識學者及新中產的思想碰撞,共同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年,洞見歲月與變革。  深化垂直財經布局 以點及面打開垂直內容新格局  在「預見2018」吳曉波頻道年終秀盛會上半場直播中,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將發表「激蕩四十年」的主題演講,與在場嘉賓一同回顧改革開放40年的中國,致敬數據,解答西方質疑,致敬人物。
  • 吳曉波論十年後替代之勢,99%的人可能會成無用之人
    在某節目上,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在近一個小時的演講中回顧了近十年的經濟變化,並做出了一個「大開腦洞」的預測:十年後,99%的人可能會成為無用之人,其中包括精算師、年報分析師、理財師和牙醫等。他的這個構想也是震驚了很多網友和現場觀眾,引起了很熱烈的討論。哪些可能被代替呢?
  • 2021中國經濟如何預見?企業家該如何重拾信心?聽聽吳曉波怎麼說
    吳曉波老師給出的年度關鍵詞是「勇敢」,致敬2020年所有的勇敢者。 2021年,又將發生些什麼?我們該如何重拾信心?梳理了吳曉波老師2021跨年演講中一些要點,希望給企業家帶來一些啟發。 遇見2020,你是我的柳暗花明。
  • 巴曙松:疫情衝擊倒逼經濟金融的變革與轉型丨新刊鮮讀
    疫情衝擊倒逼經濟金融的變革與轉型文 / 巴曙松如果說1929 年的經濟危機是近百年來人類經歷過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因此被冠以「大蕭條」,聞名至今;那麼,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社會帶來的衝擊更是史無前例,可以將其帶來的衝擊稱之為「大隔離」。
  • 羅輯思維擬上市:吳曉波的夢羅振宇來圓?
    一說到知識付費,大家就會想起兩個人:羅振宇和吳曉波。兩人有太多共同之處,都是媒體人出身,後「媒而優則商」。羅振宇的羅輯思維、吳曉波的吳曉波頻道(如今已經更名890新商學)趁著知識經濟的浪潮,首先打出個人品牌,然後形成知識付費產品矩陣。
  • 吳曉波:中國農民怎麼生活,決定了中國經濟的走向
    今天,他終於講到了中國人的作品——這本由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寫的《江村經濟》。中國的經濟模式無法從任何一個國家找到模板,這本書會給你很多啟發。   【?點擊此處】跟吳老師一起讀書。   鄉土社會的信用並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於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
  • 吳曉波解讀大敗局:為什麼97%的企業活不過2年?
    4月23日至25日,研究企業失敗20年的《大敗局》作者、財經作家吳曉波在全網進行了《吳曉波解讀大敗局》系列直播,連續三晚解讀企業失敗案例、答疑網友提問。在直播中,吳曉波提出了中國創業的顛覆式變革,總結了創業常見的6大坑,回答了創業的50個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