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道閉鎖治療策略有新突破 我國研究團隊揭示發病新機制

2020-12-22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膽道閉鎖治療策略有新突破 我國研究團隊揭示發病新機制

  在2018年熱映的電影《找到你》中,馬伊琍飾演的保姆孫芳,其女兒珠珠因患膽道閉鎖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悲情去世的畫面,讓許多觀眾流下熱淚。

  現實生活中,膽道閉鎖在新生兒中發病率為1/8000,其免疫反應異常可引起肝外和/或肝內膽管阻塞,是導致新生兒黃疸、膽汁淤積的最嚴重的疾病,進而會引起肝硬化和肝衰竭,嚴重危害嬰幼兒生命。到目前為止仍沒有治療藥物,大部分孩子最終都需要進行肝移植且終身服用抗排斥藥物,且需要家長長期護理,這給家庭帶來極大負擔。

  11月28日凌晨,來自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科研團隊聯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在膽道閉鎖發病機制上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以研究長文在世界頂級醫學雜誌《Cell》(《細胞》)在線發表。

  這項研究不僅較為全面地提供了導致膽道閉鎖患兒肝臟快速衰竭的免疫機制,在治療方面,提出B細胞修飾療法可以改善膽道閉鎖患兒的肝臟病理狀態,並且提示一種治療白血病的「老藥」在膽道閉鎖藥物治療上或有新用途,有望能改善預後。

  首次全面闡述膽道閉鎖肝臟快速衰竭免疫機制

  研究發現,雖然動物實驗和臨床觀察提示,圍產期和新生兒期病毒感染引發的自身免疫性肝損傷可能是膽道閉鎖發病的重要機制,但導致肝硬化和肝衰竭的免疫病理機制以及靶向幹預方案仍待闡述。

  研究團隊對一萬多份臨床病例進行了回顧性分析,證實膽道閉鎖患兒存在持續性肝損傷。為了闡述免疫病理機制,尋找針對膽道閉鎖的新的免疫幹預療法,該研究團隊對6例膽道閉鎖患兒的肝活檢組織,以及10例對照肝組織進行了單細胞測序,分析了膽道閉鎖患兒肝臟中免疫細胞的亞型、轉錄組特徵,並利用體外實驗以及動物模型進行了功能實驗,發現膽道閉鎖患兒肝臟中存在嚴重的破壞性免疫應答增加和修復性免疫應答缺陷的現象。

  此項研究的通訊作者之一、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肝膽外科主任醫師溫哲教授介紹,通俗來說就是,圍產期和新生兒期病毒感染後,肝臟中有免疫缺陷的B細胞導致免疫系統發生混亂,讓免疫系統誤認為其是「敵人」,對其發起攻擊,導致肝臟這個「戰場」發生免疫性肝損傷。由此, 這項研究較為全面地闡述了導致膽道閉鎖患兒肝臟快速衰竭的免疫機制。

  探索膽道閉鎖「老藥」新用途

  那麼,有沒有可能清除有缺陷的免疫細胞呢?

  目前,已有一種抗CD20單抗藥物利妥昔單抗可以短暫清除個體的B細胞,在B淋巴細胞白血病中有成熟應用。該研究團隊在倫理批准和臨床註冊後,開展了「老藥新用」藥物劑量和安全性臨床試驗,發現新生兒可以耐受利妥昔單抗的治療。此外,研究發現B細胞在兩到三個月的短暫清除後,可以糾正患兒肝臟中存在的免疫失調現象,抑制免疫損傷,促進免疫修復。

  溫哲解釋,該藥物針對有缺陷的B細胞頭上「CD20」的這頂帽子,有針對性地清除有缺陷的B細胞。研究團隊發現,在兩三個月的時間後,B細胞就會恢復正常水平,「我們提出,B細胞修飾療法可以改善免疫微環境,短暫的B細胞清除可以改善肝的病理狀態,有可能可以改善預後、提高生存率。我們還有一個特別大膽的設想:如果患兒能在一個月左右、肝臟病變的早期用上此藥,有可能根本不需要手術了。但這些需要進一步研究證實。」他表示,接下來會招募膽道閉鎖患兒進行藥物臨床試驗,聯合國內兄弟醫院開展多中心研究。

(文章來源: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DF520)

相關焦點

  • 新突破!廣州醫生團隊揭示膽道閉鎖發病新機制和治療新策略
    專家提醒:足月兒 2 個月內黃疸沒退,小心患上膽道閉鎖新突破!11 月 28 日凌晨,來自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科研團隊聯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在膽道閉鎖 ( biliary atresia,BA ) 的發病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相關研究成果以研究長文 "Liver immune profiling reveals pathogenesis and therapeutics for biliary atresia
  • 廣州醫學團隊取得膽道閉鎖發病機制研究新突破
    新華網廣州12月4日電(記者徐弘毅)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等相關團隊在膽道閉鎖的發病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相關文章近日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細胞)在線發表。  該文章題為《肝臟免疫表型分析揭示膽道閉鎖的致病機制以及潛在的治療靶點》,由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科研團隊聯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共同完成。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肝膽外科主任溫哲表示,膽道閉鎖在新生兒期發病,可導致黃疸、膽汁淤積,進而引起肝硬化和肝衰竭,嚴重危害嬰幼兒生命。
  • 科學家揭示膽道閉鎖的發病機理和治療方法
    科學家揭示膽道閉鎖的發病機理和治療方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30 16:56:14 廣州醫科大學張玉霞等研究人員利用肝臟免疫分析揭示膽道閉鎖的發病機理和治療方法。
  • 廣州醫生團隊膽道閉鎖研究成果首登世界頂級醫學雜誌
    信息時報訊(記者 馬澤望 見習記者 張漫 通訊員 李雯 周密)11月28日凌晨,來自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科研團隊聯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在膽道閉鎖(BA)的發病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相關研究成果在世界頂級醫學雜誌 Cell(細胞)在線發表。
  • 新生兒膽道閉鎖能否避免肝移植?中國科研突破,探索藥物治療
    到目前為止仍沒有治療藥物,大部分孩子最終都需要進行肝移植。新生兒膽道閉鎖,患兒大都難免肝移植 北京時間11月28日凌晨,來自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科研團隊聯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在膽道閉鎖發病機制上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以研究長文在世界頂級醫學雜誌《 Cell》(《細胞》)在線發表。
  • Cell|新生兒膽道閉鎖的發病機制和新的治療策略
    膽道閉鎖(biliary atresia, BA)在新生兒期發病,是免疫介導的肝外和/或肝內膽管阻塞,導致病理性黃疸以及肝硬化和肝衰竭等嚴重危及嬰幼兒生命的疾病。BA在我國兒童中的發病率約為1/8,000,與兒童期各種腫瘤發病率之和相當。BA確診後需立即行肝門腸吻合術(葛西手術)以疏通膽汁流。
  • 探索膽道閉鎖「老藥」新用途
    11月28日凌晨,來自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科研團隊聯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在膽道閉鎖發病機制上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以研究長文在世界頂級醫學雜誌《Cell》(《細胞》)在線發表。
  • 重大突破!拯救「小黃人」的新研究登上世界頂級醫學雜誌
    北京時間11月28日凌晨,世界頂級醫學雜誌《cell》在線發表了在膽道閉鎖發病機制研究方面的突破,這是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科研團隊聯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取得的研究新成果,對臨床治療工作具有指導意義。
  • 如何辨別膽道閉鎖與黃疸?
    身體周刊:膽道閉鎖的黃疸症狀,與新生兒黃疸有何區別?如何進行規範化治療?鄭珊:膽道閉鎖的黃疸,與新生兒普通黃疸的症狀很像,很容易誤診,唯一的差別就是,新生兒黃疸有波動,一段時間好了,一段時間又發病,而膽道閉鎖的黃疸是持續性上升,越來越黃,還有糞便白色陶土樣,通過B超、抽血查肝功能,可進行早期診斷。
  • 淺談嬰幼兒致死性黃疸性疾病:膽道閉鎖
    另一個是治療膽道閉鎖的醫生,他們希望知道自己每天不辭勞苦、夜以繼日進行治療的這一疾病終將會以怎樣一種方式展現在眾人面前,是否會給觀眾留下膽道閉鎖就是一種不治之症的印象,從而影響新發膽道閉鎖患兒家屬的選擇。作為長期治療膽道閉鎖這一疾病的醫生,有責任和義務為大家來科普一下這一疾病,目的是為了提高大家對該疾病的認識及關注,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降低放棄率以及顯著改善該疾病的愈後。
  • 基礎醫學院王娟團隊揭示腸道菌群參與孤獨症發病新機制
    他們應用宏基因組學技術,採用類配對分析方法,揭示了孤獨症患者腸道菌群失衡,解毒功能障礙,進而導致患者機體毒素蓄積和線粒體功能障礙。孤獨症兒童腸道菌群代謝功能的改變可能參與孤獨症發病機制。這個發現可能為未來孤獨症幹預提供新的策略。
  • 江西省爭取800萬元救助膽道閉鎖、食道閉鎖、肛門閉鎖三類患兒
    我省近幾年每年有近3萬名不同程度的缺陷兒出生,給當事家庭帶來沉重負擔。    11月9日,記者從省衛健委獲得好消息,經我省有關部門爭取,天津市華夏器官移植救助基金會向我省捐贈800萬元,用於救助我省患有膽道閉鎖、食道閉鎖、肛門閉鎖三種先天性缺陷疾病的新生兒,600名患兒有望得到項目救助、免費治療。
  • 寶寶化身「金菩薩」或是膽道閉鎖惹的禍
    父母帶她去當地醫院就診,醫生最初懷疑是「新生兒肝炎症候群」,給予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仍未見效果。後來到另一家大醫院求治,經系統檢查後,琳琳被確診為「膽道閉鎖」,且需要儘早手術治療。「不就是黃疸嗎?為何要動手術?」雖然家人心存疑惑,但還是積極配合醫生的診療建議,手術後經一段時間的恢復,琳琳身上披的「金裝」終於慢慢退去,變回原本白白的小臉。
  • 寶寶大便發白 警惕膽道閉鎖
    如果寶寶出生後兩周黃疸還沒消退,大便又呈白陶土色,家長就該高度警惕了,要帶孩子到醫院檢查是否膽道閉鎖。據天津市兒童醫院不完全統計,每年約有60至80個膽汁淤積性黃疸患兒到該院外科治療,其中絕大多數是膽道閉鎖兒。該院外科主任醫師詹江華表示,葛西手術的窗口期是小寶寶出生後的60天以內,一旦錯過,只有肝移植能救孩子。
  • 武漢協和醫院發布重大科研成果:一滴血可確診小兒膽道閉鎖
    9月25日,武漢協和醫院發布一項「可寫進教科書」的重大科研成果:該院小兒外科湯紹濤教授團隊歷時11年潛心研究,在世界範圍內首次確立了血清蛋白MMP-7診斷膽道閉鎖的標準閾值,患兒只需抽取兩毫升血,通過體外無創檢測該蛋白,一旦數值超出52.85ng/ml,就可確診為膽道閉鎖,整個檢測時間只需4小時,確診最小年齡提前到出生2周。
  • 江西省第二屆膽道閉鎖與小兒肝移植學術會議
    ,旨在進一步提升江西全省膽道閉鎖及代謝類疾病規範化診療水平,天使媽媽特邀請國內權威醫療專家就兒童肝移植的發展與現狀、肝移植治療膽道閉鎖新進展、早期篩查、早期診斷、規範化手術治療 (KASAI 手術)以及小兒活體肝移植手術時機以及小兒肝移植後的超聲檢查等議題展開了廣泛的學術交流。
  • 寶寶黃疸不消退且有加深,警惕膽道閉鎖!
    在專業兒童醫院經常診治到因延遲治療導致肝臟受到了不可逆轉傷害的膽道閉鎖患兒,有些是在偏遠地區當地醫院處理不了轉診來的,不幸的是他們就診實在太遲,有不少患兒雖經盡力救治,但是依然留下不可挽回的後遺症。其實如果他們早一點就診,結局會完全不同,父母一時的疏忽大意,影響的是自己和孩子的一生,讓醫生覺得異常痛心。
  • 湘雅醫院皮膚科團隊連續取得皮膚黑素瘤發病機制研究新進展
    ,揭示了黑素瘤發病的新機制。湘雅醫院皮膚科團隊長期致力於研究黑素瘤發生發展中的作用機制,初步構建了以 CD147、TRAF6 為節點的黑素瘤分子網絡,為其治療提供新策略。發表在《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的文章中,該團隊圍繞腫瘤微環境與黑素瘤,首次證明了 TRAF6 在黑素瘤腫瘤微環境中的重要作用,夠通過 NF-κB 信號通路促進 FGF19 分泌,導致黑素瘤患者血漿中 FGF19 顯著升高,並誘導腫瘤相關成纖維細胞的活化,促進腫瘤細胞生長與侵襲轉移,闡明了黑素瘤發病的新機制。
  • 危重出血性疾病發病機制新發現和關鍵治療技術的創新及推廣
    針對以上情況,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張曉輝教授帶領團隊聯合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開展「危重出血性疾病發病機制新發現和關鍵治療技術的創新及推廣」研究,項目組歷時11年,對危重出血性疾病進行深入研究,建立了多項危重出血性疾病關鍵治療技術,推廣到全國超過 90 家血液中心應用,在實施與應用推廣過程中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