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山/文 羅輯思維要進軍A股了,羅振宇把上市地點定在了科創板。北京證監局10月15日晚間首次披露了羅輯思維的擬上市路線:選擇在科創板上市,中金公司擔任輔導機構;輔導前期準備工作於2018年12月就已開始,持續至今年8月;正式輔導的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分別在今年9-10月、11-12月進行。
一說到知識付費,大家就會想起兩個人:羅振宇和吳曉波。兩人有太多共同之處,都是媒體人出身,後「媒而優則商」。羅振宇的羅輯思維、吳曉波的吳曉波頻道(如今已經更名890新商學)趁著知識經濟的浪潮,首先打出個人品牌,然後形成知識付費產品矩陣。邏輯思維據說已經盈利多年,而吳曉波頻道截至2018年末關注粉絲數為350萬,德科地產頻道(原德科的屋頂)截至2018年末關注粉絲數為25萬,當年總收入約兩個多億。
然而,9月27日晚全通教育發布公告稱,終止收購「吳曉波頻道」主體公司——杭州巴九靈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儘管巴九靈公司有關人士表示「公司在資本市場上依然會繼續前進,繼續併購或者獨立IPO都是選項,具體視情況而定」,但在外界看來,起碼吳曉波原計劃的上市進程受到耽擱,前景充滿變數。
那麼,羅振宇能圓吳曉波國內上市的未完夢想麼?首先,知識付費經濟這幾年成為熱詞,但它到底是否能夠產業化,社會對此頗多爭議。
知識付費經濟的核心在於知識,而圍繞知識的定義卻各有各的理解。從目前包括羅輯思維、吳曉波頻道在內的知識付費經濟模式來看,大致集中於職場技能、理財理念和技巧、育兒生活、人文科普、有聲小說、情感溝通等方面,共同特點是以所在領域的最新發展趨勢研判和分析文章為基礎、追求短平快、時效性、課程短周期,從而吻合現代人工作節奏快、職場生活壓力大、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發展技能的急迫需求。
但是,對這一「輕知識」模式,不少人並不認可,甚至批評這是「製造知識焦慮和恐慌」。知識付費經濟要追求規模持續擴大,必須降低三個門檻:學員準入門檻、知識吸收門檻、收費門檻。如此就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如果說知識付費經濟的首批用戶是相對年輕、求知慾望較強、願意嘗試新生事物的群體,那麼隨著用戶覆蓋面的擴大,目標用戶也將擴展至年紀更大、學習能力和意願較弱、對新生模式相對保守的群體。
而學員數量的擴大,也會帶來文化視野、素質的參差不齊。為了迎合學員,知識付費平臺必須讓知識變得更加普及化,在這個過程中,也就存在為達成這一目標,製造噱頭、主打所謂新概念、知識碎片化,這也是越來越多的質疑所在——「知識付費所提供的是偽知識」。
由於國人付費使用網際網路產品的時間較短,為了培育用戶付費習慣,知識付費平臺往往早期採取低價促銷的方式吸引用戶。但隨之而來的難題是,長期維持這一費用標準,投入大利潤低;後續提價則可能導致老用戶流失、新用戶嫌費用過高。吳曉波頻道去年被56萬粉絲取關,產品平均復購率36%。羅輯思維旗下的「得到」,很多專欄的打開率也只有20%-30%;同一個作者的專欄第二季,比如萬維鋼的《精英日課》已經出現訂閱量下滑的情況。
由此可見,目前知識付費平臺在用戶黏性上還存在明顯軟肋。人均付費標準偏低(一個得到專欄往往才兩三百元);指望付費人群短期內大幅度增加、實現較高復購率都不太可能。對於資本市場而言,知識付費平臺顯然缺乏高成長性,盈利空間天花板較為明顯。那麼,在吳曉波折戟後,羅輯思維能否闖過IPO關?即使最終上市,其股價走勢是否又能令人樂觀?
之前,就15億收購吳曉波公司,全通教育被深交所問詢,要求回答8大問題:比如巴九靈是否具備從事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網絡出版服務等資質;「吳曉波頻道」等微信公眾號的內容是否主要為原創;本次交易的實質是否為吳曉波個人IP證券化等。這也反映出,監管層和市場對於知識付費平臺發展前景的審慎。與此同理,羅輯思維在資質、優質內容創造能力、是否過於與羅振宇個人捆綁等關鍵問題上,也需要闖過市場各方的審核關,才能真正打通上市之路。(作者系資深財經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