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網特稿 有了公路,才有了公路電影。當行走和尋找的主題與現代文明的產物汽車和公路結合到了一起時,膠片上便有了公路片這一電影類型。
公路電影(或稱公路片,Road Movie)是電影藝術中發展較早的一種類型片,其慣用的故事模式為:主人公在經歷生活上的挫折後,上路或逃避或尋找答案,在一連串的事件後,慢慢地開始改變。所謂「上路即是開始」。
公路片重點不
在表現一行的目的,而著重描述旅途中的所見所聞。好萊塢發展多年,也誕生了諸如《逍遙騎士》、《雨人》、《天生殺人狂》和《陽光小美女》等佳片。中國電影正處在飛速發展期,學習好萊塢類型片幾乎是業界共識。巧合的是,目前國產片票房最高的《泰囧》剛好就是公路片。而近期中國公路電影中以《後會無期》最具話題,韓寒的這部處女作上映不到兩周收穫5億票房,將提前上映一周的郭敬明《小時代3》甩在身後。點讚與吐槽的觀眾也各執一詞。當然,作為一部公路電影,不論《泰囧》還是《後會無期》,仍與美國的那些名作相距略遠。那麼,美國公路電影與中國公路電影有何「不同」呢?中國公路電影發展的道路,從美國公路電影中學到的又是什麼呢?
公路電影的奇襲
探尋公路片的出處,我們最早可以到旅遊文學,或是《奧德賽》、《埃涅阿斯紀》之類的史詩,因此不難發現在現代公路片的劇情鋪排上,為什麼常帶有中古勇者探險故事的影子。
1969年美國,一部電影的誕生影響了美國人看待自己國家的方式,這就是由丹尼斯·霍普執導,他和彼得·方達主演的《逍遙騎士》。這部由公路片和西部片所融合的產物當年在美國瘋狂賣座,並由此產生了一種叫做公路片的「準類型電影」。
《逍遙騎士》講述了兩個典型的嬉皮青年在倒賣毒品大賺了一筆錢之後,駕著摩託車離開洛杉磯,為「尋找一個心目中的美國」前往紐奧良的故事。影片至少有一半篇幅都在拍攝沿途的風景,並配以令人印象深刻的鄉村音樂和搖滾樂,觀眾隨著兩名主人公一起,也領略了美國本土各異的風景和人文畫卷。
公路片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於美國產生並一炮而紅,並非偶然的簡單實驗結果。二戰後美國的「修路熱」引發了汽車製造業急速發展,作為工業大國的美國被譽為「汽車王國」,作為「追逐時髦」的結果之一,汽車自然而然地成為當時繁榮和青年文化的象徵而登上大映幕。到了五十年代,一群瘋狂而反叛的年輕人衝擊了整個時代的美國社會,凱魯·亞克的小說《在路上》被譽為「垮掉的一代」文化運動的聖經,隨著六十年代「嬉皮士」的繼承與發展,以自動化交通工具為標誌的美國「路上文化」正式風靡。
而中國的公路片的產生和興起則比較晚,主要也是近十幾年來的產物,其影片數量質量、融合元素範圍廣度
也遠遠不如其始祖美國。2001年施潤玖導演,姜武、莫文蔚、張震嶽主演的《走到底》率先填補了中國大陸地區公路片類型的空白。電影講述了跑長途的過程中司機和搭車的女乘客經過四天三夜而改變彼此命運的故事。儘管該片大肆打著「中國第一部公路片」的旗號,試圖巧妙地融合黑幫、愛情、公路、黑色幽默等諸多元素,但無論是角色關係構成、部分情節與場景設置,都有明顯的模仿經典公路片的痕跡。
公路電影多元素組成
·形形色色的交通工具
無論是
《逍遙騎士》中的哈雷摩託車、
《末路狂花》中的藍色敞篷藍鳥,還是《落葉歸根》中的重型大卡、《後會無
期》中的改裝POLO車,一方面推動著劇情發展,給主人公製造各式各樣的麻煩,又符合戲劇化原則,迎合了觀眾喜歡影片的主人公陷入困境、在泥潭中掙扎的喜好,同時也是人物性格特徵、身份背景與社會表徵的顯現。《逍遙騎士》中的哈雷摩託是狂放不羈的人格象徵,著名行為藝術家嚴路便是哈雷的忠實粉絲之一,他曾這樣描述:「對我而言,賽車像是一首交響樂,精細嚴密,需要很多的配合協作。而騎哈雷則更為愜意,當它進入你眼帘的那一刻,你總是會想起年輕時走天涯,四海為家的夢想。騎上哈雷,就等於完全釋放自己。這更像是一首鄉村音樂,是一個人懷抱吉他,走走停停的流浪旅程。」毫無疑問,哈雷摩託成為男性的至愛之選;《陽光小美女》中的黃色大眾汽車,則是The Beatles樂隊在《Yellow Submarine》中唱到的六七十年代美國人自由的象徵與中產階級家庭的證明,而這輛汽車在行駛途中的幾次拋錨,也暗示著美國理想的起伏與消亡。
·結伴同行的旅人
落單的旅人總會找人結伴而行,打發旅途中的寂寞。聰明的導演和編劇通常也會把兩個或多個人湊在一起,藉他們之間的互動製造出更多的戲劇效果。在公路片中所出現的結伴同行的人,或與主人公從初始地一道出發,或半路匆匆相遇又匆匆離場,他們形象不一、身份各異,有淘金者、流浪漢、旅人、故友,還有因傷心而逃避的人。但其中「亡命者」這一形象往往最為常見,也最受觀眾的歡迎。
如《後
會無期》中鍾漢良飾演的阿呂,雖不同於普遍意義上的亡命之徒,但其設定於行為也為原本較為平和的劇情下了一劑猛料,豐富角色類型之餘,也創造出更強的情節衝突;另一方面,旅途的過程本身足夠精彩,加之沿途中突然出現的危險人物,也能夠營造一種「前有埋伏,後有追兵,又有定時炸彈隨時引爆」的戲劇效果,讓劇情本身擁有更大的張力——公路電影能把不同類型片的成分拼湊在一起,以吸引更多的觀眾。如果把公路片比作導演或編劇下的一盤棋,這些旅人的角色便是隨時增添的棋子,隨時反射出執棋者的各種小心思,既可以調動觀棋者的注意力,又能夠把握最終劇情的走向,組成最完美的棋譜。
公路片最重要的元素
·永遠無法順利到達的目的地與貫穿始終的公路
大多數公路片往往被看作是電影中的「異見者」,因為它並非全然樂觀,或者可以說,悲觀或者憂傷是公路電影的主
旋律,這種天然的「不同意見」使得公路片具有一種別樣吸引力。基於影片的可看性,主人公如同做任務升級一樣的不停遇到事故上與心靈上的種種困難,車子拋錨、財物遺失、旅伴去世……我們也很少發現一部從頭到尾始終熱情洋溢、昂揚樂觀的公路片,如果要同很多小說一樣,給公路片加一個標籤,那麼大多觀眾會不約而同地選擇「悵然若失」。就像《陽光小美女》結尾處祖父的去世,《落葉歸根》中老趙將老王的骨灰帶回鄉卻發現三峽移民使「故鄉」已不復存在,都給看上去成功的旅程畫上了一個並不完美的句號。「公路」是充滿隱喻和象徵的一個元素,它更多的預示了另外的一種人生理想或烏託邦:一條充滿黃沙、塵土和巖石的道路;一個空曠之地與世界盡頭。似乎只有在那裡,內心中最真的、最自然的、最嚮往的,或是記憶中最深刻的才能夠被找到。因而無論電影怎樣變化,公路都貫穿所有公路片的始終,由原本簡單的背景不斷上升為影片裡的最大隱性角色。
中美公路電影互異性
《落葉歸根》與《逍遙騎士》作為中美早期公路電影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創始者」與「繼承者」——背景與主題差異
任何外來物種在經過長途跋涉進入異邦時,都無法擺脫本土化的過程。公路電影作為在中國電影領域裡初露頭角的舶來物,無論在影片的敘述主題上,還是在精神格局上,都具有鮮明中國電影的特色。近三十年來中國現代化城市大量興起,土地逐漸縮小,由鄉村而城市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最突出的主題之一。二十世紀以來的許多中國人一直走在從鄉村到城市的路上,路上這種漂泊是這類人的基本生存與精神狀態,因而中國現有公路電影一半以上均是以農村或鄉鎮為背景,人物之間的矛盾也大多來自於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對立。
與美利堅民族的精神流浪相比,中國社會中為了維持生計而進行的流浪更多了幾分無奈。「我沒想到《在路上》賣得這麼好。『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吧,現在年輕人愛這本書。凱魯亞克這個人整天在東海岸、西海岸來回折騰,沒有一個生活的目的,有工作不好好地幹,有書不好好地念,性的方面也有點亂,還吸毒品,年紀很輕就死了,46歲吧。」《在路上》的譯者王永年在接受採訪時這樣說,這番話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了中國社會並不存在以美國騎士精神為代表的公路片的土壤。
在面對現實的殘酷,與家園溫情的失落中,中國的公路電影集中反映了電影創作者內憂外患的生存困境,他們拼死掙扎於理性的道德規範和非理性的欲望本能之間,在迷惘與無奈中苦苦尋找自己的心靈家園,呈現出一種精神的漂泊,而非本能的冒險與逃亡。
·「巨石」與「瓷片」的碰撞——影片數量受眾與風格差異
「國產片連續數年票房份額超過進口片」的公告與統計數字上的再創新高,並不能掩飾越來越缺乏活力的中國電影,側重表達自我的藝術電影,無法與更為廣泛的觀眾打成一片。大多數第六代導演作品比較受藝術院線認可,在粗放發展的國內市場影響很小。
作為公路片始祖的美國,其「公路片」已成為一塊百撼不倒的金字招牌,將類型電影中這一類別發揮到淋漓盡致,在長期發展中擁有了一批忠實的觀眾群體,其吸金能力不可小覷。而中國電影從業人員普遍缺乏對類型片的創作實踐與細緻分析,大多表達某幾個導演、幾個人對社會的看法,缺少對最普遍的一個觀眾接受層面的考量,使得電影工業得到無法良性循環,公路片等類型電影再次陷入困境。
·「大雜燴」與「蛋炒飯」——融合元素與電影類型差異
將公路片按照電影類型仔細分類,不難看出美國公路片不僅勝在數量眾多,並且在其元素與類型上也表現突出:犯罪
、動作、驚悚、懸疑、冒險、劇情、愛情、喜劇各色薈萃,層出不窮,歐洲與澳洲的公路片甚至在歌舞片(澳大利亞1994年《沙漠妖姬》)和科幻片(德國1991年《直到世界末日》)方面有所補充和拓展。相比之下,中國的公路片則給人一種「標準XX+公路雙料炒飯套餐」的感覺,將某一元素與公路元素相結合,影片成敗不在「公路」運用得如何,而體現在具體加了什麼料和它一起下鍋上,喜劇與愛情便是其中最常用的應景元素。《人在囧途》系列的成功,並沒有讓公路片這一類型電影家喻戶曉,而僅僅停留在讓人們記住了「傻根兒」染了個金毛,多了個新朋友這一層面上。
·談中庸元素與思鄉情結的逆襲
在大部分尤其是以逃亡為主題的中國公路片中,當人物一般需要面對現實的殘酷和重量超越了本身所能承受的範圍時,才可能開始遮掩,從而產生開始公路逃亡。而在這漫漫的逃亡路上,由於中國人思鄉情結和中庸文化的存在,逃亡並不能獲得多大的寬慰和安心,相反巨大的恐慌和寂寞可能侵襲而來。因此在逃亡的路上人物並不能得到釋然,唯有選擇面對或是妥協,然後妥善的解決它們,於是才會讓心得到解脫,因而中國公路電影的人物選擇一般最終歸於社會傳統。
如《走到底》中,茉莉和王宏偉也來到阿冬家,才得知阿冬已經在逃跑途中被警察擊斃。茉莉和王宏偉知道警察在尋
找自己,決定不再逃避,開始新的生活,反映出一種典型的中國式的大團圓結局。當然,這種差異也體現在不同地區版本剪輯的選擇上,如劉青雲主演的電影《神探》,其內地版本將粵語版結尾的亮點一筆抹殺,匆匆安上了符合社會道德正義標準的生硬結局,這也不得不說是內地審片的缺憾之必然結果。經典美國公路電影例評
經典指數:★★★★★
推薦指數:★★★★☆
1967年拍攝的《邦妮和克萊德》無疑是亡命者公路電影的經典之作。提起雌雄大盜,馬上便會讓人聯想起邦妮和克萊德這對經典拍檔。這部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成,故事背景在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期,講述了兩人結夥持槍搶劫銀行後橫行德州,繼續犯罪與逃亡的不歸路的故事。
影片雖然借用了傳統強盜片的模式,卻打破了案發、反覆追逐、大結局的三段式情節,以兩個反道德化的主人公替代了傳統強盜片中道德化的人物定位。由此也是對傳統強盜片對於意識形態缺乏反思,和批判的維護做出了一次反抗。
《邦妮和克萊德》開始了一個所謂新好萊塢電影(New Hollywood)的時期,其中蘊含的暴力美學、黑色幽默等元素都奠定了這股美國電影新浪潮的基調,與搖滾和嬉皮士文化的離經叛道一脈相承。而這部經典影片也影響了後來的《天生殺人狂》、《末路狂花》等亡命者公路電影。
上映時間:1988年7月11日
經典指數:★★★★
推薦指數:★★★☆
《午夜狂奔》曾被推崇為「影史上最有趣的公路電影」,片中雖沒有十分激烈的打鬥和驚天動地的火爆場面,但情節安排卻如層層剝筍,扣人心弦。人物在無比緊張的氣氛中, 對白卻輕鬆幽默,如此形成鮮明反差,恰到好處地使影片顯得張馳有度。
對了國產票房冠軍《泰囧》也參考了《午夜狂奔》兩人行,另外一人總跟著搗亂的套路。公路片這玩意兒確實是好萊塢玩得最利落,還處在發展中的國產類型片向好萊塢學習並不丟人。
《末路狂花》
上映時間:1991年5月24日
經典指數:★★★★☆
推薦指數:★★★★★
如果說《逍遙騎士》是對男性追隨自由、不羈嚮往的吶喊,《末路狂花》這部由女性編劇、男性導演的影片開啟了公路電影的新方向,為女性視角的公路片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所描繪的旅途,成為了兩個女人對抗男權社會,表達自己呼聲的過程。
因為露易斯槍殺了欲強姦塞爾瑪的男子,在沒有目擊者的前提和可能獲重罪的後果下,兩名閨中密友本來美好的結伴旅行計劃變成了一場逃亡之旅,一路追逐的警察與沿途危險的「豔遇」這一切將她們「逼上梁山」,兩人從膽怯的家庭主婦和平凡的餐廳女招待,變成了肆意對抗、勇敢堅強的女戰士……但最終無路可走,在警察重重包圍下,兩人微笑著緊緊擁抱,然後決然地開車衝下萬丈峽谷,這一幕電影史上最完美的結束畫面之一。
《末路狂花》之所以成為經典中的特例,是由於傳統的公路電影中結伴而行的多半是一男一女的情侶,要不然就是氣味相投的哥兒倆,因為只有男女之間的愛情和男人之間的友情被允許出現在這種陽剛味重的、以冒險為主題、以男性觀眾為主要對向的影片中。而本片的出現,正是肯定了電影中「另類」旅行拍檔的可能性。
《陽光小美女》
上映時間:2006年7月26日
經典指數:★★★
推薦指數:★★★☆
《陽光小美女》是由
喬納森·戴頓與
維萊莉·法瑞斯這對夫妻檔初次踏入電影業所導演的家庭喜劇電影。故事發生在
一個成員性格各異、彼此有著沉重心結的六口之家,幾個彼此憎恨的人,因為血緣而被迫拴在同一個屋簷下,沉默而互不理睬。在這個有如荒漠般的家庭裡,矮矮胖胖、相貌平平七歲的小女兒奧莉芙便成了唯一的「綠洲」。在奧莉芙意外入選「陽光小美女」決賽後,一家人決定,沒有什麼比小女孩的大夢想更為重要。由於買不起全家人去加州參加決賽的飛機票,六個人只好展開了一場為期三天的公路旅行,一路上麻煩不斷,爆笑頻發,在這條為小女兒尋夢的道路上,每個人的夢想都在經歷著不斷的碰撞和破滅。
《陽光小美女》這部建立在辛辣與溫情基礎上,同時又結合了公路片特色的家庭喜劇,與傳統公路片相比,可以說是同類型電影中的「異類」。該片將公路電影與黑色幽默相融合,顛覆了公路電影以往的暴力風格,也是公路電影一次成功的突破創新。導演雖然打著「獨立電影」的旗號,卻只是繞了一個小彎,最後仍然歸流到主流電影的運行軌道。《陽光小美女》在著名的「爛番茄」網站獲得高達93%的同期最高贊同率,全球累計票房突破1億美元。
經典中國公路電影例評
《落葉歸根》
上映時間:2007年1月10日
經典指數:★★★★
推薦指數:★★★☆
2006年由導演張揚執導《落葉歸根》取得了商業性和藝術性的雙豐收,該片斬獲第 57 屆柏林影展得到了獨立影評人最佳電影獎。這部具有強烈中國特色、飽含深情的公路電影,展現了地道的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態。影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的是民工老趙為使好友老劉死後「落葉歸根」,一路上歷盡艱難將老劉屍體運回老家的故事。
「落葉歸根」這一主題充分表現了中國社會家國本位的觀念是根深蒂固的,安土重遷的家園意識使社會基層的百姓懼怕別離徙移,非不得已,不會遠徙漂泊。在傳統精神根基被慘遭解構的世俗化進程中,由於舊的價值體系日益瓦解,新的價值體系尚未形成,人們成了游離於中西文化、傳統與現代、鄉村與都市之間的無根無家的自由漂泊者,這種豐富的精神基礎自然也是公路電影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與
《中央車站》等經典公路片相比,《落葉歸根》在人物塑造與主題高下上仍在存在著視野與深度挖掘不夠深入的問
題,但作為中國公路片的典型之作,該片仍然值得一看。《人在囧途》
上映時間:2010年6月4日
經典指數:★★★★
推薦指數:★★★★
電影由曾參與導演過《投名狀》、
《十月圍城》的香港導演
葉偉民擔任,他坦言以前對於春運毫無概念。但來到內地
拍戲,發現「火車上的故事實在是太多了」,才萌生了拍攝《人在囧途》的念頭。影片劇情與1987年美片《一路順瘋》頗為相似,第一部《人在囧途》講述了玩具集團老闆李成功與 「資深」擠奶工牛耿在春運途中相遇,路途中囧事不斷,最終兩人由陌生人成為朋友的喜劇故事。本片更多的從人物和生活的細節出發,更加貼近生活並充分反映中國社會情況,將一個公路題材的的老套故事加以平民化。本片從頭至尾都保持著一種收放自如的基調,整體節奏不是很快,但是觀影者始終能隨著片子的腳步進行,流暢的故事外加多有衝突的劇情加深了情節的張力,使觀眾覺得一個半小時的觀影時間轉瞬即逝,並能充分融入到角色當中,這自然是片子的成功之處。
《人在囧途》的小小成功直接催生了後來大賣的《人再囧途之泰囧》,但反過來說,《人在囧途》之所以引發關注,關鍵還在於將美式公路片的套路與中國社會現實巧妙融合。影片幾乎原樣照搬了約翰·休斯的《飛機、火車和汽車》,這說明美式公路片類型的厲害之處。但對於中國觀眾而言,顯然是改造後的《人在囧途》更對胃口。
《無人區》
上映時間:2013年12月3日
經典指數:★★★
推薦指數:★★★★
飾演的律師赴新疆一座邊遠城市為一名盜獵者辯護,結果在回來的路上反被追殺,途中遭遇舞女、走私販、盜賊
、警察各色人等,上演了一出驚心動魄的逃亡之旅。這部由寧浩執導的《無人區》開闢了中國內地將西部片與公路片結合的先河,其元素非常清晰甚至是粗暴的:看不到頭的公路,「雜種」式的西部風光,賞金獵人與罪惡大佬的殺戮,與走投無路的孤膽英雄。以暴制暴幾乎是西部片最精髓的元素,如經典的《日落黃沙》、《不可饒恕》等,只有在極端極致的暴力環境下,人性的小閃光就會格外顯眼。從類型電影的程度上來說,《無人區》當然算不錯的嘗試,並且在一定環境下達到了囂張的氣質。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寧浩會在開機前習慣把幾個演員關起來,用2-3天時間來「壓榨」演員對劇本的想法,將臺詞從頭到尾一句一句地過。但是這個過程在《無人區》中差不多用了一個多星期,由此可見導演對於臺詞的苛責。影片中「人和動物的最大區別,就是人會用火」、「假如我開頭說『我老實跟你講』,就是我在騙人了」等金句的閃現,為這部黑色基調的電影增添了幾分亮色。
只可惜影片的主題宗旨有些模糊,一直在強調人的動物性,但無論主角、配角還是打醬油的龍套,行為邏輯裡最看重的還是金錢。
《後會無期》
上映時間:2014年7月24日
經典指數:★★★
推薦指數:★★★
居住在中國最東邊小島上的三個青年馬浩漢、江河、胡生,因為人生面臨巨大變化,彼此心懷不同目的,離開島嶼踏上大陸,駕車開始一段未知的生命旅程。這是一段滑稽而又憂傷的旅程。他們經歷了友情,親情,愛情三大情感的困境與考驗。在路上,他們遇到了各種人物體驗了各種遭遇,這段旅程讓他們對於自我有了思考,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跡。
第一次執導電影,鏡頭語言等較為稚嫩但還是不乏亮點,影片融合了幾乎所有公路片的元素:汽車、旅人、自我解放與拯救以及幾處恰到好處的配曲。
演員們將平淡的劇情演繹出小人生的味道,一些金句般的臺詞也讓人莞爾。似乎這不是一部純粹的公路電影,而是帶有流浪詩人情懷的散文。雖然韓寒對當下中國的描述和思考有些過於文藝青年範兒,但還算言之有物。當然演員表演、導演手法、鏡頭剪輯和好萊塢成熟公路片差距很大,雖然票房已過5億,但很難達到《泰囧》那般全民狂歡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