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認為中國每年8.8萬人死於流感?可靠嗎?
隨著新冠肺炎的全球性爆發,我們原來越認識到流行性感冒這個概念。這一切主要來自於寶島和日本的猜測——美國18000人死於流感,中間相當部分其實是新冠肺炎。
就在寶島和日本猜測美國到底有多少流感病例被當成新冠肺炎時,一條消息引爆了網絡"中國每年有8.8萬人死於流感"。
這種說法可靠嗎?我們今天來好好分析。
最早提出這一說法的是《柳葉刀·公共衛生》上的一篇論文,這篇論文分析了中國 2010年-2011年到2014年-2015年間的流感死亡率。經過分析,這個雜誌給出了這樣一條結論——中國每年有超過8.8萬人死於流感,8成以上為60歲以上老人。
同時期權威機構給出的結論是,我國每年死於流感的人數不過幾十人上百人。2018年,中國官方共報告流感發病數76.8萬例,死亡144例。
《柳葉刀公共衛生》上面的論文是上海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餘宏傑課題組的研究成果。這是一個比較有實力的研究團隊,而《柳葉刀》世界醫學共同體公認的權威刊物。
這裡斷言誰的說法對,或者誰的說法不對,我覺得都是比較武斷的行為。
我只能給出更多依據,幫助大家一起來判斷。
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距,有一個原因是統計口徑不同。
我們通過上圖可以看出,從2016年到2019年,我國流感死亡人數有明顯增長趨勢。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給出了一個解釋:流感疫苗接種率低,以及醫院檢測能力的提升。"很多過去認為是普通感冒的,現在隨著檢測水平的提高,可以診斷出是流感。"
如果說流感死亡人數因為統計口徑不同,造成了巨大差距。那麼流感疫苗接種率較低,也會讓人暴露在流感病毒的侵襲之下。數據顯示,中國流感疫苗接種率接種率僅為2%~3%,遠低於世界水平。
當然,復旦大學給出的研究成果,如何得出8.8萬人的數據,我猜想也不是靠社會調查,更多是靠著數學模型的推算。
比如這次報導的美國流感造成2900萬人感染,28萬人住院,1.8萬人死亡。這些數據其實都不是來自於實際的調查,而是按照固定的數學模型去計算的!
比如,美國疾控中心會進行樣本測試,對已經掌握的信息進行測算。比如掌握了5萬多的病例,測試樣本陽性有多少計算感染率,然後區分h1n1,h3n2等不同類型。然後再結合往年數據,各州數據,放入所謂的計算模型中,最終得出1.8萬人死亡的結論。
這種數學模型,到底能多大程度還原流感傳染的實際情況,我覺得不好說。
我覺得預期是在辦公室計算數據,不如讓更多人了解流感和流感疫苗,多接種、早治療,治好一個算一個。
實事求是的實證態度,才是我們提倡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