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隆阿妹戚託小鎮
我叫王正昌,今年62歲了。我的老家在晴隆三寶,那是一個曾與窮隔不開的地方。
我從沒想到有一天我還會離開三寶。
2018年下半年,政府說在縣城附近給三寶人建了房子,叫做阿妹戚託小鎮,說那裡環境好,生活方便,離學校醫院都近。
本來我是不願離開三寶的,我什麼都不會,去了縣城能做什麼呢?後來我想到了我的孫女,我就是吃了沒文化的虧,奔波了大半輩子也沒過上好日子。我想我的孫女一定不能這樣,我希望她能好好讀書,最好考個大學吧,以後不要賣苦力了,真的太苦了。
後來我們就搬到了小鎮,一家人居然真的過上了夢一般的日子。
小鎮很漂亮,這裡的街道都以三寶的村寨命名,讓人有一股說不出的親切感。
我有一個黔西南州新市民居住證,這是每一個住進阿妹戚託小鎮的三寶人都有的新身份證件,上面有戶籍地址和居住地址。通過這個我們就可以在就醫、入學、社保等方面享受和城鎮居民同等待遇。
不過最讓我開心的,是孫女的讀書問題解決了。黨委政府把三寶的孩子都搬遷到縣城就讀,讓他們能與城裡娃一樣共享縣城教育資源,和城裡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城裡什麼都方便,政府還積極給我們安排工作,不行還有低保,解決了大家的後顧之憂。
現在的日子哦,真的太好了。
我還記得30年前,那時候我30歲出頭,一家人的生活擔子都壓在我身上。那時候的三寶太窮了,為了生計大家紛紛逃離三寶去外地打工。我去了貴陽,背泥巴、挖路基、砌牆體,凡是能靠體力對付的活計我都試過。那時候經常手腳都會都磨起大泡,晚上疼的睡不著。
在貴陽的日子我很拼命,但是沒有掙到什麼錢,幾年後同鄉介紹我去了廣西做伐木工人和木匠師傅。木匠嘛,這門手藝我從小就會。因為窮,在三寶,家家戶戶的房子和家具幾乎都是自建,所以三寶的男人大多有一門手藝在身,也許是木工,也許是泥瓦匠,而我自己,最擅長的就是做一些木工家具,木桌、木凳,木椅,什麼都會。
在廣西的林場裡我工作很拼,我總覺得只要夠努力就能有回報。然而生活卻又跟我開了個玩笑,老闆跑了,甚至沒有給我留下一分錢。
於是我只能又回到了晴隆。那是90年代末,我在一個黃金廠找到了一份背泥巴的工作。工資可以按天算,每天20元,也可以計件算,2毛錢一背篼。這對於一身力氣的我而言實在是是個好選擇。那時候廠裡吃住全包,只要有吃有住,什麼事情我都能忍得。
然而好景不長,幾年後,這個廠倒閉了,我又一次走到了失業的邊緣。
後來啊,我老了,也累了,我終於回家了,回到了三寶,回到了這個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
半輩子的奔波教會了他一個道理,要想有出路就要讀書,知識是真的可以改變命運。
三寶的模樣一直長在我腦子裡。
一條條泥巴路彎彎曲曲盤在村寨間,茅草屋稀稀疏疏的藏在大山上。那些養命的土地長在一個又一個的石頭縫裡。
山寶這個地方高,熱量不夠,養不活稻子,大大小小的地裡只有玉米在生長,所以玉米一直都是三寶人的主食。
在三寶,想買點東西都要走一個多小時山路到鄰近的雞場去,因為三寶沒有集市,不能趕場買東西……
人上了年紀就老會想起以前的生活,這可能是我的一種習慣,一想到以前的苦日子,我就格外珍惜現在的好日子。我希望,也相信,大家的日子肯定還會越來越好。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方林 劉朝富
編輯 彭芝莉 劉義
編審 陳俎宇