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謀士合縱攻秦?範叔一句話就他們集體抓狂

2020-12-20 周周論古今

戰國中後期,秦國一家獨大,東方六國任何一家都不是對手。單挑不行,剩下的辦法只有群毆!於是他們的智囊經常搞點峰會,研究一下群毆的戰略戰術問題。這一年,他們又一起在趙國開研討會。

按理說,對於這樣的純學術活動,秦國應該見怪不怪了,可這次秦昭襄王就有點看不慣了:「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這幫傢伙一天到晚商量怎麼對付我大秦,老子不忍了!範叔,你看怎麼辦?」

範叔叔

順便說一句,這個「範叔」並不是秦王的叔叔,而是範睢,字「叔」。不得不說,範睢的父親在佔便宜這方面還是下了點功夫的。

範睢笑了笑,說到:「大王大可不必動怒。宵小之徒,我一招就可以讓他們閉嘴。」

秦王:「哦?你小子有什麼辦法!」

範睢:「不知道大王是否留意過您身邊的那些狗?」

秦王:「我一天忙到晚,人事都顧不過來,哪裡還有閒心管狗事?」

範睢捋了捋本不茂盛的鬍鬚,說:「大王,不是我閒得蛋疼,狗的事情其實也大有學問。」

秦王:「有屁快放,你小子別再貧舌頭了。」

範睢:「不敢不敢。在下觀察過大王身邊的那些狗。它們跑的跑,跳的跳,睡覺的睡覺,看似各不相干,安逸自得。但是,您如果拿一根骨頭扔給它們,再看呢?必然是群起而奪食,大打出手甚至自相殘殺也並不稀奇了。」

秦王:「那又如何?」

範睢:「正在趙國開會的那群人不正是一群狗嗎?他們本來對我們秦國沒有深仇大恨,聚在一起搞事情,不過是因為一點蠅頭小利,掙點論文費而已。現在我們不妨就扔給他們一塊肉,自然就狗咬狗一嘴毛了。」

秦王:「你小子壞得很!」

秦昭王:就你戲多

於是範睢派唐睢去趙國走一趟,帶著樂隊,載歌載舞,順便再裝上點黃金,任務很簡單:請吃請喝,把黃金分出去。

這恐怕是世界上最美的肥差了,唐睢屁顛屁顛的就上路了——睢哥對睢弟很不錯,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不過話說回來,這趟差事睢弟也的確幹得不賴:到了趙國,一頓操作猛如虎,善財童子也不一定有他的效率,沒幾天就把黃金分完了。他自己拿沒拿我們不知道,反正胡吃海喝是跑不了的。據說,那群研究型學者,除了課題負責人,另外的都跟唐睢成了兄弟!

睢弟回到秦國,以為好事結束了,結果又被睢哥叫住:「好兄弟別著急啊,有空的話再去趙國一趟。這趟你還是送錢,不管送給誰,只管把錢送出去…」

睢弟一個猛回頭:「啥?又去送錢?大哥,緣分啊,你對我實在太好了!我一定當好善財童子。」

於是我們看到了這樣的場面:「善財童子」再次降臨趙國,學者們躁動了;「善財童子」到了武安,學者們慌亂了;「善財童子」的錢還沒有發出三千,包括學科帶頭人在內的所有學者,基本已打成一團,爭得來頭破血流了。

三點讀後感:

一、堡壘總是容易從內部攻破;

二、有時候觀察一下小動物沒有什麼壞處;

三、學者工資太低,不是什麼好事

學者也不容易

——《戰國策·秦策·天下之士》原文:

天下之士,合從相聚於趙,而欲攻秦。秦相應侯曰:「王勿憂也,請令廢之。秦於天下之士非有怨也,相聚而攻秦者,以己欲富貴耳。王見大王之狗,臥者臥,起者起,行者行,止者止,毋相與鬥者;投之一骨,輕起相牙者,何則?有爭意也。」於是唐雎載音樂,予之五十金,居武安,高會相於飲,謂:「邯鄲人誰來取者?」於是其謀者固未可得予也,其可得與者,與之昆弟矣。 「公與秦計功者,不問金之所之,金盡者功多矣。今令人復載五十金隨公。」唐雎行,行至武安,散不能三千金,天下之士,大相與鬥矣。

(歡迎關注一下!)

相關焦點

  • 六國謀士討論抗秦,秦國如何應對?範睢:沒有什麼是錢解決不了的
    在六國謀士聯合起來討論攻秦的時候,秦國就用了金錢來擊敗那些謀士。秦國在商鞅變法後,歷代君主奮發圖強,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在秦昭襄王即位後,勵精圖治,一改之前一味的打仗政策,利用遠交近攻的政策,不斷的打擊六國,使得秦國日益強大。秦國日復一日的強大起來,引起來六國的不滿。
  • 戰國時期的合縱與連橫略記,戰國四大公子都有誰?
    許多謀士、說客也因此成為國君、重臣的座上客,也湧現出很多有名的謀士、濟世奇才。 「縱」,即是「合縱「,主張六國聯盟,合力抗秦。」橫「是」連橫「,主張各國對秦國單獨謀和,避免受害。 第一個倡議「合縱」的人是蘇秦,他提出「六國與其各自對秦國俯首而不免被侵吞,不如結盟對付秦國。秦國攻一國,其餘五國共同出兵救援,有不如約定者,五國伐之。「各國國君都很贊同,達成聯盟,蘇秦成為聯盟的」縱約長「,腰掛六國相印。
  • 合縱抗秦為何會從未成功?因為蘇秦等人是「秀才」啊,你理解嗎?
    合縱的一直失敗戰國七雄之間無聲的外交廝殺,連橫與合縱,連橫成功的次數遠在合縱之上,目的也常常能夠達到;而六國之合縱,卻是極少能達到目的,連讓秦國傷筋動骨的資格都沒有,最成功的一次不過是將秦國堵在函谷關內十五年,不敢輕舉妄動。
  • 戰國時期:六國宰相「蘇秦」一代名士卻死於非命
    我在前文裡面提到,合縱抗秦是與天下大趨勢不一致的。既然此這樣秦國必然會設法敗其盟約。儘管蘇秦曾用計激張儀到秦國任事,張儀答應,蘇秦若在趙國為相,秦必不敢伐趙,但並沒有說秦不伐其他國家。更何況張儀為了在秦國建功立業,又能把自己許下的諾言記多久呢?而且就算張儀信守諾言,不敗蘇秦的合縱之約,難道秦王會事事聽他的謀劃嗎?張儀畢竟只是秦國的一個謀士啊!
  • 秦國統一六國,六位最大功臣!
    ,秦莊襄王到「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最終滅六國統一天下。張儀秦國的強大引起了關東六國的嚴重不安和戒備之心,於是六國聯手合縱攻秦,秦昭襄王時期的秦國還沒有秦始皇時期見誰滅誰的霸氣,那時的齊國和趙國實力也很強盛,秦國一國之力非六國對手;關鍵時候張儀入秦以連橫破合縱,對六國區別對待或拉攏或威懾各個擊破
  • 《大秦帝國之崛起》大結局六國戰敗向秦王俯首稱臣 大結局及分集劇情
    第33集-六國欲奉天子胙 合縱伐秦秦王親赴藍田大營,賜將領摎國姓,並提升贏摎為秦軍副將,率二十萬秦軍,與秦軍共赴河東,奮勇殺敵,韓、趙、魏三國士兵攻入河東汾城,河東郡守王稽投降。
  •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之後,六國國君下場如何?
    趙王遷:流放之後被活活餓死趙國是第二個被滅亡的國家,自趙武靈王時期開展胡服騎射之後,趙國實力大增,成為了關中六國中國力最盛的國家,也是和秦國爭奪霸業的勁敵。自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後,趙軍四十餘萬主力被秦將白起坑殺,自此元氣大傷,在後來的邯鄲之戰中險些滅亡。
  • 秦滅六國始末
    有關這一問題需要特別澄清2點:其一,秦國在戰國中前期以來一直使用封君制與郡縣制並行的制度,這一點與六國別無二致,秦廷是在滅六國戰爭末期才突然轉向了單一的郡縣制——網上有觀點稱「秦國是郡縣制,六國是分封制」,或者稱「楚國是分封制」,這種觀點顯然是錯誤的;其二,秦滅六國戰爭絕非一帆風順的「躺贏」,而是一場漫長、艱難、血腥的殘酷戰役——網上有觀點稱「列國在長平之戰以後就無力抗秦了
  • 【明鑑】六國速敗 弊在賄賂
    考諸歷史,就會感到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說法固然有道理,但並不全面,六國速敗不僅在於賂秦,而且在於為秦所賂,內部權力腐敗。   於是公元前318年,楚、齊、魏、趙、韓、燕、宋、衛、中山國及匈奴聯軍抗秦,由楚懷王為縱約長,號稱百萬之師,攻打秦國,但結果兵敗函谷關。公元前317年,秦又打敗韓、趙聯軍,使這次合縱抗秦歸於失敗。如果各國稍有戰略眼光,就會認清秦國虎狼之師的蠶食鯨吞之勢,做到真正聯合,百折不撓。事實恰恰相反,六國在聯合反秦失敗後,又立即陷入了互相攻伐的局面。就在聯合攻秦失敗的當年,齊、宋大敗魏、趙於關澤。
  • 結合秦國削弱楚國的過程,聊聊合縱為啥敗給連橫...
    在生產力有限的戰國時代,從雙方紙面的實力對比來看,秦國顯然是弱勢方,蘇秦就做過粗略的估算(《資治通鑑·周紀二》):臣以天下地圖案之,諸侯之地五倍於秦,料度諸侯之卒十倍於秦。六國為一,並力西鄉而攻秦,秦必破矣。
  • 秦昭王:秦兼併六國,他的貢獻其實最大
    我們不否認始皇帝的雄才大略,但個人認為,西漢的賈誼在其《過秦論》中的一句話說得非常恰當:奮六世之餘烈,秦國在始皇帝之前已經奮鬥了整整六代。▲秦始皇  【劇照】 秦孝公變法使秦國強大、秦惠文王縱橫捭闔將六國之合縱瓦解、秦武王打下宜陽使秦國能夠順利東出,武王繼任者秦昭王嬴稷更是居功至偉。
  • 歷史上,六國中各國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變法,但都沒有秦國徹底
    從地理方面講,秦國所處的位置屬於易守難攻的典範,有函谷關作為屏障,六國攻破的代價難以承受,要知道古代的後勤系統可是差的要命的。也可以從蕭關進攻,後世劉邦就走的這條路。但當時要進攻蕭關就大軍必須進入楚國全境,這對於任何一個君主來說都是不會同意的。
  • 【廉潔警示】六國速敗 弊在賄賂
    其所言「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得到當朝及後世的盛讚。但宋朝統治者並沒有聽進告誡而調整對外對內政策,終致萎縮與敗亡。  考諸歷史,就會感到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說法固然有道理,但並不全面,六國速敗不僅在於賂秦,而且在於為秦所賂,內部權力腐敗。
  • 秦滅六國後,六國國主分別落得了怎樣的下場?
    隨著最近熱播劇大秦賦的熱播,許多人又把目光集聚到了秦始皇滅六國的那段激蕩歲月中,同是戰國七雄,最終卻是秦國的嬴政一統了六國,這其中既有秦國六代先王奮發努力的結果,也有六國自甘墮落或者自毀長城的結果,總之結局就是秦滅了其他六國,在這六國中韓國是最先被攻滅的。
  • 公孫衍作為商鞅接班人,又是秦國大良造,為何後來一生反秦
    這樣一來,他們就不可能做對手了。而真正作為張儀政治對手,又同樣是出色縱橫家的人,是公孫衍。(公孫衍劇照)作為縱橫家的張儀,一生努力奮鬥的事業,是連橫。也就是讓秦國與東方六國中的某一國或者某幾國聯合起來,攻打別的國家。同樣作為縱橫家的公孫衍,一生做的事情,則是合縱,也就是讓東方六國聯合起來,共同對抗秦朝。
  • 秦滅六國與晉滅三國哪個難度更高,答案顯而易見!
    秦滅六國與晉滅三國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事件,前者實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次大一統,後者則終結了東漢末年的諸侯割據亂世,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從創業難度上,秦朝完爆西晉!但六國合縱抗秦並不盡心,而且六國內鬥嚴重,給了秦國更大的發展空間!表面上是秦滅六國,實際上六國之間也是紛爭不斷!西晉的對手吳蜀在戰略上還是盟友,雖說貌合神離,但也增加了統一的難度。好在吳蜀兩國都出現了昏君,西晉抓住機會一舉殲滅。從思想上來說,秦滅六國的難度更高!
  • 新君繼位殺前代功臣是慣例,為何秦國越殺越強,六國卻無限衰弱?
    商鞅是戰國時期衛國人,曾在魏國丞相公叔痤手下當中庶子,也就是類似丞相府管家的小吏,公叔痤也知曉商鞅非池中之物,但是怕他會搶了自己的飯碗,一直到他死的時候,才推薦給魏惠王,但是卻沒有得到重用。張儀是戰國時期魏國人,同樣經過輾轉反側之後來到了秦國,這時候秦國是秦惠文王時期,山東六國也看到了秦國的威脅,紛紛想要通過合縱來抗衡秦國。張儀被稱為戰國第一大忽悠,這嘴皮子可不是蓋的,他的三寸不爛之舌在戰國時期的外交上可抵千軍萬馬,縱橫捭闔,遊刃有餘,通過一張嘴,把山東六國合縱抗秦扭轉為連橫親秦。
  • 《大秦賦》是一部喜劇片沒跑了,六國的國君都是來搞笑的
    "這老賊"是他最後罵嬴稷,隨後他便要平原君整頓兵馬攻秦,有點自信過頭了,但由於燕國這時攻趙,他反而又處於劣勢了,如果秦國這時聯合燕國攻趙,趙國勢必傷亡慘重,為了暫時穩住秦國,他雖然不願平原君帶走趙姬和嬴政,但也無可奈何,只能頹廢的坐在王座地板上苦著個臉,嘴翹起老高,最後一閉眼也就答應了。
  • 秦滅六國為什麼是從韓國起,到齊國終,這順序有什麼講究?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派將軍內史騰率軍攻打韓國,從而正式拉開了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大幕。經過近十年徵戰,秦國先後攻滅了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成功統一天下。那麼問題來了,秦滅六國為什麼是從韓國起,到齊國終,這個滅國順序到底有什麼講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