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昌:住進阿妹戚託小鎮成為新市民,我的生活徹底改變了

2020-12-20 天眼新聞

晴隆阿妹戚託小鎮

我叫王正昌,今年62歲了。我的老家在晴隆三寶,那是一個曾與窮隔不開的地方。

我從沒想到有一天我還會離開三寶。

2018年下半年,政府說在縣城附近給三寶人建了房子,叫做阿妹戚託小鎮,說那裡環境好,生活方便,離學校醫院都近。

本來我是不願離開三寶的,我什麼都不會,去了縣城能做什麼呢?後來我想到了我的孫女,我就是吃了沒文化的虧,奔波了大半輩子也沒過上好日子。我想我的孫女一定不能這樣,我希望她能好好讀書,最好考個大學吧,以後不要賣苦力了,真的太苦了。

後來我們就搬到了小鎮,一家人居然真的過上了夢一般的日子。

小鎮很漂亮,這裡的街道都以三寶的村寨命名,讓人有一股說不出的親切感。

我有一個黔西南州新市民居住證,這是每一個住進阿妹戚託小鎮的三寶人都有的新身份證件,上面有戶籍地址和居住地址。通過這個我們就可以在就醫、入學、社保等方面享受和城鎮居民同等待遇。

不過最讓我開心的,是孫女的讀書問題解決了。黨委政府把三寶的孩子都搬遷到縣城就讀,讓他們能與城裡娃一樣共享縣城教育資源,和城裡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城裡什麼都方便,政府還積極給我們安排工作,不行還有低保,解決了大家的後顧之憂。

現在的日子哦,真的太好了。

我還記得30年前,那時候我30歲出頭,一家人的生活擔子都壓在我身上。那時候的三寶太窮了,為了生計大家紛紛逃離三寶去外地打工。我去了貴陽,背泥巴、挖路基、砌牆體,凡是能靠體力對付的活計我都試過。那時候經常手腳都會都磨起大泡,晚上疼的睡不著。

在貴陽的日子我很拼命,但是沒有掙到什麼錢,幾年後同鄉介紹我去了廣西做伐木工人和木匠師傅。木匠嘛,這門手藝我從小就會。因為窮,在三寶,家家戶戶的房子和家具幾乎都是自建,所以三寶的男人大多有一門手藝在身,也許是木工,也許是泥瓦匠,而我自己,最擅長的就是做一些木工家具,木桌、木凳,木椅,什麼都會。

在廣西的林場裡我工作很拼,我總覺得只要夠努力就能有回報。然而生活卻又跟我開了個玩笑,老闆跑了,甚至沒有給我留下一分錢。

於是我只能又回到了晴隆。那是90年代末,我在一個黃金廠找到了一份背泥巴的工作。工資可以按天算,每天20元,也可以計件算,2毛錢一背篼。這對於一身力氣的我而言實在是是個好選擇。那時候廠裡吃住全包,只要有吃有住,什麼事情我都能忍得。

然而好景不長,幾年後,這個廠倒閉了,我又一次走到了失業的邊緣。

後來啊,我老了,也累了,我終於回家了,回到了三寶,回到了這個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

半輩子的奔波教會了他一個道理,要想有出路就要讀書,知識是真的可以改變命運。

三寶的模樣一直長在我腦子裡。

一條條泥巴路彎彎曲曲盤在村寨間,茅草屋稀稀疏疏的藏在大山上。那些養命的土地長在一個又一個的石頭縫裡。

山寶這個地方高,熱量不夠,養不活稻子,大大小小的地裡只有玉米在生長,所以玉米一直都是三寶人的主食。

在三寶,想買點東西都要走一個多小時山路到鄰近的雞場去,因為三寶沒有集市,不能趕場買東西……

人上了年紀就老會想起以前的生活,這可能是我的一種習慣,一想到以前的苦日子,我就格外珍惜現在的好日子。我希望,也相信,大家的日子肯定還會越來越好。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方林 劉朝富

編輯 彭芝莉 劉義

編審 陳俎宇

相關焦點

  • 阿妹戚託小鎮:新市民的旅遊扶貧「金飯碗」遊客們的詩和遠方
    ,黔西南州和晴隆縣決定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對三寶鄉實施整鄉搬遷,並在晴隆城郊打造了可容納搬遷戶8000多人的「阿妹戚託小鎮」安置區。文安梅家就是其中一戶搬遷戶,文安梅10多歲時,就學會了彝族姑娘出嫁時跳的「阿妹戚託」傳統舞蹈,現在她已經是阿妹戚託小鎮藝術團的團長,白天帶著大家排練,晚上到廣場舞臺表演,將彝族、苗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文化用歌舞的形式傳遞給八方來客。晴隆二十四道拐文旅集團化傳媒公司藝術團團長 文安梅:我們以前是為了跳舞而跳舞,有一天阿妹戚託會成為我們的一個產業,我從來都沒想到過。
  • 「我的脫貧故事」搬出的新生活丨晴隆縣阿妹戚託小鎮新市民楊湧富
    我叫楊湧富,地道的晴隆縣三寶鄉人,同時也是阿妹戚託小鎮的新主人,一個因搬遷過上幸福新生活的新市民。今年30歲的我,曾因三寶鄉生產生活條件艱苦,在外務工8年之久。我的老家三寶鄉,在山坳深處,地勢偏僻,只有一條狹窄崎嶇的道路與外界連接,外面的產業進不來,生產生活只能靠傳統種植,典型的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我一直渴望能走出大山,但貧窮又讓我不敢大膽地走出去。在我以為要一直以外出務工為生之時,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給我的生活帶來了新希望和轉折。
  • ​從三寶彝族鄉到阿妹戚託小鎮ll 1317戶6263人的歷史性跨越~
    樓下早餐店裡,煮米粉,加臊子,2016年搬離三寶老家,最早一批搬入晴隆縣城附近阿妹戚託小鎮的楊登文和妻子格外忙碌。一家人離開老家入住新家已近4年,孩子在小鎮上學,夫妻倆在家門口經營小店,生意越來越好,生活穩定向上、向前。 「生意好做,一個月收入不錯,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
  • 天街莫如此 心安是故鄉 ▎晴隆縣阿妹戚託小鎮夏夜即景
    5月19日晴隆縣阿妹戚託小鎮的夏夜,飄蕩著濃濃的俗世煙火味兒,卻又處處瀰漫著桃源仙境般的氣息。 篝火舞會跳起來了華燈初上,感恩塔下金門廣場上如時燃起熊熊火把,召喚四方。楊光芬說,現在的新家阿妹戚託小鎮,方圓1公裡範圍內配套建設有教育園區、縣中醫院、縣婦幼保健院、汽車客運站,夫妻倆就在附近的三寶產業園區就業,「上班走路不到十分鐘,一個月工資抵得上過去一年的收入,生活已經很滿意了。以後還會更好。」 故鄉,那是縈繞在黔西南州彝學會會長隴光國心裡的夢。
  • 晴隆阿妹戚託小鎮:「保姆式」服務溫暖搬遷群眾
    人還是那群人,山已經不是那座窮山了……走進晴隆縣三寶彝族鄉安置點阿妹戚託小鎮,褐牆灰瓦、花窗雕欄,一棟棟獨具民族風情的新市民居住房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硬化的串戶路乾乾淨淨,綠化帶裡的花草生機勃勃;身著民族服飾的老人倚靠在廊柱上,一針一線做著刺繡……「在三寶鄉,學校離家遠,路也不好,小孩上學要走一個多小時,常常天不亮就要出門
  • 「財經關注」晴隆阿妹戚託小鎮:假日旅遊爆棚 文旅融合漸入佳境
    阿妹戚託小鎮位於國家級深度貧困縣晴隆縣,是當地的一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依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阿妹戚託舞蹈和自然風光,當地著力促進文化與旅遊的深度融合。這個國慶假日,阿妹戚託小鎮文化旅遊人氣爆棚,日均接待遊客上萬人次,讓搬遷群眾端上了旅遊碗,吃上了旅遊飯。
  • 晴隆民族風情電影《阿妹戚託》開機拍攝
    電影《阿妹戚託》反映的是音樂學院畢業的李想,來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她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選擇參加「西部大學生志願者計劃」,來到了極度偏遠的貴州省晴隆縣。懷著一種體驗一下另類人生的思想,到農村來過一種她幻想的悠然自得的平靜生活。初來乍到的李想卻被當地彝族人民善良、樸實、熱情的民族風情深深打動,她開始收起自己遠大的目光,認真來審視、了解這個民族。
  • 奮進的阿妹戚託——貴州三寶彝族鄉整鄉搬遷見聞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三寶彝族鄉是阿妹戚託的發源地。這裡民族傳統文化濃鬱,卻長期貼著「貧窮」的標籤。作為貴州20個極貧鄉鎮之一,三寶鄉2014年貧困發生率仍高達59%。為了擺脫貧困,當地政府對三寶鄉進行整鄉搬遷,遷出來的群眾被安置在縣城阿妹戚託小鎮。阿妹戚託,承載著三寶的歷史,也孕育著三寶的未來。
  • 阿妹戚託小鎮的「新學期」--貴州易地扶貧搬遷點學校開學見聞
    來源:新華社新華社貴陽8月28日電題:阿妹戚託小鎮的「新學期」--貴州易地扶貧搬遷點學校開學見聞新華社記者楊欣、吳斯洋秋風習習,天高氣爽。貴州省晴隆縣阿妹戚託小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幾所學校,又迎來了一個新的學期,校園裡重新響起琅琅讀書聲。
  • 阿妹戚託小鎮的「新學期」——貴州易地扶貧搬遷點學校開學見聞
    新華社貴陽8月28日電題:阿妹戚託小鎮的「新學期」——貴州易地扶貧搬遷點學校開學見聞新華社記者楊欣、吳斯洋秋風習習,天高氣爽。貴州省晴隆縣阿妹戚託小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幾所學校,又迎來了一個新的學期,校園裡重新響起琅琅讀書聲。今年的秋季學期,貴州省各地的學校將全面恢復正常教育教學秩序。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周青蘭:陪老公踏上三年零八個月的...
    (黔西南日報融媒體記者 周軍 整理)搬出一片新天地晴隆縣阿妹戚託小鎮新市民 楊湧富「一排排整齊的樓房聳立在山間,月亮湖上微波粼粼船兒飄蕩;金門廣場裡,阿妹阿哥載歌載舞,歌聲飛揚!產業園區內員工們辛勤工作,笑聲迴蕩!」這是我現在居住的新城——晴隆縣阿妹戚託小鎮。
  • 晴隆中天·智選假日酒店一周年 精準幫扶改變看得見
    然而,對於從大山深處搬遷出來的晴隆縣三寶鄉的百姓來說,卻是翻天覆地、改變命運的一年。一年又一年 改變看得見(主辦方供圖)為了高質量實現「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中天金融集團旗下中天城投,積極響應貴州省委省政府號召,捐資2億元助力打造「阿妹戚託小鎮」(晴隆縣集搬遷安置和景區為一體打造的易地扶貧安置示範點)中天智選假日酒店,並於2019年9月3日試營業。
  • 新市民如何適應新生活?看雙龍社區線上線下「保姆式」管理
    在安龍縣雙龍小鎮易地扶貧搬遷點,雙龍社區第一支部工作人員庹丹正在給她組下的居民打電話。「這段時間,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正在開展,有一部分居民的選民證還沒領走,我要及時通知他們來領。」空暇時間,庹丹向記者解釋到。
  • 農民工如何成為新市民——首屆新市民生態建設公益論壇在崑山召開
    9月1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的「幸福在他鄉」——首屆新市民生態建設公益論壇在江蘇崑山舉行,會上同時發布了2020年《新生代農民工生活與心態調查報告》,成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新市民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