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突破!廣州醫生團隊揭示膽道閉鎖發病新機制和治療新策略

2020-12-22 瀟湘晨報

專家提醒:足月兒 2 個月內黃疸沒退,小心患上膽道閉鎖

新突破!11 月 28 日凌晨,來自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科研團隊聯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在膽道閉鎖 ( biliary atresia,BA ) 的發病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相關研究成果以研究長文 "Liver immune profiling reveals pathogenesis and therapeutics for biliary atresia"(肝臟免疫表型分析揭示膽道閉鎖的致病機制以及潛在的治療靶點)為題在世界頂級醫學雜誌 Cell(細胞)在線發表。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肝膽外科主任溫哲介紹,膽道閉鎖在新生兒期發病,其免疫反應異常可引起肝外和 / 或肝內膽管阻塞,導致黃疸、膽汁淤積,進而引起肝硬化和肝衰竭,嚴重危害嬰幼兒生命。在我國兒童中的發病率約為 1/8,000,與兒童期各種腫瘤發病率之和相當。發病年齡通常為出生後 1-3 個月,自然存活期一般不超過 1 歲。大部分患兒需要肝移植。" 該病預後差、病死率高,長期以來是小兒外科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 溫哲說。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兒科研究所張玉霞教授介紹,BA 確診後需要行肝門腸吻合術(葛西手術)疏通膽汁流;多數未行葛西術手術的患兒在一年內就會發展成終末期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雖然通過葛西手術能部分緩解症狀,延緩病情進展,但仍有近一半的患兒術後 1-2 年內仍需進行肝移植手術以挽救生命,部分自肝生存患兒長期受累於反覆膽管炎症、門靜脈高壓、食管靜脈曲張性出血、肝性骨營養不良等症狀,因此膽道閉鎖也成為兒童肝臟移植的首要病因。

隨著葛西手術和肝移植的廣泛開展及其成功率的提高,明顯改善了膽道閉鎖患兒的總體預後;但 BA 診治缺少特異性藥物治療措施仍存在明顯不足,改善膽道閉鎖的總體療效仍然任重道遠。

研究團隊對一萬多份臨床病例進行了回顧性分析,證實 BA 患兒存在持續性肝損傷。抗 CD20 的單抗(Rituximab,美羅華)可以短暫清除個體的 B 細胞,在 B 淋巴細胞白血病中已有成熟的應用。該研究團隊在倫理批准和臨床註冊後,開展了『老藥新用』藥物劑量和安全性臨床試驗,發現新生兒可以很好的耐受 Rituximab 的治療。

此外,研究發現 B 細胞短暫清除後可以糾正 BA 患兒肝臟中存在的免疫失調現象,抑制免疫損傷,促進免疫修復。雖然 B 細胞清除療法對 BA 的治療效果仍待隨機雙盲臨床試驗驗證,但該研究為 BA 術前或術後的藥物治療提供了新的免疫幹預策略。

溫哲指出,該項研究不僅提供了較為全面的導致 BA 患兒肝臟快速衰竭的免疫機制,同時還首次發現新生兒肝臟存在完整的 B 細胞再生功能,從而提出 B 細胞修飾療法可以改善 BA 患兒的肝臟病理變化,該新發現對如何促進 BA 嬰兒術前或術後肝免疫穩態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具有重要的臨床轉化價值。

儘管如此,溫哲還是呼籲醫生和家長都要重視膽道閉鎖,提高對黃疸的認知,病理性黃疸一定要到醫院去檢查,避免延誤治療,影響預後。他指出,新生兒黃疸比較常見,膽道閉鎖是導致黃疸的最嚴重的疾病。溫哲分享一個自測方法:" 足月兒一般 2 周內黃疸就會退,如果超過時間還未退,或者(新生兒)大便呈白陶色,都應該及時到醫院檢查。"

採寫:新快報記者 高鏞舒 通訊員 周密 李雯

【來源:新快報·ZAKER廣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膽道閉鎖治療策略有新突破 我國研究團隊揭示發病新機制
    原標題:膽道閉鎖治療策略有新突破 我國研究團隊揭示發病新機制   在2018年熱映的電影《找到你》中,馬伊琍飾演的保姆孫芳,其女兒珠珠因患膽道閉鎖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悲情去世的畫面
  • 廣州醫學團隊取得膽道閉鎖發病機制研究新突破
    新華網廣州12月4日電(記者徐弘毅)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等相關團隊在膽道閉鎖的發病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相關文章近日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細胞)在線發表。  該文章題為《肝臟免疫表型分析揭示膽道閉鎖的致病機制以及潛在的治療靶點》,由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科研團隊聯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共同完成。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肝膽外科主任溫哲表示,膽道閉鎖在新生兒期發病,可導致黃疸、膽汁淤積,進而引起肝硬化和肝衰竭,嚴重危害嬰幼兒生命。
  • 廣州醫生團隊膽道閉鎖研究成果首登世界頂級醫學雜誌
    信息時報訊(記者 馬澤望 見習記者 張漫 通訊員 李雯 周密)11月28日凌晨,來自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科研團隊聯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在膽道閉鎖(BA)的發病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相關研究成果在世界頂級醫學雜誌 Cell(細胞)在線發表。
  • 科學家揭示膽道閉鎖的發病機理和治療方法
    科學家揭示膽道閉鎖的發病機理和治療方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30 16:56:14 廣州醫科大學張玉霞等研究人員利用肝臟免疫分析揭示膽道閉鎖的發病機理和治療方法。
  • 新生兒膽道閉鎖能否避免肝移植?中國科研突破,探索藥物治療
    到目前為止仍沒有治療藥物,大部分孩子最終都需要進行肝移植。新生兒膽道閉鎖,患兒大都難免肝移植 北京時間11月28日凌晨,來自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科研團隊聯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在膽道閉鎖發病機制上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以研究長文在世界頂級醫學雜誌《 Cell》(《細胞》)在線發表。
  • 探索膽道閉鎖「老藥」新用途
    11月28日凌晨,來自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科研團隊聯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在膽道閉鎖發病機制上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以研究長文在世界頂級醫學雜誌《Cell》(《細胞》)在線發表。
  • Cell|新生兒膽道閉鎖的發病機制和新的治療策略
    膽道閉鎖(biliary atresia, BA)在新生兒期發病,是免疫介導的肝外和/或肝內膽管阻塞,導致病理性黃疸以及肝硬化和肝衰竭等嚴重危及嬰幼兒生命的疾病。BA在我國兒童中的發病率約為1/8,000,與兒童期各種腫瘤發病率之和相當。BA確診後需立即行肝門腸吻合術(葛西手術)以疏通膽汁流。
  • 廣州婦兒中心小兒外科和研究所合作成果首登世界頂級醫學雜誌
    南都訊 記者 李春花 通訊員 周密 李雯 新生兒黃疸比較常見,膽道閉鎖是導致黃疸的最嚴重的疾病。北京時間2020年11月28日凌晨,廣州婦兒醫療中心小兒外科和研究所的合作成果在線刊登:膽道閉鎖發病新機制和治療新策略。這是中國小兒外科領域的研究首次在世界頂級醫學雜誌刊登。
  • 寶寶化身「金菩薩」或是膽道閉鎖惹的禍
    父母帶她去當地醫院就診,醫生最初懷疑是「新生兒肝炎症候群」,給予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仍未見效果。後來到另一家大醫院求治,經系統檢查後,琳琳被確診為「膽道閉鎖」,且需要儘早手術治療。「不就是黃疸嗎?為何要動手術?」雖然家人心存疑惑,但還是積極配合醫生的診療建議,手術後經一段時間的恢復,琳琳身上披的「金裝」終於慢慢退去,變回原本白白的小臉。
  • 危重出血性疾病發病機制新發現和關鍵治療技術的創新及推廣
    針對以上情況,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張曉輝教授帶領團隊聯合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開展「危重出血性疾病發病機制新發現和關鍵治療技術的創新及推廣」研究,項目組歷時11年,對危重出血性疾病進行深入研究,建立了多項危重出血性疾病關鍵治療技術,推廣到全國超過 90 家血液中心應用,在實施與應用推廣過程中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 嬰兒皮膚發黃或為膽道閉鎖 手術不及時隱患大
    南方日報訊 (記者/曹斯 實習生/魏孜芩 通訊員/林惠芳)來自韶關2個多月大的豆豆出生時全身皮膚發黃且一直不退,在當地一家醫院被診斷為「膽道閉鎖」。筆者日前獲悉,廣東省兒童醫院為豆豆實施了腹腔鏡下膽道閉鎖的葛西手術,也成為廣州地區率先開展腹腔鏡下葛西手術的醫院。
  • 淺談嬰幼兒致死性黃疸性疾病:膽道閉鎖
    另一個是治療膽道閉鎖的醫生,他們希望知道自己每天不辭勞苦、夜以繼日進行治療的這一疾病終將會以怎樣一種方式展現在眾人面前,是否會給觀眾留下膽道閉鎖就是一種不治之症的印象,從而影響新發膽道閉鎖患兒家屬的選擇。作為長期治療膽道閉鎖這一疾病的醫生,有責任和義務為大家來科普一下這一疾病,目的是為了提高大家對該疾病的認識及關注,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降低放棄率以及顯著改善該疾病的愈後。
  • 如何辨別膽道閉鎖與黃疸?
    身體周刊:膽道閉鎖的黃疸症狀,與新生兒黃疸有何區別?如何進行規範化治療?鄭珊:膽道閉鎖的黃疸,與新生兒普通黃疸的症狀很像,很容易誤診,唯一的差別就是,新生兒黃疸有波動,一段時間好了,一段時間又發病,而膽道閉鎖的黃疸是持續性上升,越來越黃,還有糞便白色陶土樣,通過B超、抽血查肝功能,可進行早期診斷。
  • 江西省第二屆膽道閉鎖與小兒肝移植學術會議
    會議由天使媽媽基金會「新肝寶貝」項目負責人張聰主持,江西省有關醫院兒內科、兒外科主任,各區市三級綜合醫院、市婦幼保健院和各縣(市、區)人民醫院和婦幼保健院兒科主任等近一百五十人出席會議。,旨在進一步提升江西全省膽道閉鎖及代謝類疾病規範化診療水平,天使媽媽特邀請國內權威醫療專家就兒童肝移植的發展與現狀、肝移植治療膽道閉鎖新進展、早期篩查、早期診斷、規範化手術治療 (KASAI 手術)以及小兒活體肝移植手術時機以及小兒肝移植後的超聲檢查等議題展開了廣泛的學術交流。
  • 寶寶大便陶土色警惕膽道閉鎖
    一檢查,傑傑原來是得了膽道閉鎖,需要儘快手術治療。專家表示,新生兒黃疸很常見,不少疾病都會引發新生兒黃疸,其中膽道閉鎖引起的新生兒黃疸可致命,如不及時治療常在1歲左右死亡。  出生後2~3周黃疸不退要警惕  廣東省婦幼保健院新生兒外科朱小春主任醫師表示,膽道閉鎖是一種進行性的肝外膽道系統病變, 可同時累及肝內膽管,是嬰兒期最嚴重的肝臟疾病之一。
  • 新生兒黃疸遲遲不退,警惕膽道閉鎖
    比如,患有先天性膽道閉鎖的患兒,他的大便顏色就會有所差別。小寶寶的便便會逐漸顏色變淺,由淡黃色到淺黃色,到白陶土色,表現並不正常。可是有些新手爸媽也會忽略了孩子的異樣。前些天,市婦幼保健院就接收了一個這樣的寶寶。
  • 重大突破!拯救「小黃人」的新研究登上世界頂級醫學雜誌
    北京時間11月28日凌晨,世界頂級醫學雜誌《cell》在線發表了在膽道閉鎖發病機制研究方面的突破,這是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科研團隊聯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取得的研究新成果,對臨床治療工作具有指導意義。
  • 基礎醫學院王娟團隊揭示腸道菌群參與孤獨症發病新機制
    他們應用宏基因組學技術,採用類配對分析方法,揭示了孤獨症患者腸道菌群失衡,解毒功能障礙,進而導致患者機體毒素蓄積和線粒體功能障礙。孤獨症兒童腸道菌群代謝功能的改變可能參與孤獨症發病機制。這個發現可能為未來孤獨症幹預提供新的策略。
  • 寶寶大便發白 警惕膽道閉鎖
    不要錯過手術黃金期「保守估算,我國每年至少有3000名膽道閉鎖兒出生,但得到及時醫治的並不多。」詹江華主任說,膽道閉鎖是引起嬰幼兒膽汁淤積性黃疸的常見原因,也是導致嬰兒期肝功能衰竭的最嚴重肝膽系統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孩子常在1歲左右死亡。膽道閉鎖的發生具有地區和種族的差異,東方人發病率明顯高於歐美人。
  • 武漢協和醫院發布重大科研成果:一滴血可確診小兒膽道閉鎖
    現狀:檢測過程漫長患兒常被拖到肝移植 「新生兒黃疸非常普遍,我國每年新發近10萬人,而膽道閉鎖這個『殺手』極其隱蔽地混淆其中。」湯紹濤教授說,生理性黃疸可自行消退,但若持續2周不退,或退而復現,這就屬於病理性黃疸,其中約有1/3是膽道閉鎖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