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棉
「少來夫妻老來伴兒。」是中國是千年來的婚姻文化,道出了關於婚姻的一個道理:年少時候的做夫妻的最終目的就是老來有個伴兒。
這句話不無道理。
畢竟數千年來,人們的思想一直被禁錮。
離婚丟人;
一個女人無法過日子;
離了再嫁未必好,孩子不是後爸就是後媽;
好女不嫁二夫;
……
在以上種種思想的綜合作用下,誰敢輕易離婚呢?
即便這些思想頑固存在數千年,但現今社會,這些思想對一類人是完全沒有說服力了,這個群體就是長期生活在劣質婚姻中,隱忍半生,將老人伺候走、孩子贍養大、給孩子成家、甚至都幫孩子養大孩子的50、60歲的老年人。
面對束縛自己大半生的劣質婚姻,她們勇敢地選擇了離婚,掀起了老年離婚高潮。
老年離婚潮已經來臨,絕不是危言聳聽!
不僅各種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老年人離婚數據已經亮起紅燈,我們身邊選擇離婚,開啟晚年新生活的人也不在少數。
01、面子婚姻VS自由生活,我選擇自由生活。
崔阿姨,67歲,丈夫,70歲,婚齡49年。
本以為他們就會如此相扶到老,可在崔阿姨的小女兒回門酒的第二天,崔阿姨的丈夫就收到了法院關於離婚的調解通知。
「我自己伺候走了公婆,養大了三個孩子,吃穿住行,教育,成家,他只是往家裡放錢而已,而這些錢都用在了他自己、他父母和孩子身上,細想一下,我只不過是做了他49年的,可以給他生兒育女的免費保姆而已,現在,三個孩子都成家了,我再也不想做免費保姆了,想做自己的主人,要自由,最先要做的就是離婚。」崔阿姨態度非常堅決。
「這個女人就是神經病,大半輩子了,把離婚當飯吃,一頓不吃就得餓死,給過我三份離婚協議書,自己去民政局等過我五次,沒想到,我都70了,她到動真格的了,老了老了,她不管我啦,她一輩子吃我的、穿我的、用我的,沒有我,她能有今天的日子?你們說說,她過分不過分?」崔阿姨的丈夫火冒三丈。
崔阿姨稱自己和丈夫結合是上世紀70年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婚姻。
丈夫家兄妹7人,丈夫排行老二,又讀書讀到初中,花了家裡的錢也沒成事,耽誤勞動也不掙錢,所以家中的財產和房地,都沒有丈夫的份兒,結婚時,真可謂一窮二白,租住在了村大隊的牛棚裡,隔壁就是豬圈、兔子窩。
可是崔阿姨的丈夫比較是那個年代的初中生,有知識有文化,率先在村裡幹起了手工作坊,當上了小老闆,收入也比當時在地裡刨食的農民強上數十倍。
這樣一來,丈夫就牛氣起來,非但家務活兒、農活兒一點都不幹,還常常因為崔阿姨做的飯菜不合口而摔盤子砸碗,甚至家暴。
崔阿姨回憶,有一次丈夫要喝酒,讓剛從地裡澆地回來的崔阿姨給他炒下酒菜,因為家裡臨時沒有肉,崔阿姨就炒了雞蛋,更因為匆忙,雞蛋裡有一塊雞蛋皮,丈夫吃到雞蛋皮後,立刻將碗狠狠砸在崔阿姨腳背上,崔阿姨大叫一聲,瘸了一個多月。
「怕父母心疼,別人笑話,只說是自己拿秤砣不小心,砸了一下而已。」崔阿姨嘆氣道。
更讓崔阿姨感到羞恥的是,在她懷第一個孩子時,丈夫出軌了村裡的一個寡婦。
沒等崔阿姨去印證滿城的風言風語,那個寡婦倒先找上門來,訛詐五百元錢,被威脅到,如果崔阿姨不出這五百塊錢,要麼她丈夫被告強姦,要麼寡婦就勾引她丈夫,和她離婚。
「你敢不敢和我賭?我什麼事都做的出來。」寡婦威脅道。
「我不敢賭,我怕輸,我肚裡還有孩子,我答應她給錢,並央求她不要將此事張揚出去。」崔阿姨落淚道,「你說,那時候的我,多傻?可當時就是那樣想的。」
很快,丈夫就湊足了五百塊錢,給了那個寡婦,崔阿姨指責丈夫的背叛,哭訴五百塊錢,是全家人一年多的開銷啊。
可丈夫卻不耐煩地說:「多大點事兒啊,不就是一樁生意的錢嗎?」
「事實證明,我是真傻,那個小三寡婦怎會幫我保守秘密,成全我的顏面?不但那個寡婦四處散播,丈夫也以此為榮,只有我覺得丟人,羞於啟齒。」崔阿姨道。幾乎是當時張阿姨和孩子一年的所有花銷。
之後,隨著丈夫生意越做越大,丈夫出軌的次數也越來越多,出軌的人員也越來越多。
崔阿姨也本以為,丈夫出軌的毛病隨著年齡增長會消失,可他們的大孫子都上小學了,丈夫還在外和一個女人同居、廝混。
崔阿姨坦言,自己老了,孩子大了,腦子再也無法被幹活兒、接送孩子上學、縫補衣服、幹零活兒掙錢佔據了,天天失眠想往事,夜夜流淚到天明,再見到這個大半生不把自己當人看的丈夫,真是一刻都不能忍受。
於是,她寫好訴狀,遞交到法院,請求速判離婚。
「我知道他絕不會跟我協議離婚,因為他還需要我來照顧他養老,而我再也不需要他了,不離幹嘛?」崔阿姨說。
02、劣質婚姻VS身心健康,我選擇身心健康。
楊姐,55歲,丈夫,60歲,婚齡36年。
「我生了兩個孩子,可我覺得我一直在養四個孩子,因為我在丈夫身上生的氣、費的心、花的錢、付出的時間比兩個孩子還要多,婚姻36年,我就是一個寡婦,帶大了四個孩子啊。」楊姐感嘆道。
楊姐說,她和丈夫相識是,年齡尚小,沒有主見,父母說丈夫是工廠正式職工,商品良,有工資,結婚後日子錯不了。
可婚後不久,王姐的丈夫就因好吃懶做、遊手好閒、沒有過硬技術被廠裡第一批下崗了。
「他本來就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總小就是爹媽疼,哥姐讓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下崗後,心情不好,非但我積極再就業、再創業,反而做起了生活中的老賴,一直靠我養著。」楊姐回憶道。
剛開始,楊姐在學校食堂打雜,丈夫一邊用她掙得錢吃喝玩樂,一邊嘲諷她:「大字不識幾個,還在學校工作,丟人不?」
後來,孩子花銷增大,楊姐開始走街串巷賣早點。
冬天的早晨天亮的晚,加上前天晚上又下了點小雪,楊姐推著一鍋熱包子上一個小土坡。
三輪車在小土坡上上上下下滑了三次,也沒有推上去。
這時候的楊姐,臉、手、腳凍的冰涼,後背卻被用力浸出的汗溼透了。
沒辦法,她要把趁熱包子賣出去,只好回家叫還在睡懶覺的丈夫。
可丈夫火冒三丈:「為掙個仨瓜倆棗,不讓人清靜,吃不了那個苦,就別掙那個錢。」
楊姐就為難又傷心,哭了起來,丈夫甩下一句:「沒出息」,蒙上輩子繼續睡。
楊姐顧不得傷心,自己又去推那三輪,最終三輪車翻在了雪地裡,熱包子熱湯澆了楊姐一身,而楊姐身下是冰涼的雪地,她哭了半個小時,臉都生疼了,才遇到一個陌生人幫忙,把車扶了起來。
「最近我總是失眠、哭泣、心臟不好,去醫院檢查,沒有任何病症,後來診斷為老年抑鬱症。」楊姐痛苦不堪。
楊姐介紹,現在自己的兩個孩子均已成家,經濟較好,她也不必再辛苦掙錢,和丈夫朝夕相處中,壓抑不堪。
她做素菜,丈夫罵她:「窮酸!」
她去跳廣場舞,丈夫阻止她:「扭來扭去,丟人不?」
她想報名老年大學,丈夫諷刺:「再上大學,你也是文盲。」
……
當崔阿姨說自己得了老年抑鬱症要住院時,丈夫冷笑道:「我看你就是閒的。」
「出院就離婚,是我給自己的康復禮物,這個禮物可以防止我的病再復發。」楊姐苦笑道。
03、低質量講究VS高質量單身,我選擇高質量單身。
孫姐,54歲,丈夫,58歲,婚齡32年。
「我選擇離婚,是我再也不想和一個酒鬼、賭徒繼續生活下去了。」孫姐氣憤地說。
丈夫酗酒,在外應酬,常常是喝到不知白天黑夜,有一次是大半夜橫躺在大馬路上被拘留;有兩次是被掃黃打非抓走;更有一次,醉酒後被打,斷了一條腿,被警告不許再勾引別人的媳婦,醒來後報警竟不知是誰打的。
丈夫愛賭,婆婆生病時,丈夫曾將兄妹幾個湊得手術錢一夜輸個精光;孩子上高中時,丈夫將家底輸光,孩子的學費都交不起。
每到為難處,孫姐都想過要離婚,可一想到兩個孩子,總要忍忍。每次提離婚,丈夫也會威脅,要到孫姐的單位去鬧,去造謠、去生事。
「一直想,什麼人什麼命,我上輩子欠了他的,就這樣湊合吧,反正平時在單位也忙,也顧不得多想,現在要退休了,想到婚姻32年後,還要和他朝夕相處,一直到老,我的後背就直發涼,一夜一夜愁的睡不著,覺得不離不行,一輩子的三分之一被他毀了,再不能跟他湊合了。」趙姐堅定地說。
04、寫在最後。
當我們再來反思以上三則老年人離婚的例子,我們才發現,50、60歲離婚是果,30、40歲時不經營婚姻是因。
這些老年人對婚姻有著足夠多的忍耐、堅持、與付出,可最終還是會向劣質婚姻說再見,究其原因哪些致命傷都在30、40歲時對待婚姻的態度裡。
那麼哪些人難逃老來離婚的命運呢?
對婚姻不忠誠的人,老了、醜了、窮了、病了,恐怕指望不上原配。
對婚姻沒有責任感的人,一直在婚姻裡做巨嬰,拒絕成長的人,恐怕到老也要補上自立這一課。
對伴侶漠不關心的人,在喪偶式婚姻裡成長的人,大概不會需要一個老年累贅。
最近流行很久的一句話是:所有的離婚,都是蓄謀已久。
這句話很適合老年離婚潮,也適合警醒30、 40歲的中青年人:
在尚能經營與維繫的婚姻裡,願我們都能:
堅守忠誠、保有初心;
理解為上、扶持為先;
戒惡戒俗,彼此尊重……
由此,則可避免老來無依,孤苦伶仃吧。
今日討論話題:
您身邊有老年離婚的人嗎?歡迎分享您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喜歡我的文字,長按文末「點讚」鍵,給我最大的鼓勵,下期稿件更精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