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黔西南日報 中國黔西南
從三寶彝族鄉到阿妹戚託小鎮,全國唯一整建制易地扶貧搬遷鄉鎮在貴州——
1317戶6263人演繹跨越歷史的巨變
文/黔西南日報融媒體記者 龍波
2020年11月23日,這天是個晴朗的冬日。
天氣晴好,生意更好。樓下早餐店裡,煮米粉,加臊子,2016年搬離三寶老家,最早一批搬入晴隆縣城附近阿妹戚託小鎮的楊登文和妻子格外忙碌。一家人離開老家入住新家已近4年,孩子在小鎮上學,夫妻倆在家門口經營小店,生意越來越好,生活穩定向上、向前。
「生意好做,一個月收入不錯,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就在全省66個貧困縣公告脫貧的這個上午,楊登文告訴記者,以前在外務工回家就少,現在更沒必要再回三寶了。
三寶彝族鄉位于晴隆縣東南面,距縣城46公裡,轄3個行政村19個村民組,總人口1317戶6263人。2016年,全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96戶3393人,人均耕地面積0.92畝,貧困發生率高達66.16%,是全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
阿妹戚託小鎮 魏浩然 攝
阿妹戚託小鎮,與縣城緊緊相鄰,醫院、學校、超市、酒店……一應俱全,小鎮按彝族、苗族建築風貌規劃建設,如今已獲批成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印發《關於全國「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典型案例的通報》,阿妹戚託小鎮獲「美麗搬遷安置區」榮譽。
冬日的暖陽照耀晴山隆地,記者走進阿妹戚託小鎮,時時能看到身著民族盛裝的群眾忙碌在社區扶貧車間、旅遊服務中心以及家門口各色小店裡,老人們靜坐窗下帶娃、刺繡……從貧困山區到美麗小鎮的變化,小鎮之美不僅美在秀麗山川、美在文化底蘊,更美在易地扶貧搬遷後,一家家、一戶戶、一張張脫貧致富、安居樂業的笑臉上。
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這樣的美好得來並不容易。過去五年,阿妹戚託小鎮搬遷克服了前期動員難、新建用地難、產業就業難、生活適應難等多重問題。
以情動遷,堅決確保搬得出——
晴隆縣成立以縣委書記、縣長任雙組長的三寶鄉易地扶貧搬遷攻堅領導小組,
晴隆縣成立以縣委書記、縣長任雙組長的三寶鄉易地扶貧搬遷攻堅領導小組,主抓居住房建設和居住區周邊產業發展,大力破解用地困難,阿妹戚託小鎮附近幾座山頭實現削峰填谷。同時成立動員搬遷指揮部,主抓三寶動員搬遷,人房對接。成立產業攻堅組,主抓搬出地產業發展。成立「三就」攻堅組,主抓搬遷對象就醫就學就業,堅持一把手帶頭走村串戶,察民情、解民憂、答疑惑。
阿妹戚託小鎮乾淨整潔的街道 (來源:黔西南日報圖庫)
為深入宣傳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做好群眾搬遷動員,破解群眾安土重遷、生活習俗、生計擔憂、老家權益等多方面擔憂,縣裡邀請了11名有豐富基層群眾工作經歷的退休彝族老幹部,抽調三寶籍和原在三寶工作的縣內幹部,以及縣直部門的52名精兵強將,發揮其親情、友情、善做群眾工作的優勢,分3個組入住3個村與搬遷群眾吃家鄉飯、說家鄉話,搭建信息交流平臺,暢通政策宣傳交流渠道,促進動員搬遷。
「那真是硬著頭皮、厚著臉皮、磨破嘴皮、走破腳皮的勁頭。」直接負責三寶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晴隆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吳金山用「四張皮」總結了搬遷動員的不易。
築牢保障,全面實現穩得住——
解決了「怎麼搬」,「搬出來以後怎麼辦」就成為關鍵。截至目前,當地已舉辦養殖、烹飪、建築、刺繡、旅遊、民族民間工藝、電子商務等專題培訓100多期,覆蓋搬遷群眾2500餘人(次)。阿妹戚託小鎮旁的產業園區,目前已經引入9家企業,包括製鞋、服飾、摩託組裝等勞動密集型企業,能夠提供1500餘個就業崗位。
在晴隆建隆新能源汽車的生產車間,過去在外務工多年的吳興龍在家門口找到了穩定的工作,他主要負責摩託車架焊接,每個月有3000多元收入。
「焊接工作也是邊培訓邊工作,培訓期間也有生活費。」吳興龍告訴記者,現在對各方面都很滿意,「孩子上學方便,工作就在家門口。」
扶貧車間讓新市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來源:黔西南日報圖庫)
建隆新能源汽車公司邊上的龍發服飾生產車間,80餘名搬遷群眾正在忙碌地操作著一臺臺縫紉機,一件件學生校服在他們手中成型。
引進新建扶貧車間的同時,晴隆縣立足阿妹戚託小鎮民族文化資源,引進二十四道拐文化旅遊公司和中天智選假日酒店,盤活小鎮旅遊業態,目前已經在駕駛員、保安、保潔員等崗位解決搬遷群眾就業422人。通過多種途徑,全面實現有勞動力搬遷家庭戶均一人以上就業目標。
阿妹戚託小鎮金門廣場彝族同胞篝火晚會 魏浩然 攝
就學方面,通過提升居住區配套教育工程,縣第四幼兒園、三寶幼兒園、第六小學、第六初級中學、第三高級中學全部臨近小鎮、覆蓋小鎮,實施「小手牽大手」活動,2017年3月、9月先後將三寶學校初中部、三寶小學搬遷至新建居住區,助力整鄉搬遷工作順利推進。就醫方面,建成晴隆縣人民醫院阿妹戚託小鎮分院(三寶衛生院)1個,從縣醫院抽調配備醫護人員21名,全面完善轄區衛生服務保障。
實施新市民計劃,紮實推動快融入——
「黔西南州新市民居住證」是每一個住進阿妹戚託小鎮的三寶人都有的新身份證件,上面有戶籍地址和居住地址,這是搬遷戶在就醫、入學、社保等方面享受和城鎮居民同等待遇的重要憑證。
「一家14口人搬到這裡,有7個人享受每人每月470塊錢的低保。」高國雲老人說,在完成戶籍遷移之前,新市民居住證為大家解決了「身份」的擔憂。
在1317戶6263人搬入阿妹戚託小鎮的同時,公安、人社、衛健、教育、民政、綜合及法律服務等多部門同步進駐,為搬遷新市民提供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務。
為新市民提供「窗口"服務 陳亞林 攝
目前,小鎮還建成日間照料中心和青少年活動中心,實施「四點半課堂」「追夢橋」等活動,為留守老人、高齡老人和搬遷新市民子女提供周到服務。
為配合小鎮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抓實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小鎮還同時建成省級感恩館1個、文化服務中心(文化活動室)1個、文化體育廣場7個、新市民書屋1個。目前,一支百餘人規模的阿妹戚託舞蹈團和20人規模的苗族蘆笙舞蹈隊已開始為遊客開展民俗文化表演。
做實產業,持續推動能致富——
圍繞「在老家分錢票子、在縣城住新房子、充分就業過好日子」目標,阿妹戚託小鎮認真落實產業革命「八要素」,抓實扶貧產業發展,盤活「三塊地」,不斷拓寬群眾增收致富路。
在三寶老家,採取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的模式,規劃種植紅花椒2000畝,養牛項目種植皇竹草675畝,種植何首烏162畝,種植薏仁米1617畝,封山育林、退耕還林1624畝,規劃種植苦蕎75畝等,為貧困戶穩定脫貧提供產業支撐。
同時積極引進產業,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在遷出地發展肉牛養殖、土雞養殖和天麻種植三大產業。目前,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加入合作社,養牛實現分紅121.98萬元,養雞實現分紅149.86萬元,天麻種植實現累計分紅42.84萬元,戶均增收1400元,通過典型引領,示範帶動,激發搬遷群眾幹事創業的內生動力。
來源:中國黔西南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韋夏夏 鄧忠勝 周波
本期審稿:魏浩然
值班總編:鄧伯祥
黔西南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微博:@中國黔西南
微信/易信:中國黔西南
APP:北緯25°的黔西南
數字報:http://www.qxnrb.com
官網:http://www.zgqxn.com
郵箱:zgqxnw@163.com
聲明
凡「中國黔西南微信公眾號」刊發的原創內容,均保留版權,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黔西南微信公眾號(微信號:zgqxnw)」。
原標題:《從三寶彝族鄉到阿妹戚託小鎮ll 1317戶6263人的歷史性跨越~》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